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比特港大數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比特港:資本外逃大潮催生了近三年的香港保險泡沫,遠超過數年前澳門賭業熱潮,在香港本地幾乎是荷蘭鬱金香般狂熱。經紀隊伍幾乎擴張到90%的港漂和新移民家庭(香港持牌保險經紀人數近期增長過萬,大半為新移民和港漂,而同期新移民增加僅3.8萬人,約1萬個家庭!),這種對於人際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大概只有傳銷時代的最頂峰可以比擬,對於人心和家庭的毒害,對國家外匯穩定和內地保險企業造成的破壞,都將無法修復。
境外保險公司利用了疲弱經濟下就業困難和資本外逃的渴求,將暴利和違規責任捆綁,推卸到自僱的經紀人身上,敢於走一切灰色和黑色地帶幫助內地資金出逃,聲稱能夠避開遺產稅、法律追索和實現大資金購匯出境而受到走資派歡迎,是境外保單爆炸式增長的深層次原因。很多保單就是為了資本短期出逃而度身定做,有些提供槓桿融資,有些2-3年內可無損失拿回全額本金,提前贖回也要高額費用卻最受歡迎。
這已經不是保險!
你限制了單次5000美元,我就來一卡多刷,通宵刷不停。你最新限制了單卡多刷,我就來個多張銀聯卡同時刷,你徹底杜絕刷卡,我的經紀人敢於在內地用個人帳戶收錢,幫你香港繳保費!今年2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境外保險類商戶實施單筆限額5000美元的限制以後,一位內地客匆匆趕到香港,購買了1000萬港元的保險,並不惜花費4天時間,重複刷卡上百次完成支付,「刷卡憑單有磚頭那麼厚」。
這些行為和地下錢莊洗錢已沒有任何分別了,而某些境外保險公司因此有成摞FILE在金管局也不足為奇,但它有豪華律師團和精心準備的免責協議,任何時候都可以把責任推卸到經紀和投保者身上,自己絕對可以程序合法。這家公司的股票儘管流動性稀缺,但市值得益於中國資金外逃,接近德銀市值的兩倍!而下面的這張圖更是清楚反應出,該保險商離岸保險業務已經是在岸業務的250%, 而即便以全球業務衡量,亞洲新業務帶來的利潤已經接近它半壁江山,港股昨日友邦保險大跌,而該股份僅僅下跌3%,恐怕是捉錯用神了。監管當局要抓的頂風作案者,下圖中呼之欲出。
上半年香港保險商新保單價值合共815億元,新單根據是否有香港身份證分在在岸及離岸。在岸單,國壽跑贏一條街,原來各險商近年強攻內地客之時,國壽反而積極搶本地單。如計離岸單,保誠贏到開巷,半年涉及金額達107億元,佔整體離岸單28%。這兩年間,頭三間行離岸單分別飆升2.8倍,5.1倍及2.3倍。銀聯落閘,對保誠打擊最大,其次是友邦。當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保險公司會制定新產品破招,但如果走資繼續停不了,正如有代理擔心中央有後續政策,最壞的情況是禁止內地客來港投保。
與其去抓李嘉誠賣樓走姿,不如早點堵上境外保單的洗錢通道。這光靠銀聯這個按流量收過路費的機構顯然存在著利益衝突,這也是屢堵不絕的重要原因。隨著年底外匯儲備逼近三萬億美元紅線,多部門聯合執法整肅勢在必行。境外保險公司接近瓜蔓抄的方式發展新移民和港漂家庭,第一步先要求經紀籤約,出賣自己,第二步出賣親友和信任自己的人,第三步就是出賣人民幣,協助資本外逃。就像地產經紀最喜歡限購和宏調政策傳聞一樣,境外保險公司一直是遺產稅傳聞到人民幣貶值危機的播種機和宣傳隊。
通過超強控制和洗腦,新移民家庭中無業人員很容易就孤立地坐進豪華的保險公司辦公室,在幾個小時專業人員輪流轟炸之下簽署厚厚一摞的自己完全沒有能力修改反對甚至談不上理解的英文協議,將所有責任背於一身,然後幫並非自己僱主的保險公司賣人頭然後幫手數錢(是的,自僱經紀你們和大保險公司一毛錢關係也沒有,不要再言必稱我司然後秀豪華寫字樓五星酒店晚餐和旅遊活動了)。然後就是熟悉的層壓式銷售和金字塔結構,精心準備的客戶答問和雞湯軟文,利用恐懼銷售保險,利用貪婪發展經紀。
當泡沫最終破裂之後,從業人員必然會大批被境外保險公司甩掉包袱,他們會面臨更加冷酷的就業現實和惡化了的人際關係。就算未來僱主沒有有色眼鏡,就當填表和跨境轉帳也算是一種職業技能,曾經歷過如此暴利的泡沫之後,有誰還能平常心去做疲弱經濟下的普通工作?
Btw, 如果對50%費用去向有疑問的話,那只是說明你層級還沒有達到看清整個分錢遊戲的地步,沒有計算流進更高層級口袋的那些部分,投保人的損失一定是大於50%的。而剩餘的資金,會在超過5%的年化費用壓力之下進行股票債券投資,其投資規模決定了投資收益一定是和大市幾乎同步的。這就意味著或者經過若干年通脹和資產大幅升值後,你拿回了等值或略大的名義金額,或者發生一次金融風暴,你會被告知政府不打算給你的保險公司買單,就算買單也不會全部兌現你的應有權益了。
短短幾年,賣保險已經從避之唯恐不及的推銷員成為了「高大上」的職業金領。香港知名演員、醫生、律師、全職太太、金融專業畢業生以及不斷湧入的「港漂」構成了香港保險從業人員的新版圖。隨著內地富豪赴港買保險的人數增加,保險經紀人也成為「躺著賺錢」的好職業。
「基本上做一單,相當於我以前在銀行做分析師一個月的薪水。」今年初剛從花旗銀行辭職轉行賣保險的王某感概道。
「畢業後最初其實是在物流行業,後來身邊有個朋友做保險代理不到一年就年薪百萬,讓我觸動很大。考慮到未來的長期發展,我想換到保險行業認真做。」山東「港漂」女孩張芳是香港某名牌大學的碩士畢業生,她在一年多前加盟了在港規模排名前三的一家外資保險公司,滿懷憧憬地投身香港保險業大軍。
香港保險業監理處8月31日披露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新造保單保費額為301億港元,佔上半年個人業務的總新造保單的36.9%,並接近去年全年總和(316億港元),而2010年,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為44億港元,僅佔香港總保費規模的7.5%。五年多的時間裡,內地保單佔比已激增五倍。
朋友圈賣保險正流行
「目前我的客戶幾乎都是內地人。」Dora是香港富衛人壽保險的見習財富策劃經理,研究生畢業後,她選擇赴港工作,經過嚴格的培訓和考試後成為一名保險經紀。回顧自己的保險從業經歷,Dora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要一直學習、考試。首先要通過「保險中介人資格考試」,通過考試後每年還要有超過30多個小時的培訓才可以續牌。Dora表示,香港的保險經紀普遍素質比較高、溝通能力好,服務意識強。近年來隨著內地客的增加,能講普通話的保險經紀越來越受歡迎。
自從有了微信,賣保險變得容易了許多。Dora表示,自己並不會主動推銷,客戶大多是朋友介紹的。Dora的朋友圈經常會推送一些比較香港、內地保險優劣,以及在人民幣下行時代如何進行投資理財的文章。
「還好這幾天有事回老家,遠離了這個戰場。」香港友邦保險的顧問Winson的朋友圈記錄了香港保險公司門口壯觀的排隊場面,拖著行李箱排隊的內地客成了香港一景兒據記者簡單介紹了香港保險的大致情況和類型之後,Winson快速地為記者做出了一份專屬保單,並且奉勸記者在11月底前購買保險,以防政策有變。
隨著內地人對香港保險的熱情越來越高,像Winson和Dora這樣的「港漂」也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內地一些高學歷和名校金融專業的畢業生。據媒體報導,香港前四大保險公司的持牌代理首年介紹費是首年保費的15%至50%,第二年及以後的介紹提成則縮減到了首年保費的0%至5%。人壽保險分期繳費的佣金是首期保費的70%到80%,有的甚至高達100%;一次性繳保費的;佣金為整張保單保費的7%左右。
內地金融從業者對港險「不感冒」
內地同行對香港保險的態度則要謹慎得多。
「香港去年的保險理賠糾紛有728宗,已審結的333宗,僅有2宗索償得賠償,僅佔0.6%。大部分是內地人赴港買保險所起的糾紛。比如,按照香港的條款,重大疾病癌症還有個備註解釋:甲狀腺癌、直腸癌……都不算癌症。一旦發生糾紛,產生的人力、物力、金錢、時間也不是一般人耗得起的。請慎重!」中國平安(601318,股吧)理財規劃師張女士將這條消息轉發給了多位用戶。在她看來,香港保險的理賠流程,繳費方式,實地落地都存在一些風險。
「其實內地和香港的銷售人員都一樣,誇大收益弱化風險也是正常。如果盲目跟風,很有可能吃虧。此外,去香港買保險還會過早地暴露個人資產情況。張女士表示。
保險精算師、專欄作家聶方義在《香港保險真相》文章中表示,如果 「只談預期收益、不談潛在風險」,砸的可是整個「香港保險」的牌子。
那些件均400萬乃至2億左右的躉繳業務投保人需要注意,一次性支付如此高的保費購買香港保險,幾乎不用調查就可以斷定這是在轉移資產,相信香港保監處下半年將從這些保單入手,巡查各香港保險公司的「反洗錢」工作情況。而對於大多數年繳幾萬的內地富裕客戶,則大可不必擔心。
親歷狂熱
「今天海港城的隊伍排到了樓下商場,比打折的Prada門口還長。每一個路過的人都在問,這是在買什麼?」在剛剛過去的周末,香港保險代理人張芳不無得意地在微信朋友圈中曬圖感嘆:「又是瘋狂的一天!」
「現在去香港買保險的場景,堪比新政前熱點城市的樓市。」有業內人士感嘆。也有香港媒體曾這樣形容:以往我們看到的奢侈品店門前排著內地顧客的「長龍」隊伍已經少見,取而代之的,是英國保誠、友邦保險等大型保險公司櫃檯上常聽見內地顧客的普通話或方言。從去年開始,香港保險的熱度不斷升溫,日前更有媒體曝出保險代理人「刷卡刷到手軟」。
內地人去香港買保險,第一次投保時必須要親自前往,續保只需要通過轉帳等方式即可。不過,劉女士還是選擇每年去香港繳納。「從去年開始,感受特別明顯,內地人去香港買保險的人開始多起來。」今年4月,劉女士去續交保費,保險大樓的場景讓她震驚,「隊伍排了好長,至少得排三個小時。保險公司一般是8點開始營業,有的人6點半就開始去排隊。」
排長隊和投保的程序較長也有一定關係。劉女士稱,投保時每人需要拍一段視頻,申明自己對保險條款無異議、出於自願投保等。「香港保險公司的服務、代理人的素質比較高,他們會一直關注著孩子的成長,並且會儘可能地為客戶提供方便,體驗更好。」
物之反常者為妖!
號稱6%左右的收益,比在內地買美元理財合算
人民幣匯率最近「跌跌不休」,自10月10日跌破了6.7心理關口並創下6年新低後,仍在持續下跌。人民幣持續貶值趨勢下,部分中產家庭也把目光投向了香港保險。
「折合人民幣每年大約交8萬元,一共交5年。孩子60歲的時候可以領200萬美元左右。」日前,作為奶奶的馬女士為孫子買了一份儲蓄型保險,馬女士稱,孩子可以選擇提前領取費用,比如18歲以後向保險公司申請每年領取1萬至2萬美元,「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
據馬女士介紹,保險經紀的服務態度很好,包下了他們來回香港的路費,還提供了接機等服務,投保當天也專門到酒店接(6%這麼高的收益,經紀和公司也分到一大半保費賺到盆滿缽滿,還有這麼多免費項目,發展經濟的永動機終於找到了!!!),「現場籤單之後,如果以後要領取資金或者出險,可以直接通過銀行帳戶轉帳。」
內地客到香港買保險的原因很多。李女士稱,購買保險的原因是為了應對通貨膨脹、人民幣貶值等,「孩子現在上國際班,過幾年會出去上學。香港保險以美元結算,我把為他準備的出國留學的錢買成保險,每年能有6%左右的收益,比在內地買美元理財合算多了。」
在內地的法律框架下,購買保險後,如若發生被雙規抄家、企業破產、債務清算等問題,手中保單都依然有效。而香港自2006年後不需要徵收遺產稅,這使得其成為一個避稅港。出於以上兩方面的原因,王先生為兒子買了一份大額保單。王先生經營了好幾家公司,但在他眼裡兒子並沒有他的拼勁,且早已明確表示對公司業務不感興趣,「做生意有風險,買保險算是給孩子留個生活保障。」王先生稱,大額保單還可以用於抵押貸款,抵押率能達到70%至80%,投保後可以將保單變現並進行資產配置。
(部分內容摘自北京晨報)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比特港大數據
(責任編輯:張功成 HN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