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直攻邯鄲,為何秦昭襄王拒絕,若同意能滅趙嗎

2020-12-14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役,說它大是因為長平之戰投入的兵力是整個戰國最多的,秦國和趙國合計投入兵力接近100萬,哪果史書說的沒錯的話,這就是作戰部隊的人數,還不包括運輸部隊和後勤保障部隊,而且長平之戰一戰就導致了趙國損失了45萬人。

想想看,整個趙國一共只有300萬人,長平之戰一戰就損失了45萬作戰部隊,而且還是青壯年男子為主的精銳部隊,包括一些十幾歲的少年,和四五十歲的中老年人,按照戰國時期的人口比例來說,300萬人口也就是30~40萬青壯年男子,也就是說,趙國幾乎損失了90%以上的青壯年男子。

白起

這是對趙國差不多就是滅頂之災,所以當長平之戰結束後,秦軍主帥白起向秦昭襄王建議:趁長平之戰勝利的餘勢,一鼓作氣,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就能滅亡趙國。但是秦昭襄王與當時的秦相國範雎在韓國和趙國使者割地求和的請求中,經過商議後,同意了趙國和韓國使者的請求,同時也就拒絕了白起繼續攻打邯鄲的計劃。

當時的秦軍已經兵分三路開始做攻打邯鄲的準備了,一路由左庶長王齕率領一路攻打趙國的皮牢,今山西省冀城縣,這個地方在上黨的西南面,一路由司馬梗率軍北上攻打太原,太原在上黨的北面,還有一路由白起親自率領,準備經上黨向東直搗邯鄲。

長平之戰

但是秦昭襄王直接拒絕了,根據史記的記載,是趙國使者以白起功勞可能會超過範雎,會影響範雎在秦國的地位為由,說動了範雎,當時的範雎在秦昭襄王面前正紅,然後範雎就說動了秦昭襄王退兵,理由是秦軍經過三年的長平之戰,消耗太過巨大,如果繼續徵戰,後勤供應及兵員都供應不上,秦軍需要休整,現在趙國和韓國送上了城池求和,秦國正好找個臺階下。

範雎這麼說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範雎是秦國相國,如果私底下真的接受了趙國的說辭和財物,那麼範雎阻止白起繼續攻打邯鄲的目的就不單純,但是,秦昭襄王可不糊塗,而且還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並且決策也是秦昭襄王下的,秦昭襄王是從政治的角度和秦國大局出發做決定的。

秦昭襄王

但是,無論是範雎還是秦昭襄王,都忽視了一個問題,他們都不在戰場上,戰場上親自率軍作戰的是大將白起,白起顯然更了解戰場上局勢,白起建議攻打邯鄲是從軍事角度來考慮的,如果白起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為由,執意攻打趙國邯鄲,能否滅亡趙國?

其實答案很簡單,是不可能的。因為戰爭並不是只有軍事,還有政治和後勤補給,如果白起不聽從秦昭襄王的命令,他是不可能繼續戰爭的,起碼連糧食都沒有吃的,而且還是孤軍作戰,但是,如果白起能得到秦昭襄王的全力支持,那麼滅亡趙國,還是很有可能的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這就是為滅亡趙國做準備的,同時白起將240名年幼的趙軍士兵放回了邯鄲,趙國參與長平之戰的45萬大軍,只剩下240個年幼的士兵活著回來,這對趙人心靈上的震懾是相當大的,白起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摧毀趙人的心理,為接下來的滅趙之戰做準備。

趙孝成王

長平之戰的失敗讓趙國上下為之震動,也缺乏應對之策,看看地圖就會明白了,長平離趙國都城邯鄲只有180公裡,而且是居高臨下,秦國一個俯衝,兩三天就能趕到邯鄲,但是這個時候的趙國都城邯鄲是空虛的,是不設防的,而且還沒有外援。

在整個三年的長平之戰中,趙國基本上是在孤軍奮戰,不僅其餘五國沒有支援趙國,就連趙國向東方六國借糧都借不到,為什麼五國不願意聯合起來支援趙國而對抗秦國呢?因為誰也不願意引火上身,一旦支持趙國,秦國的下一個攻擊目標就是他,況且合縱是相當難,六國是各懷鬼胎。

而秦昭襄王拒絕了白起趁勝攻打邯鄲的命令,儘管給了秦軍休養生息的時間,同時也給了趙國有時間調兵遣將建立邯鄲的防禦,同時還有時間向東方五國請求支援,同時,當初以割地求和換取秦國罷兵後,趙國居然又後悔,沒有將城池割讓給秦國,實際上,秦昭襄王拒絕白起攻打邯鄲的命令是錯誤的,是沒有任何政治利益的,反而給了趙國非常寶貴的喘息時間。

範雎

戰場上的戰機是稍縱即逝的,秦昭襄王如果支持白起攻打邯鄲,以白起的速度2到3天秦軍先鋒就能到達邯鄲,隨後就是圍城戰,這個時候趙國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雖然趙國在北部還有一支對付匈奴的軍隊,但是調動這支軍隊也是需要時間的,而且還有趙國的世仇燕國在北邊對趙國虎視眈眈。

這個時候,秦軍雖難,但是趙軍更難,邯鄲城基本上是老弱病殘,連趙國平原君都要把自己的財產獻出,要把賓客派上戰場,都到這種艱難的地步,趙軍還缺糧食,再加上秦軍主帥是白起,要把邯鄲拿下來,並不是太難的事,就算有廉頗來防守,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趙國仍然是守不住的。

廉頗擅長打防守消耗戰,長平之戰前半段就是廉頗防守的,趙國在長平之戰損失的45軍隊中,其有5萬人是廉頗在防守中消耗的,雖然廉頗守住了長平,但是趙國已經沒有實力跟秦國玩消耗了,到最後,要麼無糧可吃全軍潰散,要麼決一死戰看誰能戰勝。

廉頗

真到了邯鄲之圍,趙國更沒有實力與秦國硬拼了,秦國有穩定的大後方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人口也比趙國多,就算趙國以亡國為由請求東方五國支援,但在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白起2~3天就能攻城,趙國請東方五國協助,沒有幾個月時間,根本就不可能請來援軍,戰場上需要的是兵貴神速。

當年白起率領孤軍都能攻入楚國腹地,攻破了楚國都城,只是因為楚國戰略縱深太大,無法滅亡楚國,但是趙國不一樣,長年的戰爭已經使趙國丟失了大片土地,趙國的戰略縱深已經沒有了,邯鄲的東邊是齊國的領土,北邊是有仇的燕國,西南大片土地已經被秦國奪取了,而北邊的太原也被秦軍圍攻,所以白起只要拿下邯鄲,基本上就能宣告趙國的滅亡。

可惜了,秦昭襄王拒絕了白起的建議,並在不久後,還逼死了一代名將白起,錯失了滅亡趙國的機會。

相關焦點

  • 為何秦昭襄王要殺掉白起?白起的死因,秦王逼迫其自殺實屬無奈
    而此時,白起並沒有就此收手,而是向秦王請命,乘勝追擊,一舉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是秦王卻不肯下令,因為他聽信了範睢的鬼話。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長平之戰過後,韓國、趙國都異常恐懼。然後趙國與韓國合謀,派出使者攜帶重金美女遠赴入秦,遊說範雎。
  • 100-1=0:戰神白起為何拒絕統兵攻打邯鄲?或許只因一個小故事
    但這並不等於說,蘇厲給周郝王講的養由基的故事,沒有影響到白起。長平之戰後(前260年),白起本建議秦昭襄王乘勝攻打邯鄲,但時任秦國丞相的範雎聽信縱橫家蘇代遊說,出於維護個人權勢考慮,勸秦昭襄王否決了白起的主張。如此過了兩年,即直到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才派王陵進攻邯鄲。結果王陵攻損兵折將,遭受連番失利。秦昭襄王這才想起白起,命白起去替代王陵攻打邯鄲。
  • 白起死因之嘆:攻邯鄲「戰神」著眼能否建功,秦王卻看他該忠於誰
    當前形勢下,整個天下都沒哪個國家能阻止秦軍滅趙,蘇代又有何能耐?見到範睢後,蘇代開門見山地問:「武安君已擒獲了馬服君嗎?」武安君,即白起;馬服君,即趙軍主將趙括。範睢坦然回道:「是的!」蘇代又問:「秦軍準備去圍攻邯鄲了嗎?」
  • 在長平之戰前期,為何秦昭襄王以王齕為秦軍主將,而不是白起呢?
    哪知馮亭極其痛恨秦國,遂將上黨郡轉交給趙國,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欣然接受,使得秦昭襄王勃然大怒。早在公元前270年前後,秦昭襄王就曾調兵遣將進攻趙國重鎮閼與,試探趙國實力,卻被趙國大將趙奢擊敗,而後秦昭襄王便擱置了繼續大舉攻趙的計劃,直到馮亭獻出之後,怒不可遏的秦昭襄王再度將攻趙之事提上日程。
  • 本來長平一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40年後才滅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被消滅,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秦國爭霸,此戰後秦國的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按理說,秦國剩勝追擊,繼續攻打趙國,趙國很可能就會滅亡,那麼秦國為何沒有直接滅趙國呢?長平之戰後,秦軍大將白起是想乘勝追擊,準備分秦軍為三路,擴張戰果,直接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一舉滅亡趙國,但最終因秦相範雎被趙國使者說服,導致秦、趙兩國合議,趙國割六城給秦國以求和,秦相範雎向當時的秦王秦昭襄王建議,被應允。之後秦國休兵,範雎導致白起失去了滅趙之功,為此,大將白起和丞相範雎也結下仇怨,秦國也失去了攻打趙國的最佳時機,趙國得以倖存。
  • 秦昭襄王為什麼要賜死白起?白起死得冤嗎?
    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實際戰績,白起在秦國的武將當中都以壓倒性的優勢排名第一,即便是把整個戰國時代的武將放在一起,他同樣都在前三之列,然而,這樣一位堪稱絕世的名將,最終竟然被秦昭襄王賜死,讓後人為之嘆息。那麼,便自然而然的引出一個疑問——白起死得冤嗎?
  • 長平之戰中,白起坑了40萬趙軍,為何秦昭襄王還要送孫子異人入趙
    趙國這邊的趙孝成王還渾然不知,一直覺得自己快堅持不住了,沒有更多糧草送到前線了,趙括必須要決戰了。結果長平之戰中,白起坑殺了40萬趙國降卒,秦軍圍攻邯鄲城。那麼這麼看來,秦國是大獲全勝了嗎?很可惜並不是這樣。一、信陵君竊符救趙,秦昭襄王只得撤軍。
  • 戰神白起,徵戰沙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卻葬於廟堂小人之口
    趙國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派遣著名的說客蘇代入秦,蘇代來到秦國見到丞相範雎。蘇代問:「秦軍準備圍攻邯鄲,滅亡趙國了嗎?」範雎答:「是的。」蘇代說:「攻滅趙國,秦君就可稱帝,而武安君白起當居首功。武安君為秦國戎馬一生,奪取城池七十餘座,南定鄢郢楚地,北擒趙括之軍,古代的周公、召公之功也不過如此,而您即將屈居於武安君之下了。」範雎沉默不言,蘇代接著說:「長平之戰是怎麼開始的?不就是因為上黨百姓畏懼秦國,不願做秦國臣民轉而歸附趙國,這才引起秦趙之爭嗎?
  • 白起的死是因為殺戮過重而遭報應?其實秦昭襄王本不會殺他,只因...
    對於這兩種說法,相信很多人都更願意接受後者,因為對於一個戰神來說仿佛不該死的那麼窩囊,其實兩者都只說對了一半,白起真正的死是被小人給陷害了。這個小人便是範雎,秦國的相邦。此人雖說有一定的能力,但為人太過小心眼。就在長平之戰中,他向秦王舉薦了他的朋友鄭安平,這人啥本事也沒有,完全就是個靠關係上位的,這樣的人被派到戰場上當了將軍,白起自然是瞧不上鄭安平的,以至於平時有一些不滿的言論。
  • 長平之戰後,山東六國還有機會打敗秦國嗎?答案顯而易見!
    不過,也有人認為,在白起指揮的長平之戰後,山東六國依然有機會打敗秦國,甚至阻止秦朝的建立。比如在《六國論》中,蘇洵就表示「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後,山東六國還有機會打敗秦國嗎?
  • 《大秦賦》開篇的邯鄲之戰:秦強趙弱,為何秦國會敗給趙國呢?
    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剛剛在長平之戰中損失40多萬大軍的趙國,反而能夠在邯鄲之戰中轉敗為勝。那麼,問題來了,《大秦賦》開篇的邯鄲之戰:秦強趙弱,為何秦國會敗給趙國呢? 一、長平之戰後,秦軍沒有立即進攻趙國,給了趙國喘息之機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
  • 秦昭襄王在晚年之時,接連的戰略失誤,導致秦國丟掉了多少戰果?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遣名將白起攻打韓國,先後攻佔韓國重鎮南陽、野王,切斷了韓國本土與上黨郡的聯繫。韓桓惠王本意是要把上黨郡轉交個秦國,換取秦國退兵,可是,上黨郡郡守馮亭拒絕交出上黨郡,反而轉投趙國懷抱,提前引發了秦趙兩國展開決戰。
  • 戰國第一軍神白起,最後卻被賜死,只因四字:功高震主
    說起白起,可以說是即使在現在這個國學衰敗,大多數人都對歷史近乎一無所知的時代,也是人人眾所皆知,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戰功赫赫,威震華夏。要說白起參與的最著名的戰爭,就是長平之戰。但也可以說在長平之戰,種下了白起自刎而死的苦果。
  • 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如何能以衰弱之兵合縱諸侯,解除邯鄲之圍的?
    談秦說漢(314)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如何能以衰弱之兵合縱諸侯,解除邯鄲之圍的?趙國也說不上是贏得了邯鄲之戰,最多也就是在楚國、魏國、齊國的合縱之下,與秦軍交戰,取得了一些小勝利。秦軍見諸侯結盟已經形成,繼續打下去會對其更加不利,逐漸解圍而去。國都被秦軍圍困將近一年,從戰略上說趙國屬於失敗。
  • 大秦賦:長平之戰白起放240名少年回國後,嬴政在趙是何處境?
    作為一個忠實的秦粉,這部歷史大劇則不可錯過,在看這部大劇之前,不少人都認為這其實就是孫皓暉小說《大秦帝國》的終篇。  但是從第一集開始,我們便會發現,它沒有出現根據《大秦帝國》改編的字樣,而編劇亦不是孫皓暉。  所以說它是《大秦帝國》的終篇,似乎不妥,這或許就是它的名字為何不是《大秦帝國之天下》而是《大秦賦》的原因了吧。
  •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幾年,能統一六國嗎?
    秦昭襄王晚年老王暮政,和有些偉人一樣,到了晚年就會犯一些錯誤,這位年邁的國王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邯鄲之戰。秦昭襄王人生的高光時刻就是長平之役,在戰神白起的率領下,赳赳老秦把趙軍打得慘敗,40幾萬趙軍被坑殺。
  • 白起坑殺45萬趙卒,卻因心軟放走240娃娃兵,使秦國統一推遲36年
    假如數十萬趙軍收復失地,白起又擔心長平之戰會前功盡棄。於是他對秦昭襄王說:「秦已拔上黨,上黨之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再三,不盡砂紙,恐為亂就這樣白起狠起心來,將數十萬趙卒全部坑殺,為秦國的未來背下了沉重的包袱。白起雖然心狠手辣,但他心裡似乎還存有一絲人性。被俘的是一群幼小的娃娃兵,他們似乎使白起想起了自己的孩子。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沒有出現呢?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二秦楚丹陽、藍田之戰後,楚國國勢走向衰微。伊闕之戰,秦軍大勝,秦國意圖展開南面攻勢,繼續削弱楚國。因此,對於白起來說,又承擔了進攻楚國的重任。
  • 白起的功勞那麼大為何昭襄王還會殺他,殺神白起的一生從超神到隕落
    白起當時與秦宣太后,秦國丞相魏冉交好。要麼說認識幾個大人物有好處呢,昭襄王十四年,韓魏聯軍在崤函攔著不讓秦國東進,當時的秦國可是大哥級別一看敢攔我路那就挨打吧,然後丞相魏冉就推薦白起當主將,白起上任後採取避實擊虛、先弱後強戰法,偷了韓魏聯軍腚,滅了二十四萬人,活捉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搶地盤,強了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然後白起出名了,受封國尉。
  • 戰國第一武將、戰神白起的末路狂飆:所有的自以為是都將付出代價
    然而如此名將,軍事生涯的末期居然一路狂飆,反覆「作」、使勁「作」,直到被對他信任有加卻最終失望透頂的秦昭襄王賜死,讓人唏噓不已。1.態度上很「作」:不滿秦王不懂戰略。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想一鼓作氣滅亡了趙國。但當時的丞相範雎收受趙國賄賂,唆使秦昭襄王令白起退兵,致使錯失攻滅趙國的最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