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的堯舜禹篡奪說,能推翻《史記》禪讓的記載嗎?

2020-12-24 騰訊網

一、布滿陰謀論的《竹書紀年》

五帝時代是儒家理想中的黃金時代,其中堯、舜、禹禪讓又素為古人津津樂道。至於現代人接觸的啟蒙讀物以及中學教材,一般也是這樣記述,大家基本都按照《史記·五帝本紀》來講這個故事。

《五帝本紀》是《史記》的第一篇,寫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的故事。在帝堯執政的時候,冀州有個叫舜的小夥子,他是顓頊的七世孫,但已經淪為平民,父親和繼母、弟弟都對他很壞,可舜卻謹守孝悌之道。之後被帝堯看中成為女婿,經過考察立為接班人。但舜並不願意即位,而是讓位給堯子丹朱,不過諸侯並不認可丹朱,依然朝拜舜。於是舜才勉為其難即位了。

帝舜在帝堯年老時攝政,懲罰過治水不力的鯀,這個鯀也是顓頊之子。鯀的兒子禹子承父業,勤勤懇懇,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成功治理大洪水,禹又因此成了舜的繼承人。帝舜去世後,禹又讓位給舜子商均。然而諸侯同樣不認可商均,依然去朝拜禹。於是禹也勉為其難即位了。禹去世時又傳位給大臣伯益,伯益有樣學樣讓位給禹子啟。但諸侯並不買他的帳,大家真的朝拜啟。從此儒家稱頌的「天下為公」終結,歷史進入了「家天下」時代。

太史公之後的四百年,西晉太康年間,汲郡汲縣(今河南衛輝)一座戰國墓葬出土了一批簡牘,其中一部是記載上古到戰國的史書,被稱為《竹書紀年》(或《汲冢竹書》《汲冢紀年》)。《竹書紀年》原本在宋室南渡後丟失,到明朝出現了一部完整版的《竹書紀年》。近代朱右曾、王國維又從古人註疏中整理出一部殘缺的《竹書紀年》,這部作品比較符合原著,又叫古本《竹書紀年》。而明代的《竹書紀年》卻被王國維考證為偽作,又叫今本《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在古代長期不受重視,因為其中一些記載與《史記》大相逕庭,其中就包括堯、舜、禹禪讓事件。比如「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后稷放帝子丹朱於丹水」「益幹啟位,啟殺之」等等,可以說是相當顛覆三觀了。所以現代不少人以《竹書紀年》是而《史記》為非,最典型的是柏楊《帝王之死》,繪聲繪色地把堯舜禹禪讓都寫成刀光劍影的明爭暗鬥。這種陰謀論當然滿足不少讀者的胃口,到現在自媒體時代,網上更是鋪天蓋地的翻案文章。

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到一個問題:《竹書紀年》只是戰國時期的史書,戰國人對上古的記錄就一定是真實的嗎?

不可否認,《竹書紀年》不少記載確實能被其他史料佐證,比如提到國人暴動之後有共伯和攝政、周幽王死後有周攜王在位,這兩個人物在《史記》一個成了「周召共和」,一個則乾脆消失了,但近年發現的清華簡《系年》也有這樣的說法。《竹書紀年》的戰國史料價值就更高了,《戰國史》作者楊寬先生即以其校正對《史記》不少錯誤的年份。

但這並不代表《竹書紀年》都是不刊之論。比如其中說伊尹篡了太甲王位,之後被太甲復闢所殺。但通過殷墟甲骨文看,伊尹在商代享受和商王同等隆重的祭祀,完全不像個亂臣賊子的下場。所以對於《竹書紀年》的史料還是應該仔細斟酌,萬不可以一個「人性使然」而妄下結論,必須回歸上古社會形態與戰國託古思潮。

二、禪讓夢幻的破滅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竹書紀年》的篡奪說在《史記》禪讓說之前,但是《史記》關於禪讓的說法,來源比《竹書紀年》更早,可以說禪讓說統一了整個戰國前期。

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於1936年作《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認為禪讓起源於墨家的尚賢主義,而儒家是主張尊尊親親的。墨家首領巨子是怎麼產生的呢?大家知道,就是由上一代指定下一代。而墨子本人也是宋公子目夷之後,宋國作為殷商遺民是飽受歧視的,墨家信眾更是基本出身社會底層,所以墨家對於尚賢的要求肯定比其他家高。而且在《墨子》裡只有堯舜禪讓,舜禹禪讓是儒家附會上的。在此之前,他認為禪讓是起源於儒家的。

更多學者傾向於禪讓說並非起源於一人一家,而是春秋戰國之際的一種普遍的社會思潮。春秋後期正值血緣氏族解體、私學開始興盛,所以不只是儒家、墨家,底層士民都想逆襲來改變自己狀況,那麼有尚賢思想應當也是正常的,這種思想走向極致,那就是禪讓說的出現。如果王位都能夠轉讓,那麼官職又算什麼呢?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從目前記載禪讓的文獻來看,最早的就是《論語》和《墨子》,但《論語》的內容可能出於後代附會,所以顧頡剛先生並不認可。

在《論語》的《堯曰》篇裡,堯對舜說「天之歷數在爾躬」,然後「舜亦以命禹」,這些都是禪讓時的言論,但是這幾段與《論語》的文體也不符合,沒有那個經典的「子曰」。楊伯峻先生即認為《論語》後五篇是後人附會的。而根據《墨子·尚賢》,舜是在歷山耕作的農夫,而堯「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並沒有說舜禹禪讓的故事。這也是顧頡剛先生主張禪讓起源於墨家的理由之一,這是符合他的「古史層累說」的。

新出的《唐虞之道》《容成氏》《子羔》《保訓》四部出土文獻,同樣主張的是禪讓說。其中《唐虞之道》講的是堯舜禪讓,作者結合舜的聖、仁、義、德、賢事跡,系統闡明了其對禪讓思想的主張。《容成氏》除了堯、舜、禹禪讓外,還提到遠古帝王盧氏、赫胥氏、喬結氏、倉頡氏、軒轅氏、神農氏、 □氏、壚□氏也是實現禪讓。《子羔》則是孔子與弟子子羔的對話,同樣提到了禪讓。《保訓》記錄的是周文王對周武王的遺言,同樣宣傳了禪讓。

這四部文獻大約都寫成於戰國中後期,可見,從戰國前期到中期甚至後期,禪讓制都非常流行,這種思潮甚至直接影響到列國政局,《呂氏春秋》說魏惠王想傳位惠施,《戰國策》又說公孫衍想建議魏惠王傳位張儀,《戰國策》則說秦孝公想傳位商鞅,不過這幾次都沒有實現,為什麼實現不了?因為腦子正常的國王,肯定不會交出一切啊。

但偏偏就有人要這樣幹,這個人就是燕國的燕王噲。根據《史記·燕世家》,燕王噲受到大臣蘇代、鹿毛壽等人的鼓動,要把王位讓給相國子之。然後他們拿出堯禪讓給許由的例子來,因為許由是沒有接受的,所以堯不是權力名聲雙全嗎?燕王噲覺得這個方法不錯,於是就不停賞賜子之爵祿。蘇代、鹿毛壽又拿出大禹禪讓給伯益的例子來,因為後來啟攻打伯益,所以大禹是假禪讓。燕王噲信了邪,乾脆就把高級官員任免權都交給了子之,接著又剝奪了太子的地位,後來乾脆直接把王位轉讓了出去。

沒想到子之搞陰謀詭計有一手,治國卻不咋地。燕王噲的太子平就和將軍市被合謀剷除子之,結果反而被子之的軍隊殺死,而燕國內亂又引發齊國趁火打劫,子之、燕王噲都死於齊軍刀槍夏。根據《孟子》,齊國發兵前,大儒孟子發表過意見,他認為齊國是可以攻打的,為什麼呢?因為燕王噲不該禪讓,子之也不該接受,倒行逆施導致身死國滅不是活該嗎!《燕世家》則直接說是孟子慫恿發兵的。

這件事在思想史上非常重要,代表著禪讓唯一實踐的破產。從此以後,禪讓說開始被廣泛質疑,而篡奪說卻開始嶄露頭角。

三、儒道法三家的不同批判

第一個質疑的不是別人,正是孟子本人。

孟子的學生萬章有次問他:「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回答得很乾脆:「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萬章繼續問:「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孟子應該是茫然了一陣,然後接了句空洞的話:「天與之。」萬章繼續犀利地提問:「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您說天給的,天會說話嗎?孟子說:「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萬章針鋒相對:「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注意,最精彩的地方到了。

孟子說:「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進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什麼是天意呢?一是舜做了堯二十八年的相國,二是諸侯自覺朝貢舜不朝貢堯。倘若做不到這兩點,那就算是篡位了吧!

這段我們並不陌生,開篇《史記·五帝本紀》就是這麼說的。但是在此之前的《墨子》《論語》以及前後不久的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都只提到堯舜禹禪讓,而沒有因避位而被擁戴這一環節。孟子這一補充解釋非常重要,今天一直有人認為禪讓反映的原始民主制,但是從其他文獻完全看不出這點,所謂的禪讓只是發生在前後兩任大首領間,哪有其他小首領集體民主表決呢?我們從上下文來看,這件事萬章是完全不懂的,那麼是否孟子信口為之呢?

另一位大儒荀子同樣反對禪讓制。他說:「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擅讓。是不然!天子者,勢位至尊,無敵於天下,夫有誰與讓矣!……夫曰堯舜擅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荀子·正論篇》)不過弔詭的是,他同時又說「堯舜尚賢身辭讓……舜授禹以天下」(《荀子·成相篇》),竟然又是肯定堯舜禪讓了。後者可能不是荀子原著,「尚賢」的字眼可能與墨家有關,但可證明禪讓說仍然有人主張。

道家則又是另一副態度。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對這事兒既不支持,也不反對,而是輕蔑。他在《讓王》中列舉了不少推辭禪讓的故事,比如堯讓許由、子州支父;舜讓子州支伯、善卷、石戶之農、北人無擇;甚至商湯還要讓卞隨、務光。在《庚桑楚》又來了一句「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禪讓雖然有好處但也有壞處,燕王噲事件不是很明顯了嗎?

最後是法家,法家大佬韓非子出自荀子門下,而法家更加強調君主集權,所以當然也是反對禪讓制的。韓非子巧妙化用了《墨子》關於堯禹的史料,《墨子》本來歌頌的是堯禹節儉,他卻說堯禹沒有奢侈的條件,所以禪讓算啥呢?他同時摘抄了很多《莊子》讓王的故事,但都偷偷篡改了。比如商湯讓位給務光,《莊子》強調的是務光氣節,但在《韓非子》裡,商湯卻派人告訴務光,商湯讓位給你是想你承擔殺死夏桀的惡名。務光覺得不能讓你整死我,乾脆自己就自殺了。

根據韓非子的記錄,我們可以發現,諸子百家的史料,往往是根據學說需要任意編輯的。就連《韓非子》這部書本身也提到「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孔子、墨子都說自己是真堯舜,堯舜又不能復生,誰知道他們說的是真的?所以這些言之鑿鑿的人啊,不是蠢就是壞!

《韓非子》裡還舉了一個例子,奸臣的黨羽對奸臣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也,而天下譽之」,奸臣覺得有理,所以抓緊拉幫結派奪權。這件事很像是韓非子隨口編的段子,但應該反映了當時的一類說法。大家應該很眼熟了,這段話表達的內容和思想,與戰國中後期的《竹書紀年》如出一轍!

於是我們可以總結一下禪讓學說的演變:禪讓學說始終是主流,只是戰國前期更受推崇和主張,燕王噲禪讓失敗後,儒、道、法三家雖然承認上古存在禪讓,但卻從不同角度反對這一行為;篡奪說則進一步對禪讓事件也進行質疑,是對禪讓說最極端的一種抨擊。整體來看,禪讓學說也只停留在堯舜傳說裡,作為現實政治主張已經完全破產。

河北平山的戰國中山王墓出土了一件「中山王方壺」,其中就提到「燕故君子噲、新君子之,不用禮義,不顧逆順,故邦亡身死,曾無一夫之救」,體現了當時執政者的觀點。四百多後魏王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也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曹丕當然是以今度古,但這也表示帝王不可能會接受堯舜這樣的禪讓行為,世間再無燕王噲。

但為什麼大家還是認可上古禪讓呢?說起來還是「獨尊儒術」的結果,所以儒家的書《孟子》和《堯典》都是聖經。《大戴禮記》的《五帝德》《帝系》兩篇則以堯舜禹同為黃帝後裔,那麼也符合儒家尊尊親親的觀點了,雖然舜是庶人出身、禹是罪臣之子,但他們還是有貴族血統的嘛!那麼如何處理《堯典》借鑑《墨子》的舜為平民呢?把舜的輩分壓低,作為顓頊的五世孫就行了。

所以《史記·五帝本紀》,就是太史公整合以上史料的基礎上,編訂而成的。但是疏漏也就非常明顯了,堯是顓頊的侄孫,禹是顓頊的孫子,那麼堯和禹不都成了舜的爺爺的爺爺輩了?娥皇女英比舜高了幾輩來著?想想年齡真是細思恐極。而且堯舜禹如果真的按照制度禪讓,那為什麼舜禹還要避讓堯舜之子,不是說明傳子早就存在了嗎?現在我們將《五帝本紀》還原為諸子百家的作品,大家就知道矛盾是怎麼來的了。

四、酋長是怎麼煉成的

那麼,所謂的堯舜禹禪讓,除了戰國諸子的託古改制,到底有多少真實的素材呢?

商朝以前是沒有文字出土的,所以堯舜的真實事跡,肯定是無法還原了,韓非子說的堯舜不能復生沒錯。甚至堯舜其人是否存在都有疑問,畢竟目前連夏朝都得不到證實。所以顧頡剛、童書業、楊寬等「疑古派」認為來自戰國諸子的發明,這種觀點據前文分析不無道理。但其中究竟有多少真實因素?這個問題他們仍然沒有解決。所以暫且把堯舜視為兩個部落酋長的符號,再從民族學資料裡尋找答案。

徐中舒先生是王國維先生弟子,尤其重視以民族學證上古史。通過對記載烏桓、扶餘、契丹的史料分析,他認為「禪讓制度本質上就是原始社會的推選制度,……只是先秦古書中所講論的禪讓制度以及後來儒家學派大所謂禪讓制度,都是被塗上一層深厚的粉飾。……一個人被推舉為酋長,或者前一個酋長為後一個酋長代替,都是原始社會的必然規約,談不上被推舉的人是什麼聖賢,充其量不過是被人認為有主持公共事務能力的一些人而已」。

徐先生的觀點影響較大,直到今天也還是主流觀點,不過與顧先生觀點並不矛盾,只是一方強調原始形態,一方強調後世託古。但要注意的是,這是我們先認可禪讓存在後,回過頭再去找類似因素的結果。而就算原始推舉制是常態,同時也要受現實博弈的影響。如果部落聯盟(或部落)內的一方部落(或氏族)實力明顯壓倒其他方,那很可能即採用篡奪形式。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篡奪說也有類似因素存在,但是和真正的上古形態又有本質區別。

總而言之,所謂的禪讓傳說,更多還是戰國諸子的政治學說。就如同前文分析,戰國前期書寫的禪讓,表達的僅是首領個人意願,而不存在原始推舉。堯舜實際上是戰國專制國君的投影,與民族史資料中的原始民主毫無關係。而中後期出現的篡奪說,來源於燕王噲禪讓子之事件,也只是存在於王權國家,所以才會有大臣篡位出現。戰國以前的族群社會,如果要爭奪共同體的首領,只可能是一個氏族與另一個氏族,一個部落與另一個部落的爭鬥,如同武王伐紂一般。

參考文獻:

顧頡剛:《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

徐中舒:《論堯舜禹禪讓與父系家族私有制的發生和發展》

李學勤:《論清華簡〈保訓〉的幾個問題》

梁韋弦:《郭店簡、上博簡中的禪讓傳說與中國古史上的禪讓制》

彭邦本:《再論近年出土文獻中的先秦禪讓傳說———兼談所謂堯舜禹「篡奪」說》

彭裕商:《禪讓說源流及學派興衰———以竹書〈唐虞之道〉、〈子羔〉、〈容成氏〉為中心》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系今日頭條籤約作者,悟空問答籤約作者,澎湃歷史專欄作者,網易歷史專欄作者,百度ta說合作作者,全歷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實體書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北京晚報》《醒獅國學》《百家講壇》《威海晚報》等報刊雜誌及自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大眾、新銳、趣味

熱點知識化,知識娛樂化

相關焦點

  • 同樣都是記錄史實,《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更高?
    伊尹作為失敗者不可能掌握話語權,既有記載流傳,後世毫無利害關係的史官無中生有給他翻案不合邏輯,儒家掌握話語權跟太史公是同一個時代,恐怕還做不到立即隻手遮天,反而是竹書紀年出土的年代十分可疑,有這個動機篡改歷史。竹書紀年有兩個大問題: 首先,很多地方它是孤證!沒有其他能支撐說法的佐證。
  • 舜用政變奪權,伊尹犯上作亂,《竹書紀年》的歷史為何如此顛覆?
    比如《史記》中的堯舜禪讓,在《竹書紀年》裡面卻成了政變篡位: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堯的兒子),使不與父相見也。其大致意思就是,舜把堯囚禁起來,然而搶了他的位置。後來又流放了堯,還不讓堯的兒子朱丹去見他。
  • 《竹書紀年》說:舜囚堯,舜野死,那麼到底堯是不是禪讓給了舜?
    關於堯、舜、禹如何傳承天子位,主要有禪讓、篡奪兩種說法。持禪讓說的主要著作有《尚書·堯典》、《孟子》、《史記》等,其主要觀點是:天子堯因為兒子丹朱「不肖」,讓大臣們推薦德才兼備者代替丹朱,舜對屢次謀殺自己的父親、弟弟仍然孝悌有加,於是成了唯一候選人。
  • 堯舜時代,「禪讓」是真的嗎?
    根據我們從小接受的歷史教育,都知道堯舜都是禪讓帝位的,選取天下的賢能有德之士繼位,但是這個「禪讓」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嗎?質疑「禪讓」不是譁眾取寵,也不是通過獵奇來吸引眼球,最大的原因在於古時候「禪讓」不符合社會發展進化的規律。
  • 古墓出土這部「天書」,記載上古89位帝王,考古家:史記錯了嗎?
    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才寫下了《史記》。這本書的影響力巨大,成為了後世認識歷史的重要資料。但是史記的內容真的很正確嗎?有一個盜墓賊,他在進入一個戰國時期的墓穴時,他挖出了一本「天書」,上面記載著89位皇帝,顛覆了歷史認知。甚至讓考古學家大呼:《史記》錯了。
  • 歷史書上的2個假故事:堯禪讓給舜,舜禪讓給禹,真相沒這麼簡單
    儘管啟因此遭到了一些反對,但他頂住壓力,確認了世襲制度,並由此取代了禪讓制度。我們都知道禪讓制度是由堯建立的。堯是古代部落聯盟的領袖,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古代聖王,始於先秦時期,孔子創製儒學,墨子創製墨家,儒、墨並稱「二聖」,二者的共同之處就是尊崇堯。孔子說:「以天為尊,以堯為尊。
  • 神秘的竹書紀年有何來歷,為什麼它是證明夏存在的重要證據?
    可以說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的夏朝文物出現。應該說,中國有比較準確的歷史記載,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的記載,即使是商朝和西周,也都比較模糊。但卻有商朝和西周的具體文物出現。至於夏朝,只能說有商朝之前的文物出現,但無法證實這些文物是夏朝這個國家的。因此關於夏朝是否存在過,國內外不少專家對此都抱有懷疑態度。
  • 堯舜禹是真心「禪讓」嗎?背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堯舜禹是真心「禪讓」嗎?我看未必。《史記》上說,堯將天下大權授給舜的時候,內心極為掙扎,但是堯認為自己兒子丹朱不肖,如果把政權傳給他,只有他一人得利,而全國的人都要受苦;如果把政權授給舜,全國的人都可獲利,充其量只有丹朱一個人不高興。
  • 上古禪讓其實是一場笑話,堯舜禹禪讓是真是假?曹丕說出了真相
    題記:「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曹丕曹丕說下這句話的時候,正式剛剛經歷一系列的操作,接受了漢獻帝的所謂的禪讓,登基稱帝。在外人面前上演了一出「禪讓」的好戲罷了,漢獻帝禪讓,曹丕不願意,三次上書辭讓。--《竹書紀年》從這裡可以看出,舜囚禁了堯,奪取了堯的地位,而且還讓堯和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能相見。這裡的記載可比《史記》中殘酷的多了,不過也更加合理了一點。我們看看舜生長的環境,一看就知道舜生長環境是多麼惡劣。自己的親身父親並不喜歡他,而且他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現在的是繼母。
  • 埃及歷史可以用曼涅託的王表,中國夏商周為何不用竹書紀年的時間
    如果有興趣了解「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錯誤,可以閱讀我的文章《著名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中國文化史上的豆腐渣工程嗎?》那麼,中國古代有沒有留下三個朝代的時間信息呢?還真有。中國古代曾經出土一本戰國時代的史書,被命名為《竹書紀年》,可以算作中國第一本編年體通史了。這本書從夏朝一直寫到了戰國時代的魏國,可以說是一本十分珍貴的史料。不過十分可惜,這本書散佚了。
  • 「禪讓制」是一個謊言,堯舜:什麼美德,你以為我捨得讓位嗎?
    不過歷史上發生的禪位就只有這兩段,之後的禪讓制都是賊子篡位的藉口,並不是真的禪讓。但這兩段完全是自願的嗎?根據過去的觀點,堯的後代都不怎麼爭氣,尤其是嫡長子,很窩囊,不注意言行,就是一個紈絝子弟。為了保住地位,堯只好用自己的女婿舜。他的兒子在管理南河的好幾年中,什麼作為都沒有,大家都覺得他不是治國的材料。但是舜很精明,很快就樹立起了好的形象,受到百姓愛戴。
  • 古希臘神話中天神的替代與中國神話中堯舜禹的禪讓有什麼不同?
    第一代天神烏拉諾斯是被第二代天神即他的兒子克洛諾斯閹割後而取代的,同樣,第二代天神的統治也被推翻了,他的兒子宙斯也就是第三代天神對他的父親取而代之。從這一天神的更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暴力、動蕩充斥其間。相反,中國古代神話中權利的更迭卻總是平和、謙讓的。
  • 中國歷史,有準確連續的記載,原來起始於公元前的這一年
    (《史記·周本紀》)「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攝行天子事」。(《竹書紀年》)《史記》上說,是召公、周公兩位丞相共同治理朝政。但《竹書紀年》中卻明確說明,由共伯和代行天子之職。相比較來看,《竹書紀年》的可信度更高一些,原因如下:《竹書紀年》是周人自己的記載,自己記載和轉述整理相比,可信度更高一些。此書被長期埋在地下,躲過了許多的人類浩劫,實屬難得。
  • 湖南考古挖出竹簡,內容推翻歷史:學者:我們都被司馬遷騙了
    可以說,《史記》的影響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後來湖南長沙馬王堆墓考的古挖出竹簡,內容推翻歷史,讓人難以接受,震驚了考古界和歷史學者。更有學者稱:"我們都被司馬遷騙了""司馬遷可能騙了我們。"古墓的挖掘位於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馬王堆醫院內的馬王堆漢墓,是70年代在施工時被施工人員意外發現的。後經過發掘整理,共發現三座古墓。
  • 堯、舜禪讓制度,是為人民選擇賢明君主,避掉昏君誤事
    禪讓政治:最後要特別談禪讓政治。禪讓的禪是指告天,經過上天的同意,傳位給這個繼承的人;讓是指禮讓賢能者,所以禪讓是為公不為私。堯開始這樣的德政,舜承襲之。舜見大禹治水、行政能力與個人德性都十分賢能,就把禹推薦給上天,讓禹代理天子職務。
  • 公元前841年發生了什麼,為何說這一年在歷史上至關重要?
    周厲王的專利政策,讓民眾怨聲載道,每個人提起周厲王來說,那都是咬牙切齒,想想也是,自己的活路都被周厲王給斷了,自己能不恨嗎,但是周厲王對此並不擔憂,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士兵足夠強,誰不服就鎮壓誰。顯然,這裡的共和時代,並不是現在概念上的共和,而對於這樣的一個時代,有著兩種不同的說法,其中歷史記載分別是見於《史記·周本紀》和《竹書紀年》,記載如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