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2020-12-22 王振二三事

必須從秦趙長平之戰入手。幾乎所有的古代史籍,在講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的秦趙長平之戰時,都說趙軍大敗虧輸,其40萬降卒都被秦武安君白起給全部坑殺(活埋)了。實際這個數字有誇張之嫌,不能全信,大約是白起等人虛報戰功所為,證據如下:

(1)、以秦國、趙國可能擁有的最大兵力及長平之戰雙方所能動員的參戰兵力作宏觀分析:活埋40萬趙卒之說無法成立。

(2)、秦趙兩國各自有多少軍隊、幾多兵員,先秦史籍均沒有記載。《戰國策·秦策》中的統計資料並不標準,有時說秦國擁有「戰車千乘,奮擊百萬」,有時又說「名師數百萬」,百萬與數百萬差距甚大,根本就是兩個概念。《韓非子》中又有「名師數十百萬」之說。那麼趙國有多少軍隊呢?《戰國策·趙策一》中借蘇秦之口稱趙有「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這些數字很模稜,並不準確,要弄清楚兩國可能擁有的最大兵力,必須從當時兩國的戶籍總人口數來推斷。

據楊寬先生在其著述《戰國史》中分析統計,「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的總人口數大約在2000萬左右。

以此推算趙國的人口約為223萬餘口。而秦國的人口,按《漢書·地理志》記載「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那麼戰國總人口數為2000萬左右,按比例秦國當擁有600多萬人口。

戰國七雄均實行郡縣徵兵制,規定凡年滿15至60的男丁都要服兵役。據此,把秦趙兩國的總人口數剔除約一半女性,再從男性丁口中剔除約一半的老幼(15以下60以上)病殘,那麼,在長平之戰前,趙國應服兵役者大約在5、60萬左右;秦國服兵役者也應在150萬以上。這就是秦趙兩國所擁有最大可能的兵力總數。

先秦史料並沒有明確提供秦趙兩國投入到長平戰場的兵力數,那麼是役兩國到底動員了多少兵員呢?這場戰役只為攻城略地,還算不上殊死大決戰,所以雙方絕不會投入全國所有的兵力去參戰的。

限於篇幅,對於此戰的背景和起因就不做詳細介紹了。從趙國來講,長平之戰前幾年,馬服君趙奢用兵「必負十萬、20萬之眾」,相國田單對此很有看法,認為如此興師動眾,會耗盡民力,「使民不得耕作」。以此推斷,廉頗在長平所率的兵力,大約只有20萬左右,即該國男性青壯勞力的三分之一。超過這個數字,則國家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就無法維持,戰爭更是難以為繼了。

秦國在戰事初期只派了一個左庶長王齕為將,這是一個十等爵位的中、低級軍職。當時的王齕沒有立過顯赫戰功,也不是名將,秦王決不會輕易將精銳重兵交給他指揮的。不過王齕的對手是趙國宿將廉頗,兩軍對抗,王齕還曾數挫趙軍,所以推算秦軍投入的兵力應該多於趙軍,但最多不會超過30萬人。

從戰爭的過程中雙方有無增兵進援來看,趙軍在戰事初起時小有失敗,趙王曾經想增兵支援廉頗,是為「卷甲而趨之」,但大臣樓昌、虞卿表示反對,遂沒有成為事實。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當初趙王並沒有徵發全國之兵交給廉頗統轄,不然哪裡還能徵調援兵「卷甲而趨之」?後廉頗改變用兵方略,堅壁清野,據險堅守,決不出戰,以拖垮秦軍。就在雙方對峙不下時,趙王中計,用趙括取代廉頗為將,但只換將,沒增兵,史書說:「括至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兵擊秦師」。由此可以看出,他到長平時最多只帶了幾個幕僚和少數親兵,所指揮的仍是廉頗留下的20萬將士,但他卻把廉頗的正確戰術全盤拋棄了,轉守為攻,在指揮上犯了無法挽回的大錯誤。

最後趙括被秦軍圍困待援時,趙國與楚國、齊國都發了援軍,但都被秦軍阻絕。這部分援兵根本沒有進入長平主戰場,沒進入包圍圈,當然不可能成為被秦軍坑殺的對象。

而秦王得知趙國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時,就秘密派遣有「殺神」之稱的武安君白起去取代王齕統率秦軍,為保密「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這是一次極度保密的易帥行動,為此秦國決不會採取比較惹人注目的增兵舉動去打草驚蛇。何況白起善於以寡擊眾,且百戰百勝,從無敗績,不在乎增不增兵。後來白起分割包圍趙軍,秦王徵集河內郡15歲以上的丁壯前去增援,以「遮絕趙救兵及糧食」。秦國大約增加了10萬援兵,因此,長平之戰秦軍投入的總兵力決不會超過40萬。

既然參加長平之戰的秦軍在40萬左右,趙軍則投入了20萬兵力,那麼所謂白起坑殺40萬趙軍降卒當然也不可信了。

況且,要活埋40萬趙軍降卒,得多大的工程量啊,在沒有現代挖掘設備的戰國時期,光靠士兵用鏟、鋤挖坑,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長平之戰後,趙軍還打過兩次大勝仗,從這種情況看:白起活埋趙軍40萬降卒之說當不屬實。史載,秦趙長平之戰後的第二年,秦國再次出軍大舉伐趙,所動用兵力的規模遠超長平,「三軍之俸,有倍於前」,既然糧餉有倍於前,那麼軍隊數量肯定也「倍其前」。雖然秦軍攻入趙境後一路勢如破竹,一度進圍趙都邯鄲,結果趙軍在魏、楚援軍的幫助下發起反攻,結果接連取得大勝,秦軍死傷慘重,被迫退兵。秦王再三請白起重披戰袍,再去統兵,白起寧死不從。為什麼呢?難道他覺得自己殺孽太重而不敢去?非也,因為他認為趙國雖遭長平之敗,但仍保存有相當實力,還沒到徹底滅趙的最佳時機。後來白起因此被革職,逐出京城,並被迫自殺,而秦王一意孤行伐趙的結果,卻是付出了30萬將士的生命,最終「充甲負弩,戰竦(害怕,恐懼)而卻。罷(罷兵)而去」。前251年,燕國出兵60萬(數字誇大)分兩路大舉攻趙,結果被廉頗、樂乘率趙軍打得大敗,燕軍損兵折將,狼狽而回。期間趙軍還從容擊敗了數萬匈奴騎兵的入侵,幾乎團滅其軍。以上事實說明,如果長平之戰後40萬趙卒真的被白起坑殺,在短短幾年後,趙國怎麼還能奇蹟般地再起強兵擊潰敵國大軍呢?

考古發現,白起坑卒確有其事,但沒有坑40萬(幾乎是趙國常備軍總兵力)那麼多,趙軍雖損失慘重,但還沒到傷筋動骨的地步。歷史上頻繁爆發的戰爭,將領誇大戰果、虛報戰功之事並不鮮見。秦國有「上首功」的軍功制度,所謂活埋40萬趙軍之說,是白起等人謊報的,目的是憑戰功封侯賜爵,這數字水分很大,是不確實的,因而也是不可信的。否則,很難解釋趙國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復甦,併集結起那麼多人馬,能相繼擊敗一股股攻趙強敵……。

相關焦點

  • 因為有他倆,長平之戰後虛弱的趙國依然可以吊打秦軍,全殲匈奴!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和王翦,還有戰國四君子中的三個,當然還少不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毛遂自薦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後世如雷貫耳的名字。長平之戰的關鍵人物有白起、範睢、廉頗和趙括。
  • 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不滅趙國?不是秦國不想,而是秦國做不到
    這場戰役的結果是秦國獲得了最後,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但是儘管秦國在長平之戰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趙國還是存活了許久才被秦國滅了。那麼秦國在獲得長平之戰勝利的情況下,又有白起這樣的當世名將,為何不一鼓作氣滅了趙國呢?
  • 邯鄲之戰趙國精銳損失殆盡,為何還能夠在戰國末期短暫中興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45萬大軍,精壯男子幾乎損失殆盡。對於人口只有數百萬的趙國來說,45萬精壯男子的戰死,足以讓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然而趙國並沒有在長平之戰後滅亡,反而在長平之戰後浴火重生,將周邊的鄰居都打了一個遍,還屢次擊敗強大的秦軍。
  • 長平之戰後,山東六國還有機會打敗秦國嗎?答案顯而易見!
    在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結果,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傷亡近20萬,即雙方傷亡超過60萬。此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櫓」。
  • 《大秦賦》開篇的邯鄲之戰:秦強趙弱,為何秦國會敗給趙國呢?
    對於邯鄲之戰來說,是和長平之戰連在一起的。雖然《大秦賦》沒有展現長平之戰,但是,大家都知道在這場戰役中,白起擊敗了趙括,讓趙國一下子就損失了40多萬大軍。 因此,如果說長平之戰前,秦國和趙國還是旗鼓相當的話,那麼,非常明顯的是,在長平之戰後,秦強趙弱的格局可以說難以改變了。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秦國為了一統天下,必定要橫掃中原。而橫亙在河東之地與河北平原之間的上黨高地,就成為秦國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 拿下了這塊高地,韓趙魏三國的七寸被秦國拿捏得死死的。至此,戰國史上最著名,也最殘酷的長平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長治盆地成了秦國的首選。佔領長治盆地後,向東可以經過滏口陘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亦可將趙國一分為二後直切要害。
  • 長平之戰中,秦國為何一開始讓王齕指揮,而不是白起呢?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阬殺趙軍約45萬。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襄王派兵攻佔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懾韓國。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匈奴人天生就是優秀的騎兵,在李牧之前,趙國雖強,但面對匈奴人的入侵卻是頗為疲憊。後李牧改變策略,搭建烽火臺,並大量建造營壘固守,此舉雖然看似膽小,但確實有效,這就是後世赫赫有名的「堡壘戰術」。連續十年,李牧一直閉關不出,自視甚高的匈奴人便放鬆了警惕。然而趙國將士卻按捺不住想要與匈奴一戰的心情,多次請戰,終於換來李牧的首肯。
  • 長平之戰後,趙國40萬將士被白起坑殺,到底該不該怪趙括紙上談兵?
    在春秋戰國,乃至戰國歷史上,影響最大,最為深遠的戰役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這場戰役給當時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也是軍事史上重大的戰役。長平之戰後,在六國之中,竟然沒有與秦國相匹敵的一個國家。 這場戰役的將領就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白起,對戰趙國的廉頗、趙括。
  • 長平之戰,白起為什麼要坑殺趙國40萬大軍,原因居然來自商鞅
    秦昭襄王45年(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戰敗韓國野王,野王投降秦國。時韓桓惠王主動獻上黨郡給秦國,以息戰禍。然上黨郡守不願降秦,率眾獻上黨郡於趙國,意在用趙抗秦,保全韓國。趙孝成王欣然接受。秦國大怒,於是大軍壓境。
  • 活埋45萬趙軍的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秦國真無敵了
    這片上黨高地之下,躺著的是45萬趙國熱血男兒的靈魂。經過了長平之戰洗禮的秦國鐵騎,完成六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韓國領土狹小,魏國已經霸業中衰,而趙國得益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實行軍事改革,軍事實力和秦國有得一拼。此外,趙國向北開拓了大量土地,打敗了匈奴。在當時的局勢下,趙國儼然成為了東方六國抗擊秦國東出的中流砥柱。趙國,自此被秦國看作眼中釘,肉中刺。
  • 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趙孝成王等五國為何不出手救援?
    長平之戰是趙國永遠的痛苦,四百五十萬大軍的全軍覆沒,使趙國幾乎家家戶戶都戴上了白孝,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輕男子幾乎都在這場戰爭中陣亡,以致於趙國只能派十多歲的孩子防守邯鄲。由於這場戰爭的失敗,使趙國完全喪失了與秦國爭奪天下的機會。因此,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是什麼原因?
  • 長平之戰:廉頗對王齕,趙括對白起,趙國是如何葬送40萬大軍的?
    長平之戰給人最大的歷史影響便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致使趙國國勢每況愈下,秦國的一統之路從此便只是時間問題。此後,才有了始皇的「奮六世之餘烈」。不過,事實上長平之戰經歷了三年的苦戰,趙軍雖然全軍覆沒,損失了45萬青壯,但秦軍也損失了二十萬。
  • 當衰落的趙國遇到了崛起的匈奴:名將李牧,防守反擊,一劍封喉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然而,幾十年後,林胡二族融入到了匈奴帝國,變得更加的強大。而趙國,在公元前260年,也就是胡服騎射後的45年,經受了長平之戰的慘敗,國中壯年損失殆盡,此後秦國接連對趙國發起滅國之戰,而燕國之流也趁火打劫。此時,奄奄一息的趙國,又將如何面對日益強大的匈奴帝國呢?一個叫李牧的趙人,就在這樣危難的時刻,被任命為趙國雁門郡的太守,他肩負著在北境擋住匈奴帝國的使命。
  • 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如何能以衰弱之兵合縱諸侯,解除邯鄲之圍的?
    談秦說漢(314)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如何能以衰弱之兵合縱諸侯,解除邯鄲之圍的?趙國也說不上是贏得了邯鄲之戰,最多也就是在楚國、魏國、齊國的合縱之下,與秦軍交戰,取得了一些小勝利。秦軍見諸侯結盟已經形成,繼續打下去會對其更加不利,逐漸解圍而去。國都被秦軍圍困將近一年,從戰略上說趙國屬於失敗。
  • 伊闕之戰,白起只有12萬大軍,為何能擊敗24萬韓魏聯軍?
    比如在漢末三國時期,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大家比較熟悉的戰役,往往都是以少勝多。所以,對於伊闕之戰來說,自然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了。伊闕之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從周赧王二十四年至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91年-前289年),秦國先後進攻並佔領了韓國的宛(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葉(今河南省葉縣南)、鄧(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奪取了魏國的軹(今河南省濟源縣東南)、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那麼,問題來了,伊闕之戰,白起只有12萬大軍,為何能擊敗24萬韓魏聯軍?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長平之戰前期,堅守不出,成功抵禦秦軍進攻。只是比較遺憾的是,因為趙孝成王用人失誤,也即用趙括取代了廉頗,這才導致了長平之戰的失敗。在長平之戰後,廉頗參加了《大秦賦》開篇的邯鄲之戰,成功抵擋了秦國大軍的進攻。邯鄲之戰後,燕國想要對趙國落井下石。對此,廉頗擊退燕國進攻,斬殺燕軍主帥慄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此戰之後,廉頗拜相國,冊封信平君。
  • 秦王為何忌憚趙國?多次戰役損傷近百萬,皆因趙雍之舉
    在整個戰國歷史中,趙國可以說是讓秦軍吃盡了苦頭,將近100多萬人在同趙國的交戰中犧牲。多次戰役奠定強國之名在秦國同趙國的多次戰役中,秦國的損失不在趙國之下,特別是在秦國經歷過商鞅變法之後,想要徵服六國的計劃提上日程,在公元前270年,秦國進攻趙國的閼與,但在趙奢的帶領下,趙軍用偽裝和騎兵取得最後的勝利,而秦軍在這場戰鬥中全軍覆沒。
  • 北抗匈奴抵禦秦國的李牧,讓王翦久攻不下,結果卻被小人冤殺!
    在作戰的時候,李牧先想著的不是取勝,而是如何立於不敗之地,在打匈奴的時候他隱藏人馬,在抵禦強秦的時候他堅守不出,他不浪費一兵一卒,卻又時刻等待著敵人犯錯,只要一次取勝就讓對方難以翻身。這一點從打敗匈奴就能看出來,匈奴都是遊騎兵,好打敗不好殲滅,李牧沉寂多年,擺下戰車陣型,前面擋住匈奴騎兵衝鋒,側面是騎兵掩護,後方是弓箭手埋伏,萬箭齊發之下全殲匈奴騎兵。
  • 漢軍漠北戰匈奴,霍去病取代衛青對陣匈奴單于,能不能全殲對手?
    如果漠北大戰的時候 霍去病對陣匈奴單于 有沒有把握吃下單于主力?左賢王雖然是匈奴太子,實力最強,但是和匈奴單于主力兵團相比還是有些差距的。 衛青有機會全殲匈奴主力, 但是追單于去了 沒有全殲敵軍 讓匈奴保留了有生力量。霍去病面對匈奴單于會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