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一首詩如果描寫逼真,將人物寫活,富有生氣;或寫景如畫,富於典型性,必定會讓讀者深受啟發和薰陶。比如李白的《秋風詞》,「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勾勒出秋意悽緊,蕭條之氣立刻就從字裡行間悄然浮起。
江山登臨之美,泉石賞玩之勝,皆是世間佳境。詩人們在登山臨水之時,既賞心悅目,又可獲得創作的靈感。李白、杜甫等大詩人都非常喜歡登山,詩仙遊完廬山,便有了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杜甫攀登泰山,也豪情奔放,「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下面介紹歐陽修水平高超的一首詩,只有短短20字,卻清逸明淨,令人神往。
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
宋代:歐陽修
春巖瀑泉響,夜久山已寂。
明月淨松林,千峰同一色。
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風平易流暢,手法新穎,深受讀者喜愛。大家比較熟悉的有《畫眉鳥》,其中「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富有寓意,令人回味無窮。再如《秋懷》的「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以樂景襯哀情,從側面烘託出詩人心情的黯然。
歐陽修於天聖九年三月,到洛陽任留守推官,後與同事外出旅遊。他夜宿西峰,步行賞月於松林間,再登山上方閣,路窮而返。第二天又上香山石樓,聽八節灘;晚上還泛舟溪上,夷猶而下,並與朋友們賦詩飲酒。當時數人分題共詠一事,由各人自定題目,一時間歡慶氣氛濃烈。
春山月夜,景色清幽,在由菩提寺至廣化寺途中,詩人記述了他的見聞。首句「春巖瀑泉響」,寫山間水聲。春色滿園,流水汩汩,山巖上瀑布飛濺,澗底裡流泉泠泠。一個「響」字,傳達出山林間的靜寂,為下一句做了鋪墊。
「夜久山已寂」,這一句相反相成,詩人以山泉的流水聲襯託出環境的靜雅。這種寫法來自王藉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詩詞中靜動的出現,無論或明顯或隱喻,總是為了造成特定的藝術氛圍,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如果不是夜之寂,瀑泉之響便不會如此惹人注意了。
唐代的王維曾有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歐陽修偏不用「照」字,而說「明月淨松林,千峰同一色。」這個「淨」字,更表現出月光的皎潔,清輝如水,好象將那鬱鬱蔥蔥的松林清洗過一樣!同時也正由於月明如水,所以那綿延不盡的山峰,也好像同一個顏色,仿佛在淺綠中蒙上一層純淨的乳白。
春山夜景,本來非常美麗,詩人所寫也是司空見慣,但首二句運用動靜相反相成的藝術手法,後二句著重在「明月」上作文章,煉出一個「淨」字,就把步月而歸的見聞,融匯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從而繪出一個清逸明淨、令人神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