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趙孝成王等五國為何不出手救援?

2020-12-12 一個人的家常事啊

長平之戰是趙國永遠的痛苦,四百五十萬大軍的全軍覆沒,使趙國幾乎家家戶戶都戴上了白孝,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輕男子幾乎都在這場戰爭中陣亡,以致於趙國只能派十多歲的孩子防守邯鄲。由於這場戰爭的失敗,使趙國完全喪失了與秦國爭奪天下的機會。因此,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是什麼原因?當趙括率領四十五萬大軍圍攻時,趙孝成王等五國為何不出手援救?

五個國家沒有幫助趙,各有各的理由。在秦昭襄王時期,白起以武安君的身份,率領秦國的軍隊,打得周遭國家遍體鱗傷。這個兄弟號稱殺神,累計殲滅敵人超過一百萬。

魏、韓國、楚國,其實都怕白起,他們不但割地賠款,還損失了大量的兵馬,壓根就不敢輕易再與秦國較量。因此說,當趙國與秦國對峙時,這些人純屬看客心態,一邊嗑瓜子一邊看戲。關於派遣軍隊支援,那是絕對不行的。

又看了看北方的燕國,這個傢伙跟秦國當時的關係還不錯,反而和趙國的關係不好。據說很遠很近。實際上近在咫尺的兩個諸侯國,常常因領土問題而互相爭鬥。趙國和燕國,便常為了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要動手。而且燕國的實力也不能和趙國相比,所以總是找秦國幫忙,久而久之,燕國反而比趙國好了一點,和趙國的關係也很緊張。

另有齊國,這是一個被樂毅一幫馬仔幹打翻的諸侯國,如今雖已復國,卻已沒有了當初的銳氣。再者,趙國也曾參與伐齊,那麼人家齊國憑什麼幫助仇人?

另外,趙孝成王你這個人不厚道,你一邊和秦國作對,一邊派使者去和秦國和談,這讓大家怎麼看?如果我出兵,而你說成功了,那我就沒有必要白得罪秦國了嗎?做一個老好人要比做一個壞人要好得多。

這表明,其餘五個國家雖然都有義務幫助趙國對付秦國,但卻沒有理由出兵相助。原因各異,怨天尤人也各不相同。趙孝成王援救,被秦昭襄王給堵住。上黨國地是兩家爭奪的地方,韓王這哥們不給力啊,他發現上黨國地成了一塊飛地,與其留在手中難堪,不如當個老好人,把這塊地給強秦算一下。

所以我們都知道上黨地區的領導人沒有答應,以太守馮亭為首的一幫上黨領導人堅決反對秦國投降。因此,他們不停地奔向趙國的懷抱。趙國再怎麼說也是三晉之一,大家以前都是一家人,只是後來才分開。如今上黨歸附趙國,也算順理成章了。

於是秦昭襄王十分氣憤,而趙孝成王笑得合不攏嘴,白白得到這麼大的地盤,何樂而不為?那就是我,我也很想擁有這片土地。長平之戰就此爆發,此後趙括取代廉頗擔任主帥,秦昭襄王這邊也以白起為主帥。戰爭打響後,趙括主動出擊,最後被白起包圍。

此時秦國軍隊暫時切斷了趙國的糧道,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四十多萬大軍不吃不喝,你讓他們能撐多久?但斷糧要長時間,絕非易事,因為趙孝成王一定會派人支援。為了這一目的,秦昭襄王召集了秦國15歲以上的男子,讓他們全部上戰場阻斷趙國的糧道。

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秦昭襄王正在和趙孝成王賭國運。假如失敗,則秦國立即宣布滅亡,但如果成功,則趙國將亡!因此,不是趙孝成王不派人去救趙括,而是秦昭襄王下定決心阻止救援,使趙孝成王徹底屈服。於是四十萬大軍全部被坑殺的悲劇就發生了。

趙孝成王也不敢傾巢而出。那是一場滅國之戰,不管是誰,此刻已看得清清楚楚。趙孝成王當然要找人救趙括,可是這人就是廉頗也不行。怎麼了由於之前趙孝成王就是不太相信廉頗,這一次將他換了下來,由趙括擔任主帥。如今趙括身陷險境,你再厚臉去請廉頗救趙括,你的臉是不是比城牆還厚?

即使每個人都不計前嫌,廉頗也沒有跟趙孝成王計較,他真的救了趙孝成王。那他真能救得下趙括嗎?我怕不能吧?

這一時期的秦國已經傾巢而出,人口絕對不少,可以從歷史資料中看不出趙國傾巢而出的跡象。秦朝超過15歲的男子都上過戰場,而趙國呢?不會的,趙孝成王還在猶豫到底要派多少人來幫忙,這是分歧。所以即使廉頗去了,如果人數少了,根本就不能解決問題。可數人口的國家多了,就有可能滅國。各路諸侯國畢竟都盯著趙國呢!

秦昭襄王之所以敢傾巢而出,主要是因為背後沒有對秦國的任何威脅,他可以隨意東進。但趙孝成王不行,他必須留出一部分人馬來防禦包括匈奴在內的其他五國。不要說趙國本來實力比不上秦國,即使是兩國旗鼓相當,如果超過了這一態勢,還是秦國會取得必勝。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中趙國失敗罪魁禍首是誰?趙括?不,是他,人生三大敗筆
    你方唱罷我登臺,當小國寡民的安靜被野馬嘶鳴代替,強強爭霸代替「禮制壓榨」成為新的絕唱,戰國後期的對手也從齊秦轉變為趙秦,趙國成為秦國統一九州最大的障礙,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則是秦國統一天下有力的幫手,他就是趙孝成王,為何?
  • 為何說在五國伐齊後,就算沒有長平之戰,秦國一統天下已然註定?
    說起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大家腦海之中第一時間浮現的應該就是改變了戰國歷史走向的「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吧?在這兩場戰爭之中,很多人又覺得「五國伐齊」要遠比「長平之戰」重要,甚至一度有人提出「『長平之戰』的結果早在『五國伐齊』之時便已註定」、「經歷了『五國伐齊』後的戰國,就算沒有後來的『長平之戰』,秦國統一也已成定局」的論斷。
  • 趙括的悲劇:就國力而言,長平之戰,趙國即便不換老將廉頗,失敗也是...
    廉頗 二、臨危受命,接手"長平之戰" 發生於公元前262年的長平之戰,是歷史上極其慘烈的戰爭,為時長達2年之久,秦趙兩國均投入了四五十萬的精銳力量參戰
  • 趙武靈王的宏圖大業,為何最終毀在了趙孝成王的手中?
    可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維持太長的時間,到了趙武靈王之後的第二代君主趙孝成王的時候,一場大戰則使得趙國三代君主積累的國力,最終付諸東流。那麼,趙武靈王的宏圖大業,為何最終毀在了趙孝成王的手中?首先,我們在回顧趙國的這段歷史的時候,必然給提到一場曠世大戰,這場大戰便是長平之戰。在這場大戰結束後,趙國四十萬大軍,最終全軍覆沒。以至於,在這之後的趙國,國力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
  • 為何等到趙括換下了廉頗,白起才參加長平之戰
    白起就是秦昭襄王的核武器,長平之戰是一場持久戰,如果秦昭襄王一出場就動用核武器,那他將會成為六國公敵。當時楚國、魏國、韓國都被白起給打怕了,遠一點的燕國、齊國也已經耳聞了白起的厲害之處。所以秦國一旦動用白起,那就是要滅趙了,這是其他六國所不願看見的事情。
  •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他國家支援?三大原因不容忽略
    從師出無名和利益角度,分析長平之戰,山東五國為何不援助趙國,三大原因不可忽略戰國風雲,大國爭霸,小國遭殃,這個時代發生了無數次戰爭,其中最慘烈的戰爭當屬秦國與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此戰可謂是趙國歷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場戰爭,真正的長平之戰爆發之前,秦國與趙國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對峙,在這三年當中,趙國基本上消耗了國內變法以來所積蓄的力量
  • 在長平之戰前期,為何秦昭襄王以王齕為秦軍主將,而不是白起呢?
    公元前279年,鑑於秦趙兩國之間的衝突進入到白熱化階段,秦昭襄王見趙國國力鼎盛,兩國一旦爆發大戰,秦國勢必無法迅速解決趙國,鑑於這種情況,秦昭襄王決定與趙孝成王展開和談,共同瓜分天下,這便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澠池之會」。在澠池之會後,秦趙兩國初步制定了互不幹涉的條約,秦國得以全力進攻楚、韓、魏等國。
  • 被視為「長平之戰」失敗的主因,趙括承受了千年的罵名!
    這個成語的來源便是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的主將趙括,我們熟知趙括並非是因其戰功卓越,而是認為趙括的冒進導致了四十餘萬趙軍死亡。但長平之戰的失敗卻不全在於趙括,趙括只是一個背鍋俠。一、初戰失利戰爭剛開始,秦軍便勢如破竹,一舉殺死了趙軍的好幾名都尉。
  •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直攻邯鄲,為何秦昭襄王拒絕,若同意能滅趙嗎
    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役,說它大是因為長平之戰投入的兵力是整個戰國最多的,秦國和趙國合計投入兵力接近100萬,哪果史書說的沒錯的話,這就是作戰部隊的人數,還不包括運輸部隊和後勤保障部隊,而且長平之戰一戰就導致了趙國損失了45萬人。
  • 長平之戰中,秦國為何一開始讓王齕指揮,而不是白起呢?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襄王又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並佔領了上黨。上黨郡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接應上黨郡的百姓。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秦將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而這,可以說是長平之戰的正式爆發。
  • 長平之戰,一個關於勇氣的傳說
    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拔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以太史公文中之意,趙孝成王貪戀上黨之地,本想不勞而獲,不想惹禍上身,長平戰敗,喪師四十五萬,實屬昏庸顢頇。那麼趙孝成王果真如此不堪嗎?
  • 長平之戰,白起為什麼要坑殺趙國40萬大軍,原因居然來自商鞅
    秦昭襄王45年(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戰敗韓國野王,野王投降秦國。時韓桓惠王主動獻上黨郡給秦國,以息戰禍。然上黨郡守不願降秦,率眾獻上黨郡於趙國,意在用趙抗秦,保全韓國。趙孝成王欣然接受。秦國大怒,於是大軍壓境。
  • 長平之戰,趙括之母曾阻止悲劇發生,趙王不聽,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秦、趙兩國合計出動85萬兵力,在長平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場戰爭歷時兩年多。趙王臨陣換將,以趙括代替廉頗,導致戰爭失利。最終,趙國慘敗,45萬將士被坑殺。從此,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為秦國一掃六合奠定了基礎。
  • 《大秦賦》開篇的邯鄲之戰:秦強趙弱,為何秦國會敗給趙國呢?
    對於邯鄲之戰來說,是和長平之戰連在一起的。雖然《大秦賦》沒有展現長平之戰,但是,大家都知道在這場戰役中,白起擊敗了趙括,讓趙國一下子就損失了40多萬大軍。 因此,如果說長平之戰前,秦國和趙國還是旗鼓相當的話,那麼,非常明顯的是,在長平之戰後,秦強趙弱的格局可以說難以改變了。
  • 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不滅趙國?不是秦國不想,而是秦國做不到
    前言「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跟趙國之間的一場戰略性的大決戰。秦國跟趙國誰能獲得最後的勝利,誰就做那個統一天下的霸主。這場戰役的結果是秦國獲得了最後,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但是儘管秦國在長平之戰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趙國還是存活了許久才被秦國滅了。那麼秦國在獲得長平之戰勝利的情況下,又有白起這樣的當世名將,為何不一鼓作氣滅了趙國呢?
  • 長平之戰:廉頗對王齕,趙括對白起,趙國是如何葬送40萬大軍的?
    長平之戰給人最大的歷史影響便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致使趙國國勢每況愈下,秦國的一統之路從此便只是時間問題。此後,才有了始皇的「奮六世之餘烈」。不過,事實上長平之戰經歷了三年的苦戰,趙軍雖然全軍覆沒,損失了45萬青壯,但秦軍也損失了二十萬。
  • 陘城之戰: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說到戰國時期的戰爭,很多人會聯繫到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五國伐齊、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鄢郢之戰、伊闕之戰、華陽之戰、垂沙之戰等。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本文所要說的陘城之戰,則是一場被人忽略的戰役。不過,就陘城之戰來說,卻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也即在筆者看來,如果沒有陘城之戰的話,長平之戰就不一定會在公元前260年爆發了。
  • 因為有他倆,長平之戰後虛弱的趙國依然可以吊打秦軍,全殲匈奴!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和王翦,還有戰國四君子中的三個,當然還少不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毛遂自薦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後世如雷貫耳的名字。長平之戰的關鍵人物有白起、範睢、廉頗和趙括。
  • 長平之戰中,白起坑了40萬趙軍,為何秦昭襄王還要送孫子異人入趙
    長平之戰前,大家都商量好了,這是一場滅國之戰。秦國和趙國對賭國運,看誰能夠擊敗對方,那麼誰就能徹底消滅對方。為此秦昭襄王這邊,但凡是15歲以上的男人,全部都派上了戰場,幹嘛?真的是耗費了秦國所有的氣力去打這一仗。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長平之戰前期,堅守不出,成功抵禦秦軍進攻。只是比較遺憾的是,因為趙孝成王用人失誤,也即用趙括取代了廉頗,這才導致了長平之戰的失敗。在長平之戰後,廉頗參加了《大秦賦》開篇的邯鄲之戰,成功抵擋了秦國大軍的進攻。邯鄲之戰後,燕國想要對趙國落井下石。對此,廉頗擊退燕國進攻,斬殺燕軍主帥慄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此戰之後,廉頗拜相國,冊封信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