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水彩畫,學習英法近現代水彩畫風,同時自覺取法中國傳統書寫筆調和造景境方式,對中國水彩畫的語言、風格探索做出了傑出貢獻。
他的水彩同繼前輩徐詠青、周湘等人之後,成功地突破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形態囿限,開創了中國風景繪畫的全新範式。
他就是我國「洋畫運動」時期的重要畫家,早期著名水彩畫家之一,原浙江美院教授,上海美專教授潘思同。
潘思同,廣東省新會市人,1917年,潘思同年方15歲,即報考上海美專水彩畫科函授班,開始接受學院式訓練。1922年夏,在掌握一定繪畫基礎之後,正式考入上海美專西畫科,1925年畢業。
1925年畢業後,由於家道中落,潘思同不得不多處兼職謀生。他給書商作書籍裝幀,為店鋪畫廣告,空餘時繼續研究繪畫,主攻水彩。以前國內的水彩畫,大多缺乏有關結構、明暗、虛實、冷暖等系統的繪畫知識。
到了杭州之後,潘思同先後在版畫系、工藝系任教,併兼任全校和附中的水彩畫課教學,到過浙江、江蘇、上海、安徽的農村、工廠和風景區寫生、收集素材,領略了那裡的風土人情和秀色美景。
與許多人不同,潘思同一輩子只研究水彩畫,雖然偶爾畫過油畫、鋼筆畫、素描,但主攻的一直是水彩畫,他把水彩畫視為獨立畫種而不是其他畫種的附庸並為此而奮鬥不息。更確切地說,他是個水彩風景畫家。
他的題材可概括為三大類:城市風景、黃山風景、農村漁場和工礦景色。他的畫風總體上傾向於寫實。從審美趣味上看,他較喜歡享有盛名的十九、二十世紀英國水彩畫。他對英國水彩畫技法把握得出神入化以致有人誤傳他曾經留學過西歐。但是細察之下,他的畫較少英國水彩畫那種抒情浪漫的氣息,而較多中國傳統文化的恬淡安適的情趣。
潘思同在二十年代走過初期比較謹嚴的寫實畫風,至三、四十年代開始轉向粗放寫意,五、六十年代進入浙江美術學院後,遵循現實主義教學指令,畫風轉向工細寫實,目的是給學生示範,著重培養他們的寫實基本功。
鬱風曾經提到,「潘思同先生晚年時曾和我談過,中國人畫水彩是得天獨厚,因為從中國畫傳統講究氣韻生動的意境、講究用筆用水用墨渲染之技巧與水彩畫的特點是非常近似的。潘思同先生晚年畫黃山作品就頗有中國畫的韻味。」
潘思同能夠把整張紙浸溼,根據氣候和畫面需要循序落筆,隨機把握,從容自如,善於利用水漬和乾濕筆觸收拾細節,處理好對象中凹凸的關係,畫好點景人物,還長於留空,一筆下來兼顧背景和物象造型,恰到好處。晨昏雨晴、四時不同的天空,雲霧繚繞、變幻無窮的山水,繁華喧鬧、熙來攘往的都市,熱氣騰騰、場面複雜的工地,都是他繪畫的強項。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