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 14

2020-12-12 佛學正念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靜,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翻譯:

這個時候,須菩提聽到這部經書言說到這裡,心中已經深悟佛理旨趣,不由得喜極而泣。對如來佛讚嘆了一聲:「希有的世尊!您所說這個深奧的經典,我長期以來苦苦修行,自證得阿羅漢果獲得慧眼以來,卻是未曾聽得如此深奧的經。如果有人,得聞此經,而信心純正清淨,毫無塵念。生起了般若真實之實相,就可以知道這種人,是非常難得,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人。世尊!這般若實相,就是諸法空相,不是一般所說的實物,但為引導眾生離開執著而找回本心,不得不虛擬了一個名字,稱之為實相而已。世尊,此經我聽到這裡,已能了解其中的妙理,信奉修持,應該不是難事。如果後世濁世末法的時候,離開師父您親自傳法時期已遠的苦海茫茫的眾生,聽到此經而能信解受持的人,則此人真的是明了自性的第一人,實在難得。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頓悟真空,必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因為他已經了悟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是非相,所以能夠離一切相,其心滅寂,就可以稱之為佛。」

佛告訴須菩提說:「對的!你這樣說是對的。當知後世如果有人,聽到般若之妙法而不驚駭、不恐怖、不畏懼,這種人實在是很少有的。為什麼呢?須菩提!這就是我所謂的第一波羅蜜,此人的智慧已到彼岸了。不過修持的人卻不可以對彼岸有名相上的執著,不過為了要引導眾生修持,特別給予一個名稱,稱之為第一波羅蜜而已。須菩提!再說到忍辱波羅蜜,凡辱境之來,泰然處之,不生嗔恨即是忍辱波羅蜜,但真空本來無相,外不見其辱,內不見其忍,渾然兩忘,切勿執著於忍辱,所以我說非忍辱波羅蜜,只是為便於眾生修持,特別給予一個名稱,稱之為忍辱波羅蜜。為什麼呢?須菩提!就好比我的前生,被歌利王支解身體的時候,確實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否則當時我在被支解時,如果著有四相,必定心生嗔恨,必成苦果。須菩提,我又想起過去的前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修忍辱之行時,就已經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由歷劫頓悟真空,所修行的,決不是一朝一夕所成的。所以說,須菩提!菩薩之修行,應當離一切相,方能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此心中不執著於色,不執著於聲、香、味、觸、法,應生無所住心,此心才能圓通無礙。若於六塵中,一有執著,便不能解脫其住心,即非菩薩的住處。所以我說,菩薩心本來是虛而明,若住於六塵就不能覺悟,我所謂的不應住色布施,原因就在於此。須菩提!菩薩不住色布施,發心廣大,不是為己,是為有利於一切眾生,應該要如此無相布施。而我所說的一切諸相,原是指點諸菩薩解脫的,其實般若的本體皆是空的,原是非相。而一切眾生,其實若見本性,妄心自離而入佛境,那麼一切眾生也就不是眾生了。須菩提!我所說的般若波羅蜜,都是無上的菩提,是真而不妄、實而不虛、如常不變,不是欺人的,也沒有兩種說法。須菩提!我所說的般若之法,是真如無相,無實性;是自性自足、無虛的。須菩提!如果菩薩是一心執著於法而行布施,則是未離四相,有如人進入暗室,一無所見。如果菩薩心不執著於法而行布施,則如同人張開眼時,日光四照,見種種色;其心洞澈真空,可了一切之境。須菩提!當我滅度後,到了後世,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到菩提之覺位,成自性之如來,我當知此人,也必以無上智慧照鑑之。而此人成就見性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注釋:

信心清靜

信心:指的是認識了相的本質,對於一元世界觀非常確信,不再迷茫與二元世界的困惑之中;

清淨:不再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則生實相

離開了那個名相的自我,看到相的本質,看到觀察者和被觀察者本為一體。

即是非相

非相,不是真實不變的相,只是假名為相。

信解受持

深信、理解這部經書,並且在實踐中身體力行。

第一波羅蜜

波羅蜜,前文解釋過是到彼岸的意思,傳統佛教中有六波羅蜜之說: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心;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痴。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從凡夫到佛的境界的六個必經的步驟。

關於此文中「第一波羅蜜」的解釋,歷來有些爭論。

一種說法是,第一波羅蜜指的是布施。此種見解出自古籍佛典《辯中邊論》。南懷瑾先生也持這種觀點。

還有一種說法是,第一波羅蜜,是沒有第一波羅蜜之相,它是智慧,能夠解脫、隨緣,讓你放下,解脫自在的那個叫作第一波羅蜜;所謂的大智慧,其實沒有大智慧之相。所以,如來所說的大智慧的第一波羅蜜,也沒有大智慧第一波羅蜜的相。這種說法,今人較多。

翻閱典籍,各位高僧大德對此竟也眾說紛紜:

佛經疏鈔的觀點是:今言第一波羅蜜者,既布施波羅蜜。

佛學家李文會的觀點是: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若悟非相,即達彼岸,實無二相,故名第一。

法華經上說:但以假名,引導眾生。於斯了悟,能入見性之門,是名第一波羅蜜。

高僧川禪師的觀點是:八字打開,兩手分付。他為此還做了一首詩:是名第一波羅蜜,萬別千差從此出。鬼面神頭對面來,此時莫道不相識。(這老傢伙在說什麼呢?)

看來若弄明白第一波羅蜜到底是什麼,恐怕只能去問佛祖和須菩提師徒了。但你問須菩提,他一定回答說:「如來無所說!」

你若問佛祖,他老人家在金剛經的第二十一品中已經預備了答案:「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無奈之下,讀者朋友您就聽我的隨口一言吧:第一波羅蜜者,最好吃的那個就是!

歌利王割截身體

這是佛經裡的一個典故。

釋迦牟尼佛若干世之前,曾為一位在城外山林修行的行者「忍辱仙人」。一次,當時的國王歌利王率眾來此處遊玩。一位宮女發現了忍辱仙人,見其仙風道骨,心生好感,上前搭訕,仙人於是應機為宮女說法。國王見此情景,心生嗔恨,上前問仙人道:「你證得羅漢果位了嗎?」。仙人答:「尚未。」。國王又問:「你證得不還果位了嗎?」。仙人答:「沒有」。國王說:「既然如此,那你就是放縱貪慾煩惱的身來挑逗女人!」。仙人答:「我雖然尚未斷除貪結,但此刻內心確實沒有貪著。」。國王於是起了歹意,他殘忍地割掉了仙人的耳朵。仙人顏容不變。群臣見狀,紛紛上前勸國王住手,國王不但不聽,反而嗔心大熾,他割掉了仙人的鼻子、削下仙人的手臂……直到節節肢解。但血泊之中,仙人面目依舊相好圓滿,面色絲毫沒有變化。這時,天降大雨,又飛沙走石,國王嚇得大驚失色,狂心頓歇。他扔下了手中刀,匍匐到仙人血淋淋的身軀前請求懺悔和寬恕。仙人說:「我心中既沒有嗔恨,同樣也沒有貪慾」。國王說:「大德,怎麼知道您心無嗔恨呢?」。

仙人於是作誓願說:「我如果確實沒有嗔恨,請即刻讓這身體復原如初。」說罷,身體即刻復原如初。國王於是更覺慚愧、愈發懺悔先前所行,遂皈依仙人學佛。

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謝靈運是這樣解釋的:真:不偽;實:無虛;如:必當理。不誑;則非妄語;不異:始終恆一。

心得:

1、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從其他著作對這一句的解釋中,須菩提在此時已經修得了阿羅漢的境界,而且貌似有了傳說中的隔世不迷,須菩提可以知道自己前若干個輪迴中所做的苦苦修煉,在這一世終於聽到了正法,回想起自己辛辛苦苦修煉了多少輪迴隨追求的,現在終於得到了,所以才激動的老淚縱橫!隔世不迷,據說達到一定果位的修煉者可以做到,但以目前存活在世的高僧來看,好像沒有做到此境界的,起碼還沒有哪一個能令人信服的讓大家知道他的可以做到隔世不迷的。是這些人比較謙虛不外露?還是佛法有規定不允許隨便露?還是真的沒達到這個境界呢?不得而知。現存的高僧中好像沒有人確切的說過自己已經是隔世不迷了,在這裡只能存疑了。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去說,我們所有人都是「隔世不迷」的。你一生下來就有很多本能吧,比如吮吸反射,比如對黑暗的恐懼,比如恐高等等,這些都是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經預設好的,是我們的遠古祖先遺留給我們的。而你以後一切發展起來的思維,都是以這些本能為基礎的。十九世紀生活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一生都沒有機會見到蛇以及蛇的形象,但是這些愛斯基摩人在夢裡會夢見蛇,科學家分析這是由於愛斯基摩人的祖先生存的環境中有蛇,蛇的形象是以集體潛意識的形式一代代遺傳下來的。這樣說來,我們也都是隔世不迷了。包括您今天能夠有興趣閱讀這本關於金剛經的著作,也是和往昔歲月有著莫大的淵源的!

2、「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靜,則生實相」是個什麼狀態?

這句話有兩個重點。一個重點是「則生實相」,實相,就是相如實的,本來的面貌。是什麼呢?是沒有一個獨立於相之外的觀察者,相就是觀察者,觀察者就是相,這就是事情的本來面貌,當虛擬了一個假設的我相之後,通過這個虛擬的我把世界割裂成觀察者與被觀察之後,可以具體描述的「相」,也就是「非相」才出現。當你認識到,這個可以具體描述的「相」,也就是「非相」都是在虛擬了一個自我這樣的大前提之下,衍生出來的虛擬的東西,就像你明白了自己只不過是在看電影,就是「則生實相」了。當然,非相也是真實的,難道你能說銀幕上播放的電影不存在嗎?我們說可以具體描述的「相」、「非相」都是虛擬的,意思是說,這一切都是可以和自我相分離的,他們都如流水般川流不息,如幻影般生起又滅去,而在這一切變化之中不變的,是我們的見性,是真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是當下。

這句話的另一個重點,是這個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是需要一個鋪墊和積累的,並非所有人都可以一聞之下而悟道的,在這之前需要大量的持戒修福的工作,如須菩提那樣,經過苦苦的探索,在自我的觀念,我持已經充分軟化之後,才會有這一刻的升華。我們的讀者也如此,如果你在讀這部經的時候感覺非常有道理,那實際上是你以前已經積累了很多的緣故。

3、為什麼說「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這裡所說的實相,是已經用語言描述出來的,具體有所指的東西,就已經是二元世界裡的東西了。因為你要想具體描述一件東西,就必須先虛擬一個假設的我在那裡,然後才可以進行觀察、描述,這樣產生的任何東西,都是在虛擬之下的假設、假名了。所以說是實相者,即是非相。如來是用這種勉為其難的言說,來引導學生來了解一元世界的道理。

4、「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已經言說出來的我相,就是二元世界裡的假設的東西,所以不是「相」的本質,而是「非相」,同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如此。能夠離開把這些名義上的相當做事物的本源的錯誤,就是佛的境界了。

5、為何「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金剛經是破我持的經典,告訴人們沒有一個獨立不變永恆的自我。雖然很多人好像是唯物主義者,但在冥冥之中還是存有一個獨立的靈魂的心理。人對於死亡的恐懼,實際上就是害怕這個獨立永恆存在消失的恐懼。在以前讀金剛經的時候,對佛陀的這句話理解不多,覺得這部經挺好的啊,讀了這部經,為何要害怕恐懼呢?當較深入的研讀這部經之後,有一次我猛然發覺,如果你真的接受這部經書所說,就意味著你要相信自己並沒有一個獨立不變的靈魂在,那一刻,我仿佛近距離的面對了死亡。那種感覺不太好形容,好像看清了自己早就已經「死亡」的感覺,確實很恐懼,不知道讀者將來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感覺。

6、關於「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故事的一點想法

對於佛教裡面關於忍辱方面的故事,我一向腹誹的頗多。比如這個故事,還有那個廣為流傳的佛陀割肉餵老鷹的故事。不但我腹誹,和身邊的朋友聊天時候,知道很多人也對一些極端的宣傳有不同意見。比如有這樣一個佛教故事,一個僧人在深山隱居,離水源很遠,每天要下山去喝水,並且要路過一個獨木橋。有一天僧人照例去下山喝水,可是一隻鵝子在獨木橋上擋住了去路,於是僧人就回去了,第二天乾渴不已的僧人再次下山,那隻鵝子還在那裡擋住去路,於是僧人又回去了,如此這樣好多天,最後僧人就渴死了!

還有一個極端的故事,記載在佛經本生故事裡面:

有一個心地善良的國王名叫「薩怒檀」,他時常憐憫貧窮孤寡之人,經常對人們救濟和布施,而且只要他們有所需求,國王都儘量滿足他們。因此國王的善名遠揚,超越了國界,而且傳到了上天的眾神耳中。

文殊菩薩得知人間有這麼一個慈悲的國王,心裡很高興,同時也想親自試一試這個國王到底是不是誠心行善。文殊菩薩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少年婆羅門,從鄰國進入薩怒檀國。並來到了王宮門前,乞求布施。

「少年道人,您是從何處來到呀?有什麼需要我為您效力幫忙嗎?」國王聽說異國來了一個少年婆羅門找他,就很高興地接見了來者,並且非常關切地問候。

文殊菩薩變成的少年婆羅門回答:「我在異國聽說你的善名,故不遠萬裡前來,想得到您的布施。」

國王聽了,高興地說:「好呀!你有什麼要求,需要得到什麼布施,儘管說好了,別客氣。我的臣民向我求布施我都會答應,何況你還是異國的客人呢。」

「果然名不虛傳,既然如此,我就大膽地試試他吧!」文殊菩薩心裡很高興,於是便說:「大王您可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我提的要求也許有些過分了,我想讓國王給我當奴隸,讓王后給我做婢女!」

國王聽了,並沒發怒、生氣,反而非常痛快地答應說:「嗯!你讓我個人做奴隸,我現在就可以答應你,我很願意從現在起就聽從你的使喚,為你服侍。但是王后本來是一個大國王的公主,遠嫁到我們國家來的,她是不是能做你的婢女,我作不了主,應該去徵求她的意見。」

於是國王就到宮內,把少年婆羅門所要求施捨之事向王后說了,並問她能不能做他的婢女。王后也是心地善良,一心想普救眾生的女子,何況在國王的身邊,受到耳濡目染,她不願違逆國王之意就同意了少年婆羅門的要求。

國王和王后一起從宮內走出來,對少年婆羅門說:「我們商量好了,願意一起做你的奴僕和奴婢!」

婆羅門這時就說:「既然同意給我做奴隸,那你們就應該把鞋子脫掉,把華美的衣服換掉,吃喝都要和所有的奴僕與奴婢一樣。」國王、王后真的換上粗布衣服,聽候婆羅門的差遣。

文殊菩薩只是為了考驗國王、王后布施的真心,並不是有意給這個國家添麻煩。於是,文殊菩薩就用神通變出國王、王后的分身,讓他們像往常一樣處理朝政。而真正的國王、王后就加入奴婢的行列跟隨少年婆羅門前往異國。

走在奴婢群中的王后,從小嬌生慣養,從沒有經歷過光著腳長途跋涉的痛苦。又加上懷著身孕,行動不便,因此隨眾奴婢一起行走,累得氣喘籲籲,腳心早被雜草和石頭刺破,步步艱難,漸漸地落在了隊伍的後面。

慈悲為懷的菩薩雖然於心不忍,但為了考驗國王、王后的真心,他仍然裝出一副惡狠狠的樣子,一邊回頭吼道:「快走啊!快走!」一邊責罵王后說:「你現在是我的婢女,就要像個婢女。你現在還像在當王后一樣,嬌裡嬌氣的給誰看啊!」

王后聽了,心中忍不住委屈,長跪地下,淚流滿面地訴說著:「主人啊!我實在是不敢怠慢,不敢偷懶。只是我現在真的是累極了,稍稍休息一會兒再走,請您可憐一下吧!」

沒想到這個少年婆羅門鐵石心腸,不但不為所動,反而對著王后說:「得啦!得啦!你快起來,跟我走吧,這樣的奴婢以後我也沒法使喚,乾脆把你賣了吧!」

於是,就把王后帶到人市上,高聲叫賣:「都來瞧,都來看,有個奴婢我要賣!價錢便宜人漂亮,誰買到手誰福氣啊!」

原來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后,從沒見過這種場面,而現在在奴隸市場被高聲叫賣的竟然是自己。而她的丈夫國王,此時也和她一樣被賣掉了。這樣一賣,兩個人分別被人買走,相隔數裡,不能互相照應。

國王被一位老者看中,買去當一個墳墓的看門人。那老者還不時地檢查他是不是收了墳墓安葬費後有所私藏。但國王心裡並沒怨言,他心想:「既然為奴,就該盡到為奴的責任,這才是真心布施,修練功德。」

王后的處境比國王更慘。王后是被一個有錢人家所買走,家中的夫人見王后嬌美,非常嫉妒,經常天還沒亮就故意吵醒她,還把所有粗重的工作都分派給她。稍有不是,非打即罵。

過了幾個月,王后臨盆,生了一個又白又胖的男嬰。這家女主人本來無後,見她最嫉妒的婢女偏偏在她跟前生了個漂漂亮亮的男嬰,不禁妒心似火,十分惱怒:「呸!你這個臭婢子,也配生孩子嗎?」然後就逼著王后把兒子殺掉。

「婢子既為奴,就要完全聽憑主人的吩咐。主人叫你死,你就不能活。」王后無計可施,只好硬著心腸含著淚殺死了親生兒子,然後帶著死嬰去墓地埋葬。

王后去埋死嬰,正好與看守墓地的國王相見。相見之後,儘管有千言萬語,但他們並沒有流露出任何委屈和不滿,也沒有任何抱怨。

他們正在說話的時,卻發現墓地變成了自己的王宮,身上著的不是粗布衣裳,而是國王和王后的服裝,坐的是正殿寶座,一切又恢復到原來的模樣。更令他們喜不自勝的是,他們所為之惋惜、已經被埋掉的兒子,此時卻活生生地出現在他們的眼前,正在揮著小手,甜蜜地向他們微笑呢!

國王、王后雖然驚喜卻搞不清是怎麼回事,只見文殊菩薩端坐在空中的蓮花上,現出五色真身,向他們夫婦二人稱讚說:「善哉!你們普渡眾生,廣為布施可真是至誠至信,真心實意,真是了不起啊!」

國王、王后這才明白,原來的一切都是菩薩顯靈,在考驗他們是否真誠。他們此時不禁為自己通過了考驗感到由衷的喜悅,趕緊跪下來向文殊菩薩恭敬頂禮。

國王、王后捨身布施為奴的作為,使得三千處國土的各國人眾都十分感動,紛紛前來歸順。而國王本國之人更以國王、王后為榜樣,廣行善事,全國百姓一同修學佛法。而國王和王后兩人最後都雙雙修成了正果。

當時的國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那王后就是耶輸陀羅,太子就是羅睺羅

這樣的故事,目前還在被佛學人士在網站上大量宣傳。想用這樣的故事來讓大眾敬仰佛陀,皈依佛教,我覺得這些人簡直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了!

故事是美好的,少年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故意去考驗。但是如果真的是一個流氓地賴想當國王呢?

如我們這部經書裡面的故事,我想不能這麼僵化教條的去理解。佛陀之所以會任由歌利王割截身體,是由於他已經修煉到有500仙人在為他護體,並且能用神力讓自己恢復如初。如果普通人也學這樣,遇到流氓地賴來騷擾,好吧,你打吧,用刀子隨便扎,好像就應該比較慘了!對眾生慈悲,對自己也要慈悲,很多時候對自己的慈悲也是對家人的責任。我想那些執著的要虐待自己而順從別人的人,不是真正的慈悲,而是從放下我持的執著,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把自我看成是完全的空相,是執著於空了。關於為何不能執著於空,我在後面還要詳細說。

佛陀告誡說法要應機,應時,要看具體的環境和具體接受的對象,象國王變奴隸的故事,再大規模的宣傳下去,真的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反感佛教了,試想,誰家的老公要是學佛之後,又很虔誠,他的妻子看了這個佛教故事,能不驚心呢?在這裡也勸那些盲目宣傳的人一句,可千萬別再繼續做這樣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事情了!

7、為什麼說「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所謂「無實」,是因為所有言說出來的東西,都是二元世界的描述,都不是相的真實,所以說不是實的。

但如果你按照佛陀說的去做,無住相布施,你就能夠逐漸軟化我持,就有機會最終認識到事情的真相。所以說又是「無虛」的。關於這一點,佛教中有一個空拳哄兒的比喻:一個嬰兒在井邊玩,非常危險,大人握了一個空拳對他說,快來,快來,這裡有好吃的。於是嬰兒爬過來,脫離了危險,但實際上拳頭裡面什麼也沒有。

8、「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的兩種斷句解釋。

一種斷句是「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這種斷句的翻譯是:「即到菩提之覺位,成自性之如來,我當知此人,也必以無上智慧照鑑之」。

另一種斷句是「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這種斷句方式,把「以佛智慧,悉知是人」中間的句號,換成了逗號了,解釋起來就是:「那麼以佛陀的的智慧,我當知此人,也必以無上智慧照鑑之。。。。。。」

兩種斷句方式,解釋起來是有差別的,究竟採用哪種斷句方式為妥,讀者自己選擇。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全稱、名字含義、福慧,有什麼啟示?
    《金剛經》教材01《金剛經》的全稱、作者(1)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果分段講此經名字:① 金剛 ② 般若 ③ 波羅蜜 ④ 經(2)作者:佛慈悲眾生02《金剛經》名字的含義(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經名的正確分段:① 金剛 ② 般若 ③ 波羅蜜 ④ 經(2)佛教公認:《金剛經》名字屬於「以法喻為名」(佛經名字有7種命名方式)
  • 《金剛經》解釋:誦讀金剛經的作用
    《金剛經》是佛經中的經典經文,在佛學中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金剛經講的是大乘佛法。而金剛咒是金剛經中的咒語,念誦金剛經和念誦金剛咒效果是一樣的。修持金剛經對我們是有非常多的好處的,可以讓我們能夠看淡功利,讓我們修行的境界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 《金剛經》:讀金剛經的忌諱有什麼
    讀金剛經是需要注意其中禁忌的,而且在誦讀金剛經時,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能虔誠的去誦讀,這樣才能讓自己從金剛經中得到很多的感受,自己堅持的去誦讀的時候,從中感受到的好處也會更多。讀金剛經時是有很多需要自己去了解的,這樣才能從金剛經中了解到更多。
  • 金剛經誦讀:金剛經王菲讀誦完整版
    金剛經是對修行有很大幫助的經文,很多人在修行時這部經都是不可缺少的。金剛經不但有許多人修行,且修行的方式也非常多。不少人在修經時會選擇金剛經王菲讀誦完整版,這樣在讀誦時不但會順利,也不會出現讀錯的情況。但金剛經雖然能讀誦,只是在讀誦時也需注意幾點,這樣效果會更好。
  • 金剛經9字箴言,讓你輕鬆開悟
    我們為什麼要讀金剛經,身在紛繁複雜的社會我們疲憊不堪,總是嘗試尋找一種可以解脫的方法,感悟人生的意義,金剛經可以指引你修心的方向,讓你生活的更輕鬆快樂,下面讓我們一起感悟一下。金剛經開篇就提出了一個人生大問題「云何降伏其心?」
  • 《金剛經》釋疑:在家帶孩子能讀金剛經嗎
    在家帶孩子能讀金剛經,因為讀誦金剛經可以在任何的情況,只要我們有誠心和虔誠的態度讀誦金剛經就能獲得金剛經的功德利益,而且在家讀誦金剛經也可以幫助我們驅散家中的邪氣,使家裡更加的祥和,但是,一定要記得孩子的安全問題。那麼讀誦金剛經的好處是什麼呢?
  • 金剛經作用:聽金剛經王菲唱誦的好處
    金剛經是可以幫助我們自身看清事物本身,也能讓自身的內心更加清澈,明朗的一部經文。因為金剛經的作用非常大,為此,不少人選擇去聽。在聽時大部分師兄都會選擇聽王菲唱誦的,其實無論是選擇聽誰唱誦的,只要用心去聽,那麼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好處,也能更好的去修行。
  • 金剛經釋疑:聽金剛經需要回向嗎
    不管我們用什麼方法去修行金剛經都是需要做回向的,所以聽金剛經也不例外,我們在聽完金剛經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做回向,要不然我們修來的功德就會慢慢的消散。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聽金剛經怎麼回向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 金剛經解釋:抄寫金剛經要回向嗎
    師兄在抄寫完金剛經之後要是回向的,那麼回向文就是要根據師兄回向的方法決定,一般是建議師兄回向給眾生的,這樣我們也可以有更大的功德,但師兄有具體回向的人也是可以的。師兄在抄寫金剛經的時候,也是要知道抄寫的金剛經應該放在哪裡,這樣我們對我們修行的效果也會更加的好。
  • 什麼樣的人不能念金剛經?讀金剛經的好處及作用是什麼?
    佛教的金剛經是一本比較完善的佛經,對於佛而言,很多人是抱有一種看客的觀點。有很多人是相信佛是可以解救我們於苦海之中的,佛家的很多文化都是深深的紮根在中國文化之中的,我們常說的「妙」,其實就是佛教用語。下面跟著小編一起看看金剛經的事情吧。金剛經介紹《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
  • 《金剛經》為什麼那麼神?
    每當有網友說希望能找到一位具德上師皈依,本博主都會建議他每天念金剛經一遍並發願早日皈依具德上師(若指定欲皈依嘎瑪仁波切的則再加念上師嘎瑪仁波切長壽祈請文),許多人都如願了,念金剛經的建議出自宗薩仁波切。為什麼要建議念金剛經呢?因為皈依佛門需要極大福報,而念金剛經能為自己快速積累巨大福報,功德不可思議。
  • 《金剛經》:「無住生心」
    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原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要空有兩邊都不著,「無住」是不著有,「生心」是不 著空,這樣才符合《金剛經》上的「原理」。相傳六祖慧能就是因為聽到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這四個字而頓悟的,又因為《金剛經》素有佛經綱要之稱,因而充分理解這四個字,不但是學習《金剛經》之必須,也是學佛之關鍵。如下淺談「無住生心」。在六祖慧能《金剛經》的解義裡,以「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來指導我們修習佛法。
  • 《金剛經》講什麼?
    話說在《金剛經》開頭,須菩提就向佛請教起問題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整部《金剛經》由此展開,到了最後佛陀用一首偈作高度概括總結,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不從正等正覺的角度來解讀金剛經 就有可能錯失整部金剛經
    金剛經在說什麼?如果我們不把它弄清楚,就很難讀懂金剛經,就很難理解金剛經。金剛經,雖然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部經文,但真正能夠理解金剛經的人非常稀少。這是因為,要真正地理解金剛經,必須要有很高的禪修功力,才能夠真正地做到透徹、全面地理解。
  • 《金剛經》:讀金剛經回向怎麼說
    回向是修行佛法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將自己誦讀經文產生的功德,回向給自己的家人或者是法界眾生,是對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益的一種修行方式,那麼金剛經的回向文該如何讀誦呢?我所了解的誦讀回向文的方法就這些了,同時金剛經回向文讀誦幾遍也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來定,是沒有硬性的要求的,這些就是我所了解的金剛經,如果有不充足或者錯誤的地方還望海涵。
  • 敦煌早期金剛經變的形成與樣式演變
    ①  金剛經變是一種屬於佛經流傳較早,而經變畫形成較晚的經變。敦煌石窟的金剛經變在中晚唐時期大量出現並流行,史葦湘認為,金剛經變的出現與敦煌佛教禪宗的流行有關,而消失的原因則是禪宗的不流行與敦煌佛教世俗化的共同結果。②楊雄對《金剛經》、金剛經變及變文進行了比較研究。③賀世哲對敦煌石窟金剛經變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釋讀與考證。
  • 《金剛經》:在家誦金剛經如何回向
    念誦金剛經後都是需要回向的,就算是在家念了以後也要進行回向。而在回向的時候,是可以回向給任何人的,所以要回向的對象由你自己來決定。那在家念誦金剛經要如何回向呢?我們來看看吧!
  • 書法家張世坤與篆書金剛經的故事
    三項簡短的歡迎儀式中,在市、區宗教局為慧慶大師發過聘書後,《張世坤篆書金剛經》錦盒裝一套六本,作為市、區禮品贈送慧慶方丈收藏。同年慧慶方丈在宿州市北關地藏廟原址投資興建了現在的地藏禪寺,現已初見規模,對遊客開放。所以金剛經書者老張常和朋友戲言:「宿州北關的地藏禪寺就是我的一套金剛經換來的。」哈哈,呵呵!!!
  • 《金剛經》文字言外的話
    《金剛經》是除《心經》之外最受國人所喜愛和受持的一部佛教經典。他是大般若經的精華所在,是佛對於發了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大菩薩的囑咐。菩薩應該如何表現——如何思,如何觀,如何想,如何行。破一切相且又不離一切相,把佛知見中非有非空,即空即有的觀點通過對菩薩的闡釋而告訴了我們。
  • 《金剛經》:福慧雙修
    在《金剛經》裡,須菩提問佛:「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答:「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鑑於大家都很想知道如何得福,本文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眾所周知,《金剛經》的「原理」是「無住生心」四個字,不管我們做什麼,都要空有兩連都不著,才符合《金剛經》的「原理」,才叫學佛,否則就是不得要領。我們平常都講福慧雙修,很少聽到過只講修福不修慧的,原因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