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趙國永遠的痛苦,四百五十萬大軍的全軍覆沒,使趙國幾乎家家戶戶都戴上了白孝,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輕男子幾乎都在這場戰爭中陣亡,以致於趙國只能派十多歲的孩子防守邯鄲。由於這場戰爭的失敗,使趙國完全喪失了與秦國爭奪天下的機會。因此,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是什麼原因?當趙括率領四十五萬大軍圍攻時,趙孝成王等五國為何不出手援救?
五個國家沒有幫助趙,各有各的理由。在秦昭襄王時期,白起以武安君的身份,率領秦國的軍隊,打得周遭國家遍體鱗傷。這個兄弟號稱殺神,累計殲滅敵人超過一百萬。
魏、韓國、楚國,其實都怕白起,他們不但割地賠款,還損失了大量的兵馬,壓根就不敢輕易再與秦國較量。因此說,當趙國與秦國對峙時,這些人純屬看客心態,一邊嗑瓜子一邊看戲。關於派遣軍隊支援,那是絕對不行的。
又看了看北方的燕國,這個傢伙跟秦國當時的關係還不錯,反而和趙國的關係不好。據說很遠很近。實際上近在咫尺的兩個諸侯國,常常因領土問題而互相爭鬥。趙國和燕國,便常為了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要動手。而且燕國的實力也不能和趙國相比,所以總是找秦國幫忙,久而久之,燕國反而比趙國好了一點,和趙國的關係也很緊張。
另有齊國,這是一個被樂毅一幫馬仔幹打翻的諸侯國,如今雖已復國,卻已沒有了當初的銳氣。再者,趙國也曾參與伐齊,那麼人家齊國憑什麼幫助仇人?
另外,趙孝成王你這個人不厚道,你一邊和秦國作對,一邊派使者去和秦國和談,這讓大家怎麼看?如果我出兵,而你說成功了,那我就沒有必要白得罪秦國了嗎?做一個老好人要比做一個壞人要好得多。
這表明,其餘五個國家雖然都有義務幫助趙國對付秦國,但卻沒有理由出兵相助。原因各異,怨天尤人也各不相同。趙孝成王援救,被秦昭襄王給堵住。上黨國地是兩家爭奪的地方,韓王這哥們不給力啊,他發現上黨國地成了一塊飛地,與其留在手中難堪,不如當個老好人,把這塊地給強秦算一下。
所以我們都知道上黨地區的領導人沒有答應,以太守馮亭為首的一幫上黨領導人堅決反對秦國投降。因此,他們不停地奔向趙國的懷抱。趙國再怎麼說也是三晉之一,大家以前都是一家人,只是後來才分開。如今上黨歸附趙國,也算順理成章了。
於是秦昭襄王十分氣憤,而趙孝成王笑得合不攏嘴,白白得到這麼大的地盤,何樂而不為?那就是我,我也很想擁有這片土地。長平之戰就此爆發,此後趙括取代廉頗擔任主帥,秦昭襄王這邊也以白起為主帥。戰爭打響後,趙括主動出擊,最後被白起包圍。
此時秦國軍隊暫時切斷了趙國的糧道,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四十多萬大軍不吃不喝,你讓他們能撐多久?但斷糧要長時間,絕非易事,因為趙孝成王一定會派人支援。為了這一目的,秦昭襄王召集了秦國15歲以上的男子,讓他們全部上戰場阻斷趙國的糧道。
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秦昭襄王正在和趙孝成王賭國運。假如失敗,則秦國立即宣布滅亡,但如果成功,則趙國將亡!因此,不是趙孝成王不派人去救趙括,而是秦昭襄王下定決心阻止救援,使趙孝成王徹底屈服。於是四十萬大軍全部被坑殺的悲劇就發生了。
趙孝成王也不敢傾巢而出。那是一場滅國之戰,不管是誰,此刻已看得清清楚楚。趙孝成王當然要找人救趙括,可是這人就是廉頗也不行。怎麼了由於之前趙孝成王就是不太相信廉頗,這一次將他換了下來,由趙括擔任主帥。如今趙括身陷險境,你再厚臉去請廉頗救趙括,你的臉是不是比城牆還厚?
即使每個人都不計前嫌,廉頗也沒有跟趙孝成王計較,他真的救了趙孝成王。那他真能救得下趙括嗎?我怕不能吧?
這一時期的秦國已經傾巢而出,人口絕對不少,可以從歷史資料中看不出趙國傾巢而出的跡象。秦朝超過15歲的男子都上過戰場,而趙國呢?不會的,趙孝成王還在猶豫到底要派多少人來幫忙,這是分歧。所以即使廉頗去了,如果人數少了,根本就不能解決問題。可數人口的國家多了,就有可能滅國。各路諸侯國畢竟都盯著趙國呢!
秦昭襄王之所以敢傾巢而出,主要是因為背後沒有對秦國的任何威脅,他可以隨意東進。但趙孝成王不行,他必須留出一部分人馬來防禦包括匈奴在內的其他五國。不要說趙國本來實力比不上秦國,即使是兩國旗鼓相當,如果超過了這一態勢,還是秦國會取得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