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秦、趙兩國合計出動85萬兵力,在長平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場戰爭歷時兩年多。趙王臨陣換將,以趙括代替廉頗,導致戰爭失利。最終,趙國慘敗,45萬將士被坑殺。從此,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為秦國一掃六合奠定了基礎。
長平之戰,流血漂櫓,何其慘烈。作為趙國的軍事統帥,趙括自認為「天下莫能當」,結果卻成了「紙上談兵」。南宋文學家徐鈞曾有詩云:
少年輕銳喜談兵,父學雖傳術未精。一敗誰能逃母料,可憐四十萬蒼生。
這首詩諷刺了趙括紙上談兵,最終害得40餘萬人被殺,還提到一件事,就是「一敗誰能逃母料」,趙括的母親對戰爭結果早有預料,只可惜,當時的趙王並沒有聽取。
提起趙括,就必須從他的父親趙奢開始講起,趙奢是戰國「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在趙武靈王、趙惠文王時期,趙奢和廉頗是趙國兩大名將,趙奢甚至比廉頗還要勇猛。趙惠文王時期,秦國攻打韓國,趙惠文派廉頗前去營救韓國,廉頗拒絕道:「道遠險狹,難救。」趙惠文王無奈,只能找趙奢,趙奢卻說:「道路狹窄,就像兩隻老鼠在洞裡打架,哪個勇猛哪個才能勝利。」於是,趙惠文王派趙奢出兵,最終在閼與大勝秦軍,讓廉頗甘拜下風。
趙奢用有有謀,擅長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戰略,對待士卒也非常寬厚,將士們都願意為趙奢賣命。然而,趙奢的兒子趙括卻截然不同。
趙括,嬴姓,趙氏。作為趙奢的兒子,他從小熟讀兵法,即使面對父親,也毫無所懼。有一次,趙奢和趙括談論戰場布陣之術,趙括侃侃而談,有條不紊。沒想到,趙奢卻說:「戰爭是關乎生死的大事,趙括卻將這些事情說得太輕鬆,這並不是什麼好兆頭。」這句話被趙括的母親記在了心裡。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還在相持階段,趙國名將廉頗對陣秦國名將白起,雙方都是久經沙場之人,白起雖勇,但廉頗穩紮籬笆,將防守做得滴水不漏。只是,趙孝成王急於求勝,多次派人督促廉頗進攻,甚至有換掉廉頗之意。
秦國也知道廉頗不好對付,為了促使趙孝成王換掉廉頗,秦國丞相範睢使用反間計,對外散布謠言:「廉頗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當數趙奢之子趙括。」
趙孝成王信以為真,召趙括入宮,趙括興奮不已,面對趙孝成王的詢問,趙括滔滔不絕地講出了自己的看法,並且揚言:「若用我替換廉頗,打敗秦國不在話下。」趙孝成王大喜,嘆曰:看來趙括的能力的確在廉頗之上,於是,重賞趙括,決定派趙括為將,以求迅速打敗秦國。
聽聞趙括要代替廉頗,趙奢麾下的舊將們紛紛來祝賀趙括,有的送來重禮,趙括也十分驕傲,所有的禮物照單全收,並且對這些部下也不很尊重。趙括之母(簡稱趙母)看在眼裡,十分擔心。在大軍出發之前,趙母做了一個決定,他要入宮面見趙孝成王,希望能夠阻止兒子為將。
趙母入宮上書,對趙王說:「我兒趙括決不能為將,請大王收回成命。」
趙孝成王非常納悶,欲聞其詳,趙母解釋說:
「趙括之父趙奢在世時,國君賞賜他的東西,他都悉數分給將士們,每當領兵在外,從來不過問家中之事。因此,三軍將士都非常尊敬趙奢,對趙奢言聽計從。現在趙括做了將軍,他把國君賞賜的禮物全部收藏在家,將士們來拜訪他,他都不正眼看一下,出徵在即,他還在想著購買田宅。可見,趙括和他父親趙奢的心志是不同的,他父親當年屢屢打勝仗,若派趙括為將,恐怕趙國必敗。」
《史記》記載:
「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趙孝成王聽得有些不耐煩,對趙母說:「我意已決,你不必多說。」
趙母見趙王不聽,最後說了一句:
「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坐。」
意思是說:如果大王非要派他做將軍,如果他戰敗了,你不能牽連我。
公元前260年,趙括命趙軍主力攻打秦軍,中了白起之計,趙軍糧道被斷,斷糧46天,餓死軍卒無數,趙括組織精銳強行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死。趙軍群龍無首,紛紛向秦軍投降。最終,趙軍幾乎全部被白起坑殺,僅有240名年紀較小的士兵被放回趙國。
長平慘敗,趙國上下一片震驚,從此,趙國元氣大傷。秦軍傲視群雄,統一六國,只是時間問題。
筆者觀點:近來有很多人為趙括翻案,認為趙括也有冤枉的地方。其實,結合史料來看,趙括的確有貪功冒進、剛愎自用的特點,而這些特點恰巧是廉頗沒有的。再加上趙孝成王急於求勝、秦將白起狡黠,因此,長平之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不可否認的是,長平之戰最大的轉折點,還是趙孝成王以趙括替換廉頗,說到底,是趙孝成王用人失誤。知子莫若母,趙括之母已經親自入宮阻止自己的兒子為將,但趙王不聽。結果,戰爭的結局正如趙母所預言的一樣,這才是趙國最可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