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麗公約守護地球第三極引領者行動開啟)
———百位文化名人、商界精英赴藏撿垃圾
「攀登珠峰的時候,心裡只有它的波瀾壯闊,行走青藏高原的時候,眼中才能看到它的脆弱和無助。」9月9日,在前往西藏魯朗美麗公約生態文明驛站、參加由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主辦的「守護第三極」活動的中巴車上,中國首位靠雙義肢登頂珠峰的登山家夏伯渝打開了話匣子,和同行的夥伴們講起了在西藏「撿垃圾」的心路歷程。
同行的是百位文化名人、商界精英,和夏伯渝一樣,在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的號召下,他們從全國各地趕往西藏參加美麗公約擦亮天路公益活動,徒步撿垃圾、開研討會、鼓勵當地誌願者,旨在共同想辦法解決西藏旅遊垃圾的問題。
為什麼要去西藏?青藏高原是除了南極和北極外的「第三極」,但龐大的遊客數量讓這裡的環境保護變得棘手。
「當地居民苦旅遊垃圾久矣。」一名美麗公約志願者這樣感慨。以魯朗鎮東巴才村為例,這裡的村長規定,大家按照排班輪流工作,無故退出者罰款300元。如果拒絕繳罰款,年底旅遊門票分紅將適當減少。
魯朗這條特別的村規是西藏「旅遊垃圾危機」的一個縮影。今年夏天,川藏公路318國道自駕遊在疫情後逐漸升溫,遊客也日益增多。同樣多起來的,還有遊客隨手亂扔下的垃圾。據統計,僅2019年,西藏自治區就接待了約4000萬人,如果按一個人旅遊期間產生5個空礦泉水瓶子計算,2019年旅遊業就給當地帶來了近2億個塑料瓶垃圾。「還有不少垃圾會進入雅魯藏布江流域,雅魯藏布江源頭區域生態環境本就脆弱,這些垃圾無疑是它『不能承受之重』。」
「我們想改變這樣的狀況!」作為這次引領者行動的領隊,夏伯渝的身後是由百位文化名人和商界精英組成的「引領者」隊伍。在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的牽頭下,這場將持續4天的引領者行動形成了一股「環保風暴」,百位「名人」和當地誌願者一同,以撿垃圾、研討會、公益徒步等形式展開活動。
「我帶著義肢,彎腰有些不方便,不然我能更快!」7日下午,在米林大峽谷中,夏伯渝身穿藍色志願服,和包括美麗公約公益大使、全國企業家代表、大峽谷景區幹部群眾在內的超過100名志願者一起,溯河而上,撿拾沿途的旅遊垃圾。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這片藍天白雲下不再有企業家、運動健將、領導幹部,有的只是一群藍色的身影,白髮老者和青少年們一起,弓腰前進,將塑料瓶、包裝袋等垃圾挨個拾起,打包堆放。
「這次活動,當地村民深深影響了我」,志願者任玉龍說,儘管當地村民的物質生活並不豐富,但他們堅信「捨得」的道理,願意花大量的時間在「撿垃圾」這件小事上,「有舍才有得。」和任玉龍一樣,知名主持人納森也為這次有參與引領者行動的機會感到興奮,「我們終其一生都希望能變成『榜樣』,希望這群藍衣服的人們,能形成榜樣的力量,將淨土還給西藏。」
「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本次西藏之行,引領者們不僅是要完成單次的垃圾清理工作,更是要把「守護好高原生靈草木、萬水千山」的觀念深植入每一個旅行者的心裡。
美麗公約創始人史寧介紹,從2015年開始,美麗公約發起了一項接力清理進藏公路沿線垃圾的公益行動——擦亮天路。參與者對藏區的垃圾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完成了「宣傳動員—撿拾清理—分類集中—轉運回收—粉碎包裝—運回內地—加工原材料—監管公示」八個環節的閉環,「整個過程所需要的成本平均到每個飲料瓶上是0.5元。」藉由這個契機,史寧帶隊發起了「守護第三極——0.5元計劃」,無論身在何處,只要通過公眾網絡募捐平臺為美麗公約捐贈0.5元,就可以幫助一個飲料瓶從西藏的雪山、湖泊、河流、牧場等地撿拾回收,循環使用。此外,美麗公約還成立了西藏地區志願者服務隊,自發的承擔起旅遊垃圾分類回收的任務,「希望通過他們的行動促進藏地居民提高環保意識、保護自然環境起到極為有效的作用,目前我們已經在西藏建立了50支志願者服務隊,近5000名美麗公約志願者,每天都有清理行動在開展。」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初衷都是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史寧介紹,在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的推動下,這樣的公益項目和活動未來將會越來越多,「大家一起努力,讓遊客和當地誌願者的環保行動形成西藏新的風景線,動員全國各地力量支持守護第三極行動,讓片高原真正成為全球生態文明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