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的宏圖大業,為何最終毀在了趙孝成王的手中?

2021-01-07 舊事新觀

在戰國風雲激蕩的數百年歲月中,趙國完全可以被當做一個後起之秀。這是因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趙國都是一個國力孱弱的存在。以至於,在戰國初期一百年的時間裡,趙國常常被魏國所挾持。這樣的局面,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才發生了根本上的逆轉,這個人便是戰國時期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

歷史上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整兵精武十分見成效。也正是在這段歷史時期中,趙國憑藉著「胡服騎射」帶來的優勢,國力一度到了比肩強秦的地步。趙武靈王在位時期,甚至一度有想法,憑藉精銳騎兵,繞道滅秦。由此可見,趙武靈王在位時的趙國,雄心壯志已經不僅局限於一隅之地,而是豪取天下。同時也正是在這段時期,趙國實際上成為了「三晉」的實際領導者。可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維持太長的時間,到了趙武靈王之後的第二代君主趙孝成王的時候,一場大戰則使得趙國三代君主積累的國力,最終付諸東流。那麼,趙武靈王的宏圖大業,為何最終毀在了趙孝成王的手中?

首先,我們在回顧趙國的這段歷史的時候,必然給提到一場曠世大戰,這場大戰便是長平之戰。在這場大戰結束後,趙國四十萬大軍,最終全軍覆沒。以至於,在這之後的趙國,國力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而這場大戰的最終結果,極大的加快了秦國滅亡六國的步伐。而這場大戰的失敗,雖然歸結於趙括輕敵冒進。但是,趙國大業的凋零趙孝成王本人有著很大的責任。

我們翻開史書便能發現,趙孝成王在長平之戰前後的一系列作為,可以說是將趙國最終推向了覆滅的邊緣。而這中間第一大失誤,便是輕小利,冒然接收韓國的上黨地區。這是因為,上黨地區雖然對於趙國有著很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選擇接受上黨地區,明顯有些時機不成熟。因為,要知道的是,雖然趙國獲得了上黨地區的城池,但卻為此招致了秦國的猛烈進攻。而且懾於秦國的兵鋒,當時的韓、魏兩國,並不敢於出兵援助趙國,坐山觀虎鬥成為了長平之戰的真實寫照。

後面的事情,我們就清楚了,那就是趙國最終也沒能守住上黨,而是在長平地區陷入了對峙的局面。而在邯鄲之戰後,列國對秦國的反攻,則使得上黨地區又回到了韓國的手中。雖然時間不長,但我們卻能發現,戰國時的韓國實際上成為了這場大戰的受益者。由此可見,因小利不聽大臣勸諫,冒然接收上黨地區,為趙國日後的大敗埋下了一個伏筆。

其次,趙孝成王的失敗,還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這個原因則在於,趙孝成王明顯缺少對大局的認識。當時的趙國,雖然經過趙武靈王、趙惠文王的勵精圖治後,國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趙國的總體國力同秦國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樣的差距,在長平之戰中,可以說是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在長平之戰的數年時間中,老將廉頗一直採取防禦的戰略,而秦軍也是如此,這就在長平前線形成了秦趙兩軍對耗的局面。

這樣的情況,可以說是極其糟糕的。尤其是數十萬大軍,在前線一天所需的糧草,便是一個天文數字。而這持續數年的對峙,則耗盡了趙國的糧食儲備。反觀秦國,依託於巴蜀地區源源不斷提供的糧草,秦國得以在這場大戰中耗過趙國。而趙括選擇主動出擊秦軍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便是因為趙國已經陷入了巨大的糧食危機之中。由此可見,秦趙兩國國力的強弱,最終決定了長平之戰的勝負。

歷史就是這樣,趙武靈王、趙惠文王兩位君主為趙國積攢的家當,最終徹底的毀在了趙孝成王手中。而在長平之戰的後趙孝成王,似乎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在此後的歲月中他強力遏制住了秦、燕兩國的腳步,這樣的做法或許也算是對於長平之戰後一個補償。

相關焦點

  • 趙武靈王有4個兒子:次子成為趙國君主,另外三人都是什麼結局?
    後來公子成與將軍李兌等從邯鄲領兵前來增援,圍困趙武靈王,將趙章誅殺,趙武靈王因無法突圍,最終餓死於沙丘宮中。對此,在筆者看來,沙丘之變後,趙章和趙武靈王相繼去世,這促使趙惠文王的君主寶座更加穩固了。
  • 趙孝成王等五國為何不出手救援?
    當趙括率領四十五萬大軍圍攻時,趙孝成王等五國為何不出手援救?五個國家沒有幫助趙,各有各的理由。在秦昭襄王時期,白起以武安君的身份,率領秦國的軍隊,打得周遭國家遍體鱗傷。這個兄弟號稱殺神,累計殲滅敵人超過一百萬。魏、韓國、楚國,其實都怕白起,他們不但割地賠款,還損失了大量的兵馬,壓根就不敢輕易再與秦國較量。
  • 趙武靈王丨有心天下,卻輸一筆多情
    一位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一位是18世紀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彼得大帝。他們都是自己身處的那個時代的變革者。同樣,他們都曾經微服私訪了比自己強大的國家。公元前298年,趙武靈王假裝隨從人員隨樓緩入秦。在考察了秦國的風土人情和見識了秦昭王的氣度後,嘆息「人中龍鳳,可堪敵手」後翩然而還。
  • 趙武靈王除了胡服騎射,還有什麼
    而秦國的主要擴張方向也不是北線,而是中線的魏韓和南線的楚國,這也是為何每次秦趙戰爭規模都不大的原因。在趙武靈王退掉王號後的幾年,趙武靈王以實際行動宣告了趙國退出爭霸戰場的決心。趙國雖屢遭秦軍打擊,但並未向他國求援,沒有謀求抗秦合盟,向秦人表明不會趙國再是秦國的敵人;而與此同時,趙國始終未同秦國媾和,也是在向其他諸侯證明不會加入秦國陣營,讓諸侯吃了個定心丸。
  • 趙武靈王為何餓死在河北邢臺?
    歷史上的趙武靈王趙雍絕對算的上是一個軍事天才了,可以說趙國的軍事上的崛起他的作用不可替代,但是對於他晚年的悲慘遭遇也是因為他自己的所親手造成的惡果,為什麼這麼說呢?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最有為的一代君主,但是死得很慘,怎麼死的呢?被活活的餓死的, 到底是怎麼回事?
  •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壯大趙國,晚年卻活活餓死在行宮
    趙武靈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過年少的他卻有著老道的謀略。當時魏國以及齊國等五國打算聯合攻趙,趙武靈王接受大臣肥義的建議,轉而向韓等國求援,最終破除了趙國的威脅。因而趙武靈王也更加堅定改變趙國羸弱的面貌的決心,只有強大自身的實力,才能夠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時尋求更好的發展。
  • 趙武靈王:趙國第一任稱王君主,推行「胡服騎射」,晚年圍困被殺
    遊牧民族的騎射技術表現得尤為明顯,在趙國趙武靈王積極推行遊牧民族的騎術改革,另外跟短衣裝束相匹配。雖然趙國許多士兵一時無法適應,往往這種方法最有效果。趙武靈王十九年,他把目標放在了中山國。第二年趙武靈王乾脆建立一個騎兵基地,專門招募匈奴人和趙國人訓練騎兵,組建了一個騎兵集團。
  •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
    趙武靈王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主要是為了通過幹涉秦國的王位繼承,來鞏固趙國的霸業。只是趙武靈王打空了如意算盤,秦昭襄王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國君。在趙武靈王去世後,秦昭襄王通過長平之戰擊潰了趙國,徹底粉碎了趙國的霸業,為秦國一統天下掃平了全部的障礙。
  • 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幹了兩件蠢事:一件坑了自己,一件坑了趙國
    (趙雍其實一生都沒稱王,「武靈」是他死後的諡號,後人尊稱為趙武靈王,本文為了行文方便,統一稱為趙武靈王)當時,各大諸侯分成兩大陣營,正在逐鹿中原玩得不亦樂乎。魏國發起五國相王的合縱運動,來對抗秦國的連橫策略,本來想拉趙國一起哈皮,但是趙武靈王裝慫,沒有接受魏國的求盟,說趙國的實力還很弱,不具備稱王的資格,反而自降一格,讓國民稱自己為君。
  • 誰殺死了趙武靈王?只怪他一直在給自己挖墳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知名度最高的國君之一,對歷史有所了解的人想必都聽說過趙武靈王推動的「胡服騎射」改革讓趙國迅速崛起,成為「戰國七雄」中僅次於秦國的一方霸主。然而,身為一代雄主的趙武靈王結局卻頗為悽慘。他在遭遇「沙丘之亂」後被手下幽禁於沙丘行宮中不得外出,最終活活餓死,終年45歲。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誰殺死了趙武靈王呢?
  • 趙武靈王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齊國的惠文王曾經說過:「趙國有智慧之士,殺都殺盡了」。就這樣趙國被齊國人坑殺得一乾二淨。諸侯之間為什麼有這麼大的仇恨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趙國人搞修築陵墓的工程,為什麼趙國要搞陵墓工程?因為秦國攻打邯鄲,死了太多人。到現在時間越來越近,不修陵墓馬上要到時候秦軍就要打過來。趙國怎麼修陵墓呢?乾脆建一座趙國最富裕的長城,再修一座佔據黃河的主角——護城河。
  • 英明一世的趙武靈王為何死於沙丘之變,他的朝令夕改成最大原因
    趙武靈王,其實是趙國歷史上的一個絕對的明主,對於趙國當時的強盛貢獻,完全比得上當初秦孝公對於秦國的貢獻那麼大。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輝煌的帝王,卻為何在最後,慘死在沙丘宮內呢?趙武靈王的人物雕像廢長立幼本來公子章是趙武靈王的長子,但是因為後來得到了吳娃,這讓其非常的喜歡和寵愛這個吳娃,甚至後來幾年內,都不出來吳娃之宮。
  • 河北有個村莊,秦始皇和趙武靈王都死在那裡,後世帝王沒人再敢去
    第五次東巡駕崩的地方,也是趙武靈王遠在秦始皇統一大業未果的情況下,也有一個帝王殞命在此,他比秦始皇更可憐,竟然是活生生餓死了的。這一帝王便是春秋戰國時代趙國的趙武靈王,他實際上是很有遠見卓識的,為了更好地我國的富強,他膽大改革創新了傳統,實行胡服騎射,這在那時候的摩擦阻力是非常大的,由於一個國家要改變現狀的服裝和作戰方法,是難以的,但趙武靈王為了更好地提升 軍隊的戰鬥能力堅持實行,自然,實際效果是非常好的。
  • 趙國的強軍之路,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為何遭貴族抵制?
    直到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為使軍隊強大起來,甚至走上「以胡制胡」的道路。戰國時期,趙國經常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導致趙國之民對他們格外的憎恨與厭惡,並且中原人都覺得遊牧民族乃是落後之民族,沒有可以學習借鑑的地方,所以當趙武靈王第一次提到「胡服騎射」時,無不嘲笑。趙武靈王則說:「愚者所笑,賢者察焉。」趙武靈王最終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毅然發布「胡服騎射」的政令。
  • 戰國時期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為何只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趙武靈王跟隨樓緩會見了很多秦國的大臣,最後又會見了秦昭襄王,談吐間秦昭襄王對趙武靈王的身份產生了懷疑,於是邀請樓緩及「隨從」再次赴宴,這時候趙武靈王已經逃走,秦昭襄王派兵追趕卻沒有追上。原本以為回國後的趙武靈王探路完成會大幹一場,準備實施攻秦計劃,沒想到開始走下坡路。
  • 關於趙武靈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趙武靈王十五歲登基初出茅廬就挫敗了五國圖趙初露鋒芒,之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讓趙國達到空前絕後的強大,並且又滅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還修築了"趙長城",當然這些風光偉績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我們今天就談談趙武靈王后期所犯的致命錯誤。
  • 英雄遲暮——趙武靈王
    就像鯊魚聞到了血腥味,魏,楚,齊,秦,燕五國趁著趙肅王剛死,新君尚幼,陰惻惻的打算來趙國打探虛實,看看能不能撕一塊肉下來。年少的趙武靈王在託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在內加緊軍事準備,在外遊說盟國,終於化解了禍事。趙國一直以來有一個心腹之患,中山國。
  •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成為抗秦強國,卻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得趙成為當時的軍事大國。趙武靈王除了改革是一把好手之外,他還有著一顆童心未泯的好奇心。他對秦昭襄王和宣太后的長相十分好奇,因為這兩個人名聲太大,他很想見識一下。居然在兩國對立的情況下,和隨從偷偷進了秦宮。不過趙武靈王也是英氣逼人,他的氣場之大,讓宣太后一下子就感覺到此人非凡人,欲殺之。好在趙武靈王跑得快,搶先一步跑回趙國,算是保住了命。
  • 遺憾:趙武靈王玩的權力平衡術,成了別人的嫁衣裳!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和齊國、燕國一起消滅了中山國,把中山王遷到膚施城。趙武靈王十分高興,回到邯鄲就,論功行賞,施行大赦,並且設酒慶祝,下令讓全國都歡宴五天。趙武靈王原來有個長子,名叫趙章,他把趙章封到代,號稱安陽君。趙武靈王把小兒子趙何立為小趙王,他自己做了趙國太上王,但他並沒有享樂,而是選定繼承人之後,繼續率領他改造過的胡服鐵騎為趙國開疆拓土。
  • 電視劇《大秦賦》開播 劉鈞演繹「亂世君王」趙孝成王
    劉鈞在其中飾演一位「亂世君王」趙孝成王——趙丹,在位期間正是戰國後期,擁有像藺相如、趙勝、廉頗、趙奢等等能臣名將,所以趙國在六國中有較強的實力,能夠與秦國文鬥武鬥,加之趙孝成王有建功之心,也略懂用人之道,便也算得上是一位精心治國的君主。但因一場怪夢,趙孝成王誤判諫言,將老將廉頗替換成「紙上談兵」的趙括,以致趙國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