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和高順,乃是呂布帳下最為得力的兩員幹將,稱得上是呂布的左膀右臂。雖然二人在呂布勢力中地位相當,但就實際表現來看,張遼的戰鬥力是稍高於高順的。畢竟關羽曾經對張飛言道,張遼武藝「不在你我之下」,雖然這很大程度上是謙詞,同時告誡張飛不要輕易追殺張遼,但亦可看出關羽對張遼實力的認可。高順在三國名將中戰鬥力屬於中上,他曾與夏侯惇大戰四五十回合才敗下陣來,表現屬實不錯;張飛與呂布最後一次交手時,高順作為一手奇兵消耗張飛,與之交戰一陣敗走,能從張飛手下逃脫,也足見其確有兩把刷子。
不過二人在呂布敗亡後的命運卻有著天壤之別。下邳被攻破後,呂布集團的核心被一網打盡,成為了曹孟德之階下囚。身為主將的呂布,並沒有表現出與其天下第一名將榮譽相匹配的心氣與節操,貪生怕死的呂布向曹操搖尾乞憐,表示希望為曹操鞍前馬後,所謂「明公為主將,布副之」,曹操正有些猶豫,一向忠厚的劉備給了呂布最後一擊,他以丁原董卓的先例告誡曹操,曹操猛然醒悟,下令砍了呂布。但呂布的一幹手下還是相當有氣節的,陳宮曾經背叛曹操,現在成為了曹操的階下囚,孟德愛其才,表示只要陳宮願意投降,一切可以購銷,但陳宮選擇了從容赴死。猛將高順也展現了他剛烈的一面,被押解到曹操面前後高順大罵曹操,寧死不降,曹操大怒之下將其處死。
但到了張遼,情況發生了變化。張遼同樣是大罵曹操,寧死不降。但忠義無雙的關二爺突然站出來替張遼向曹操求情,力保之。最終張遼因此得以保命,並成為了曹操手下不可或缺的關鍵先生。為何張遼和高順的命運如此不同呢?難道關羽真有如此大的面子讓曹操留下張遼性命?還是因為張遼的戰鬥力強於高順因此才得以被曹操賞識?
張遼能夠保住性命甚至得到重用,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他的綜合能力強於高順,且他的忠誠為曹操所看重。這兩者缺一不可。
所謂綜合能力,不僅僅指戰鬥力,更包括排兵布陣的水準,性格的儒雅或暴躁等。張遼的武藝強於高順,這無需多言。不僅如此,在將領必須具備的其他素質上,高順也不及張遼。高順很少展現出他得統帥才能,與張遼相比高順在呂布陣營的角色更加類似親兵衛隊長官。而曹營已經有許褚來承擔這一角色,並不需要補充一個能力不如許褚的高順來「浪費成本」。親兵的忠臣並非基於道德上的自我約束,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基於和主將的人身依附關係,換言之,高順一生只會效忠於呂布。用不恰當的比喻來說,高順更像是呂布的一個工具而非部下。曹操閱人無數,對此自然是一清二楚,高順永遠不可能為他所用。
既然不需要,也用不了,那自然不必多說。在象徵性地詢問了投降醫院之後,曹操毫不心軟地幹掉了高順。
張遼則不同,他是一個相當有修養的武將。首先他的統兵能力強於高順,能夠成為獨當一面的帥才,這是曹操逐鹿中原所需要的。另外,張遼的心思較高順更為縝密,頭腦更為冷靜,不像高順是個莽夫,這類將軍是非常搶手的。他有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呂布曾派張遼攻打小沛,大軍兵臨城下後,關羽苦口婆心勸他退兵,張遼經過一番思索後聽從了關羽的建議。再者,張遼對於呂布並非無條件的順從,雖然他一絲不苟地執行呂布的命令,但他心裡非常明白呂布此人色厲內荏,根本不可能長久,但基於道德上的忠臣義務,他不能背叛呂布。曹操當然明白這點,張遼懂得良禽擇木而棲,尤其是他已經為呂布盡完效忠義務之後。所以曹操大膽判斷,張遼在他手下會發揮更大的價值。
所以,曹操並不完全是因為關羽的勸阻而放張遼一條生路——事實上關羽當時還真沒那麼大面子,他留張遼殺高順是因為對於他而言張遼的價值遠遠比高順更高。只不過關羽也對這位忠臣而能力出眾的武將十分看重,所以出於共情心理向曹操求情,這恰好給了曹操一個契機去釋放張遼。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