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括之母曾阻止悲劇發生,趙王不聽,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2021-01-20 騰訊網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秦、趙兩國合計出動85萬兵力,在長平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場戰爭歷時兩年多。趙王臨陣換將,以趙括代替廉頗,導致戰爭失利。最終,趙國慘敗,45萬將士被坑殺。從此,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為秦國一掃六合奠定了基礎。

長平之戰,流血漂櫓,何其慘烈。作為趙國的軍事統帥,趙括自認為「天下莫能當」,結果卻成了「紙上談兵」。南宋文學家徐鈞曾有詩云:

少年輕銳喜談兵,父學雖傳術未精。一敗誰能逃母料,可憐四十萬蒼生。

這首詩諷刺了趙括紙上談兵,最終害得40餘萬人被殺,還提到一件事,就是「一敗誰能逃母料」,趙括的母親對戰爭結果早有預料,只可惜,當時的趙王並沒有聽取。

提起趙括,就必須從他的父親趙奢開始講起,趙奢是戰國「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在趙武靈王、趙惠文王時期,趙奢和廉頗是趙國兩大名將,趙奢甚至比廉頗還要勇猛。趙惠文王時期,秦國攻打韓國,趙惠文派廉頗前去營救韓國,廉頗拒絕道:「道遠險狹,難救。」趙惠文王無奈,只能找趙奢,趙奢卻說:「道路狹窄,就像兩隻老鼠在洞裡打架,哪個勇猛哪個才能勝利。」於是,趙惠文王派趙奢出兵,最終在閼與大勝秦軍,讓廉頗甘拜下風。

趙奢用有有謀,擅長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戰略,對待士卒也非常寬厚,將士們都願意為趙奢賣命。然而,趙奢的兒子趙括卻截然不同。

趙括,嬴姓,趙氏。作為趙奢的兒子,他從小熟讀兵法,即使面對父親,也毫無所懼。有一次,趙奢和趙括談論戰場布陣之術,趙括侃侃而談,有條不紊。沒想到,趙奢卻說:「戰爭是關乎生死的大事,趙括卻將這些事情說得太輕鬆,這並不是什麼好兆頭。」這句話被趙括的母親記在了心裡。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還在相持階段,趙國名將廉頗對陣秦國名將白起,雙方都是久經沙場之人,白起雖勇,但廉頗穩紮籬笆,將防守做得滴水不漏。只是,趙孝成王急於求勝,多次派人督促廉頗進攻,甚至有換掉廉頗之意。

秦國也知道廉頗不好對付,為了促使趙孝成王換掉廉頗,秦國丞相範睢使用反間計,對外散布謠言:「廉頗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當數趙奢之子趙括。」

趙孝成王信以為真,召趙括入宮,趙括興奮不已,面對趙孝成王的詢問,趙括滔滔不絕地講出了自己的看法,並且揚言:「若用我替換廉頗,打敗秦國不在話下。」趙孝成王大喜,嘆曰:看來趙括的能力的確在廉頗之上,於是,重賞趙括,決定派趙括為將,以求迅速打敗秦國。

聽聞趙括要代替廉頗,趙奢麾下的舊將們紛紛來祝賀趙括,有的送來重禮,趙括也十分驕傲,所有的禮物照單全收,並且對這些部下也不很尊重。趙括之母(簡稱趙母)看在眼裡,十分擔心。在大軍出發之前,趙母做了一個決定,他要入宮面見趙孝成王,希望能夠阻止兒子為將。

趙母入宮上書,對趙王說:「我兒趙括決不能為將,請大王收回成命。」

趙孝成王非常納悶,欲聞其詳,趙母解釋說:

「趙括之父趙奢在世時,國君賞賜他的東西,他都悉數分給將士們,每當領兵在外,從來不過問家中之事。因此,三軍將士都非常尊敬趙奢,對趙奢言聽計從。現在趙括做了將軍,他把國君賞賜的禮物全部收藏在家,將士們來拜訪他,他都不正眼看一下,出徵在即,他還在想著購買田宅。可見,趙括和他父親趙奢的心志是不同的,他父親當年屢屢打勝仗,若派趙括為將,恐怕趙國必敗。」

《史記》記載:

「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趙孝成王聽得有些不耐煩,對趙母說:「我意已決,你不必多說。」

趙母見趙王不聽,最後說了一句:

「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坐。」

意思是說:如果大王非要派他做將軍,如果他戰敗了,你不能牽連我。

公元前260年,趙括命趙軍主力攻打秦軍,中了白起之計,趙軍糧道被斷,斷糧46天,餓死軍卒無數,趙括組織精銳強行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死。趙軍群龍無首,紛紛向秦軍投降。最終,趙軍幾乎全部被白起坑殺,僅有240名年紀較小的士兵被放回趙國。

長平慘敗,趙國上下一片震驚,從此,趙國元氣大傷。秦軍傲視群雄,統一六國,只是時間問題。

筆者觀點:近來有很多人為趙括翻案,認為趙括也有冤枉的地方。其實,結合史料來看,趙括的確有貪功冒進、剛愎自用的特點,而這些特點恰巧是廉頗沒有的。再加上趙孝成王急於求勝、秦將白起狡黠,因此,長平之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不可否認的是,長平之戰最大的轉折點,還是趙孝成王以趙括替換廉頗,說到底,是趙孝成王用人失誤。知子莫若母,趙括之母已經親自入宮阻止自己的兒子為將,但趙王不聽。結果,戰爭的結局正如趙母所預言的一樣,這才是趙國最可悲的地方。

相關焦點

  • 趙括的悲劇:就國力而言,長平之戰,趙國即便不換老將廉頗,失敗也是...
    廉頗 二、臨危受命,接手"長平之戰" 發生於公元前262年的長平之戰,是歷史上極其慘烈的戰爭,為時長達2年之久,秦趙兩國均投入了四五十萬的精銳力量參戰
  • 長平之戰的趙括果真是紙上談兵?
    並在趙國境內故意放聲說「趙國趙括是秦國最怕之人」。此時,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每天都在為幾十萬大軍的糧草著急。一聽此事,趙王火冒三丈「搞了半天,寡人養了個幹吃飯不幹活的主!你在那享清福,卻讓我來養活這幾十萬大軍?」趙王急了,一再催促廉頗開戰,可廉頗像來個性十足,怎會給他面子。於是,老闆生氣了,後果自然很嚴重。當趙王得知趙奢之子趙括可堪大用,便起了炒掉廉頗,換上趙括的心思。
  • 被視為「長平之戰」失敗的主因,趙括承受了千年的罵名!
    這個成語的來源便是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的主將趙括,我們熟知趙括並非是因其戰功卓越,而是認為趙括的冒進導致了四十餘萬趙軍死亡。但長平之戰的失敗卻不全在於趙括,趙括只是一個背鍋俠。一、初戰失利戰爭剛開始,秦軍便勢如破竹,一舉殺死了趙軍的好幾名都尉。
  • 長平之戰中趙國失敗罪魁禍首是誰?趙括?不,是他,人生三大敗筆
    一意孤行,紙上談兵聽名字就知道,他的敗筆之一是任用誇誇其談的趙括,雖然這其實是秦相範睢的反間之法,來忽悠趙王換將,替換與秦軍相持不下的廉頗,達到戰役效果,但趙孝成王偏偏就信了。趙括劇照趙括是名將趙奢之子,勤奮好學,軍事理論張口就來,這一點連他父親都自愧不如,但這頂多是個參謀人才,離真正的帥才遠著呢,這個他父親趙奢知道,藺相如知道,但趙孝成王就是不知道,於是
  • 長平之戰後,趙國40萬將士被白起坑殺,到底該不該怪趙括紙上談兵?
    在春秋戰國,乃至戰國歷史上,影響最大,最為深遠的戰役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這場戰役給當時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也是軍事史上重大的戰役。長平之戰後,在六國之中,竟然沒有與秦國相匹敵的一個國家。 這場戰役的將領就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白起,對戰趙國的廉頗、趙括。
  • 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趙孝成王等五國為何不出手救援?
    長平之戰是趙國永遠的痛苦,四百五十萬大軍的全軍覆沒,使趙國幾乎家家戶戶都戴上了白孝,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輕男子幾乎都在這場戰爭中陣亡,以致於趙國只能派十多歲的孩子防守邯鄲。由於這場戰爭的失敗,使趙國完全喪失了與秦國爭奪天下的機會。因此,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是什麼原因?
  • 秦人角度看長平之戰,結果沒有懸念,趙括只是催化劑
    長平之戰發生在上黨地區。這裡本是韓國的領土,秦人覬覦已久,控制了這裡,可以進一步蠶食韓國,將趙國的晉陽與邯鄲分隔,在南太行山上居高臨下地對趙、魏形成威脅。白起率秦軍按照計劃奪取了野王城,切斷了上黨到韓國的通路,使其成為飛地。韓國君臣無力守衛,索性割上黨求和,換取短暫的和平。
  • 為何等到趙括換下了廉頗,白起才參加長平之戰
    白起就是秦昭襄王的核武器,長平之戰是一場持久戰,如果秦昭襄王一出場就動用核武器,那他將會成為六國公敵。當時楚國、魏國、韓國都被白起給打怕了,遠一點的燕國、齊國也已經耳聞了白起的厲害之處。所以秦國一旦動用白起,那就是要滅趙了,這是其他六國所不願看見的事情。
  • 史上的一大悲劇之戰:趙括的輕狂,致使萬餘將士於上黨戰敗被坑殺
    此時,秦吞食上黨之口已經張開,只是由於當時正值秦楚兩國戰事吃緊,才撤軍緩和下來。之後,秦對楚作戰獲勝,於是又在公元前262年,重新出兵逼近上黨。 趙軍曾在今長治縣八義鄉東坪、西坪駐兵,並在石後堡等地建立堡壘,扼守三關要道,與秦軍相持達3年之久。然而,之後卻發生了重大轉折。 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範雎用反間計,誘使趙孝成王撤換了忠勇正義的大將廉頗,換成趙括為將。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而橫亙在河東之地與河北平原之間的上黨高地,就成為秦國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 拿下了這塊高地,韓趙魏三國的七寸被秦國拿捏得死死的。至此,戰國史上最著名,也最殘酷的長平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長治盆地成了秦國的首選。佔領長治盆地後,向東可以經過滏口陘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亦可將趙國一分為二後直切要害。但做到這一點需要穿越300多公裡的太嶽山。
  • 長平之戰,一個關於勇氣的傳說
    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以太史公文中之意,趙孝成王貪戀上黨之地,本想不勞而獲,不想惹禍上身,長平戰敗,喪師四十五萬,實屬昏庸顢頇。那麼趙孝成王果真如此不堪嗎?《史記範雎蔡澤列傳》「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楚彊則附趙,趙彊則附楚,楚、趙皆附,齊必懼矣。齊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齊附而韓、魏因可虜也。」
  • 活埋45萬趙軍的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秦國真無敵了
    長平之戰,相信各位都不陌生。這是一場牽涉到秦趙兩國國運的持久消耗戰,也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包圍戰。廉頗,白起這兩位名將參與指揮。還有那個趙括,貢獻了經典成語「紙上談兵」。趙括他爸,趙奢還在闕與之戰中打敗了秦國,被封為馬服君,這也是秦趙兩國展開長平之戰的軍事前奏。二、長平之戰的前奏雖說趙國是秦國在軍事上最大的敵人,但擋住秦國東出之路的,正是韓國。
  •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他國家支援?三大原因不容忽略
    從師出無名和利益角度,分析長平之戰,山東五國為何不援助趙國,三大原因不可忽略戰國風雲,大國爭霸,小國遭殃,這個時代發生了無數次戰爭,其中最慘烈的戰爭當屬秦國與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此戰可謂是趙國歷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場戰爭,真正的長平之戰爆發之前,秦國與趙國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對峙,在這三年當中,趙國基本上消耗了國內變法以來所積蓄的力量
  • 長平之戰中,秦國為何一開始讓王齕指揮,而不是白起呢?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阬殺趙軍約45萬。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襄王派兵攻佔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懾韓國。
  • 長平之戰:廉頗對王齕,趙括對白起,趙國是如何葬送40萬大軍的?
    長平之戰給人最大的歷史影響便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致使趙國國勢每況愈下,秦國的一統之路從此便只是時間問題。此後,才有了始皇的「奮六世之餘烈」。不過,事實上長平之戰經歷了三年的苦戰,趙軍雖然全軍覆沒,損失了45萬青壯,但秦軍也損失了二十萬。
  • 長平之戰時,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國為什麼沒來救援?
    長平之戰,趙括大軍被圍。當時,無論是趙,還是其他諸侯,都有可能發兵影響戰局的發展。不過,秦王以其敏銳的洞察力、驚人的魄力,牢牢把握戰局的發展,最終贏得勝利。長平之戰期間,趙國曾向齊求糧。儘管趙國使者把唇亡齒寒的道理說得很透,但「然並卵」。2、韓國:不必考慮。長平之戰前,韓國剛剛被秦國打爆。
  • 本來長平一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40年後才滅趙國?
    說起距今兩千多年,秦、趙兩國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未必人人知曉,但要說到成語「紙上談兵」,幾乎是無人不曉。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趙括自幼熟讀兵書,但是基本上是沒有上過戰場,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這樣的人如若率軍打仗,很可能就會敗北。
  • 長平之戰,秦軍勝在發達的水運系統提供了充足的糧草
    畢竟,趙國無力支撐長期對峙,而向其他國家求糧也沒有明顯效果,《戰國策·齊策二》記載:「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在這種情況下,趙國別無選擇,只能用更具進取心的趙括取代保守的廉頗,因為,糧草不濟,無法再對峙下去了。
  • 長平之戰,40萬趙軍如何被坑殺?想不明白為啥?
    長平之戰是秦國軍隊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最後以趙軍的失敗告終。長平之戰是先秦時期重要的一戰,也是後世知名度很高的一戰。這一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是戰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 為何說在五國伐齊後,就算沒有長平之戰,秦國一統天下已然註定?
    說起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大家腦海之中第一時間浮現的應該就是改變了戰國歷史走向的「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吧?在這兩場戰爭之中,很多人又覺得「五國伐齊」要遠比「長平之戰」重要,甚至一度有人提出「『長平之戰』的結果早在『五國伐齊』之時便已註定」、「經歷了『五國伐齊』後的戰國,就算沒有後來的『長平之戰』,秦國統一也已成定局」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