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憑弔數春秋,閱盡滄桑土一杯。
本籍兵爭百戰得,卻同瓦解片時休。
祖龍霸業車申恨,主父雄心宮裡愁。
唯有朦朧沙上月,至今猶自照荒丘。
——清.吳存禮《沙丘宮懷古》
楔子
公元前295年,被困在沙丘平臺的趙王雍餓死在自己的行宮裡。這位被近代學者梁啓超譽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的「改革變法歷史先驅者」大抵至死都沒有想到,自己沒有死在徵伐四方的疆場上,卻隕落在窮極一生想要守護的趙國內鬥中。霸業宏圖,幾經更迭變遷。煙消雲散,徒留後人嘆惋。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鬱郁而逝。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也就是可以上戰場了。)的王子趙雍繼位。
據史書記載,趙雍身長八尺八寸,龍顏鳥噣,廣鬢虯髯,面黑有光,胸開三尺,氣雄萬夫,志吞四海,是典型的「燕趙之士」。其父肅侯趙語,雖也可稱為「一代英主」。但是由於生前聽從了鬼谷子的高徒——蘇秦「合縱」攻勢,使得身邊曾經是一家,現在是競爭對手的魏國備受打擊,百年霸業也受到了嚴重的削弱。
可惜,趙肅侯英雄一世,奈何天不遂願,創業未半的他忽然中道崩殂,留下了發展路上正值內外交患的趙國和年幼的新王趙雍。而旁邊的「惡鄰」魏國本著「趁他病,要他命」的痛打落水狗的原則,在趙肅侯死後,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數萬,趁趙雍年幼繼位之際,俟機圖趙。
在這樣的情況下,年輕的趙雍在託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積極備戰,外聯韓宋,內整軍隊。通過一系列手段,擊敗了「五國會葬」的陰謀,保住了趙國的江山,也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從此,年輕的趙武靈王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開始書寫他的精彩人生。
剛剛登上歷史舞臺的趙雍,命運之神並沒有或多的垂青於他。在他即位的前幾年,趙國的對外戰爭,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公元前317年,趙、韓、魏聯合攻秦,敗於修魚,傷亡8萬多人。後來,齊國又在觀澤一戰中,大敗趙國。公元前316年,秦國取趙國中都及西陽。公元前313年,秦國攻打趙國藺地,俘虜了趙國將軍趙莊......
特別是和「戰國七雄」之外的中山國的鄗城之戰。一戰下來,趙國慘敗。被曾經的小弟吊打,作為大哥的趙國,終於痛定思痛,開始了反思。
歷史上的改革,往往都是從被身邊的人打疼的時候開始的。所以,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也是在被身邊的小弟開始碾壓的時候,才恍然覺醒的。就像你讀書的時候,你同桌的成績一直不如你。忽然有一天,你發現他的考試成績竟然排到了全班前列,超出了你一大截。那麼,你是想著改變自己,還是和他的距離越拉越遠?這應該算是「倒逼」吧!清末,康有為、梁啓超的變法應該也是這樣的。所以,落後不只要挨打,還要亡國!
但是,所有的改革,都有阻礙的人。特別是那些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人。當趙雍開始「整」的時候,就遇到了來自趙國上層社會的阻撓。
這是一次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碰撞。歷史的洪流總是在向前,所以要不順應時代的發展,要不就被淘汰。
——這是發展的法則!
胡服騎射就是當時作為趙國國君趙武靈王選擇的發展之路。公元前307(武靈王19年)年,趙雍在說服了以自己的叔叔公子成為首的國內「反對派」後開始了「胡服騎射」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改革。從此,趙國走向了群雄爭霸的快車道。
縱觀世界歷史,有兩位帝王的經歷極其的相似。一位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一位是18世紀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彼得大帝。他們都是自己身處的那個時代的變革者。同樣,他們都曾經微服私訪了比自己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298年,趙武靈王假裝隨從人員隨樓緩入秦。在考察了秦國的風土人情和見識了秦昭王的氣度後,嘆息「人中龍鳳,可堪敵手」後翩然而還。而千年之後的俄羅斯的彼得大帝化裝成一名水手週遊了歐洲列國三年,目睹了歐洲三大思想解放運動。
歷史相似過程,卻造就了這兩位帝王截然不同的命運。今天,當我們在回看兩個人跌宕起伏的命運時,對於,趙武靈王或許更多是感嘆。
男人徵服世界,女人徵服男人。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勇武如斯的趙武靈王在「美人」面前卻也不能免俗。那個在夢中吟唱「美人熒熒兮,顏若苕之榮。命乎命乎,曾無我嬴!」而遇見的人,最終還是左右了他之後的命運。這大概就是最早關於「夢中情人」的童話故事吧!但是,成年人的世界裡,童話都是騙人的。所以,情是最好的藥,也是最毒的毒!
趙武靈王雖為一代「雄主」,但是他也是一位父親。兒女情長自是不能避免。初立嫡長子趙章,後廢章立那位「夢中情人」吳娃所生的兒子趙何為繼承人。
壯年退位的他,或許是出於當時對於趙國發展的考慮,所以才構建起了「二元政治」。讓新王趙何提前即位,自己則退居幕後成為「太上皇」,尊稱「主父」。這樣做的目的,本來是為了應對自己常年徵戰在外,一旦遭遇不測,新即位的王可以立即上手,避免出現自己初即位時出現的「困頓」局面。這樣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權平穩的交給自己的接班人,而且還要送上一程。可憐天下父母心,趙武靈王如此做法,就像我們現在的父母一樣,給了孩子好的物質基礎,卻還想在孩子自我成長的路上,為他們保駕護航。如此做法,或許可以為孩子換得一時的順暢,卻讓他們在成長中太晚的面對艱難,勢必會影響他們後來的成長。
而趙武靈王在「廢長立幼」後的後悔,卻是真正把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淵。也最終引發了「兄弟鬩牆」的慘劇。所以,後來的帝王之家在「立儲」的問題上,都輕易不敢言「廢儲」。
繼承了他優良基因的趙何,加上三代老臣「肥義」等人的輔佐,新王趙何羽翼漸豐。趙國的外患轉而成了內憂。而這內憂的源頭,就是趙武靈王自己。
權力是最好的春藥。當他想收回權利時,卻發現自己的兒子——即位的趙何已經對這份權利上癮了。趙國的內憂不知是「兄弟鬩牆」的悲劇,還有「父子相殘」的慘劇。
公元前295年,公子趙章、田不禮就發動了叛亂。兵敗,逃到武靈王所居住的沙丘平臺宮中躲藏。後被追到的公子成、李兌所殺。而趙武靈王在被包圍達3個月,在宮中得不到飲食,飢餓難耐,就掏雀窩捉幼雀生食充飢,終於餓死在沙丘宮中。
沙丘,這個作為見證了中國先秦時期帝王徵伐的地方,成了他們最後的歸宿。從商紂王在此設立酒池肉林開始,到趙武靈王餓死在這裡,以及後來的始皇帝病死於此後的沙丘之謀。這一系列和沙丘有關的事件,無不影響這中國歷史大勢的發展。
只是不知道,在這裡相遇的趙武靈王和始皇帝是否會有英雄相惜的惺惺之情。當年舉世無敵的一代雄主遇見一統華夏的始皇帝,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
只是,歷史沒有假設!
死後的趙武靈王被葬在了代地靈丘(今大同靈丘)。一代雄主倘若有靈,是否會為自己的「雄心未現」而嘆息呢......
北風呼嘯,徒有殘陽悠悠......
跋
趙武靈王,積極的軍國主義者,有其恢弘的氣度與善謀能斷的智慧,更懂得運用時勢,勇於改革。同時,發揮兵法所長,謀取接連的勝利。只是趙武靈王縱有成王敗寇的豪賭氣魄,卻輸於兒女情長的一筆多情,最終沒有實現他的霸業宏圖。煙消雲散,徒留下屬於軍人的傲氣與執著不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