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禪讓,為何趙武靈王和李淵結局不同?乾隆的禪讓為何最成功

2021-01-12 歷史鑑賞者

趙武靈王的禪讓結局那是偏心導致的,李淵的禪讓那是被兒子逼的,只有乾隆的禪讓是比較體面的,所以三人在禪讓以後,只有乾隆的結局是最好的。

趙武靈王的偏心,最終害得他餓死在沙丘。

趙武靈王偏愛小兒子王子何,可是他的大兒子王子章已經是法定繼承人了。為此趙武靈王心裡一直盤算著把王子章給廢了,改立王子何為太子。

王子何也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唯一出色的地方,那就是他有一個年輕漂亮的母親,子以母貴,因此王子何才有機會成為趙國的太子。

趙武靈王事情做得也比較果斷,他把王子何直接扶正做了趙國的國王,也就是趙惠文王。從實質上實行了禪讓。

至於大兒子王子章,趙武靈王是有愧疚的,為了彌補大兒子,趙武靈王將王子章封到了代地,甚至打算將趙國一分為二,讓王子章在代地建立諸侯國。

果然父親都希望兒子們好,這就好比朱元璋把二十幾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一樣,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所有兒子都能成為地方上的土皇帝。

可是這一招完全不利於國家的完整和統一,朱元璋犯錯,差點導致明朝南北分治,趙武靈王就更過分了,居然打算把趙國一分為二。

從大了說,這趙國不是你趙武靈王一個人的,沒有人願意分裂趙國。就連王子章也是不願意的,他在這件事尚未得到實施之前就發動了兵變。

在田不禮的支持下,王子章帶兵突襲趙惠文王,結果公子成早就有了準備,所以帶兵擊敗了王子章。

王子章聰明啊,這個時候只有趙武靈王能救他,於是他就逃到了趙武靈王所住的宮殿當中躲了起來。公子成立刻帶兵包圍了趙武靈王的宮殿,但是問題來了,這就等於是公子成兵變包圍了沙丘行宮。

公子章之敗,往走主父,主主開之,成、兌因圍主父宮。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乃遂圍主父。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主父定死,乃發喪赴諸侯。---《史記,趙世家》

於是公子成狠了狠心,其他人都可以出來,趙武靈王和王子章絕對不能出來。結果趙武靈王被困在沙丘三個月的時間,靠掏鳥窩充飢,最終被活活餓死了。此後公子成獨掌朝政,一度成為了趙惠文王時期的權臣。

李淵兩手一攤:禪讓我也不想啊。

李淵是開國之君中,日子過得最逍遙自在的。為什麼?因為不需要他本人御駕親徵,這天下就被兒子們給打下來了。

具體來說,唐朝的天下,應該是被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打下來的。李世民雖然也是嫡子,但他是次子,長子李建成才是唐帝國的繼承人。

李世民心裡就很不爽了啊,他辛辛苦苦打下了江山,最後卻沒有資格坐江山。這可不行,於是李世民狠了狠心,就在玄武門把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都給宰了。

當時李淵正在後花園的湖上看風光,得到這個消息以後差點沒昏死過去。李世民含著淚把父親扶住了表示:老爹,你還有事情沒做完呢!

沒錯,沒做完的就是禪讓。李世民連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都殺了,估計當時已經是殺紅了眼了,壓根不在乎再殺個老爹了。

為此李淵顫顫巍巍地表示願意禪讓,李世民就這麼輕輕鬆鬆地坐上了皇位,而李淵的下場如何呢?他稍微比趙武靈王好一點。

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太宗切益高,而高祖屢許以為太子。太子建成懼廢,與齊王元吉謀害太宗,未發。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門,殺太子建成及齊王元吉。高祖大驚,乃以太宗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於東宮顯德殿。---《新唐書》

趙武靈王是被活活餓死的,李淵後半生都被關在了後宮之中,還生了幾個孩子,可見退休以後的小日子不算太可憐,只是有點乏味罷了。

乾隆的禪讓之所以成功,那是因為他不放權。

乾隆皇帝壽命大啊,活了足足89歲,是大一統王朝歷史上掌權時間最久、活得最長的一位皇帝。

在他人生走到85歲的時候,也就是他做了60年皇帝的時候,他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禪讓大位給兒子永琰。

為什麼要禪讓?因為乾隆覺得自己做皇帝的時間太長了,他認為自己不能超過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在位的時間。

康熙8歲登基69歲去世,在位61年。因此乾隆決定在自己做了60年皇帝的時候,宣布退位禪讓。

繼承人是早就準備好的,乾隆雖然也是個高產的父親,但是由於他歲數太大了,所以把前面十幾個兒子都給熬死了,等到他要禪讓的時候,只有讓第15子永琰繼承了皇位,也就是電視劇裡令妃魏瓔珞的兒子。

他的禪讓就顯得十分滑稽了,因為乾隆始終不肯放權。也就是說他雖然做了太上皇,卻依舊主持朝政,真正的皇帝嘉慶皇帝卻只能坐在旁邊旁聽。

嘉慶那幾年日子是真的不好過,如果是預備期的太子倒也罷了,可他是正兒八經的皇帝,一時間天下有倆皇帝這可怎麼玩?

嘉慶手裡是一丁點權力都沒有,乾隆此後的4年時間裡,依舊牢牢掌握著權力,一直等到他89歲去世為止。因此乾隆的結局是最好的,手握大權,沒有人敢跟他叫板。

總結:禪讓這個詞被後世皇帝玩壞了。

堯舜禹禪讓,本來是一件美事,成為天下美談。後世皇帝都願意成為堯舜禹那樣的皇帝。可問題是真正實行禪讓的時候,才發現這玩意兒有多噁心。

王莽讓孺子嬰禪讓,所以建立了新朝。曹丕讓漢獻帝禪讓,所以建立了曹魏。司馬炎讓曹奐禪讓,建立了晉朝。劉裕讓司馬德文禪讓,所以建立了劉宋王朝。

隋文帝讓北周靜帝宇文闡禪讓,所以建立了隋朝。唐高祖李淵讓隋恭帝楊侑禪讓,建立了唐朝。唐朝禪讓最多,李世民讓李淵禪讓,李顯讓武則天禪讓,李隆基讓李旦禪讓,李亨讓李隆基禪讓等等。後來宋朝趙匡胤讓後周恭帝柴宗訓禪讓,建立了宋朝。

由此可見,禪讓這玩意兒,其實就是篡權的代名詞。真正能實行好禪讓的,在歷史上少之又少,一般人還真的不敢玩。

參考資料:《史記》、《新唐書》、《清史稿》

相關焦點

  • 封建帝王為何沒多少提前禪讓的?接班人未必靠得住,權力很有魅力
    最過分的就是唐玄宗,這傢伙一點良心都沒有的。他的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只是被人告發有謀反嫌疑,啥還沒查,唐玄宗就派人把他們仨給殺了,你說氣人不?唐玄宗在擔心什麼?當然是擔心兒子搶了他的皇位。
  • 戰國新論︱戰國時期的禪讓和內禪
    於是,潘壽又「善意」地提醒子噲「禪讓」一事可能面臨的政治風險,說當年大禹把天下禪讓給益,但滿朝官員卻都是啟(禹之子)的黨羽,結果啟和他的黨羽最終趕走益並奪取了君位。子噲覺得有道理,為了避免燕國發生這樣的禍亂,子噲「乃收璽自三百石以上皆效之子之」,也就是說子噲把縣級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全部交付給了子之,子之從此大權在握。
  • 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為何都殞命沙丘宮?前者靠掏鳥窩過活後者暴斃
    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趙雍,還有一位則是號稱祖龍的千古第一皇帝秦始皇。沒錯,他們去的地方是同一個沙丘宮,在今天的河北廣宗縣境內。不過這兩者是有區別的,趙武靈王之死被稱為沙丘宮變,而秦始皇去世後的政變被稱為沙丘之變。沙丘宮變,是趙武靈王自己作死造成的。趙武靈王是個喜新厭舊的傢伙,他胡服騎射以後,壯大了趙國的力量。甚至對秦國選拔新君,他都敢指手畫腳了。
  • 大隋天子三次求李淵稱帝,李淵推辭三次才接受禪讓成為大唐天子
    李淵太原起兵的時候,打的旗號是「廢昏立明,擁立代王」。李淵打進長安之前,特意命令部隊,不得侵犯隋朝的社稷宗廟,不得侵擾代王楊侑。李淵的部隊打進長安的時候,代王楊侑身邊的人基本上逃光了,他帶著老臣姚思廉躲在東宮,瑟瑟發抖的等待李淵的發落。
  • 古代皇帝為何不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把帝位傳給兒子,非要死了才傳
    如果從秦始皇創建皇帝制度開始算起,中國封建歷史上,皇帝活著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帝位讓出去或者以各種原因成為太上皇,一共有21位,而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太上皇有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和清高宗乾隆皇帝。2、禪讓之後,乾隆仍然保留著自己太上皇的年號和寶璽,跟繼位的嘉興皇帝搞成了兩套皇帝班子。
  • 歷史書上的2個假故事:堯禪讓給舜,舜禪讓給禹,真相沒這麼簡單
    史書上有這樣2個經典故事:上古聖王堯走遍天下,終於找到一位理想的賢士舜,後來又將其首領之位禪讓給舜,舜還娶了堯的兩個女兒;舜老了以後,參照堯的做法,把首領之位禪讓給治水有功的禹。禹破禪的規矩,建立夏朝,傳位給兒子啟。
  • 堯舜時代,「禪讓」是真的嗎?
    根據我們從小接受的歷史教育,都知道堯舜都是禪讓帝位的,選取天下的賢能有德之士繼位,但是這個「禪讓」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嗎?質疑「禪讓」不是譁眾取寵,也不是通過獵奇來吸引眼球,最大的原因在於古時候「禪讓」不符合社會發展進化的規律。
  • 堯舜禪讓是真民主還是偽操作?
    結果這時候大家都推薦一個叫舜的人,認為他品德純良能當重任!堯很高興,將自己兩個女兒嫁給舜,讓舜參與百官事務,在明堂四門迎接來朝賓客,又讓他入山林沼澤。堯從各方面考察了舜,認為舜有聖智,於是在文廟將帝位禪讓給舜。舜在位三十九年將部落治理得井井有條,特別是任用禹治理黃河水患,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 《竹書紀年》的堯舜禹篡奪說,能推翻《史記》禪讓的記載嗎?
    但這並不代表《竹書紀年》都是不刊之論。比如其中說伊尹篡了太甲王位,之後被太甲復闢所殺。但通過殷墟甲骨文看,伊尹在商代享受和商王同等隆重的祭祀,完全不像個亂臣賊子的下場。所以對於《竹書紀年》的史料還是應該仔細斟酌,萬不可以一個「人性使然」而妄下結論,必須回歸上古社會形態與戰國託古思潮。
  • 在長子和幼子繼承的問題上,趙武靈王顯得非常昏庸無能
    雖然趙武靈王本人英勇的單身入秦,但這是遊俠的個人英雄主義罷了,荊軻也可以,仍然不能代表趙國就可以和秦國抗衡了。在長子和幼子繼承的問題上,趙武靈王顯得非常昏庸無能,而且說話不算話,反覆無常。最離譜的竟然是在已經禪讓了王位給幼子的情況下,又想把趙國一分為二,給長子半個王國。這些行為後來都造成了無數矛盾。大臣們也是首鼠兩端,不知道如何決策。如果不是後來李兌等人的英明果斷,趙國估計就是趙武靈王締造的一顆流星,然後就湮滅在戰國的長河中了。
  • 漢獻帝為了多活14年,主動禪讓東漢皇位,到底值不值得?
    但隨後,曹操和漢獻帝的利益衝突越來越明顯。曹操只是想借漢獻帝的名,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而漢獻帝若想成為真正的皇帝,就要儘早擺脫曹操對自己的控制。公元200年,漢獻帝寫下衣帶詔交給心腹大臣董承,董承是漢獻帝後宮董貴妃的父親,擔任車騎將軍,手握兵權,是漢獻帝能夠聯絡到的最有實權的大臣。
  • 英雄遲暮——趙武靈王
    到了趙武靈王這一輩,由於他爹趙肅王勤勤懇懇發展趙國,把魏楚秦燕齊挨個揍了一遍,趙國的地位是大大提高了,成為了軍事強國。趙武靈王就想著把中山滅了,完成先祖遺志。我們上面說過,中山國那是遊牧文明,雖然只是「千乘之國」,那也是成建制的騎兵,趙國卻沒有這樣成建制的騎兵,再加上外部他國的幹擾,趙國想滅中山卻也不是那麼容易。
  • 3000年前的窖藏青銅器 抑或見證古蜀望帝叢帝的「禪讓」
    掃碼查看這批見證古蜀望帝、叢帝「禪讓」的窖藏青銅器。  在四川博物院,1980年在彭州竹瓦街窖藏出土的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銅罍,以其精美的紋飾、精湛的鑄造工藝和碩大的形體,成為館藏珍寶之一。但在考古學界看來,這件銅罍更重要之處在於它以其與中原青銅器相同的紋飾和工藝,證明了古蜀與中原的密切關係,其窖藏的年代,也可能為古蜀望帝與叢帝「禪讓」的歷史時期。
  • 《竹書紀年》說:舜囚堯,舜野死,那麼到底堯是不是禪讓給了舜?
    堯死後,舜雖然對堯的兒子丹朱進行 了一番避讓,而天意、民心都選擇舜為天子。後來,舜因為兒子商均同樣「不肖」,就將天子位禪讓給了禹。禹也曾定意將天子位禪讓給益,在益依例避讓禹的兒子啟時,臣們們卻選擇了後者,啟廢禪讓制而開創了家天下的夏朝。
  • 堯舜禹是真心「禪讓」嗎?背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堯舜禹是真心「禪讓」嗎?我看未必。《史記》上說,堯將天下大權授給舜的時候,內心極為掙扎,但是堯認為自己兒子丹朱不肖,如果把政權傳給他,只有他一人得利,而全國的人都要受苦;如果把政權授給舜,全國的人都可獲利,充其量只有丹朱一個人不高興。
  • 乾隆83歲大壽寫了1個字,百官看後哄堂大笑,僅和珅一人垂頭喪氣
    眾所周知,和珅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貪官,憑藉乾隆對他的縱容,和珅在民間和朝野上下大肆斂財。據晚清史官薛福成編撰的《庸庵全集》「查抄和珅家產清單」一章中記載。和珅當年落馬後,被抄了3000間房屋、8000頃田地、赤金60000兩和價值1000兩的大金元寶100個。
  • 古希臘神話中天神的替代與中國神話中堯舜禹的禪讓有什麼不同?
    堯舜禹的禪讓可謂是傳唱已久的一段佳話,堯舜禹都是中國神話史上有名的有道德、有能力的君主,他們之間權力的更迭是主動的,並不存在暴力、強迫等等。在位的君主因為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如別人,於是為了天下蒼生能夠生活的更好而主動將君主的位置禪讓給有才能的人。在西方思想中,人的自然性與自我的需求是被肯定的。
  • 堯、舜禪讓制度,是為人民選擇賢明君主,避掉昏君誤事
    禪讓政治:最後要特別談禪讓政治。禪讓的禪是指告天,經過上天的同意,傳位給這個繼承的人;讓是指禮讓賢能者,所以禪讓是為公不為私。堯開始這樣的德政,舜承襲之。舜見大禹治水、行政能力與個人德性都十分賢能,就把禹推薦給上天,讓禹代理天子職務。
  • 隋朝末年的十八路反王,為何李淵能突圍而出?
    到了公元581年,北周丞相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建立了大隋,八年後隋軍南下攻滅了陳朝,天下再度一統,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但和西晉一樣隋朝也是一個短命王朝,隋文帝死後他的次子楊廣即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隋煬帝,在位的十多年間隋煬帝修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西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搞得天下怨聲載道,不僅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些隋朝官員也紛紛舉起義旗,在歷史小說和評書中這些農民起義軍的首領被稱為「十八路反王」。
  • 為什麼皇帝都是死後才退位?提前退位培養接班人不行嗎?
    這是讓很多人都難以理解的,關鍵是他還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小兒子趙何。 但是,他還有一個大兒子趙璋呀,一般王位都是傳長不傳幼的。但是,趙武靈王偏偏選了最喜歡的小兒子來繼承。 這就導致了後來的悲劇。 有一次趙武靈王帶領兩個兒子到沙丘宮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