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好歹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為什麼打不過名聲不顯的王齕呢?

2020-12-06 雲軒談史

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繞不開秦昭襄王,而在秦昭襄王執政的過程中,則繞不開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轉折點。

在此之前,秦國雖然國力佔優,卻屢屢受制於山東六國的合縱運動,究其根本就是因為山東六國不時就會出現一位領頭羊。

秦昭襄王初期,楚國是山東六國的領頭羊;秦昭襄王中期,齊國是山東六國的領頭羊;秦昭襄王后期,趙國是山東六國的領頭羊。

而長平之戰發生的時期,就是秦昭襄王后期。自此以後,山東六國再也沒有出現一位領軍式的人物,只能等待秦國的慢慢蠶食。

長平之戰的過程固然是曲折的,但是大家是否對長平之戰初始的情況更加好奇呢?那就是身經百戰,更是被後世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為何連名聲不顯的王齕都打不過呢(至少王齕在當時是名聲不顯的)?

廉頗VS王齕,廉頗未敗,但稍顯頹勢

廉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個名號雖然是後世評的,但是也足以證明廉頗在當時是位於第一梯隊的名將。

廉頗的第一次揚名,應當是五國伐齊期間,齊國是當時和秦國齊名的大國,廉頗在這樣的背景下攻佔了齊國的城池,名聲大噪,而他自己也因為此事被趙王封為上卿。

隨後,廉頗更是轉戰四方,不僅在閱歷上,還是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閼與之戰中,秦軍大敗,秦王不甘,再次攻打幾這個地方,廉頗發兵援幾,再次大敗秦軍。

可以說,在長平之戰之時的廉頗,正值一個武將最鼎盛的時期。

再來看看王齕,王齕在秦國的統一之路上,也是經常能夠看到的一個將領,這也說明了

王齕也是一位名將。關鍵在於,長平之戰之前,王齕此人的事跡幾乎不顯。而王齕被大家所熟知,也正是在長平之戰中。

這可以說明,此前的王齕也許並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戰績,也可以說明至少在長平之戰之時,王齕並不佔優勢。

至少僅憑武將這一層面,王齕是略輸廉頗一籌的。

而影響一場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除了後勤補給等因素以外,就是武將了。可就是這樣的差距,廉頗率領的軍隊依舊是節節敗退,最後只能以守代攻,拖垮秦軍。

《史記》中記載當時的情況為:

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而唯一能夠解釋這一現象的,就只有士兵這一項了。

長平之戰,秦軍士兵的戰力比趙軍強悍太多

一、趙國騎兵遭到限制

趙國作為戰國後期,軍事力量僅次於秦國的存在,皆是源於一次變法——胡服騎射。然而,不同於秦國的商鞅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變法是不全面的,因為他只是一次軍事改革。而且就連這軍事改革它也不全面,從這個變法的名稱就能看出,趙國的這次軍事變法,是針對騎兵的。

騎兵,在古代一直是一種佔盡優勢的兵種。以最近熱播的《清平樂》中的北宋為例子。北宋之所以軍事力量孱弱,原因就是北宋缺少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在古代一直是中原王朝重要的產馬地,也是騎兵部隊重要的發源地。而古代的北方少數民族,基本上都是遊牧民族,也就是擅長騎兵。

這在戰國時期也是如此,我們的長城,就是為了抵禦騎兵的防禦工事。

而騎兵之所以這麼強大,就是因為騎兵打不過能跑,而步兵打不過就只能被騎兵全殲,這屬實無賴。趙國的強大也是因為如此。

趙國效仿北方遊牧民族,建立強大的騎兵部隊,固然強大。但是騎兵也不是無敵的,至少騎兵在山路崎嶇的地方作戰,能力就大打折扣。

偏偏,長平之戰的爆發地就是山路崎嶇的地方。這極大的限制了趙國軍隊的戰鬥力。

二、秦國軍功爵制的可怕

再來談談秦國。趙國擁有騎兵部隊,其軍事實力依舊屈居秦國之下,足可見秦國有多麼強大。那麼,秦國軍隊強大的秘訣是什麼呢?

是軍功爵制。

秦國的軍功爵制,打破了平民和貴族之間的鴻溝。這在當時,是十分有吸引力的。畢竟,貴族在當時就是最頂層的存在,最可氣的是,這個貴族基本上就是定死的,無法更改的。

也就是說,你祖上是什麼身份,很可能現在就是什麼身份,這樣的制度完全阻礙了平民的積極性。因此,軍功爵制對於秦國百姓的刺激是十分驚人的。

此外,秦國刑法十分嚴苛,動不動就要受罰,而獲得軍功的是能夠免除刑罰的。

因此,無論是為了後代,還是為了自己,亦或是為了家人,參軍獲得軍功都是十分值得的。而獲得軍功的途徑,就是獲得勝利,儘可能的消滅地方的隊伍。

也正是因為這個特徵,秦國軍隊也被當時的人稱為「虎狼之師」。

結束語

可見,並非是廉頗不如王齕,實在是秦國的軍隊戰鬥力太驚人了。

相關焦點

  • 廉頗到底有沒有資格成為「四大名將」?能力不如王齕,還心胸狹隘
    在戰國那個名將輩出的特殊時期,有四個男人屹立在名將的最頂端,被後世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這四人分別為白起、李牧、王翦和廉頗;不過在以上四大名將中,白起、李牧和王翦都沒有什麼異議,白起那是實打實的戰績,滅敵超百萬,秦國周邊的國家都被他打得實力大損,直至滅國時,都沒能恢復;而李牧呢?
  • 長平之戰,身為戰國名將的廉頗,為何不能打敗名不見言傳的王齕
    戰國時期,七個諸侯國湧現出了一大批能臣武將,四大名將「起翦頗牧」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我們讀到長平之戰時,會發現老而彌堅的廉頗竟然遲遲不能擊敗名不見言傳的秦國將領王齕,最終還實行了堅守策略,不管秦軍如何挑釁強攻,趙軍都屹立不動,試圖把秦軍拖死。
  •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其中最不夠資格的兩位名將。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源於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書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一句話,由於《千字文》流傳甚廣,於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就被約定俗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戰國時代兵家天才輩出,說這四人「用軍最精」,實難讓人信服。
  • 戰國四大名將,有沒有正面交鋒過的?答案讓人遺憾!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和趙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因此,對於戰國四大名將來說,也出自這兩個諸侯國。
  • 戰國四大名將誰更厲害,他們有過交手嗎?歷史給出了答案
    我們後人習慣眼中戰國後期有四大戰將,是當時最高軍事水平的代表,那麼既然他們是同一時代的人,是否有過交手記錄?一、白起和廉頗一個是秦國戰神,一個是趙國名將。這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之間,必然存在一場生死之戰,而這場生死之戰的關鍵就是統帥之間的對決,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軍事天才。
  • 秦國名將王齕、王陵、王翦、王賁和王離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眾所周知,自商鞅變法實行二十等級的軍功爵位制度以後,普通平民百姓都有了殺敵建功、一步步晉升爵位的機會,這也是秦軍在戰國時期戰鬥力超強的原因之一。得益於這種軍功制度,使得秦國名將輩出,基本山可以說是一時難以勝數,順口就能說出很多熟悉的名字——司馬錯、魏章、甘茂、白起、王齕、王陵、王翦、王賁、內史騰、蒙驁、蒙武、蒙恬、王離、章邯等等。其中我們會發現其中有很多王姓名將,很多人都會提出相同的疑問,他們究竟是不是一家人?如果不是一家人,他們之間又是否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呢?
  • 長平之戰中,秦國為何一開始讓王齕指揮,而不是白起呢?
    雖然能力上無法和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相提並論,但是,攻打上黨郡等地,完全是王齕可以勝任的事情。比如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六月,秦將王齕率軍進攻,攻破趙軍陣地,擊敗趙將廉頗,斬殺趙軍四名都尉,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軍攻佔。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面對趙國名將廉頗,王齕並沒有畏懼,而是勇猛出擊,取得了初期交手的勝利。
  • 戰國四大名將排名:起翦頗牧。筆者:別鬧了,那只是順口溜
    「起翦頗牧」是戰國四大名將,這個排名最早的出處是《千字文》。對於這個排名,許多的學者紛紛表示質疑,「起翦頗牧」真的可以代表戰國名將嗎?這四個人的排名又是否公正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戰國時期,名將如雲。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屬於戰國後期同一時代的人,「起翦頗牧」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戰國後期四大名將。再來論一論排名的準確性,至少這個排名是把李牧極大的低估了。有人說白起王翦依託強秦,兵強馬壯,勝是應當;廉頗雖然常年南徵北戰,勞苦功高,但是在面對強秦的時候卻心有餘而力不足,被一位沒有什麼出色戰績的秦將王齕打的節節敗退。
  • 除了四大名將,戰國時期還有哪些頂尖名將呢?
    「起翦頗牧」是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位名將,因《千字文》的描述,後人漸漸將他們四人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其實,他們四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戰國後期軍事指揮方面的頂尖水平,並不一定是意昧著他們四人便就是戰國時期最傑出的將領。那麼,除了四大名將,戰國時期還有哪些頂尖名將呢?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沒有出現呢?
    對於《大秦賦》來說,歷史背景是戰國後期,也即秦國正在和山東六國展開最為激烈的較量。在此基礎上,戰國時期的名將,自然成為《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重要人物。提到戰國歷史的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也即分別是秦國的王翦、白起和趙國的廉頗、李牧。在《大秦賦》中,王翦、廉頗、李牧這三位名將,都有不同程度的戲份。
  • 戰國四大名將是誰,為什麼是這四位?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其中白起堪稱一代殺神,一生戎馬,從無敗績,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尤其是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秦軍擊敗趙國,令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半數趙軍,皆是在投降之後,被白起活埋坑殺。
  • 長平之戰的前半段,步步進擊的王齕與讓秦國絕望的廉頗
    趙軍統帥廉頗就大有來頭了,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名將」之一,一生戰例戰果如下:前283年五國伐齊階段,率軍深入齊境,攻佔陽晉,勇震諸侯,其後屢有斬獲,是攻齊戰爭中冒出的僅次於樂毅的名將。廉頗也因此大功躋身「上卿」,後來他敢吐槽藺相如,充分說明他當時的軍事地位和功勞都堪稱「冠絕」趙國。
  • 在戰國群雄爭霸的年代,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能不能稱為強將?
    戰國四大名將為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其中王翦為秦將。著名的千字文作者,是與無敵戰將陳慶之同時代的南朝梁官員散騎侍郎周興嗣所著,其千字文寫道王翦四人用軍最精,馳譽丹青,形容他們的功跡。就名將字義拆開來講,王翦的確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與廉頗無爭議,那麼第二到底是李牧還是王翦
    由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周興嗣在其作品《千字文》提出戰國四大名將的概念,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雖說戰國四大名將排名不分先後,可這四人的成就與能力,確實存在著高低之分。在眾多的評選中,白起第一的位置是比較穩的,而廉頗在四人裡面實力與成績都是最差的。那麼剩下的兩位,李牧與王翦到底該怎麼排呢?
  • 中國古代名將011:三星名將廉頗,實不足與和白起、李牧並列
    廉頗(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今河北定州市人。作為戰國時期名將,廉頗被後人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然而如果從戰功業績的角度來進行衡量,則廉頗實不足與白起、王翦、李牧三人並列。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真的是因為嬴政?
    此四將皆多次指揮大規模戰役,在戰術各有所長,且都能達到所向無敵的效果,因此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然而這四大名將,除了王翦以外,無一善終。 白起、廉頗、李牧到底是因何而死呢?王翦又是憑什麼成了唯一善終者呢?我們不妨來回看三將的死因,從中來探尋王翦為何獨得善終的答案。
  • 戰國四大名將《大秦賦》中出現仨,最厲害的卻沒出場,編劇有心了
    《大秦賦》用一幀幀波瀾壯闊的畫面給觀眾呈現了戰國末年的風雲歷史。在劇中,秦昭襄王嬴稷雖然年邁,但餘威仍在;臉上帶疤的秦國大將王齕第一次出場非常拉風。王齕出場後,筆者一直在期待另一位秦國戰將的出場,可是,直到秦昭襄王嬴稷去世,他還是沒有出現,讓我多少有些失望。在後面的劇情裡,廉頗、王翦、李牧都有出場,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了3個,卻唯獨沒有最厲害的那位——白起。
  •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是千字文湊字數還是真的名副其實?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出處就是千字文「起翦頗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然而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千字文是兒童啟蒙讀物,是從王羲之書法中挑選出來的一千個不重複的字對仗而成。所以其出處並不是嚴謹的歷史考據,而很可能只是挑了這四個和前後文不重複的字而已,為了講故事方便,把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並列,後人於是就被他們稱為四大名將了。那麼,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到底是千字文湊字數湊押韻,還是真的名副其實呢?首先,這四個人固然都是頂級將領,但要說他們就是戰國前四的名將,這就很難說了。
  • 諸葛亮視為偶像的樂毅,為何不在「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縱觀歷史,普羅大眾最熟知的莫過於三國時期,得益於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被廣泛傳播,製作成影視劇等,更多人熟悉了劉關張、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孫權等人。 然而,在此之前還有一段非常重要和群雄輩出的年代,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今天咱們不細數歷史長河,而是著眼於戰國時期的名將——樂毅。
  • 白起真的懼怕廉頗?為何等到趙括換下了廉頗,白起才參加長平之戰
    如果他再準備充分一點,或許就能聯絡上六國大軍,到時候秦國可是要吃不了兜著走的。01不到關鍵時刻,白起是不能露面的。秦昭襄王任用王齕在長平與趙國對峙,而趙國那邊的守將是名將廉頗。雙方在這裡對峙了三年時間,白白消耗了三年的糧草,彼此都沒有任何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