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中的人物眾多,大家求神拜佛的時候往往只知道拜的是誰,卻忽視了其歷史意義跟功德,這樣的行為豈不和掩耳盜鈴一般,又怎會得到保佑?所以說禮佛之前還是應該對其有一定的認識,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
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表示福、智二藏無量,等如虛空,廣大無邊之意。又作「虛空孕」、「虛空庫」、「虛空光」等,佛教八大菩薩之一。
虛空藏菩薩為三世諸佛第一輔臣,功德浩蕩遍滿虛空,智慧無邊恆沙難喻,忍辱心如金剛,精進猛如疾風,具足一切三昧,為一切眾生無上福田,一切人天所應供養。此尊在眾多菩薩中專主智慧、功德和財富。
他因其智慧、功德、財富如虛空一樣廣闊無邊,並能如願滿足世人的需求,使眾生獲得無窮的利益,故有此名。
常見此菩薩形象特點為頂上有如意珠,作紫金色;若見如意珠即見天冠;此天冠中有三十五佛像現;其手持白蓮華中亦有如意珠現十方佛像。此菩薩流出無量之法寶,普施所欲者利樂眾生。
佛教密宗所供奉之五大金剛虛空藏,分別為法界虛空藏、金剛虛空藏、寳光虛空藏、蓮華虛空藏、業用虛空藏五位菩薩。依據密宗教義,五大虛空藏菩薩為五方佛入如意寶珠三昧的象徵。以此五大菩薩為本尊的密法,被稱為五大虛空藏法。
他是密教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之主尊、現圖胎藏曼荼羅釋迦院之釋迦右方脅侍、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
此菩薩名字中的「藏」為含藏萬法、無所不包含之意;「虛空」意為大、無盡。可含藏萬法之無盡虛空即為自在圓滿的法界自性。此自性為「常」、為「金剛不壞」。
從形象比喻上看,此尊手持金剛不壞智慧之劍,無堅不摧,可斬諸煩惱心;但若依理,此劍卻不可斬眾生自性心,因為劍的本體就是明了法界自性的般若智慧。
所謂劍不斬劍、空不礙空、指不自指,無能斬、無所斬、無斬者,所以斬之不散、合之不聚。無聚合之相,亦無散滅之相,離一切相而契入本體,無一法可立、無一法可得,是為「虛空藏」。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乃是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同為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被合稱為「華嚴三聖」。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
若以此二脅士表法,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
佛經有云:「普賢菩薩者,『普』是便一切處,『賢』是最妙善哉,謂菩提心所起願行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
普賢菩薩所乘之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四足代表四如意,即四種禪定。文殊、普賢共為一切菩薩之上首,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以此菩薩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妙善,故稱普賢。
行者於日常修習中應以具足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為方向。「起心動念」如同觀世音菩薩一般的慈悲胸懷;「信念決心」如同地藏王菩薩一般的宏圖大願。
「應機善教學」如同文殊菩薩一般的正德智慧;但「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若要真修實證還需「行」如普賢菩薩一般的廣大行願。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之行願,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願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一般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在密教中,普賢與金剛薩埵同體,列於金胎兩部曼荼羅中,是為密教普賢。金剛界曼荼羅中,為賢劫十六尊之一,安置於北方四菩薩之最下位,密號普攝金剛,三昧耶形為劍形。形像依會之不同而有別,微細會左手握拳安腰,右手執利劍。
供養會以二手執蓮花舉於胸前,蓮花上有利劍。胎藏界曼荼羅中,列於中臺八葉院之東南隅,身呈白肉色,戴五佛寶冠,左手以拇指、食指執蓮花,蓮上有火焰圍繞之利劍。
右手臂伸開仰掌,屈無名指、小指。三昧耶形為蓮上劍。密號真如金剛。此外,尚有以普賢延命菩薩為本尊之修法,稱為普賢延命法。
我國四川峨眉山夙為普賢菩薩之道場,傳為晉代蒲翁所開創,於聖壽萬年寺安置普賢菩薩之像,宋太宗敕造二丈金銅像,並建大閣以安置,爾後崇信甚盛。
好了,佛教:虛空藏菩薩,利樂眾生;普賢菩薩,純一妙善,備具眾德就為大家介紹到此,還望大家在燒香拜佛求庇佑的同時,也可多學學菩薩那般向善渡人,須知種什麼樣的因,最終才能開出什麼樣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