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2020-12-12 茜茜看天下

秦國為了一統天下,必定要橫掃中原。而橫亙在河東之地與河北平原之間的上黨高地,就成為秦國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 拿下了這塊高地,韓趙魏三國的七寸被秦國拿捏得死死的。至此,戰國史上最著名,也最殘酷的長平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長治盆地成了秦國的首選。佔領長治盆地後,向東可以經過滏口陘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亦可將趙國一分為二後直切要害。

但做到這一點需要穿越300多公裡的太嶽山。而且沒有戰略資源的補給的,補給線還可能被其切斷。如果韓國人覺得自己守不住的話。他們一定會第一時間向趙國求援的。韓國還會得到趙國從太原盆地,或者河北平原兩個方向的支援。將是一場耗時耗力的拉鋸戰。

老謀深算的秦昭襄王用了一個雙管齊下間接攻擊的戰略。一邊進攻以陽城為中心的 沁水谷地。另一邊進攻以晉城為中心的 晉城盆地。以此為跳板攻佔整個長治盆地及整個上黨高地。還能逼迫韓國放棄已成為飛地的長治盆地。秦軍向東經軹關陘輕鬆拿下韓國的野王。繼續北上經過鎖鑰之地太行陘直逼高都邑。河東之地出發直取了沁水岸邊的端氏邑。南取沁水谷地(濩澤)獲得戰略補償點。

秦軍在這一波進攻中。控制了端氏以南,以及晉城盆地的南部地區。韓國失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現在考慮的是投降後做秦國的臣民,還是「丟車保帥」求助他國。最後上黨郡守馮亭求助趙國。如果趙國接受就勢必會面對一線的秦軍。而面對秦國的虎狼之師,勝算又有幾許?如果不接受,趙國的核心區長治盆地就會歸屬秦國,趙國會被切成東西兩塊,對邯鄲造成巨大的威脅。經過權衡利弊之後趙國最終選擇出兵。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帶領20萬大軍開赴戰場。由邯鄲經滏口陘、長治盆地,穿越的分水嶺進入高平地區。秦國一方面由端氏邑出發,向東經由高平關進攻高平地區;另一方面經由界牌嶺兩邊,向北發動對高平的攻擊。

趙國軍隊搶先一步控制了整體呈矩形狀的高平地區,布置下了第一道防線。第一道防線西起空倉嶺東至界牌嶺,在空倉嶺上建造西壘壁,下建東西二鄣城和光狼城,還加強了進入高平地區的必經之路-高平關。在界牌嶺隘派重兵把守,看似堅不可摧的第一道防線 。在秦軍的攻擊下趙軍依然節節敗退。先後丟失東西二鄣城和光狼城。趙軍不得以在丹河以東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作為第二防線。趙軍將從3個區域進行防禦,第一區域就是北線通入長平邑的丹水河谷。防禦的重點就是保護長平邑,第二塊區域是中線由泫氏邑所控制的小東倉河谷。防禦重點就是保證小東倉河谷的安全。第三塊區域就是控制米山邑保護大東倉河谷。依託丹水以東的山嶺,以及長平、泫氏、米山三個戰略據點,趙軍依靠小,大東倉河谷,丹水的地理優勢進行防守,長平之戰的決戰馬上就要拉開了紙上談兵的趙括,外號人屠的白起終於粉墨登場了。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戰國時期殺人最多的軍事將領,因為每戰必勝,每勝必屠,外號人屠!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以天下無人能敵。長平之戰持續半年有餘,1/3的趙國青年脫離生產 依賴後方供養。錯過春耕和秋收對農業國家無疑是一個災難。後勤供養與軍事上的雙重壓力 。迫使趙孝成王迫切想要改變這樣的戰局。大臣樓昌建議發特使與秦國求和 。大臣虞卿認為秦軍佔優,主動在秦,不會和談。建議攜重禮派使者去魏國,楚國,三國聯合可擊之。史書上沒有記載趙王為什麼選擇和秦國求和。

但時間這個客觀因素一定是一個原因,雙輪馬車理想情況下10公裡每小時,加上休息,每天行程80公裡,邯鄲出發楚國直線距離700公裡,魏國200公裡。翻山越嶺過江渡河單程至少半個月 。加上談判時間來回至少1個月 。和談的結果,各國的態度都不能迅速知道,即便願意出兵,幾十萬援兵開始集結到開赴戰場起碼再多等1個月,萬一不願意出兵,再去和秦國談,秦國還願意嗎,這樣的煎熬趙王不能接受,也害怕等待,相比直接去鹹陽直截了當,有誠信,即便失敗再去求助魏國韓國 也不失先禮後兵!使者鄭朱去秦國一個月,與秦國的和談依舊毫無結果。趙王多次要求出城應戰,但廉頗至若罔聞。與王齕帶領的秦軍僵持不決。不明白廉頗面對沒有白起的秦軍到底考慮什麼?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一國之主也不至於昏庸到因為謠言就點名上趙括,趙王現在就是要主動出擊 ,儘快解決戰鬥。而趙括不但有他爹當年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魄力 。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以天下無人能敵。30歲年齡與趙王沒有隔閡,資歷淺,好控制,聽話,加上對廉頗不服從命令的厭惡。謠言只是導致趙王換將的一個契機而已。趙括帶上20萬大軍信心滿滿地開赴戰場。秦軍強攻後故意退卻,給了剛上陣就勝利的趙括巨大的鼓舞。初戰告捷,躊躇滿志,想一鼓作氣結束曠日持久的戰爭。公元前260年鬼月最後一天趙括率領45萬大軍橫渡丹河時。幾個衣衫襤褸丹河西岸的農民出現在趙括的面前。告之丹河西岸的秦軍撤退隊形整齊,士氣高漲,飽讀軍書的趙括不會不知可能是誘敵深入,如果秦軍的敗退是故意為之。剛樹立起來的威望,也將成為一個莫大的笑話,無疑是給趙括一記重重的耳光。趙括以動搖軍心為由,當場斬了他們,趙括正在一步步進入窒息的包圍圈 。

控制了丹水以西地區,以及大東倉河河谷的秦軍,已經對趙軍形成了一個「C」型包圍圈。秦軍想要徹底困死趙軍,必定要形成圓形包圍圈而要想把這個「C」型包圍變為「O」型包圍,佔據那條分水嶺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在這條分水嶺上有2個重要的隘口,那就是長平關、故關。控制這2個關口,就可以達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老謀深算的趙軍的前主帥廉頗,已經派兵修築了一條防禦線。如此滴水不漏的防禦,趙括是如何一步步的被秦軍困死的呢?

百裡石長城建築於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分水嶺上。南坡崎嶇陡峭,底寬4米。依山二建綿延數百裡,較前兩條更為易守難攻。百裡石長城之所以有這麼強的防禦力,首先是因為它構築於連續的分水嶺上,而連接長治、晉城兩大盆地的主要關隘:長平關和故關,也正在這條防線之上。趙軍只要派重兵守住2個狹隘的關口,依託自然地形趙軍很輕鬆的阻擋秦軍的攻擊。

分水嶺北側地勢很緩,南坡很陡峭,易守難攻非常有利於阻擊秦國的軍隊。司馬遷史記記載 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秦軍一條線路沿「大東倉河」,直逼故關另一條沿秦川水逆流而上直取長平關。秦軍派兵攻佔長平關、故關後,馬上派出秦國的精銳部隊,五千精銳騎兵。把趙國的主要部隊和輜重部隊撕開。趙軍面臨著有兵無糧,有糧無兵的境地。現在,秦軍對趙軍形成了兩個包圍圈。一個圈是是長平邑到泫氏的丹水河谷另一個圈則是泫氏至故關的小東倉河谷。

我們可以發現。分水嶺上的2個隘口沒有被秦軍牢牢地控制一旦來自趙國邯鄲的軍隊與趙括的前線部隊裡應外合,趙軍就可能退回隘口之內,秦軍包圍的計劃就會失敗。現在的關鍵就是控制2個關隘,控制百裡石頭城。秦昭襄王親自出馬從南陽之地召集軍隊。沿蒲水而上快速通過馬鞍壑。與西線的秦軍夾擊百裡石長城的趙軍。並以此為依託阻擊前來支援的趙軍。趙軍被圍在長平關 韓王山 秦軍主力軍隊防線的三角區域。

40萬大軍就沒有突破的可能嗎?韓王山已經被秦軍主力攻佔 而且佔有地形優勢。和秦軍的主力去硬扛也沒有任何結果。唯一可能突破的點就是長平關。由於戰鬥面的縱深問題,每次能夠用來衝擊長平關的兵力也是有限的,未必會比據守於此的秦軍多。並且南面陡峭,易守難攻。被困46天後,軍中出現人吃人的現象。趙括最後一次組織進攻,被射殺身亡。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由於秦軍對於首級的渴望,更相信他們會高效率地用刀解決問題,有60萬秦軍處理45萬趙軍顯然並不困難。這場屠殺並不會持續太長時間。即使是拳王被餓46天,我也可以直接ko他。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場戰爭的失敗的原因。趙孝成王做了三次重要的決定。第一個接受上黨郡。上黨郡是非常好的戰略要地 不接受趙國會被一分為二。說不定會更快的滅亡。第二個派特使去秦國求和。後勤補給壓力太大,錯過了春耕不能再錯過秋收 。希望早日結束戰爭。第三個換下廉頗上趙括 。廉頗一直按兵不動,而且不聽話。趙王希望一個能聽話能進攻的人。但是臨陣換將,兵家大忌,而且上沒有任何經驗的趙括,失敗難辭其咎。

你們覺得這個3個決定有問題嗎?換做是你,你會怎麼做?廉頗,太過功高自傲不把趙王放在眼裡。趙括,自以為是紙上談兵剛愎自用。你覺得誰才是導致戰爭失敗最關鍵的人?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廉頗對王齕,趙括對白起,趙國是如何葬送40萬大軍的?
    長平之戰給人最大的歷史影響便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致使趙國國勢每況愈下,秦國的一統之路從此便只是時間問題。此後,才有了始皇的「奮六世之餘烈」。不過,事實上長平之戰經歷了三年的苦戰,趙軍雖然全軍覆沒,損失了45萬青壯,但秦軍也損失了二十萬。
  • 長平之戰,白起為什麼要坑殺趙國40萬大軍,原因居然來自商鞅
    秦昭襄王45年(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戰敗韓國野王,野王投降秦國。時韓桓惠王主動獻上黨郡給秦國,以息戰禍。然上黨郡守不願降秦,率眾獻上黨郡於趙國,意在用趙抗秦,保全韓國。趙孝成王欣然接受。秦國大怒,於是大軍壓境。
  • 長平之戰後,趙國40萬將士被白起坑殺,到底該不該怪趙括紙上談兵?
    在春秋戰國,乃至戰國歷史上,影響最大,最為深遠的戰役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這場戰役給當時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也是軍事史上重大的戰役。長平之戰後,在六國之中,竟然沒有與秦國相匹敵的一個國家。 這場戰役的將領就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白起,對戰趙國的廉頗、趙括。
  • 活埋45萬趙軍的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秦國真無敵了
    這片上黨高地之下,躺著的是45萬趙國熱血男兒的靈魂。經過了長平之戰洗禮的秦國鐵騎,完成六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一、長平之戰爆發前的戰國局勢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處於戰國晚期,離嬴政統一六國還有40年左右的時間。此時秦國已經成為列國中最強的國家,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戰國七雄的形勢。
  • 長平之戰中趙國失敗罪魁禍首是誰?趙括?不,是他,人生三大敗筆
    你方唱罷我登臺,當小國寡民的安靜被野馬嘶鳴代替,強強爭霸代替「禮制壓榨」成為新的絕唱,戰國後期的對手也從齊秦轉變為趙秦,趙國成為秦國統一九州最大的障礙,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則是秦國統一天下有力的幫手,他就是趙孝成王,為何?
  • 趙括的悲劇:就國力而言,長平之戰,趙國即便不換老將廉頗,失敗也是...
    (趙括) 因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精銳被秦國名將白起坑殺,使得趙軍統帥趙括落得個"紙上談兵"的臭名。 趙括果真如此真有那麼不堪嗎?其實不盡然,這不過是史家的誇張手法,腹黑罷了。真實的趙括並非不可用之才,只是實戰經驗欠缺,在沙場老將面前,顯得稚嫩罷了。 一、趙括其人 據史載,趙括,乃贏姓,出生不詳,卒於公元前260年。他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有獨到見解。
  •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必須從秦趙長平之戰入手。幾乎所有的古代史籍,在講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的秦趙長平之戰時,都說趙軍大敗虧輸,其40萬降卒都被秦武安君白起給全部坑殺(活埋)了。實際這個數字有誇張之嫌,不能全信,大約是白起等人虛報戰功所為,證據如下:(1)、以秦國、趙國可能擁有的最大兵力及長平之戰雙方所能動員的參戰兵力作宏觀分析:活埋40萬趙卒之說無法成立。(2)、秦趙兩國各自有多少軍隊、幾多兵員,先秦史籍均沒有記載。
  • 長平之戰,趙括之母曾阻止悲劇發生,趙王不聽,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秦、趙兩國合計出動85萬兵力,在長平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場戰爭歷時兩年多。趙王臨陣換將,以趙括代替廉頗,導致戰爭失利。最終,趙國慘敗,45萬將士被坑殺。從此,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為秦國一掃六合奠定了基礎。
  • 為什麼說長平之戰是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專家揭開埋藏千年的秘密
    最殘忍的戰爭是戰國的長平之戰。因為這場戰爭結束後,戰勝的一方秦國,坑殺了趙國40萬人,而自己也損失了20萬人。這次戰爭有多可怕,史書並沒有詳細記載,人們沒辦法獲得更加清晰的資料。有人說,長平之戰是中國殲滅戰裡最經典的,而且無人超越,殲滅的一個也不剩,可見當時的戰況那麼慘烈。長平之戰的慘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戰爭的起因。
  • 長平之戰的趙括果真是紙上談兵?
    出場背景:戰國後期,秦昭襄王屢次攻打趙國卻始終無功而返。昭襄王命白起與趙軍決戰,意圖徹底殲滅趙國有生力量,使趙國再無法與秦較量。可由於對方主帥廉頗老謀深算,洞悉了秦軍意圖。大軍駐守於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始終堅守不出,兩軍形成了長期的對峙局勢。
  • 長平之戰,40萬趙軍如何被坑殺?想不明白為啥?
    長平之戰是秦國軍隊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最後以趙軍的失敗告終。長平之戰是先秦時期重要的一戰,也是後世知名度很高的一戰。這一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是戰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 被視為「長平之戰」失敗的主因,趙括承受了千年的罵名!
    「紙上談兵」我們大家都很熟悉,是用於諷刺那些空有理論而缺乏實踐的人。這個成語的來源便是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的主將趙括,我們熟知趙括並非是因其戰功卓越,而是認為趙括的冒進導致了四十餘萬趙軍死亡。但長平之戰的失敗卻不全在於趙括,趙括只是一個背鍋俠。
  •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他國家支援?三大原因不容忽略
    從師出無名和利益角度,分析長平之戰,山東五國為何不援助趙國,三大原因不可忽略戰國風雲,大國爭霸,小國遭殃,這個時代發生了無數次戰爭,其中最慘烈的戰爭當屬秦國與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此戰可謂是趙國歷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場戰爭,真正的長平之戰爆發之前,秦國與趙國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對峙,在這三年當中,趙國基本上消耗了國內變法以來所積蓄的力量
  • 長平之戰,白起為何能坑殺40萬趙軍?坑殺遺址被發現,真相終曝光
    長平之戰,整個戰國時代的巔峰之戰,這場大戰參戰人數近百萬,以白起坑殺四十萬的趙國俘虜而結束,一場大戰參戰人數之多足以令人震驚,裡面有各國之間的利害關係,軍事上亦波譎雲詭,但這場戰役之所以如此耳熟能詳,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慘烈程度超乎想像,秦國雖是戰勝國死傷已有二十餘萬,而被秦軍俘虜的四十萬趙國降卒被全部坑殺,趙國以及其他諸國都隱匿於恐怖氛圍之中
  • 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趙孝成王等五國為何不出手救援?
    長平之戰是趙國永遠的痛苦,四百五十萬大軍的全軍覆沒,使趙國幾乎家家戶戶都戴上了白孝,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輕男子幾乎都在這場戰爭中陣亡,以致於趙國只能派十多歲的孩子防守邯鄲。由於這場戰爭的失敗,使趙國完全喪失了與秦國爭奪天下的機會。因此,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是什麼原因?
  • 為何等到趙括換下了廉頗,白起才參加長平之戰
    從這些戰績中我們就能看得出來,哪裡有軍隊可以戰勝白起呢?他就是秦昭襄王的秘密武器,暫時不用,是因為時候還不到,絕不是因為白起害怕廉頗。03趙國動,秦國才能動,誰先動誰就輸了。秦昭襄王與趙國在長平僵持了這麼久,其實所花費的代價還是非常大的。
  • 白起為何坑殺40萬降兵,是有意為之還是另有隱情?
    說到史上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絕對可以排在頭位。長平之戰的起因在公元前270年,秦王繞過韓國首先進攻趙國,被趙國大將趙睿攔於瘀於之下,由於沒有更好的辦法攻破趙軍只好在此地先行駐守,後來,魏國範雎來秦獻計,準備來一個「遠交近攻」的戰略,即以攻打魏國為引,而轉戰趙國,打他個措手不及。
  • 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不滅趙國?不是秦國不想,而是秦國做不到
    前言「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跟趙國之間的一場戰略性的大決戰。秦國跟趙國誰能獲得最後的勝利,誰就做那個統一天下的霸主。這場戰役的結果是秦國獲得了最後,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但是儘管秦國在長平之戰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趙國還是存活了許久才被秦國滅了。那麼秦國在獲得長平之戰勝利的情況下,又有白起這樣的當世名將,為何不一鼓作氣滅了趙國呢?
  • 山西高平發現疑似戰國時長平之戰屍骨坑引發關注
    網絡配圖長平之戰,血流漂櫓。在史書中,秦趙長平之戰,因秦將白起坑殺趙國數十萬降卒令人記憶深刻。近日,有媒體報導,山西高平市發現疑似長平之戰屍骨坑,戰國時的那場大戰再次引發關注。這年夏天的長平戰場,趙國新任主將趙括在貿然出擊後,被秦軍截斷後路,陷入重圍,和他一同被圍的還有幾十萬趙軍。到九月,一直固守待援的趙軍士卒始終沒能等來趙國的援軍。同時,他們已經46天得不到糧草補給了,軍中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趙括決定拼死一搏,率軍突圍。此時的戰局早已無法改變。最終,趙括在突圍中戰死。
  • 趙國有五位名將,兩人具備了戰神級別,一人改變了戰國時代格局
    春秋戰國時期,三晉之一的趙國實力非常強勁。當時的趙國強到什麼地步呢?可以這麼說,強大的趙國甚至可以一度打得秦國懷疑人生。如果趙沒有輸掉那場大規模的長平之戰,那麼秦的統一大業也許又要推遲好些年了。在趙國的歷史上曾出現了不少的名將,其中大部分人才華出眾,只有少數有點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