四大菩薩,即文殊、觀音、普賢、地藏四位菩薩。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的象徵。
文殊菩薩,梵語音譯為「文殊師利」「曼殊師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祥、妙吉祥、法王子。
至於妙祥、妙吉祥的由來,據說他在降生時,家裡出現十大吉祥瑞兆:1.天降甘露;2.地湧七珍;3.倉變金慄;4.庭生蓮花;5.光明滿室;6.雞生鳳子;7.馬產祥驎;8.牛生白犢;9.豬誕龍豚;10.六牙象現。
文殊菩薩是般若智慧的代表,以智慧著稱。他洞察紛繁世理,善於引導教化,不僅指引著芸芸眾生,而且還被稱為七佛之師。文殊菩薩的道場在山西的五臺山。文殊菩薩聖像,多是腳跨青獅,手持如意(或寶劍、蓮華等),頭戴天冠,身披瓔珞衣著,飄逸且雍容華貴,柔和中帶若雅靜的天人像。文殊菩薩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相同。獅子為百獸之王,有「獅子一吼,百獸膽裂」的說法,因此在佛經中,常用佛陀說法比喻為獅子吼,形容佛陀的法音對眾生有振聾發聵的作用。把獅子作為文殊菩薩的坐騎,則是表菩薩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煩惱。
觀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溼伐邏」(含有「觀照縱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的意思),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世音」,唐朝玄奘大師的新譯為「觀自在」。
「觀世音」這個名字意為:「觀照世間眾生痛苦中稱念觀音名號的悲苦之聲」。全稱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觀世音的名字蘊含了菩薩大慈大悲濟世的功德和思想。觀音菩薩的道場在浙江的普陀山。
普賢菩薩,梵名「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菩薩」,又譯作「遍吉菩薩」,意思是身相與功德無所不在,精純高深。普賢菩薩是大行(實踐)的代表。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行願」包括修行與誓願兩方面,普賢菩薩的聖像一般是頭戴五佛冠,左手叉腰或執鈴,右手執金剛杵,騎六牙白象,這頭白象是大聖天王的神體
《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卷四十》記載普賢菩薩有十種廣大行願,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故名「大行普賢菩薩」。
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鵮沙」。關於地藏菩薩的名稱由來,據《地藏菩薩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又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地藏菩薩曾經受佛陀的囑託,要在釋迦牟尼圓寂後,彌勒佛轉世降生之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超脫渡脫沉淪於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諸道中的眾生,其地位相當於「代理佛」。而且他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有情眾生只要念誦其名號,禮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無量功德的救濟。《地藏菩薩本願經》又說,釋迦佛囑託地藏大士,使世人有親者,皆得極本薦親,共登極樂世界,地藏受此重託,遂在佛前立下大誓願:「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經 忉利神宮品第一》因此地藏又被稱為「大願地藏」,以與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音的「大悲」相呼應。
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薩雕塑形象很有特點。一般菩薩為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裝飾的天人相。而有的地藏菩薩像則多為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地藏菩薩因立下度盡六道中生死流轉的眾生的大願,常現身於人、天、地獄等六道之中,故有六地藏之稱,其名號與形象如下:檀陀地藏、寶珠地藏、寶印地藏、持地地藏、除蓋障地藏、日光地藏。
關於佛教四大菩薩就介紹到這裡,感恩您的閱讀與分享,祝您吉祥如意,法喜充滿!
作者:妙心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