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從秦趙長平之戰入手。幾乎所有的古代史籍,在講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的秦趙長平之戰時,都說趙軍大敗虧輸,其40萬降卒都被秦武安君白起給全部坑殺(活埋)了。實際這個數字有誇張之嫌,不能全信,大約是白起等人虛報戰功所為,證據如下:
(1)、以秦國、趙國可能擁有的最大兵力及長平之戰雙方所能動員的參戰兵力作宏觀分析:活埋40萬趙卒之說無法成立。
(2)、秦趙兩國各自有多少軍隊、幾多兵員,先秦史籍均沒有記載。《戰國策·秦策》中的統計資料並不標準,有時說秦國擁有「戰車千乘,奮擊百萬」,有時又說「名師數百萬」,百萬與數百萬差距甚大,根本就是兩個概念。《韓非子》中又有「名師數十百萬」之說。那麼趙國有多少軍隊呢?《戰國策·趙策一》中借蘇秦之口稱趙有「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這些數字很模稜,並不準確,要弄清楚兩國可能擁有的最大兵力,必須從當時兩國的戶籍總人口數來推斷。
據楊寬先生在其著述《戰國史》中分析統計,「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的總人口數大約在2000萬左右。
以此推算趙國的人口約為223萬餘口。而秦國的人口,按《漢書·地理志》記載「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那麼戰國總人口數為2000萬左右,按比例秦國當擁有600多萬人口。
戰國七雄均實行郡縣徵兵制,規定凡年滿15至60的男丁都要服兵役。據此,把秦趙兩國的總人口數剔除約一半女性,再從男性丁口中剔除約一半的老幼(15以下60以上)病殘,那麼,在長平之戰前,趙國應服兵役者大約在5、60萬左右;秦國服兵役者也應在150萬以上。這就是秦趙兩國所擁有最大可能的兵力總數。
先秦史料並沒有明確提供秦趙兩國投入到長平戰場的兵力數,那麼是役兩國到底動員了多少兵員呢?這場戰役只為攻城略地,還算不上殊死大決戰,所以雙方絕不會投入全國所有的兵力去參戰的。
限於篇幅,對於此戰的背景和起因就不做詳細介紹了。從趙國來講,長平之戰前幾年,馬服君趙奢用兵「必負十萬、20萬之眾」,相國田單對此很有看法,認為如此興師動眾,會耗盡民力,「使民不得耕作」。以此推斷,廉頗在長平所率的兵力,大約只有20萬左右,即該國男性青壯勞力的三分之一。超過這個數字,則國家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就無法維持,戰爭更是難以為繼了。
秦國在戰事初期只派了一個左庶長王齕為將,這是一個十等爵位的中、低級軍職。當時的王齕沒有立過顯赫戰功,也不是名將,秦王決不會輕易將精銳重兵交給他指揮的。不過王齕的對手是趙國宿將廉頗,兩軍對抗,王齕還曾數挫趙軍,所以推算秦軍投入的兵力應該多於趙軍,但最多不會超過30萬人。
從戰爭的過程中雙方有無增兵進援來看,趙軍在戰事初起時小有失敗,趙王曾經想增兵支援廉頗,是為「卷甲而趨之」,但大臣樓昌、虞卿表示反對,遂沒有成為事實。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當初趙王並沒有徵發全國之兵交給廉頗統轄,不然哪裡還能徵調援兵「卷甲而趨之」?後廉頗改變用兵方略,堅壁清野,據險堅守,決不出戰,以拖垮秦軍。就在雙方對峙不下時,趙王中計,用趙括取代廉頗為將,但只換將,沒增兵,史書說:「括至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兵擊秦師」。由此可以看出,他到長平時最多只帶了幾個幕僚和少數親兵,所指揮的仍是廉頗留下的20萬將士,但他卻把廉頗的正確戰術全盤拋棄了,轉守為攻,在指揮上犯了無法挽回的大錯誤。
最後趙括被秦軍圍困待援時,趙國與楚國、齊國都發了援軍,但都被秦軍阻絕。這部分援兵根本沒有進入長平主戰場,沒進入包圍圈,當然不可能成為被秦軍坑殺的對象。
而秦王得知趙國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時,就秘密派遣有「殺神」之稱的武安君白起去取代王齕統率秦軍,為保密「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這是一次極度保密的易帥行動,為此秦國決不會採取比較惹人注目的增兵舉動去打草驚蛇。何況白起善於以寡擊眾,且百戰百勝,從無敗績,不在乎增不增兵。後來白起分割包圍趙軍,秦王徵集河內郡15歲以上的丁壯前去增援,以「遮絕趙救兵及糧食」。秦國大約增加了10萬援兵,因此,長平之戰秦軍投入的總兵力決不會超過40萬。
既然參加長平之戰的秦軍在40萬左右,趙軍則投入了20萬兵力,那麼所謂白起坑殺40萬趙軍降卒當然也不可信了。
況且,要活埋40萬趙軍降卒,得多大的工程量啊,在沒有現代挖掘設備的戰國時期,光靠士兵用鏟、鋤挖坑,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長平之戰後,趙軍還打過兩次大勝仗,從這種情況看:白起活埋趙軍40萬降卒之說當不屬實。史載,秦趙長平之戰後的第二年,秦國再次出軍大舉伐趙,所動用兵力的規模遠超長平,「三軍之俸,有倍於前」,既然糧餉有倍於前,那麼軍隊數量肯定也「倍其前」。雖然秦軍攻入趙境後一路勢如破竹,一度進圍趙都邯鄲,結果趙軍在魏、楚援軍的幫助下發起反攻,結果接連取得大勝,秦軍死傷慘重,被迫退兵。秦王再三請白起重披戰袍,再去統兵,白起寧死不從。為什麼呢?難道他覺得自己殺孽太重而不敢去?非也,因為他認為趙國雖遭長平之敗,但仍保存有相當實力,還沒到徹底滅趙的最佳時機。後來白起因此被革職,逐出京城,並被迫自殺,而秦王一意孤行伐趙的結果,卻是付出了30萬將士的生命,最終「充甲負弩,戰竦(害怕,恐懼)而卻。罷(罷兵)而去」。前251年,燕國出兵60萬(數字誇大)分兩路大舉攻趙,結果被廉頗、樂乘率趙軍打得大敗,燕軍損兵折將,狼狽而回。期間趙軍還從容擊敗了數萬匈奴騎兵的入侵,幾乎團滅其軍。以上事實說明,如果長平之戰後40萬趙卒真的被白起坑殺,在短短幾年後,趙國怎麼還能奇蹟般地再起強兵擊潰敵國大軍呢?
考古發現,白起坑卒確有其事,但沒有坑40萬(幾乎是趙國常備軍總兵力)那麼多,趙軍雖損失慘重,但還沒到傷筋動骨的地步。歷史上頻繁爆發的戰爭,將領誇大戰果、虛報戰功之事並不鮮見。秦國有「上首功」的軍功制度,所謂活埋40萬趙軍之說,是白起等人謊報的,目的是憑戰功封侯賜爵,這數字水分很大,是不確實的,因而也是不可信的。否則,很難解釋趙國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復甦,併集結起那麼多人馬,能相繼擊敗一股股攻趙強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