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2020-12-22 悲道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 目錄

00001. 1 出典

00002. 2 聖德

00003. 名號功德

00004. 本願功德

00005. 特別功德

00001. 3 事跡

00002. 4 身相示現

00003. 5 地獄救度法門

00004. 不墮地獄的教示

00001. 臨墮已墮的救度

00002. 6 大乘觀照法門

00003. 二種真義的聞思

00004. 二種觀道的修學

出典

編輯

書名

內容

版本情況

地位及影響

須彌藏經

地藏菩薩令眾生衣食豐足、身心安寧;救度眾生離一切苦惱。

地藏菩薩德如大地,其「幽冥教主」的特質初具雛形。

大方廣十輪經

地藏菩薩受佛囑咐救度眾生,佛以願力成就十佛輪與三乘十依止輪,破末世十輪,轉十惡業輪等。 [1]

傳譯時間及譯者均不明

多為唐初的三階教所引用,地藏信仰多有傳播,但仍未廣泛普及。

大乘大集十輪經

地藏菩薩以沙門形像出現,勸念誦、塑像等,同時宣揚佛教義理。 [2]

玄奘新譯的文字句意更加流暢,加上玄奘受崇的地位,促進流傳與名氣。

重譯後地藏造像大量出現,地藏信仰廣為流布,其基本特質確立。

佔察善惡業報經

上卷講以三種輪相佔察宿業善惡,在輪相不相應時對地藏菩薩等眾做懺悔的行法。下卷解說大乘實義,二種觀道,歸一實境界。 [3]

該經講了地藏佔察法門。對末世眾生大有饒益。

明代的智旭致力提倡該經,並為它屢作疏解。

佛說地藏菩薩經

以四種因緣,地藏菩薩從南方來,在地獄主持正義解救眾生。 [4]

該敦煌文書內容簡短,說明閻羅王和地藏菩薩別床同坐一室的四種因緣。

閻羅王不再是地獄唯一的審判長。

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

地獄僅一閻羅王推演出十王,勸祈祭閻王(地藏菩薩化身)、自修行善,提及三長月十長齋功德。 [5]

冢本善隆以為十王信仰傳自唐朝道明和尚,本經出自藏川,與淨土宗有關,冢本認為它撰成於唐肅宗以後。

地藏菩薩和地獄的關係越來越緊密。所提及十齋日、冥府設施、冥用紙錢,對民間影響甚廣。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生故事及其救度本願,信奉地藏菩薩的功德利益。 [6]

掛名譯者有二。現流通本譯者為實叉難陀大師。

本經詳細討論地獄狀況,明清時期因地藏菩薩和民間信仰密切結合,確立了「幽冥教主」的地位。

聖德

編輯

名號功德

地是大地, 也是「地大」(「四大」之一)。地能擔當一切,一切崇山峻岭,萬事萬物都在地上。比喻菩薩的功德,能為眾生而荷擔一切難行苦行;地也有依止義,一切生命皆依地而成,依地而生。喻世間一切自利利他的功德善法,依此菩薩而存在和引生。藏是含藏、伏藏義。地藏菩薩像大地一樣,能含藏種種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難行苦行,救度眾生,故名地藏。世俗也有稱為地藏王。《地藏十輪經》謂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 [2]

地藏菩薩另有功德,也從地藏名義而來。《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能滿眾生所求,增長一切草木和農作物等,一切從地上生長的都得到豐碩收成。 [7] 這是農民所希望的。此經譯出後少人弘揚,所以地藏菩薩這方面功德少人注意。 [8] 又《須彌藏經》說,地藏菩薩具有

地藏立像 [9]

令眾生增長精氣,增進健康,祛除疾病的功德,是「大妙藥」。 [10] 如果能見到和親近菩薩,一切身心病苦、生死煩惱都能去除而具足一切功德。古代藥物主要是生在地上的草木和礦物。地藏菩薩這種功德類似藥師佛。但不是大醫王(指佛),而是大妙藥。 [8]

本願功德

地藏菩薩 [11]

1.地獄未空不成佛:《佔察善惡業報經》說,地藏菩薩在無量無邊劫以來修行,早已達到佛的智慧海,功德已圓滿具足,早就應該成就佛的果位了。但地藏菩薩發願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隱其真實功德,以本願力和自在神通,到處現身說法救度眾生。 [12] 故《楞伽經》說,有大悲菩薩,永不成佛。並非因為程度不夠或者懈怠修行,而是以大悲願力度化眾生。所以功德雖然與佛齊等,卻不現佛身,始終以菩薩身度脫罪苦眾生。「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2.求諸所願皆滿足:地藏菩薩功德與佛平等,敬信菩薩的功德也不可思議。《地藏十輪經》說:如果在一百劫中至誠皈依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稱其名號禮拜供養,所求如求康壽財富或斷煩惱等。還不如有人在一頓飯這麼短的時間至心皈依地藏菩薩,稱念菩薩名號,虔誠敬禮地藏菩薩的大功德,若有所求皆能圓滿達成。 [13] 這是弘揚地藏菩薩法門,所以特地讚嘆地藏菩薩功德的超勝。又《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如觀世音菩薩一樣,在十方世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令眾生離種種困苦,所求皆得滿足。

特別功德

1.來居穢土:地藏菩薩普度眾生,雖然遍到一 切世界,但特別在這穢惡世界,度罪苦眾生。《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無量劫以來便發心,要在穢惡世界度眾生。越穢惡的世界越要去,越苦惱的眾生越要度。並且還要到沒有佛法存在的世界去,因為那裡的眾生苦難最多。 [14] 菩薩的願力各有不同,而地藏菩薩的慈悲大願,是著重在穢惡世間。釋迦牟尼佛便是在穢惡世界出現並成佛,地藏菩薩學習釋迦佛,發願要在此穢土度眾生,所以被認為是釋迦佛精神的真正繼承者。 [15]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受釋迦佛咐囑,在釋迦佛入滅後到彌勒佛下生人間之前,六道眾生都由他來教化。地藏菩薩立誓,要度盡六道一切眾生自己才成就佛果:「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2.示現聲聞:大乘經中一切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在此世界度眾生,所示現的都是在家相,比如現白衣大士,或者現天人等相;文殊師利菩薩現童子相;普賢菩薩也是在家相;只有地藏菩薩現出家相。《地藏十輪經》說:「以神通力,現聲聞(出家眾)像」 。地藏菩薩的功德究竟圓滿與佛相齊,他在娑婆世界釋迦佛法會中現出家相,這是地藏菩薩的特色。大乘經說,淨土中沒有小乘法也沒有出家眾。佛教認為穢惡世界的佛法有出家眾,具有積極和特殊的意義:穢惡世界充滿罪惡黑暗,眾生貪嗔痴和無明都很深重,為爭名奪利而活,不像淨土眾生的清淨,所以有出家眾存在的必要。《地藏十輪經》認為出家相是穢惡世界的清淨幢相。在不理想的社會建立清淨僧團,能夠薰染眾生而身心清淨。所以佛法認為,穢土的佛法重心在出家眾,而淨土則無所謂出家。釋迦佛和地藏菩薩在穢土現出家相,具有佛法上的特殊意義。 [1]

事跡

編輯

地藏菩薩半跏像 [16]

地藏菩薩在過去無量劫前,曾是一婆羅門女,她的母親不信三寶而行邪道,死後墮入地獄。 婆羅門女知道母親的必然果報,故變賣家產為母布施修福。她掛心母親的處境,如果佛還住世便可向佛詢問,而當時的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早已入滅。在極悲痛時,婆羅門女受到一個聲音指點,讓她一心稱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名號。婆羅門女至誠恭敬一心念佛,不久便以念佛力,在定境中來到地獄,向鬼王詢問母親狀況。鬼王告知,因為她布施供養和念佛的功德,亡母和其他地獄罪人,已脫離地獄苦而投生天道。婆羅門女便在佛像前立下誓願,要度脫罪苦的眾生。 [17]

又在過去無量劫前,地藏菩薩曾是名叫光目的孝女。光目女的母親生前喜歡吃魚子,造了極多的殺生業。光目女知道母親死後會墮落到惡道中,於是請阿羅漢入定觀看,見母親果然在地獄中受苦。光目女一心念佛,以佛像誠敬供養。後來其母投生光目女家,為奴婢之子,出生未滿三天便告知:自己蒙光目救度投生為下賤人,而在十三歲將短命而終並再受苦報,原因是殺害和毀罵二業。於是光目立誓救拔未來一切罪苦眾生,而光目之母也終得舍離苦報。 [18]

又在過去久遠劫前,地藏菩薩曾是大長者子。當時有佛名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長者子見佛相好莊嚴,心生恭敬,便請問佛因作了怎樣的行願,而得這樣的莊嚴相。佛回答說,得這樣的莊嚴相,應當久遠濟度一切苦惱眾生。於是長者子立下大願,要在今日到未來劫,度脫一切苦惱眾生出離苦海,然後自己才成就佛果。 [17]

又在過去無量劫前,有佛名一切智成就如來,住世六萬劫。這位佛出家前是一個小國國王,他和一個鄰國國王為友,同行十善利益眾生。為救度鄰國的造惡眾生,他們共同發願。一王發願早成佛道,後度化所有罪苦眾生。一王發願如果不先度完罪苦眾生,讓他們得安樂成就菩提,自己絕不成佛。發願先成佛道的是一切智成就如來,發願最後成佛的是地藏王菩薩。 [18]

身相示現

編輯

·

地藏菩薩的形像有多種,《大日經》等以之為菩薩形,並飾以寶冠、瓔珞等。《十輪經》等則以之為沙門形。一般廣為流傳的形像,是內秘菩薩行外現沙門形,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華上。

·

·

據《十輪經》和《佔察經》載,地藏菩薩由大悲誓願力,示現大梵王身、帝釋身、聲聞身、閻羅王身、獅象虎狼牛馬身,乃至羅剎身、地獄身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以教化眾生,並特別愍念五濁惡世受苦眾生,應眾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眾生善根。地藏菩薩常變現無數化身濟度眾生,所以又稱千體地藏。

·

·

地藏菩薩以悲願力救度一切眾生尤其是地獄中的罪苦眾生,所以示現閻羅王身、地獄身等廣為罪苦眾生說法。故一般又以閻羅王為地藏菩薩的化身。《十王經》即說閻羅王的本地為地藏菩薩。又如中國民間信仰中,地獄思想受《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影響甚深,而視地藏菩薩為地獄的最高主宰,稱之為「幽冥教主」,其下管轄十殿閻王。

·

·

在密教中,地藏菩薩為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的主尊,呈菩薩形,左手持蓮花,花上有如意寶幢,右手持寶珠,坐於蓮花上。密號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三昧耶形為寶珠或蓮花上之幢。又金剛界曼荼羅中,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中的金剛幢菩薩,與地藏菩薩同體異名。此外有說地藏菩薩與觀音、勢至、龍樹等菩薩皆是阿彌陀佛的脅侍,稱為阿彌陀五佛。也有說阿彌陀佛於因位時的法藏菩薩,與地藏菩薩為同體。 [19]

·

·

另密教有關於地藏菩薩在六道中普為度化,且分別示現不同身相之說。而且六道的地藏名號也是依娑婆世界的六道眾生而說,他方世界有或七道或四道等不等,地藏菩薩也依他方因緣而一一示現應化。六道地藏的名稱,各經軌所載不一。

·

六道地藏

大乘佛教的地藏菩薩現沙門相

密教位於胎藏界曼荼羅的地藏菩薩

出典

名號

持物與手印

六道相應

地藏十王經

金剛願地藏菩薩

左持人頭幢,右手結甘露印

度化地獄道

金剛寶地藏菩薩

左手持寶珠,右手結甘露印

度化餓鬼道

金剛悲地藏菩薩

左手執錫杖,右手結引接印

度化畜生道

金剛悲地藏菩薩

左持金剛幢,右手施無畏印

度阿修羅道

放光王地藏菩薩

左手持錫杖,右手結與願印

度化人道

預天賀地藏菩薩

左手持寶珠,右手結說法印

度化天道

覺禪鈔

(東密

地獄大定智悲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手持錫杖

度化地獄道

餓鬼大德清淨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結與願印

度化餓鬼道

畜生大光明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手持如意

度化畜生道

修羅清淨無垢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手持梵篋

度阿修羅道

人道大清淨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施無畏印

度化人道

天道大堅固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手持經書

度化天道

蓮華三昧經

檀陀地藏

左手人頭幢,右手結甘露印

度化地獄道

寶珠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手結甘露印

度化餓鬼道

寶印地藏

左手持錫杖,右手結寶珠印

度化畜生道

持地地藏

左手持錫杖,右手結寶珠印

度化修羅道

除蓋障地藏

左手持錫杖,右手結與願印

度化人道

日光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手結說法印

度化天道

地獄救度法門

編輯

不墮地獄的教示

佛教業力因果律認為:作惡得惡果,為善得善果,造極重惡業則墮地獄。但造墮獄惡業,來生不一定會墮地獄,因為善惡的此消彼長和通三世的時間跨度,會影響相應階段的結果,但業因仍客觀存在。地獄最下層是無間地獄(梵語阿鼻地獄)。造極重惡業的,死後無時間間隔而立刻墮落地獄,而且受苦的時間沒有間斷,所以名無間地獄。若造極重惡業,除非不犯,一旦觸犯,作任何功德懺悔都不得不墮,猶如身患絕症而非死不可。

地藏菩薩示現出家相,以建立清淨僧團為佛法中心。依此基本精神,地藏菩薩發願,在惡世中以方便將眾生從墮落的邊緣救出來。這並非一定要顯神通,把要墮落地獄的眾生拉出來,而是開示正理,令其了解,令其不作墮落地獄的重罪,不作破壞三寶的重罪。以《地藏十輪經》為主的法門開示,能使五濁惡世眾生不入地獄。

墮落無間地獄的極重惡業,《地藏十輪經》中說到二類:十一重罪及十惡輪。兩類都是地獄種子。佛教認為,其他惡業在下生不一定會墮地獄,若犯十一重罪或十惡輪中任何一條,則一定要墮落無間地獄。 [3]

墮無間地獄的二類重罪

十一重罪

[20]

無間罪

五種

[21]

殺父

殺母

殺阿羅漢:已修行至阿羅漢者, 是四果聖人,若殺之,罪極重。

出佛身血:佛世時,提婆達多從山上推下大石,想害佛。被護法神打碎,碎石碰傷佛腳趾流血,成為重罪。

破和合僧:在出家清淨僧團中,惡意破壞,令和諧的僧團分裂,即構成無間重罪。

近無間罪

四種

[22]

殺中最重:佛不會被殺,以殺獨覺為殺罪的最重。

盜中最重:盜三寶物最重,屬於佛法僧的東西,是大眾所發心供養, 如果盜取是最重罪。

淫中最重:淫阿羅漢比丘尼為最重;對已證阿羅漢的比丘尼,如果強迫 姦淫,必墮無間地獄。

妄中最重:以不實語,挑撥僧團是非,使僧團分裂為最重 。

另外兩種

[23]

謗正法:若外道謗正法,因為不懂佛法而亂說,如蛇吞青蛙,貓吃耗子,雖有罪但不犯重。

若修學佛法的出家弟子,在佛法中自毀正法,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則為謗法重罪。

若學聲聞乘讚嘆聲聞乘,說大乘非佛說;學大乘而呵斥小乘,認為不應該學,同屬謗法罪。

若只重持戒而廢定慧,或重定而廢戒慧,或重慧而廢戒定,有所偏廢,勸人不要學,都是謗法。

若只修學一種法門而輕慢其他,認為學了無作用而不應該學,或勸人不要學,同屬謗法罪。 [8]

疑三寶:佛法僧三寶,是佛弟子的皈依處。皈依三寶,受持淨戒,不論出家在家,

若於三寶外還信其他外道鬼神,疑與佛同等或勝於佛;見外道典籍,贊為勝於三藏十二部。

皈依外道邪眾,對佛教出家僧眾無信心。與佛法不相應者,都是以疑三寶而表現出不信的行為。

例如皈依三寶而又主張結合他教,認為一切宗教都是教人行善,皆可信仰,是疑三寶的無間重罪。 [8]

十惡輪

[24-25]

1.謗阿蘭若:梵語阿蘭若,意思是無事處,寂靜無囂鬧處。比丘在寂靜處修清淨行,近於中國的閉關住茅蓬。

住阿蘭若比丘精進於禪思,佛制應受上等供養。佛世時在僧團需隨眾,若真正修習定慧,緊要關頭則允許暫時自由不用隨眾。

若有人毀謗阿蘭若比丘,是十惡輪之一。如加以誹毀,障礙修行,等於破壞行人的最大目的。 [8]

2.謗於別乘

聲聞乘謗獨覺、菩薩乘─┐

獨覺乘謗聲聞、菩薩乘─┼─這三種都屬於誹謗正法

菩薩乘謗獨覺、聲聞乘─┘

3.瞋害比丘

瞋害有學有德有修行的比丘:如辱罵毆打,或帶有目的加以種種迫害,或拉攏利用惡勢力破壞有德比丘。

瞋害破戒比丘:對於破戒比丘,輕視懷恨或逼害,認為根本不像出家人,不值得尊重。屬於十惡輪之一。

4.侵奪清淨僧物回與破戒比丘:有些壞比丘能拉攏惡勢力。幫助壞比丘爭奪寺廟財物等,護助破戒比丘,則為十惡輪重罪。

5.毀害法師:對講經弘法的法師加以毀害或蓄謀驅逐迫害等。

6.侵奪僧物

7.毀寺逐僧

臨墮已墮的救度

地藏菩薩的救度,特重於如何使人不作重惡業,不墮落地獄。對已經作重惡業而必墮地獄的眾生的救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著重說到這一法門。佛教認為人在一生中免不了會犯下過錯,所以都有墮落惡道的可能。而救濟方法在死前比較容易,死後則更為困難。地藏菩薩對苦難眾生特別慈悲憐憫,所以發願重在救度惡道眾生。依業力因果而論,作什麼業便得什麼果,是自作自受。另一方面人們又不忍祖宗親屬在地獄受苦。佛法認為,不應只圖自己的利樂,不應忘棄祖先及六親眷屬恩德,所以對未墮和已墮惡道者都要以方便救拔。

【臨終時的救度】

施捨作福:佛教認為,當病人最危險和最痛苦時,則很可能墮落。救度的方法是把屬於他的東西,最好是他最心愛的東西,用以布施。最為心愛之物能施,其他則無不可施之物。以最愛物布施,功德也最大。眾生為錢財而造罪的最多,若能以金錢或最心愛之物布施,並對病重者說明可以獲大功德果報。一方面使其捨棄貪執,另一方面增其福德,這樣便可以減少墮落惡道的可能,這是佛教對病人臨終的根本救度法。

於三寶前修功德,誦經及稱佛名號:憑仗三寶力的加被,使臨命終時得大利益。《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明,人在臨終時境界不好,罪業又重,最容易墮落。如果本人的父母兄弟姊妹等親屬,為之設福修功德,燃燈造旛,誦經或念佛菩薩名號,都能令死者離開危險的道路,走向平安的前途。 [26] 更簡要的方法是,在人臨命終時,若能聽聞地藏菩薩名號,一聲聖號直達耳根,知有地藏菩薩,此人即永不歷三惡道苦;若更能為其布施念經,放生作福,則更不會墮落。 [27]

【命終後的拔濟】

救濟方法:對於作惡業的,可以在臨終時仗三寶威力來救拔。如果已經死了,《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明,應該在七七日內,為他修福、布施、念佛、回向,令他遠離三惡道苦,生於人間或天道。 [28] 七七日,指七個七日共四十九天,在七七日中作佛事,並不限於頭七或二七的日期,而是四十九天內都可以作。在四十九日內,請出家人誦經禮懺,設齋供養,以此功德回向先亡。在亡者下一生的業報還未現前的過渡階段,使亡者從惡道中轉回來改變受生的目的地。

佛教的「七七日」受報原理:人死後,有的即刻受果報,有的經過一段時間才受。作無間重罪的,此一念死,後一念立刻下地獄,中間一念距離都沒有,即成無間獄。生天道亦是這樣,若作重善業,此一念死下一念即生天。若生人間、畜生 、餓鬼等,大多經過一段時間才受果報。從死後到再受生這一階段名「中陰身」,中陰身七天死一次,死後在第二念立即再受另一中陰身。可能在第一天或第二天受後生果報,最久經過四十九日的七生七死,即決定受生。中陰身是過渡階段的過渡形態。《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明,七七日內,亡者在念念間,都希望眷屬為之祈求三寶加庇且廣修福德,而能在墮落的邊緣得到改善機會。死者在中陰身無力做主,只有希望眷屬為他拔度超薦。若過了七七日無人濟拔, 只好隨業受三惡道苦。 [29]

超度佛事的功德分配:家屬為死人誦經念佛,功德並不完全歸於亡人。《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明,若人命終後,為他布施作福誦經念佛等,所得的一切功德,活人多而死人少。作功德者得六分,死者得一分。 [30] 所以《地藏經》說:「存亡兩利」。同時《地藏經》強調,在七七日內為亡者做功德,需要家屬誦經者共同虔誠,才能發生效用。如果齋主殺生食肉,或僧眾作佛事不精進,死者不能獲益 。所以眷屬以清淨心誠懇心,並參加素食,在三寶中生信心,才有效果。

(另)十齋日誦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如果在「十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三十日)持齋並讀誦一遍《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能遠離疾病,衣食富足。 [31]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唵 缽囉末鄰陀寧 娑婆訶

(梵文: ;Om Pramardane Svāhā)

[32-33]

大乘觀照法門

編輯

二種真義的聞思

一實境界:《佔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菩薩說,求向大乘者應當依止「一實境界」,才能修信解並進入菩薩種性。 [34] 對此地藏菩薩宣說了四點:生佛無別,同一真如:眾生心體本是不生不滅而清淨無礙,沒有分別而平等無二。一切的眾生心聖賢心和諸佛菩薩心,都是這樣的真如。 [35] 妄心無體,妄境不實:眾生因虛妄心而起種種分別,五蘊覺知等心識都因無明而生妄境,本質也虛幻不可得。 [36] 虛妄心生滅而不可實見,所以沒有本體。如果不墮虛妄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但因為眾生妄心分別而有一切差別相。 [37-38] 心境互依,似有實無:一切法都依妄心為本而生,但是妄心並無自體,它也是依妄境而有。 [39] 妄心和境界是相依而生而沒有先後。就像夢境因妄念而生,而夢境又再影響心念而增妄想,這是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 [40] 妄心和妄境相互產生,但若妄心消逝則夢醒,一切境界完全消失,所以妄心還是根源。所以一切法都以心為本從心而生,一切法的本質是「心」。[41]

一心二相:地藏菩薩以一實相境界為體,認為心有「心內相」和「心外相」二種相。①心內相:又有真和妄二種。「真」心就是所謂的真心實相本體,佛性真如沒有差別,清淨圓滿沒有障礙,由於太細微隱密所以眾生難以發現,無論眾生生死輪迴到哪一處,真心都恆常不壞。反觀「妄」心就是心念的分別覺知,攀緣思慮,憶念思想等心識作用。雖然念念相續不斷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但都虛妄不真實。 [42] ②心外相:指的是依靠妄心「心內相」所顯見的種種虛妄境界相。所以「心外相」是妄境的異名,是「心內相」所生。境界現前便知道是內心和內心的差別在起作用。 [43] 如夢所見種種境界,為果為因。皆依無明妄識。心俱痴暗,因緣薰習力故,現妄境界;依妄境界薰習力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名眾生。③二相關係:內相和外相是因果關係,也是體用關係。心內相是因是體,心外相是果是用。所以一切法(物質和精神)本質都是「心」。境是妄心的造作,像夢一樣是虛妄而不是真實。 [44]

二種觀道的修學

唯心識觀:①在一切時一切處,觀照身口意的所有活動,知道是心在造作。乃至任何外境,當心念執著在上面時,必須很快覺察不要忘記。如果忘記便走出了唯心實觀,反而去攀緣外境。(分別性觀門)念念間都應觀察,時時刻刻照顧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緊緊追隨心中所起的任何念頭,這樣使心對所起的任何念頭都能清楚知道。(分別性止門)知道一切念頭是自己內心分別生出,不是外境本身有念有分別。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無量念頭,都是自己內心所生,而外面一切境界並沒有生起分別來。(依他性觀門)眼前一切境界,自身沒有分別念想,那他本身也不會有長短有無。觀察成熟時,得知一切外境由心而生,如果離開心就無任何一法任何一相,也不能自見自身有什麼差別。(依他性止門) [45] 進修:地藏菩薩說修唯心識觀通過觀色唯心悟本寂而達到「色寂三昧」。得到色寂三昧也僅是名字位中的入手觀法,而定慧不深,所以需要進一步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這二種觀心方法。得到成就能很快超登佛慧,達到「唯心識觀」的「最上智慧門」。 [46]

真如實觀:①觀門:真如實觀是對真如實性的觀察,這是由唯心識觀中依他性止門,觀察一切唯心想生,唯心生滅無暫時住,而進入真如實性的觀門,觀察心性原本不生不滅。觀察清楚則是真如實性的觀門成就。②止門:因為心性本沒有生滅,並不是色聲香味觸法,所以不能見聞覺知。也不能另外就不可見聞覺知的境界,拿來當作心性,因為這些都是分別,所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心性雖不可見聞覺知,但見聞覺知的本體就是心性,不可認為凡不見聞覺知的就是心性。這是真如實性的止門。 [47]

相關焦點

  •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地藏菩薩的寫照。在諸大菩薩中,地藏菩薩與觀音、文殊、普賢等,同列名為『悲、智、行、願』的代表。在中國流通很廣的《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記載地藏菩薩當初以長者子的身份,發願修行,度脫一切受苦眾生,證得佛果的事跡。如經中說到,他為國王的時候,向一切智成就佛發願說,他要度盡惡世的眾生,一個也不遺漏。
  • 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他「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他同時具備「大孝」和「大願」之德業;他普度眾生,解救生靈於水深火熱,誓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是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他是地藏王菩薩。另一位國王發的願是如果不先度完罪苦眾生,讓他們得安樂成就菩提,自己絕不成佛。發願先成佛道的國王成為了如來佛祖;後發願成佛的國王成為了地藏王菩薩。
  • 「地藏菩薩聖誕」地獄未空 誓不成佛
    【地藏菩薩聖誕】地獄未空 誓不成佛經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唐譯地藏經跋》蓮池大師釋義:地藏王菩薩在久遠劫以前,曾發下誓願,要度盡一切苦難眾生,自己才證得圓滿菩提;只要地獄中還有一個眾生,就誓不成佛。開示:「憫念眾生」,憐憫一切眾生。
  • 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麼地獄會空嗎?
    這次,有一位好友提出了一個問題來討論,地藏菩薩會成佛嗎?地獄眾生有度盡的時候嗎?《地藏經》裡不是說到地藏菩薩化身成婆羅門女和光目女的時期就清空過地獄,是不是已成佛了?可是地獄鬼道何其多,璇出又璇入,地藏菩薩又乘願再來度脫一切眾生?
  • 佛教:地藏菩薩密教與我國起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佛教雖是由印度興起,然而在我國也有其歷史發展所追尋,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大家比較熟悉的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關於地藏菩薩之名義,據佛經記載為:「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稱地藏。名字中的「地」,住處之義;「藏」,含藏之義。
  • 地藏王菩薩為何在地府中不願出去?「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在這種地方不是陽壽已盡就是孤魂野鬼,但是唯獨一個神仙呆在這裡不肯走,她就是地藏王菩薩。二章 修佛之道地藏王菩薩其實早就可以成佛,她的功法和智慧早就和如來相近,她為何不出地府然後成佛呢?那是因為地藏王菩薩當時說了一句誓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 讀華嚴方知,地藏菩薩早已成佛
    有些則不經思維,人云亦云,說地藏菩薩常處地獄幽冥,度地獄餓鬼等眾生,便產生誤解和偏見,認為地藏菩薩專門度鬼,修地藏法會招鬼,這是嚴重的邪見。別說民間人士,哪怕有些學佛的人,甚至接觸佛教多年的人,亦存此邪見。
  • 《地藏菩薩本願經》可以讓人不下地獄嗎?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圖片來源:資料圖片)一、殊勝地位《地藏本願經》即是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大願地藏王菩薩的出處,由於該經為佛陀為母親說法,同時地藏菩薩的因地修行願力緣起於多生救度母親的孝心所致,故與《父母恩重難報經》《盂蘭盆經》等稱為佛教中的「孝經」。另外,該經詳述了地獄的狀況及墮入地獄的報應因果關係,又可稱之為「地獄地圖」。
  • 《西遊記》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
    許多人都說《西遊記》是一部褒佛貶道的小說,今天且不談此種說法是對是錯,但在這部弘揚佛教文化的名著中,亦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今天就為大家簡單的分享《西遊記》中的六大菩薩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全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慈悲和智慧
  • 地藏王菩薩發下的慈悲大願
    那時地藏菩薩還是凡夫,是一個長者的兒子,他看見佛像好莊嚴,心生歡喜,因叩問如來,怎麼會有這樣的好相。佛說「假使你要修成這樣的相,必須發大願,永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才能成就」長者子就在佛前發下誓願說「從今以後,凡是六道受苦眾生,誓必設法救度。都使成佛,等到眾生度盡,然後自己方才成佛,如果世間還有六道輪迴,還有三途惡道,我還是要做一個,化度眾生的菩薩,而不成佛的」。
  • 大型石雕地藏菩薩精雕石雕地藏王菩薩寺廟佛像雕塑
    石雕地藏王菩薩是由天然石材來雕刻的,石雕地藏王菩薩則多為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石雕地藏王菩薩-凱巖石業從佛教文化中看,地藏王菩薩是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他曾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 傳喜法師:這是見地藏菩薩最好的方法
    秤砣放在水裡是會沉的,但如果把它放在臉盆裡,再放到水上,因為有臉盆的承載,秤砣就沉不下去了。同樣地,我們一輩子沒有多少善業,最後能不墮落,靠的就是佛菩薩的願力。佛菩薩的願力像一艘大船,我們只要坐在上面,就可以渡五濁惡世的苦海。眾生造地獄的業、受地獄的苦,但還有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也是地藏菩薩的大願力。
  • 地藏王菩薩過去的兩世:長者之子見佛發宏願,婆羅門女地獄苦尋母
    無論是不是佛教徒,都應知道地藏王菩薩的大名,以及他那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度盡眾生、方證菩提的宏大誓願。長者的兒子聽完,當即就立下了大誓願,說:我從今天起,到未來的無盡時間中,將傾盡一切方法使所有遭受苦難的六道眾生得到解脫,此後我才會正道成佛。而這位長者的兒子就是曾經的地藏王菩薩,在他發下大誓願之後的無盡時光,始終停留在菩薩果位。
  • 中國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薩
    一王發願:若不先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惱,令其實樂,得至菩提,絕不成佛。此即地藏菩薩是。 這個故事反映了地藏菩薩的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度眾生的特點:那裡最艱苦,就到那裡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最艱苦的地方,當然是地獄。
  • 佛法常識:『大願地藏王菩薩』名相寓意及由來,佛弟子不可不知!
    以是之故,菩薩常現身天上、人間及地獄等處,救度眾生,自誓必定度盡六道眾生,方乃成佛,誠如《地藏經》所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中國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薩形像極具特色。由於地藏菩薩發願在無佛的五濁惡世中,應化現身以濟度眾生,為了使眾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寶,是以顯現出家之「大願地藏王菩薩」之名的由來地藏菩薩所以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是因為從久遠以至今日,其悲心大願就是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度化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反應了地藏菩薩的大悲願力。
  • 佛教:至心持念地藏菩薩聖號的四大利益,其福甚比
    單從名氣和影響力上來看的話,似乎地藏王菩薩是最低的,而且在三藏十二部佛經中除了地藏三經以外,這位大菩薩也甚少出場,相反其餘三位菩薩以及彌勒菩薩則屢次出現,尤其是文殊師利菩薩更是幾乎場場必到,簡直相當於釋迦佛的搭檔一般。
  • 殊勝吉日|地藏月的最後一天,恭祝地藏王菩薩聖誕
    地藏菩薩為了使五濁惡世眾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寶,故現出家僧相。菩薩造像多身披袈裟、或頭戴毗盧冠,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花上,意喻「慈因積善,誓救眾生,手中金錫,振開地獄之門。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往返六道,救拔一切有情出離苦海。地藏菩薩發大願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因此和娑婆世界因緣甚深。
  • 地藏王菩薩、東嶽大帝、北陰酆都大帝,誰才是地府真正的主人
    地府一直是神秘的所在,裡面有十八層地獄,有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等鬼卒,有判官、閻王爺等地府公務人員,感覺鬼們一般都是和這些人打交道的。但是,地府的高層另有其人,他們就是地藏王菩薩、東嶽大帝、北陰酆都大帝,他們三位誰才是地府真正的主人呢?
  • 西遊地藏王菩薩為何不受如來佛重視,連四大菩薩都不是?
    地藏王菩薩在民間名氣極大,「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讓他擁有無數粉絲。不過,在《西遊記》中,地藏王菩薩的身份卻有些尷尬。他名義上是幽冥之主,然而在靈山佛門之中,他連四大菩薩都不是。原著第一百回「五聖成真」時,有諸佛誦念名單一節。
  • 地藏經:被地藏菩薩救多少次,才肯聽話一勞永逸出輪迴?
    地藏菩薩於百千劫,頭頭救拔如是眾生,早令解脫,地藏菩薩天天都在救度我們這樣的眾生。「是罪報人乃至墮大惡趣,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而遣悟宿世之事」。地藏菩薩把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人從三惡道救出來,還要讓我們明白宿世的事,要讓我們看到因果。前面講過,地藏菩薩讓我們百返生於三十三天,乃至到人間做皇帝,還能夠知道宿世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