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明一世的趙武靈王為何死於沙丘之變,他的朝令夕改成最大原因

2021-01-18 立絹於洪

趙武靈王,其實是趙國歷史上的一個絕對的明主,對於趙國當時的強盛貢獻,完全比得上當初秦孝公對於秦國的貢獻那麼大。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輝煌的帝王,卻為何在最後,慘死在沙丘宮內呢?當然本質上沙丘宮這個事情本質上就是一次軍事政變,而趙武靈王英明一世,但卻終究也是人,也是他自己犯下了幾個錯誤,才導致這樣的情況發生。

趙武靈王的人物雕像

廢長立幼

本來公子章是趙武靈王的長子,但是因為後來得到了吳娃,這讓其非常的喜歡和寵愛這個吳娃,甚至後來幾年內,都不出來吳娃之宮。而在吳娃生下了趙何之後,趙武靈王竟然將公子章廢掉,反而立趙何:生子何,乃廢太子章而力何為王。事實上趙國的國君傳位本來就非常的隨意,這本身 也不是什麼好事情,在一個完全沒有統一標準的情況下,完全就是根據當朝君王的個人意願,試問這樣的情況下內部怎麼會不混亂呢?

趙武靈王在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

放棄強權

當年,在推行胡服騎射之後,趙武靈王卻在成功之後於其英年的時候突然退居二線,這樣的情況確實是非常奇怪,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十分的罕見。當然放在當時,趙武靈王的想法是,這樣可以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輔佐自己的幼子好好的掌權。

趙武靈王在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

但是問題是,他當時所立的幼子年齡實在是太小,而他退居二線自然也讓他的權力大大減少。按理說其實他那個時候本該繼續穩坐皇位,繼續加強趙國,而即便是他真的想立幼子,這段時間其也能長大。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趙武靈王竟然選擇了一種看起來最為不可思議的方式。

趙武靈王在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

總結

說到底,趙武靈王在其晚年確實是有一定老糊塗的成分,但這可能和他的性格也有關係,那就是朝令夕改。本來趙何繼位之後,他繼續專心讓趙何當皇帝也就罷了,但是讓人詫異的是他在看到趙章對趙何姓君臣之禮的時候,心生憐憫,這沒問題,但趙武靈王的解決辦法卻是打算將趙國一分為二,給太子章一部分。試問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國家能不能好了呢?沙丘之變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的,說到底還是和趙武靈王自己有關係,看起來前半生太順利已經讓他真的有點飄飄然,很多做法都讓人覺得摸不著頭腦了。

參考文獻:《戰國》、《春秋》、《史記》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相關焦點

  • 沙丘為何這麼邪門?真的是商紂王、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的困龍之地?
    談秦說漢(368)沙丘為何這麼邪門?真的是商紂王、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的困龍之地? 公元前475年,趙國佔領代國,設為代郡,趙武靈王將其封給公子章。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沙丘仍歸代郡管轄。 把沙丘當作一個邪門的地方有失偏頗,將其形容為困龍之所更加荒唐。商紂王是喜歡在沙丘玩耍,但紂王死在鹿臺,跟沙丘沒什麼關係。趙武靈王被餓死於沙丘宮是有點離譜,但秦始皇東巡時已經病了,只是路過沙丘時才斷了氣,真怪不得沙丘。
  • 誰殺死了趙武靈王?只怪他一直在給自己挖墳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知名度最高的國君之一,對歷史有所了解的人想必都聽說過趙武靈王推動的「胡服騎射」改革讓趙國迅速崛起,成為「戰國七雄」中僅次於秦國的一方霸主。然而,身為一代雄主的趙武靈王結局卻頗為悽慘。他在遭遇「沙丘之亂」後被手下幽禁於沙丘行宮中不得外出,最終活活餓死,終年45歲。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誰殺死了趙武靈王呢?
  • 歷史在沙丘兩次拐彎,「沙丘「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鮮花為你解析
    他已有3500年的建城史,是黃河以北建城最早的「第一古城」。商代曾在邢臺建都百餘年,後遷徙。後來,趙國也曾在此立都,後遷都邯鄲後,仍以此為別都。至於沙丘嘛,就是商紂王尋歡作樂的行宮。他曾在此築鹿臺,以供遊樂。所以,沙丘,在當時可不是什麼名不見經傳之地,而是不普通的地方。兩代雄主離奇死於沙丘,雖算巧合,但絕非邪門。
  • 趙武靈王任性困沙丘
    年富力強時傳位幼子,公元前298年,趙武靈王心血來潮,傳位給只有十歲左右的太子趙何,自號為「主父」,太子趙何為趙惠文王,當時趙武靈王只有四十五歲上下,其意本是鍛鍊太子政務能力,自己可以專心對外軍事,但一來,在當時看完全沒有必要,二來,破壞政治結構,一國二主也是禍亂之源。
  • 趙武靈王:武靈遺恨滿沙丘,英雄末路嘆奈何
    趙武靈王,名雍,是趙肅侯之子。 他曾是殺伐果斷的王者,也曾是無計可施的被囚之人,一生波瀾起伏,是個令人矚目的歷史人物。果不其然,趙武靈王的「 一國兩王」 計劃還沒有確定下來,趙國的內亂就起來了。長子章本來就不服立自己的弟弟為太子,奪回趙王之位的野心不死,在大臣田不禮的誘導和輔助下,他拉攏同黨,壯大自己的勢力,尋機作亂,謀奪趙王之位。以長子章為首和以惠文王為首的兩方勢力日漸對立,趙國內部的王位之爭一觸即發。長子章一直等著合適的時機,而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
  •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成為抗秦強國,卻被活活餓死
    不過趙武靈王也是英氣逼人,他的氣場之大,讓宣太后一下子就感覺到此人非凡人,欲殺之。好在趙武靈王跑得快,搶先一步跑回趙國,算是保住了命。趙武靈王的這一番奇遇,恰恰說明了他的英明神武,也驗證了歷史上對他的描述。但是如此神武的一國之君,為何會被自己的兒子餓死呢?
  • 趙武靈王英明神武,改革趙國成軍事強國,為啥後來會被兒子餓死?
    不過趙武靈王也是一位優秀的人才,鋒芒和氣場掩蓋不住,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宣太后敏銳的眼光很快察覺到這個隨從不簡單,本想除之而後快。但被趙武靈王快一步跑路回了趙國。
  • 深度解析沙丘之亂,透析趙武靈王如何用這個陷阱,葬送趙國前景?
    譬如沙丘之亂發生以後,趙武靈王對叛亂的公子章竟然採取了包容的態度,允許他進入自己的行宮中避亂,公子章之敗也,往走主父,主父開之。這也就不難怪公子成和李兌要把趙武靈王圍死在沙丘,趙武靈王不僅親手撕裂趙國挖掘了一個政治陷阱,還把自己的兒子和大臣們也一起拖進這個政治陷阱裡。
  • 趙武靈王如果沒有英年早逝,他能不能取代秦始皇,統一六國?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統治者都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說起這些統治者有很多人都會想起秦始皇,畢竟他統一六國的事情廣為傳播,也是在中國歷史上面的一件大事,其實除了這一個人之外,還有一個人也是非常厲害的,他就是趙武靈王,如果他沒有死,有沒有可能代替秦始皇統一六國呢?
  • 王者之殤:趙武靈王活活餓死,為何無人援手?
    然而,春秋戰國時期,一代英主趙武靈王卻是被兵困沙丘,歷經三月活活餓死的。這位曾經大力推進"胡服騎射"改革促使趙國國力迅速提升的趙王,在最後的日子裡,吃光了沙丘行宮裡的一切,幼鳥、樹皮,最終才彈盡糧絕,絕望而死。作為趙國的興起之君,他先後滅掉東胡、林胡,又修築了趙長城,可謂雄才大略,同時他並不是末代君主,其子趙惠文王在歷史上的評價也是讚賞有加,那麼他為什麼在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裡無人施救?
  • 關於趙武靈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第一,趙武靈王壯年退位,大家都聽說過一個詞,就是功成身退,趙武靈王就是那種覺得自己在國內做的一切都足夠好了然後在正當壯年的時候選擇讓位,然後進行對外的軍事活動,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更加錯誤的就是廢長立幼後又幫助長子對抗幼子,導致了後來的沙丘之變,最終決定了慘死的命運,趙武靈王很早以前就立公子章為太子,公子章是趙武靈王和第一任夫人的兒子,後來趙武靈王又與吳娃生下了公子何(也就是後來的趙惠文王
  • 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為何都殞命沙丘宮?前者靠掏鳥窩過活後者暴斃
    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趙雍,還有一位則是號稱祖龍的千古第一皇帝秦始皇。沒錯,他們去的地方是同一個沙丘宮,在今天的河北廣宗縣境內。不過這兩者是有區別的,趙武靈王之死被稱為沙丘宮變,而秦始皇去世後的政變被稱為沙丘之變。沙丘宮變,是趙武靈王自己作死造成的。趙武靈王是個喜新厭舊的傢伙,他胡服騎射以後,壯大了趙國的力量。甚至對秦國選拔新君,他都敢指手畫腳了。
  • 趙武靈王一代英主,為何被活活餓死?因為犯了兩個大忌
    完成攻滅中山國這一年是趙武靈王27年,公元前299年,標誌著趙國胡服騎射徹底取得成功。他也躋身英主行列。這一年,趙武靈王42歲,趙國如日中天、趙武靈王也鼎盛年紀,如日中天,這個時候趙武靈王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主動退位,把王位讓給兒子趙何,自己統領軍隊。
  • 沙丘發生了哪些邪門的事,其為何被稱為「困龍之所」?
    趙國本就地處中原的邊緣地帶,與西北遊牧民族接壤,在長期的作戰中,胡人的騎兵來去如風,讓趙人苦不堪言,趙武靈王決定改良趙服,學習騎射以抗擊胡人。變法遭受到巨大的阻力,以公子成為首的守舊勢力尾大不掉,但迫於趙武靈王的壓力,還是選擇了假意順服,這也為以後的「沙丘宮變」埋下了隱患。
  • 號稱「祖龍墳場」的沙丘,歷史上最邪門之地,為何最後找不到了?
    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閒,為長夜之飲。」    在商紂王死了之後的800年裡,周朝也開始分裂起來,到了戰國時期,已經是分為最主要的7個國家,史稱戰國七雄,而這個地方就位於匈奴與趙國的邊境,趙武靈王少年天子繼位,為了改變趙國的弱勢,面對秦國這樣強大的國家,他開始學習了匈奴的服裝以及騎射。
  • 趙武靈王為何餓死在河北邢臺?
    歷史上的趙武靈王趙雍絕對算的上是一個軍事天才了,可以說趙國的軍事上的崛起他的作用不可替代,但是對於他晚年的悲慘遭遇也是因為他自己的所親手造成的惡果,為什麼這麼說呢?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最有為的一代君主,但是死得很慘,怎麼死的呢?被活活的餓死的, 到底是怎麼回事?
  • 河北廣宗沙丘平臺為何成為有名的「困龍之地」?
    沙丘,古地名,在今天的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大平臺村。這裡不是什麼風水寶地,甚至稱得上是一個「邪地」,歷史上在這裡發生了許多大事,它見證了三位帝王的隕落,兩個國家的興亡。1,商紂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在最後的牧野之戰中,紂王被滅。
  • 在長子和幼子繼承的問題上,趙武靈王顯得非常昏庸無能
    首先,趙武靈王是一個功過參半的君主。在諡號中,武主要是指他胡服騎射,徵服中山的壯舉;靈主要是指他剛愎自負,後期昏庸無道的事情。不過他的功似乎小於過。史書上說趙國軍事力量一下子強大起來,但從證據上看,是也只是滅掉了中山,在與韓、魏、齊、楚這些國家的戰爭中取得了優勢。然而在與戰國第一大勢力的秦國的幾次交鋒中,胡服騎射的趙仍然沒有佔到一點便宜,更沒有打過一場勝仗。
  • 英雄遲暮——趙武靈王
    到了趙武靈王這一輩,由於他爹趙肅王勤勤懇懇發展趙國,把魏楚秦燕齊挨個揍了一遍,趙國的地位是大大提高了,成為了軍事強國。趙武靈王就想著把中山滅了,完成先祖遺志。我們上面說過,中山國那是遊牧文明,雖然只是「千乘之國」,那也是成建制的騎兵,趙國卻沒有這樣成建制的騎兵,再加上外部他國的幹擾,趙國想滅中山卻也不是那麼容易。
  • 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幹了兩件蠢事:一件坑了自己,一件坑了趙國
    (趙雍其實一生都沒稱王,「武靈」是他死後的諡號,後人尊稱為趙武靈王,本文為了行文方便,統一稱為趙武靈王)當時,各大諸侯分成兩大陣營,正在逐鹿中原玩得不亦樂乎。魏國發起五國相王的合縱運動,來對抗秦國的連橫策略,本來想拉趙國一起哈皮,但是趙武靈王裝慫,沒有接受魏國的求盟,說趙國的實力還很弱,不具備稱王的資格,反而自降一格,讓國民稱自己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