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為何都殞命沙丘宮?前者靠掏鳥窩過活後者暴斃

2021-01-12 歷史鑑賞者

沙丘宮在戰國時期簡直有毒啊,兩位非常優秀的君主,全都隕落在這裡。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趙雍,還有一位則是號稱祖龍的千古第一皇帝秦始皇。

沒錯,他們去的地方是同一個沙丘宮,在今天的河北廣宗縣境內。不過這兩者是有區別的,趙武靈王之死被稱為沙丘宮變,而秦始皇去世後的政變被稱為沙丘之變。

沙丘宮變,是趙武靈王自己作死造成的。

趙武靈王是個喜新厭舊的傢伙,他胡服騎射以後,壯大了趙國的力量。甚至對秦國選拔新君,他都敢指手畫腳了。

國家強盛了,那趙武靈王享受的日子也就來臨了。攤牌了,不想奮鬥了,就是這個意思。晚年他寵幸上了一個愛妃叫吳娃。

這位大姐為趙武靈王生了個兒子叫公子何,本著愛屋及烏的心態,趙武靈王自然也很寵愛自己的這個小兒子。

但是當時的太子是他的大兒子公子章,公子章的母親韓夫人當然也是貌美如花,可惜英年早逝了。在吳娃的慫恿下,這個老了就開始的趙武靈王居然把公子章給廢了,直接改立吳娃的兒子公子成為趙王何,自己擔任主父,也就是後來俗稱的太上皇。

那麼公子章是什麼表現呢?一般人遇到這種事,那非要跳腳罵人不可。可是公子章依舊十分謙恭有禮,而且依舊孝順。這讓趙武靈王心裡就特別不是滋味了。

尤其是公子章向趙王何行跪拜之禮的時候,趙武靈王覺得很難受,畢竟公子章比趙王何要大10歲,因此趙武靈王又做了一件蠢事。

他居然打算把代地封給公子章,讓他在這裡為王。這等於就是把趙國一分為二了,是個正直的大臣都不會答應,時任趙相的肥義當然也不會答應。

為此趙武靈王索性就跑到公子章那兒,哭訴自己的建議被趙王成給否決了。這是人幹的事情嗎?這分明就是在挑撥兩兄弟互相爭鬥啊!

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黨賊而定王室。公子成為相,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公子章之敗,往走主父,主主開之,成、兌因圍主父宮。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乃遂圍主父。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史記》

結果在沙丘這個地方,兩兄弟果然火併了。支持趙王何的肥義雖然被殺了,可是公子成帶著人馬前來相助趙王成,結果公子章無奈躲進了沙丘主父宮中。

這個時候公子成將主父宮團團圍住,將公子章誅殺以後,居然不敢把趙武靈王放出來。這是什麼騷操作?因為他們擔心趙武靈王會追究這件事,所以就把他活活困死在了沙丘宮。

可憐趙武靈王在沙丘宮中,吃光了最後一粒糧食,只能上樹掏鳥窩活命。三個月以後,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這就是挑撥兒子互相爭鬥的下場,他本來想漁翁得利重掌大權,結果玩砸了。

沙丘之變,那是趙高、李斯和胡亥密謀造成的。

秦始皇,號稱祖龍,千古一帝,各種誇讚皇帝的形容詞放到他身上都不為過。可是有一點他沒做到位,那就是壽命太短了,只活了50歲。

他在一統六國以後,特喜歡出去玩。一生曾經出去玩過五次,第五次的時候玩砸了。第五次他所帶的旅遊團恰好來到了趙國故地沙丘宮。

秦始皇到了這裡後,感到一陣頭暈,沒多久就掛了。臨死前,他曾經交代後事,把皇位傳給公子扶蘇,但是這件事卻成了沙丘之變的導火索。

公子扶蘇是個不錯的繼承人,誰都會這麼覺得。但是趙高卻不這麼想,因為公子扶蘇跟趙高之間,那是有仇恨的。扶蘇一直看不起趙高這樣的人,因此一旦扶蘇登基,那麼趙高的這飯碗可就砸了。

為此趙高跑去找到了秦始皇的傻兒子胡亥商量,打算把胡亥立為皇帝。胡亥一聽,別提多高興了,可是一想到丞相李斯那張老臉,胡亥可高興不起來。

沒有李斯的支持,就算他想要做皇帝,也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趙高自然有自己的辦法,他找到李斯,簡直是開口脆啊,他問:丞相和扶蘇的關係親密,還是蒙恬和扶蘇的關係親密?

這一問算是問到了李斯的心坎上,李斯罵罵咧咧地質問道:你這宦官有屁就放,別拐彎抹角的。

於是趙高就把自己的計劃和盤託出,李斯恍然大悟,他似乎認為胡亥是個很好忽悠的皇帝,也就答應入夥了。

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轀涼車中可其奏事。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史記》

這三個人把秦始皇的詔書給改了,胡亥就這麼稀裡糊塗地登基做了皇帝。他做了皇帝以後,立刻賜死了扶蘇和蒙恬,又弄死了他的其他幾個兄弟,這樣一來秦始皇的嫡系兒子可就只剩下胡亥這一個了。

秦始皇是真的慘,辛辛苦苦一統六國,把江山收拾好了,自己提前駕崩了。胡亥這個癟犢子,別提多慫包了,三年時間就把秦始皇的基業給毀掉了,秦始皇要知道了,氣得能炸開驪山爬出來弄死這小子。

兩者不同之處在於,一個是主動受難,一個是被動無奈。

趙武靈王在沙丘宮遇難,純粹是自己作死。他43歲禪位給兒子趙王何,這不是作死的操作嗎?46歲的時候又後悔了,想要重掌權柄。

可是他培養起來的趙王何已經有群眾基礎了,為此他就挑唆自己的大兒子公子章去反叛趙王何,這種騷操作,也就趙武靈王幹得出來。

結果可謂是玉石俱焚。趙武靈王和大兒子公子章全都被弄死了,趙王何也被權臣公子成給架空了,可以說趙武靈王的這一操作,害了他們全家老小。

秦始皇的沙丘之變就比較無奈了,因為他已經死了啊。就算有靈魂在,看著趙高他們在那兒胡作非為,秦始皇也無能為力啊。所以說秦始皇跟沙丘之變的結果,沒有多大關係,最大的關係,可能就是他死太早了。

總結:禪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為什麼很多人不相信上古時期的堯舜禹禪讓?因為後世有文字記錄的禪讓歷史,全都是一部部血淚史。

比如說趙武靈王禪讓給公子何,結果自己靠掏鳥窩過日子,最後還活活餓死了。王莽、曹丕、劉裕、楊堅、李淵、李世民等人篡位奪權,全都是靠所謂的禪讓。

唯一將禪讓權掌握在自己手裡而且結局還不錯的,應該就是乾隆皇帝了。不過他是到89歲死的時候才放了權力,要不估計也不得善終。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河北有個村莊,秦始皇和趙武靈王都死在那裡,後世帝王沒人再敢去
    原先在公元210年的情況下,秦始皇剛開始巡視天下,不願走在路上就生病了,最終一病不起的地方便是始建此處的沙丘宮,秦始皇也覺得自己活沒多久了,因此就立過了諭旨,立扶蘇公子為繼承人。之後趙高,張儀偽造諭旨,立胡亥為帝,另外命扶蘇公子自盡。
  • 中國最邪門的地方:歷代皇帝都害怕,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皆因它而亡
    可惜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等到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結束時,趙惠文王已經長大成人,且聚集在他身邊的實力越來越大,甚至對趙武靈王的權力都已經構成了威脅;在這種背景下,趙武靈王又開始扶植長子公子章,讓他與趙惠文王分庭抗禮,這樣他就可以從中制衡。由於趙武靈王的這番操作,讓公子章和趙惠文王的矛盾變得越來越大,雙方為爭對權力開始劍拔弩張,雙方人馬距離火併就差一個合適時機!
  • 沙丘為何這麼邪門?真的是商紂王、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的困龍之地?
    談秦說漢(368)沙丘為何這麼邪門?真的是商紂王、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的困龍之地? 公元前475年,趙國佔領代國,設為代郡,趙武靈王將其封給公子章。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沙丘仍歸代郡管轄。 把沙丘當作一個邪門的地方有失偏頗,將其形容為困龍之所更加荒唐。商紂王是喜歡在沙丘玩耍,但紂王死在鹿臺,跟沙丘沒什麼關係。趙武靈王被餓死於沙丘宮是有點離譜,但秦始皇東巡時已經病了,只是路過沙丘時才斷了氣,真怪不得沙丘。
  • 都是禪讓,為何趙武靈王和李淵結局不同?乾隆的禪讓為何最成功
    趙武靈王事情做得也比較果斷,他把王子何直接扶正做了趙國的國王,也就是趙惠文王。從實質上實行了禪讓。至於大兒子王子章,趙武靈王是有愧疚的,為了彌補大兒子,趙武靈王將王子章封到了代地,甚至打算將趙國一分為二,讓王子章在代地建立諸侯國。果然父親都希望兒子們好,這就好比朱元璋把二十幾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一樣,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所有兒子都能成為地方上的土皇帝。
  • 沙丘發生了哪些邪門的事,其為何被稱為「困龍之所」?
    歷史上三個帝王皆殞命於此,由此引發的動蕩,足以改變整個國家的命運。這三個皇帝分別是商紂王帝辛,趙武靈王趙雍,秦始皇嬴政。帝辛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商紂王,通過《封神演義》這部影視作品,使得我們對於商紂王有了更深的認識。商紂王無道,在路過女媧廟時,看到女媧雕像便心生邪念,寫下了一首褻瀆女媧的詩「但得妖嬈能舉動,取回長樂侍君王。」
  • 英明一世的趙武靈王為何死於沙丘之變,他的朝令夕改成最大原因
    趙武靈王,其實是趙國歷史上的一個絕對的明主,對於趙國當時的強盛貢獻,完全比得上當初秦孝公對於秦國的貢獻那麼大。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輝煌的帝王,卻為何在最後,慘死在沙丘宮內呢?當然本質上沙丘宮這個事情本質上就是一次軍事政變,而趙武靈王英明一世,但卻終究也是人,也是他自己犯下了幾個錯誤,才導致這樣的情況發生。
  • 趙武靈王有4個兒子:次子成為趙國君主,另外三人都是什麼結局?
    後來公子成與將軍李兌等從邯鄲領兵前來增援,圍困趙武靈王,將趙章誅殺,趙武靈王因無法突圍,最終餓死於沙丘宮中。對此,在筆者看來,沙丘之變後,趙章和趙武靈王相繼去世,這促使趙惠文王的君主寶座更加穩固了。
  • 趙武靈王任性困沙丘
    為情廢長立幼,公元前310年,趙武靈王遊巡大陵(山西交城縣西南),夢到了一位少女,醒來後對其念念不忘,大陵人吳廣覺得這位「夢中情人」就是自己的女兒孟姚,將女兒獻給了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對孟姚非常寵愛,立她為王后,趙人稱孟姚為吳娃,吳娃生下了趙何,公元前301年,吳娃死去,趙武靈王答應了吳娃的最後請求,廢掉了長子趙章的太子位,改立趙何為太子。
  • 最悲催的戰國梟雄:本有能力統一中國,為何最終被餓死宮中?
    ——他,是趙雍,曾經雄霸一方的趙武靈王。一代君王又怎落得如此下場?這一切都要從26年前說起。126年前,趙武靈王在位的第五年(前321),他剛過20歲,正是風華正茂、雄心壯志的年紀。公子成、李兌商量一番,遂下令,沙丘宮裡的人都必須出來,後出來的要處死。為了活命,宮裡的人都出來了。但是,主父想出來,卻被王軍阻攔。公子成、李兌切斷沙丘宮中的水源和食物供給。主父以為,堅持幾天應該就能解圍。起初,宮中尚有餘糧,主父還可以應付幾天,但是後來餘糧吃完。斷炊絕糧,只好抓些雀仔充飢。
  • 趙武靈王:趙國第一任稱王君主,推行「胡服騎射」,晚年圍困被殺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間段,田氏代齊跟三家分晉代表著春秋結束戰國時代來臨。韓趙魏這三家瓜分了晉的領土,其中以趙國的領土最為肥沃。到了戰國後期,趙國一度成為唯一一個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可惜長平之戰的失敗,將趙國邁入黑暗的深淵。然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便是趙國的第一任稱王國君趙武靈王。
  • 趙武靈王如果沒有英年早逝,他能不能取代秦始皇,統一六國?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統治者都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說起這些統治者有很多人都會想起秦始皇,畢竟他統一六國的事情廣為傳播,也是在中國歷史上面的一件大事,其實除了這一個人之外,還有一個人也是非常厲害的,他就是趙武靈王,如果他沒有死,有沒有可能代替秦始皇統一六國呢?
  • 趙武靈王:武靈遺恨滿沙丘,英雄末路嘆奈何
    果不其然,趙武靈王的「 一國兩王」 計劃還沒有確定下來,趙國的內亂就起來了。長子章本來就不服立自己的弟弟為太子,奪回趙王之位的野心不死,在大臣田不禮的誘導和輔助下,他拉攏同黨,壯大自己的勢力,尋機作亂,謀奪趙王之位。以長子章為首和以惠文王為首的兩方勢力日漸對立,趙國內部的王位之爭一觸即發。長子章一直等著合適的時機,而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
  • 趙國的強軍之路,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為何遭貴族抵制?
    趙武靈王所提出的「以胡制胡」的方針,遭到許多趙國貴族的反對。所謂「胡服」便是穿著胡人的服裝(當時胡人的服裝是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而當時的中原人穿得都是寬袍大袖,顯得拖拖拉拉,相比之下,胡人的裝束更方便作戰。趙武靈王所提出的「胡服騎射」,不僅僅施加於趙國的軍隊中,全國上下的臣民都要改穿胡服,所涉及的層面非常廣,同時也加大了改革的困難。
  • 封建帝王為何沒多少提前禪讓的?接班人未必靠得住,權力很有魅力
    不過做了這件事的人,似乎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1、只能靠掏鳥窩活下來的趙武靈王。 第一個吃螃蟹的,應該就是趙武靈王。趙武靈王才四十來歲,就有點想不開了,他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趙惠文王,自己則稱之為主父,也就是君主的父親。
  • 提倡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為啥最後竟然被活活餓死了?
    在歷史課本中,很多人都很欣賞提倡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但是,很少人知道,趙武靈王最後竟然是被餓死的!(趙武靈王)度過險關後,趙武靈王開始發展國家經濟,提升軍隊戰鬥力。在這方面,他最值得後人學習的就是胡服騎射。趙國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
  • 趙武靈王丨有心天下,卻輸一筆多情
    特別是和「戰國七雄」之外的中山國的鄗城之戰。一戰下來,趙國慘敗。被曾經的小弟吊打,作為大哥的趙國,終於痛定思痛,開始了反思。歷史上的改革,往往都是從被身邊的人打疼的時候開始的。所以,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也是在被身邊的小弟開始碾壓的時候,才恍然覺醒的。就像你讀書的時候,你同桌的成績一直不如你。
  •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壯大趙國,晚年卻活活餓死在行宮
    不過強大的不僅只有秦國,趙國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甚至也曾坐過霸主的位置。而讓趙國有此成就的就是趙武靈王。趙武靈王為壯大趙國實行了很多的措施,其中影響頗深的就是胡服騎射。在他的治理之下,趙國一步步強大起來。但是這樣一個建立重大功績的君主,下場卻是悽慘的,在其晚年的時候,被困在行宮,活活餓死。
  • 沙丘:此地為何應該稱為「滅龍鄉」,歷代帝王都繞道走
    第二位,主角是推行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戰國時期,「沙丘」為趙國屬地,趙王在這裡設有離官,當時群雄割據,各個國家都想增強自身軍事實力以保本地人民安居樂業。趙國的第六代趙王,趙雍同志就做了不少貢獻。但是小兒子趙何卻最終為何成為了下一任趙王呢?俗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帝王家因為有王位需要繼承,又怕影響兄弟和睦,所以一直儘量按照「立嫡立長」的規矩立儲。但是也有意外,比如現在說的趙武靈王趙雍。整天看著幼小可愛又聰明伶俐的小趙何,終於沒忍住,決定廢長立幼。
  • 趙武靈王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齊國的惠文王曾經說過:「趙國有智慧之士,殺都殺盡了」。就這樣趙國被齊國人坑殺得一乾二淨。諸侯之間為什麼有這麼大的仇恨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趙國人搞修築陵墓的工程,為什麼趙國要搞陵墓工程?因為秦國攻打邯鄲,死了太多人。到現在時間越來越近,不修陵墓馬上要到時候秦軍就要打過來。趙國怎麼修陵墓呢?乾脆建一座趙國最富裕的長城,再修一座佔據黃河的主角——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