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著上一篇私域運營的目標體系之-北極星指標繼續聊下一個重要概念:引領性指標。
這個概念出自一本書《高效能人士的執行四原則》,算是《七個習慣》的姊妹篇。
什麼是引領性指標呢?我們先看「滯後性指標」,其實也就是結果指標。我們說的很多指標其實都是「滯後性指標」,比如銷售額,會員數,客戶數。因為這些指標只有到了最後統計時才能看到,當你看到這個指標時,只能知道自己是否完成了目標,卻沒法再改變。
你會說我們按時間拆分呢?比如銷售額按月,按周統計。這樣看結果會更快,但仍然還是結果指標。
而「引領性指標」就是引導你改變最後結果的指標。
舉個例子,你要減肥,一般人都會定一個目標,比如3個月減20斤。這個目標很好,但無法指導實踐:該如何減肥。加入需要運動+節食,那麼如何衡量你做到了沒有?
假設你是一個有恆心的人,你記錄下每天的運動時間和卡路裡攝入量,並給自己定了指標:每天運動1個小時,卡路裡每天攝入量不高於1500。這個就是引領性指標,通過跟蹤引領性指標可以發現你是否在一天天達成目標。如果你都好久沒運動了,每天還胡吃海喝,從這個指標就已經可以看出肯定無法達成減肥的目標,不用等到3個月後再去稱重!
再看銷售的例子,如果我們要衡量一個銷售的業績,當然最後還是結果說話。但如果公司制定了「引領性指標」,比如每天要拜訪3個客戶,每天電話聯繫5個客戶,那麼他完成目標的可能性是不是才有保證。我記得阿里B2B早期銷售就是這樣,每天拜訪4個客戶,持之以恆才能成功。
回到私域運營,假如我們通過企業微信導購運營,那麼除了衡量最後成交額這個「滯後性指標」外,你還得關注以下「引領性指標」:每天新加用戶數,每天單聊用戶數,每天群裡發文章和活動數,朋友圈每天發送數(當然微信也限制了,每天一個用戶只能接收一次)。
要達成目標,就需要這些導購按照引領性指標的指引去做,去每天完成任務。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完成「滯後性指標」,比如銷售額,比如會員數,比如用戶活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