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是一個古老的城市,邯鄲也稱之為成語之鄉,因為老家也是邯鄲的,從小在課文上就學習過完璧歸趙,胡服騎射,邯鄲學步等等這些成語典故,邯鄲還有一個稱呼就是千年趙都,為什麼這麼叫是因為邯鄲在兩千年前就是趙國的都城了,談到趙都就不得不提一下趙武靈王了。
趙武靈王十五歲登基初出茅廬就挫敗了五國圖趙初露鋒芒,之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讓趙國達到空前絕後的強大,並且又滅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還修築了"趙長城",當然這些風光偉績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我們今天就談談趙武靈王后期所犯的致命錯誤。
第一,趙武靈王壯年退位,大家都聽說過一個詞,就是功成身退,趙武靈王就是那種覺得自己在國內做的一切都足夠好了然後在正當壯年的時候選擇讓位,然後進行對外的軍事活動,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更加錯誤的就是廢長立幼後又幫助長子對抗幼子,導致了後來的沙丘之變,最終決定了慘死的命運,趙武靈王很早以前就立公子章為太子,公子章是趙武靈王和第一任夫人的兒子,後來趙武靈王又與吳娃生下了公子何(也就是後來的趙惠文王),吳娃英年早逝給趙武靈王帶來了短暫的快樂,因為吳娃臨死前的一個願望趙武靈王就廢掉了公子章,改立公子何為太子並且禪位,其實說實話趙武靈王四十多歲完全沒有必要禪位。
第二,奪回權力,其實即便是壯年退位也沒什麼大不了,只要國家安定也就罷了,問題是因為趙武靈王每天看著公子章作為哥哥天天給公子何行禮覺得實在過意不去,而公子章又從來沒有任何怨言,這就導致趙武靈王覺得很對不起公子章,並且此時的趙武靈王逐漸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已經被架空了,本來想當一個太上皇結果發現自己只是一個掛名的,實權早已被公子何掌握,這個時候他就想重新收回權利。
第三,奪權導致兄弟殘殺,因為想要奪權,所以他又想要扶起公子章,這個做法直接導致了兄弟反目,公子章覺得趙武靈王還是偏向自己的,因此就舉起了反旗,後來奪權失敗之後逃跑跑到了趙武靈王這裡,當時趙武靈王正在沙丘(也就是如今的邢臺),之後公子何就包圍了沙丘,逼迫趙武靈王交出公子章,然後無奈趙武靈王只能交出公子章,之後公子章被殺,當時趙國有法律規定,帶兵圍困王宮的人都要被滅族,公子章死後,公子成和李兌商量說:"因為公子章的原因,包圍了趙武靈王,現在即使撤圍解兵,我們也會被滅族。"於是繼續包圍不解,並下令宮中的人說,後出來的殺頭。武靈王所居宮中的人全部出來了,後來圍困長達三個月,趙武靈王最後被餓死。
其實縱觀趙武靈王的一生可謂是前期精明才幹,後期昏庸寡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趙武靈王的前期風光事跡卻不知道他後期的慘死,課本上只會告訴你胡服騎射但絕不會告訴你沙丘之變,其實自古以來因爭王位發生的慘案數不勝數,有人說李世民,公子何殺兄囚父,但是在那個位置他們又能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