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真的懼怕廉頗?為何等到趙括換下了廉頗,白起才參加長平之戰

2020-12-22 歷史鑑賞者

你見過一開戰就動用核武器的麼?白起就是秦昭襄王的核武器,長平之戰是一場持久戰,如果秦昭襄王一出場就動用核武器,那他將會成為六國公敵。

當時楚國、魏國、韓國都被白起給打怕了,遠一點的燕國、齊國也已經耳聞了白起的厲害之處。所以秦國一旦動用白起,那就是要滅趙了,這是其他六國所不願看見的事情。

在白起擊敗趙括圍住邯鄲以後,我們會發現,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聯合楚國、魏國的兵馬擊退了秦軍。如果他再準備充分一點,或許就能聯絡上六國大軍,到時候秦國可是要吃不了兜著走的。

01不到關鍵時刻,白起是不能露面的。

秦昭襄王任用王齕在長平與趙國對峙,而趙國那邊的守將是名將廉頗。雙方在這裡對峙了三年時間,白白消耗了三年的糧草,彼此都沒有任何進展。

趙國不主動進攻,我們可以理解,畢竟之前被秦國打怕了,現在能守住城池就不錯了。而且他們是不佔理的一方。韓國將上黨地區本來是割讓給秦國了,畢竟是一塊飛地,夠也夠不到了。可是上黨這邊的官員和百姓,卻誓死也不願投降秦國,索性就全都投降了趙國。趙國笑呵呵地接納了這些軍民,白白得了這麼多人馬和城池,趙孝成王做夢都能笑開花了。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已經徹底觸怒了秦昭襄王。為此趙國始終處於防守狀態,那麼秦國為什麼不主動進攻呢?進攻是有的,只是大規模的進攻不存在,這就是秦昭襄王的厲害之處了。

他知道趙國先動手,這沒什麼,無非是秦國大軍將他們消滅。可是秦國要是先動手的話,一定會引起其他五國的騷亂,極有可能引起六國聯軍討伐秦國,再現當年被逼退到函谷關的窘況。

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史記》

為此秦昭襄王遲遲不動用白起,先讓王齕在前面頂著,以此迷惑其他五國,表明了秦國沒有大戰的想法,更沒有滅趙的想法。

這麼做不僅麻痺了其他五國,同時也麻痺了趙國。趙孝成王第一次覺得秦國並沒有那麼可怕,甚至認為自己可以單獨消滅秦國。

02白起沒遇到過對手,所以也不會害怕廉頗。

白起和廉頗都是戰國名將,不過這兩位雖然身處同一個時期,卻沒有真正較量過一次,這也是後人們一直在猜測白起和廉頗到底誰更厲害的原因。

其實白起在長平之戰前,已經是天下無敵了,沒有任何人可以擋住白起的進攻,大家聽到武安君白起的名字,幾乎都是嚇得瑟瑟發抖。

伊闕之戰中,白起帶領秦國大軍,先後擊敗了韓國、魏國和東周的聯軍,全殲對方24萬大軍,攻佔伊闕,打得魏國和韓國只能割地求和。秦昭襄王27年,白起帶兵攻打楚國,楚軍大敗而歸。楚國為此割讓了上庸、漢水以北的土地給秦國,使得秦國能夠更好地利用川蜀之地。秦昭襄王28年,白起再次攻打楚國,先攻佔了鄢、鄧等五座城池,後兵分三路進入楚國,一路攻打到了楚國都城郢都。此後白起又攻佔了楚國的巫、黔中郡,楚王墳墓被焚,楚軍潰不成軍,差點亡國。秦昭襄王34年,白起帶兵攻打救援韓國的趙魏聯軍,俘虜趙魏韓三國大將,斬殺聯軍13人之多,同時擊敗趙國大將賈偃,斬殺對方2萬多人。秦昭襄王43年,白起攻打韓國陘城,不僅打下了5座城池,而且斬殺對方5萬大軍。此後,白起再次進攻韓國南陽太行道、野王,使得上黨成為了一塊飛地。從這些戰績中我們就能看得出來,哪裡有軍隊可以戰勝白起呢?他就是秦昭襄王的秘密武器,暫時不用,是因為時候還不到,絕不是因為白起害怕廉頗。

03趙國動,秦國才能動,誰先動誰就輸了。

秦昭襄王與趙國在長平僵持了這麼久,其實所花費的代價還是非常大的。要不然他也不會讓範睢到趙國造謠,讓趙孝成王把廉頗給撤了。

趙國這邊國力比不上秦國,所以更加不願意堅持下去。為此趙孝成王在得知秦軍害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後,他果斷將廉頗撤了,換上了趙括。

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史記》

且不論趙括的戰鬥力如何,趙國換將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要主動進攻了。趙孝成王這麼做,等於是把自己的底牌亮給了秦昭襄王看。

秦昭襄王這邊當然可以順理成章地設下天羅地網等著趙括帶領大軍往裡面跳。所以即使秦軍主將不是白起,其實趙國在戰略上已經輸了一陣。

況且秦昭襄王把王齕換成白起,那也是在秘密中進行的。所以當時的情況是,秦國對趙國的軍事動向一目了然,而趙國對秦國偷換站將卻一無所知。

趙國先動了,那麼趙國就必然是要失敗的。秦昭襄王任用白起,只是想要大大縮短戰爭的時間罷了。其實換其他戰將,趙括還是必敗無疑,畢竟他已經暴露了。

總結:廉頗是否浪得虛名?

雖然都是戰國名將,可是廉頗的戰績完全不能跟白起相比。廉頗之所以那麼出名,主要還是因為負荊請罪的故事。

在長平之戰前,廉頗還真的沒怎麼打過像白起那麼牛的任何一仗。他打過齊國、魏國和秦國,收效甚微,不足以和白起的戰績相提並論。

所以說在長平之戰時,趙孝成王才會有換掉廉頗的想法。畢竟戰國四大名將是我們後來評選出來的,而不是當時就有的。以廉頗的戰績,得不到趙孝成王的信任,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廉頗真正聞名天下的一戰,或許是在長平之戰以後,燕國想來欺負趙國時,反而被廉頗擊敗,一路殺到燕國都城的一戰。所以白起沒有理由在長平之戰前,對廉頗有任何畏懼的情緒。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廉頗對王齕,趙括對白起,趙國是如何葬送40萬大軍的?
    長平之戰給人最大的歷史影響便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致使趙國國勢每況愈下,秦國的一統之路從此便只是時間問題。此後,才有了始皇的「奮六世之餘烈」。不過,事實上長平之戰經歷了三年的苦戰,趙軍雖然全軍覆沒,損失了45萬青壯,但秦軍也損失了二十萬。
  • 趙括的悲劇:就國力而言,長平之戰,趙國即便不換老將廉頗,失敗也是...
    (趙括) 因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精銳被秦國名將白起坑殺,使得趙軍統帥趙括落得個"紙上談兵"的臭名。廉頗 二、臨危受命,接手"長平之戰" 發生於公元前262年的長平之戰,是歷史上極其慘烈的戰爭,為時長達2年之久,秦趙兩國均投入了四五十萬的精銳力量參戰
  • 長平之戰中,秦國為何一開始讓王齕指揮,而不是白起呢?
    上黨郡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接應上黨郡的百姓。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秦將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而這,可以說是長平之戰的正式爆發。由此,在長平之戰,秦軍一開始的主將,不是白起,而是王齕。也即等到長平之戰的後期,秦國才派遣白起來指揮秦軍。
  • 白起一生屠敵超百萬,為何最出名的卻是趙括?看看白起怎麼說的
    白起得魏冉提拔後踏足軍界,開始了自己的傳奇人生;白起一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而當時秦國最強大的敵人——趙國、魏國和楚國,就是被白起削弱的。這裡大概的說下白起一生的戰績,首先是公元前293年,白起率秦軍在伊闕同韓、魏、東周聯軍展開戰爭,此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人,史稱「伊闕之戰」。
  • 被視為「長平之戰」失敗的主因,趙括承受了千年的罵名!
    這個成語的來源便是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的主將趙括,我們熟知趙括並非是因其戰功卓越,而是認為趙括的冒進導致了四十餘萬趙軍死亡。但長平之戰的失敗卻不全在於趙括,趙括只是一個背鍋俠。一、初戰失利戰爭剛開始,秦軍便勢如破竹,一舉殺死了趙軍的好幾名都尉。
  • 長平之戰後,趙國40萬將士被白起坑殺,到底該不該怪趙括紙上談兵?
    在春秋戰國,乃至戰國歷史上,影響最大,最為深遠的戰役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這場戰役給當時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也是軍事史上重大的戰役。長平之戰後,在六國之中,竟然沒有與秦國相匹敵的一個國家。 這場戰役的將領就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白起,對戰趙國的廉頗、趙括。
  • 「紙上談兵」的趙括,為何有機會和戰神白起單挑?答:因為3個人
    大多數的人,可能對於春秋戰國的歷史不甚了解,但是大家對於「紙上談兵」的趙括,估計又都有所耳聞。現在我們也經常會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嘴炮天下無敵,行動綿軟無力」之人,但是大家考慮過一個問題嗎?趙括如果真的只是「紙上談兵」,那麼趙國的君主為何會讓他和戰神白起去單挑呢?而且當時的「長平之戰」還關乎著國運。
  • 長平之戰,戰神白起是怎麼困死50萬趙軍的?原來只用了一條妙計
    在手裡有了白起這樣一張王牌之後,只要是硬仗都是讓白起頂上。白起自然也不負眾望,每次都是將敵軍打得大敗,凱旋而歸。到了公元前262年,秦國與趙國這兩個數一數二的大諸侯國之間,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浩大的戰爭,也就是膾炙人口的長平之戰。
  • 沒有趙括的紙上談兵,廉頗就一定能夠擊退秦國的傾國之兵嗎
    首先紙上談兵不是趙括想出的,而是後人牽強附會總結而出的一個成語。不管怎樣,廉頗都不能擊潰秦國軍隊。在當時除了趙國以外,山東六國沒有一個是秦國的對手,而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也將會左右歷史的走向。紙上談兵的由來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括,趙括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
  • 長平之戰,趙括之母曾阻止悲劇發生,趙王不聽,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秦、趙兩國合計出動85萬兵力,在長平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場戰爭歷時兩年多。趙王臨陣換將,以趙括代替廉頗,導致戰爭失利。最終,趙國慘敗,45萬將士被坑殺。從此,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為秦國一掃六合奠定了基礎。
  • 長平之戰,秦王最開始沒用白起,而最後又換白起,是有政治原因的
    在這場戰爭中,為什麼秦王最開始沒有用白起,最後又換白起來,這裡面肯定有政治原因。第一,戰爭局勢的發展大大超過了秦王的預料。第二,這時候秦王對白起肯定有猜忌,白起這時已經到達封無可封的位置了,繼續建功會功高蓋主,這點與後來局勢的變化有相當大的關係。
  • 中國古代名將011:三星名將廉頗,實不足與和白起、李牧並列
    廉頗(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今河北定州市人。作為戰國時期名將,廉頗被後人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然而如果從戰功業績的角度來進行衡量,則廉頗實不足與白起、王翦、李牧三人並列。
  • 長平之戰的趙括果真是紙上談兵?
    昭襄王命白起與趙軍決戰,意圖徹底殲滅趙國有生力量,使趙國再無法與秦較量。可由於對方主帥廉頗老謀深算,洞悉了秦軍意圖。大軍駐守於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始終堅守不出,兩軍形成了長期的對峙局勢。秦國見對峙三年依然毫無辦法,便施反間計散布對廉頗不利的謠言「廉頗擁兵自重,不願與秦一戰。」並在趙國境內故意放聲說「趙國趙括是秦國最怕之人」。
  •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與廉頗無爭議,那麼第二到底是李牧還是王翦
    由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周興嗣在其作品《千字文》提出戰國四大名將的概念,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雖說戰國四大名將排名不分先後,可這四人的成就與能力,確實存在著高低之分。在眾多的評選中,白起第一的位置是比較穩的,而廉頗在四人裡面實力與成績都是最差的。那麼剩下的兩位,李牧與王翦到底該怎麼排呢?
  • 白起的功勞那麼大為何昭襄王還會殺他,殺神白起的一生從超神到隕落
    夷陵火焰滅,長平生氣低。 將軍臨老病,賜劍鹹陽西。 ——《過白起墓》唐.曹鄴 現在說起白起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王者榮耀裡的那個坦克,但是歷史上的白起可不是王者峽谷裡那個拿著大鐮刀的大風車。
  • 白起是常勝將軍,為何秦王經常撤換他,改用屢戰屢敗的王齕
    白起幾乎是百戰百勝的將軍,而王齕在率領秦國軍隊打仗的時候,卻經常打敗仗。可是,秦昭襄王在派秦軍打仗的時候,卻總是派王齕。常常是王齕打不贏了,才換上白起。秦昭襄王為何有這樣奇怪的安排呢?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安排白起帶兵呢?
  • 白起攻打趙國發生在秦昭襄王47年,為何會有發生在嬴政時期的錯覺
    可能是因為是嬴政統一了全國的緣故,所以自然而然的認為白起是嬴政麾下一個橫掃六國的大將。或者是認為長平之戰過後趙國就滅亡了。長平之戰結束後,只是全殲了趙軍的主力部隊,使得小夥子再也無法與秦國抗衡,而滅掉趙國的則是嬴政。
  • 白起一生中遇到第一狠的對手不是別人,正是那''紙上談兵''的趙括
    白起,被稱為戰國四傑之一,有殺神之稱,若我們從史書上統計,戰國時有多達百萬以上的人直接死於他手中。大部分人被他所指揮的秦軍擊斃。尤其在長平一戰中,白起更是令人坑殺趙國的四十萬降卒,這回是連刀也不用,直接上鋤頭。因此說他是戰國四將之首,也是實至名歸。
  • 本來長平一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40年後才滅趙國?
    果不其然,趙王在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中急於求勝,最終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趙國用趙括代替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廉頗,最終導致趙軍慘敗。趙軍換了大將,而秦軍此時也換了主將,然而不似趙軍那般,將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換成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趙括,雖然趙括的父親趙奢是趙國的名將,但並代表其兒子趙括是個將才,趙括只是熟讀兵書,是理論知識多,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而秦軍換上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任命為主將,之前的主將為副將,副將也是久經戰爭的秦國名將王齕。
  • 名將白起,有戰神之稱的他為何最終會自盡而亡,說說白起的故事
    戰國時期秦國的大將白起,一直是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人物,他是秦國的大將,為秦軍徵戰了30多年,拿下的城池有70多座,殲敵數百萬,有戰神之稱。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都是從他第一次參加戰鬥的新城之戰開始,這一戰讓秦成功地拿下了新城,但是失去領土的韓自然是不甘心的,所以就去聯合魏國共同伐秦,兩國一共派出24萬的大軍,而此時的白起他手裡的士兵連對方的一半都不到,這樣懸殊的對比,很難有勝算,但是他卻繞到了魏的後方,偷襲得手,之後再回過頭來進攻韓,不但將韓軍全殲,而且還俘虜了主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