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幾年,能統一六國嗎?

2020-12-22 評史

秦昭襄王對於整個秦國統一六國的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應該這麼說,就好比在遊戲中,秦昭襄王以一個人單挑六國, 瘋狂輸出將六個對手都打成了殘血,最後秦始皇入場收割完成了統一大業。

秦昭襄王積極對外擴張,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但是就此說,秦昭襄王有能力統一中國這就太荒謬了。

秦昭襄王晚年老王暮政,和有些偉人一樣,到了晚年就會犯一些錯誤,這位年邁的國王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邯鄲之戰。

秦昭襄王人生的高光時刻就是長平之役,在戰神白起的率領下,赳赳老秦把趙軍打得慘敗,40幾萬趙軍被坑殺。

要知道當時的趙國是唯一在軍事上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大國,趙國的慘敗,讓山東六國無不震顫,如果此時秦國採納戰神白起的意見,趁勢攻打趙國,不給趙國喘息之機,一舉滅趙絕不是夢想。

可是就在這時,趙國使出了盤外招,眼見在軍事上打不過秦國,於是趙國出動了了強大的院外遊說集團。在昔日的說客天花板蘇秦的弟弟,蘇代的率領下,龐大的使團來到了秦國。

在曉之以利,動之也以利,情感攻勢以及金錢攻勢之下,他們打動了秦國的相爺範雎,以趙國割讓土地為理由說服了秦王不再進攻趙國,同時蘇代還成功的挑撥了範雎與白起之間,原本就不怎麼和睦的關係。

蘇代告訴範雎,現在白起已經立了那麼大的功勞,將來一旦滅了趙國,屆時,白將軍不僅個頭比你高,嗓門比你高,連官職和手中的權利也要壓過你一頭了。

範雎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便去勸秦昭襄王接受趙王的土地,不再打仗。 秦昭襄王很顯然沒有呂不韋那種商業頭腦,被眼前的蠅頭小利衝昏了頭腦,很快就答應了範雎的請求,從趙國撤軍。

秦國朝堂上那些卑鄙的勾當,在前線的白起並不知情,他回到了國內才知道整件事情的內幕,氣得白起吹鬍子瞪眼亂罵。

一年之後,秦王派人去趙國接收土地,可是此時此刻的趙國早已經同仇敵愾,做好了抵抗秦軍入侵的準備,趙王表示想要土地,那就派兵來打吧。

秦王大怒決定要讓趙王為自己的不當言論付出代價。此時此刻的秦昭襄王想到了大秦戰神白起準備找白起掛帥徵討趙國,可是白起生病不能下床走動,而且白起認為這一仗未必能打贏,也不怎麼願意帶兵。

秦王大怒吃熬了你張屠夫,難道老子就得吃帶毛豬?秦王指派了不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王陵擔任統帥。

將熊熊一窩兵熊熊一個統帥實力不行,導致秦軍前線屢屢失利,光在邯鄲城下就損失了四大軍秦王無奈,只能再次請白起出兵,可是白起依然拒絕了秦王的請求。秦王勃然大怒,為了不讓白起看笑話,他找來了白起的副手,擔任秦軍的主帥。

可是在秦軍的猛攻之下,邯鄲城依然打不下來,就在這時,毛遂自薦以及竊符救趙的故事發生了,以魏國信陵君帶領的多國部隊進入了趙國打的秦軍措手不及,秦損失了20萬人左右。

眼見魏國楚國,趙國組成的多國部隊戰勝了秦國之後,一直在邊上打醬油的韓國也派出了軍隊加入聯軍,在聯合國軍的強力攻擊之下,秦國大片的領土丟失,只能把自己封閉在函谷關之內,靠著天險拒敵。

可以說這一仗幾乎把秦昭襄王上臺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全部抹殺,幸虧楚國人沒有落井下石,否則秦昭襄王辛苦一輩子,這一戰全回去了。

但是對於秦國來說,損失最大的並不是丟失那麼多土地,而是秦國的無敵統帥白起死了,三軍易得良將難求,秦國軍隊不僅在戰場上損兵折將,最終連這位無敵的統帥也沒有保住。

在這一階段,原本咄咄逼人的秦國變得異常安靜,畢竟當時的秦國正處於一個青黃不接的時期,損失的精銳部隊需要補充,新的大將需要培養,這個時期的秦國實際是一個外強中乾的狀態。別說滅六國,就是保全現在的這些領土已經很不容易了。

秦始皇他老爹當秦王的時候,秦國為了報復山東諸國,秦始皇他爸比曾經再一次組織過一場進攻,結果這一仗,秦國被魏國名將信陵君率領的聯合國軍打敗,再一次逃回函谷關內。

在戰國後期能夠屢次挫敗秦軍的,只有魏國的信陵君,秦國患上了深深的恐信症,就算秦始皇上臺之後,實際掌權的呂不韋也不敢動信陵君,等到信陵君死後第二年,呂不韋二話不說就討伐魏國。其中三位大家一目了然了吧?

所以說在長平之戰後,秦國就有能力統一六國,這個論斷是錯誤的,長平之戰雖然極大的削弱了趙國,但是秦國的實力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咱們別的不說,秦始皇滅楚動用了60萬大軍,而在當時,秦昭襄王根本就拿不出那麼強大的軍隊。

但是秦昭襄王對於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貢獻是不能抹殺的,在他的年代,秦國一挑六,把幾個重要的對手都打成殘血,最終由秦始皇完成了收割,實現了大一統!

相關焦點

  • 如果戰神白起不被秦昭襄王賜死,會對後來的歷史走向產生哪些影響
    一,如果戰神白起不被秦昭襄王賜死,那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可能會提前20年。白起在公元257年被秦昭襄王賜死,導致秦國統一大業延後最少20年,直到秦王嬴政221年才最終掃平六國、一統天下。縱觀白起一生,其對東方六國的戰爭從未敗績。如果白起不在公元257年被秦昭襄王賜死,我相信他在對東方六國的戰爭中仍然會繼續「不敗」的神話。在白起的時代,我認為東方六國找不到一個可以與其匹敵的戰神,趙國名將廉頗善守不善攻,守城需要大量物資消耗,長期來看並非良策,「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而這是白起最擅長的,廉頗不是白起對手。
  • 如果秦昭襄王活得夠久,也許秦始皇就不是嬴政了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些年頭,能統一六國嗎?我的分析結果是:可以。歷史發展到秦昭襄王晚年的時候,對秦國而言,統一六國的唯一難題不是在外、而是在內:如果秦王的人選不要頻繁更換,政壇格局保持穩定,就能一鼓作氣拿下六國。
  • 趙武靈王如果沒有英年早逝,他能不能取代秦始皇,統一六國?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統治者都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說起這些統治者有很多人都會想起秦始皇,畢竟他統一六國的事情廣為傳播,也是在中國歷史上面的一件大事,其實除了這一個人之外,還有一個人也是非常厲害的,他就是趙武靈王,如果他沒有死,有沒有可能代替秦始皇統一六國呢?
  • 商鞅變法強秦,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誰對秦國統一天下的貢獻最大
    秦國歷史上從秦孝公開始,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最後到秦始皇嬴政,經歷了七代人不懈的努力,才最終在秦始皇嬴政手中統一天下,可見統一天下有多難,雖然最終在秦始皇手中統一,但是,若不是秦始皇的英明領導、正確的戰略戰術、合理的政治謀略,秦國能在十年內統一天下嗎?
  • 秦昭襄王殺白起是對是錯?而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原來提拔白起上位的是宣太后的同母異父的弟弟魏冉等人,宣太后的弟弟華陽君、相國魏冉和秦王的兄弟涇陽君嬴芾、高陵君嬴悝在秦昭襄王前期被稱為「四貴」,幾乎將王權架空了。秦王在宣太后去世之後陸續將這些人的權利收回,並安排他們到封地,這事是範雎的功勞。(白起崛起的舉薦人為宣太后弟弟魏冉,劇照)如果白起再取得攻佔邯鄲的戰功,隨時可能換掉秦王和相國範雎,另立新的秦王。
  • 秦昭襄王的團隊配置有多高?文有丞相範睢,武有戰神白起
    接連擊敗各大強國,為秦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說秦始皇一統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那麼秦昭襄王嬴稷就是將秦始皇託得最高的那一位。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國的對外戰果堪稱顯赫,周邊的三晉和楚國,幾乎被秦國打成了半殘。楚人被打得「東徙而不敢西向」,韓、魏兩國則是「至今稱東藩」,至於曾經一度與秦國爭霸的趙國,直接被打落一檔,導致「其國虛弱」。
  • 為什麼嬴政能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而不是別的國家或君主?
    在這七個國家並立的情況下,為什麼最後由秦國滅掉六國,統一天下,而不是其它六國之一?為什麼偏偏是嬴政實現了統一,而不是秦國其它君主?我們分析一下這裡面的原因。秦國崛起秦國在秦穆公時期,穆公任賢使能,虛心納諫,向西發展,任用由余為謀士,逐漸滅掉西方戎人國家十二個,開闢國土近千裡,稱霸西戎,國力日盛。之後一直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孝公重用商鞅,實行了變法改革,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了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秦國曾有三次機會王霸天下,你知道是哪三次?
    聽完荀子師傅講完這段話,突然莫名的感動,人一生若是能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為甚而拼命,且又非常值得,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啊,可惜我等草民,命如草芥,只待王者歸來拯救!汗顏啊!於是李斯拜別荀子師傅,一路向西,直奔大秦,在與秦王嬴政多次非次公開掏心掏肺表心意之前,多次在秦王大殿高談闊論,對於以往六國國情非言簡意賅,深處淺出的總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對於秦自嬴政前失去的三次可王霸列國吞併天下而惋惜,使得六國至今商能苟活伺強,這三個機會論調深諳帝王心,他究竟是如何說的呢?秦國失去的又是那三次機會呢?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秦國統一六國哪位君主貢獻最大
    西漢賈誼評價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是因為「奮六世之餘烈」,那麼在秦國崛起至嬴政橫掃六合的六世君主中誰功勞最大呢?秦武王嬴蕩第四世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嬴稷繼位於公元前307年,在位五十六年,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任君主。
  •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對比,誰的成就最大呢?
    秦莊襄王三年也死了,他的作用一般,秦武王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位的時間也比較短,最終因為舉鼎時被砸死壽提前掛B,也退出了成就最大評比行列。也就是說,只有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有評比資格。實際上秦朝的先祖秦襄公和秦穆公作用也比較大,一個人建立了秦國,一個人建立了秦國的國魂,在這裡就不討論了。
  • 秦始皇滅六國後,被他俘虜的這六國君主,都遭到怎樣地對待?
    1、秦始皇的「撿漏」現代人說起秦始皇橫掃六國,肯定會認為是因為他有著雄才大略,並將他的統一視為一項豐功偉績,但其實這個認為並不符合真實的歷史情況,這就好比清朝入關是在順治皇帝在位的時候,於是就認為,清朝能入關是順治皇帝的功勞一樣。秦始皇的登基,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延緩了秦滅六國的歷史進程,早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就已經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
  • 秦滅六國王翦父子功勞最大,蒙氏家族三代目同樣不遑多讓
    可以說,在滅六國的過程中,六國當中五國都是由王翦王賁父子所滅,這功勞大的沒邊了。除了王翦王賁父子之外,還有一個家族的功勞也非常大,那就是蒙氏家族。目前說起蒙氏家族的人,可能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蒙恬和蒙毅,這大概也是因為影視劇的影響所導致的。當然蒙恬和蒙毅的功勞也非常大。
  • 白起被賜死時,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秦昭襄王為什麼就容不下他?
    秦昭襄王賜死他,不是容不容得下的問題,而是惱羞成怒之下,做出的衝動決定。估計秦昭襄王冷靜下來後,會為此感到後悔。畢竟像白起這樣幾百年才會出一個的戰神,真是太難得了,山東六國折損在他手上的軍隊多達百萬!沒有白起消滅六國那麼多有生力量,不敢說秦國統一不了天下,但至少也得推遲許多年吧。
  • 《大秦賦》王翦能幫嬴政統一六國,白起和他相比,到底差在哪裡?
    幫助嬴政滅掉六國的人是王翦,很顯然,王翦的功勞更大一些。事實上我們都知道白起和王翦相比,他的軍事才能並不比王翦差,不過,他落得了一個被秦王賜死的下場,這個還是很可悲的。王翦就好得多,白起和王翦相比,他到底差在了哪裡?
  • 秦昭襄王為什麼要賜死白起?白起死得冤嗎?
    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實際戰績,白起在秦國的武將當中都以壓倒性的優勢排名第一,即便是把整個戰國時代的武將放在一起,他同樣都在前三之列,然而,這樣一位堪稱絕世的名將,最終竟然被秦昭襄王賜死,讓後人為之嘆息。那麼,便自然而然的引出一個疑問——白起死得冤嗎?
  •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
    趙武靈王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主要是為了通過幹涉秦國的王位繼承,來鞏固趙國的霸業。只是趙武靈王打空了如意算盤,秦昭襄王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國君。在趙武靈王去世後,秦昭襄王通過長平之戰擊潰了趙國,徹底粉碎了趙國的霸業,為秦國一統天下掃平了全部的障礙。
  • 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只是摘桃子?這話秦始皇肯定不愛聽
    作為統一了六國,使天下歸一,又築長城守護九州大地的千古一帝,怎能被人說成是摘桃子呢!秦昭襄王去世後,秦孝文王繼位,只不過第三天就去世了,秦莊襄王(嬴政父親)繼位。秦莊襄王時期,在內政方面做出許多突出政績,大赦罪人,善用先王功臣,施行德政,優待宗室,給民眾廣施恩澤等等。
  • 殺了白起,是否是秦昭襄王的損失?其實,他得到的東西更多
    廉頗與李牧屬於趙國,那時候的趙國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替整個中原地區抵擋著匈奴,所以,出幾個能戰的名將不算什麼難事。白起和王翦則是屬於秦國,他們也是秦國後來能統一華夏的原因之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白起,他可是四大名將之首。
  • 秦統一六國,功勞最大的並不是秦始皇,這個人大部分人不認識
    說起秦始皇,絕大部分人腦海當中會迸現出一個詞——「千古一帝」,而且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貨幣、度量衡以及道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而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大家基本上都能說上一二。
  • 秦國憑六世明君統一天下,誰功勞最大?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摘桃子是它 戰國七雄,諸侯爭霸,最後奪取天下的竟然是偏居一隅,屌絲逆襲的秦國,秦國之所以統一天下,原因固然是眾多的,但筆者認為,秦國六世出明君,一如既往地推動發展,一往無前的東進策略,歷任國君的勵精圖治,是秦國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那麼秦國自秦孝公起,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誰的功勞最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