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之戰趙國精銳損失殆盡,為何還能夠在戰國末期短暫中興

2020-12-22 史海泛舟擺渡人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45萬大軍,精壯男子幾乎損失殆盡。對於人口只有數百萬的趙國來說,45萬精壯男子的戰死,足以讓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然而趙國並沒有在長平之戰後滅亡,反而在長平之戰後浴火重生,將周邊的鄰居都打了一個遍,還屢次擊敗強大的秦軍。

長平之戰趙國的損失

長平之戰趙軍陣亡20多萬,被秦軍坑殺20多萬,前後損失人數大約為45萬人。長平之戰爆發的時候,趙國的總人口大約為500萬人左右,其中能夠打仗的人大約有150萬人,精兵數量大約有50萬人。

可以說僅僅長平之戰一戰,趙國國內的精兵就已經損失殆盡,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而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秦國立刻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想要一鼓作氣滅亡趙國,改變東方六國和秦國勢均力敵的局面。

趙國贏得邯鄲之戰的勝利

秦軍包圍邯鄲之後,趙國的局勢十分危機。不過此時的趙國人並沒有因為45萬大軍的陣亡而喪失鬥志,他們紛紛將仇恨化為力量,拼死抵抗秦軍的進攻保衛趙國。與此同時,魏國和楚國也發兵幫助趙國,共同擊退了秦軍的進攻。

在邯鄲之戰爆發的時候,趙國的鄰國燕國趁火打劫,從背後偷襲了趙國。趙王在邯鄲之戰結束後,派遣廉頗率軍討伐燕王,包圍了燕國的都城。後來燕王同意割地求和,趙國才沒有滅亡燕國。擊退秦國和擊敗燕國,讓趙國從長平之戰的陰影中走了出來,趙國的國力開始進入了恢復期。

短暫中興

邯鄲之戰結束後,趙國進入了短暫的中興時期。趙國通過發動對燕國和魏國的戰爭,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逐漸恢復了一定的實力。同時趙國還取得了防範匈奴戰爭的勝利,李牧通過以逸待勞的打法,殲滅匈奴軍隊十萬人,為趙國贏得了十多年的邊境和平。

除了在和周邊國家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外,趙國還屢次擊敗秦軍的進攻,消滅了十餘萬秦軍。其中龐煖在趙悼襄王六年殲滅秦軍三萬,射殺秦國名將蒙驁。李牧在趙幽繆王三年擊敗秦將桓齮,殲滅秦軍十多萬人。

趙國為何能夠短暫中興

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已經成為了戰國後期的第二強國。雖然秦國在長平之戰殺死趙軍45萬人,但是秦軍也在長平之戰受到了重創,之後又在邯鄲之戰損失慘重。邯鄲之戰結束後,趙國憑藉著以往積累下來的實力,仍然保持了戰國強國的地位。但是由於長平之戰對趙國的沉重打擊,趙國再也沒能恢復與秦國針鋒相對的勢力,最終被秦國吞併滅亡。

相關焦點

  • 《大秦賦》開篇的邯鄲之戰:秦強趙弱,為何秦國會敗給趙國呢?
    對於《大秦賦》來說,開篇就是堪稱戰國歷史轉折點的邯鄲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呂不韋幫助嬴政的父親嬴異人成功逃回秦國,後者最終成為秦莊襄王。對於邯鄲之戰來說,是和長平之戰連在一起的。雖然《大秦賦》沒有展現長平之戰,但是,大家都知道在這場戰役中,白起擊敗了趙括,讓趙國一下子就損失了40多萬大軍。 因此,如果說長平之戰前,秦國和趙國還是旗鼓相當的話,那麼,非常明顯的是,在長平之戰後,秦強趙弱的格局可以說難以改變了。
  •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他國家支援?三大原因不容忽略
    導言: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它國家支援?從師出無名和利益角度,分析長平之戰,山東五國為何不援助趙國,三大原因不可忽略戰國風雲,大國爭霸,小國遭殃,這個時代發生了無數次戰爭,其中最慘烈的戰爭當屬秦國與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此戰可謂是趙國歷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場戰爭,真正的長平之戰爆發之前,秦國與趙國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對峙,在這三年當中,趙國基本上消耗了國內變法以來所積蓄的力量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大家對於戰國後期的歷史應該比較熟悉,天下就剩下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這裡面要說軍事力量最強的毫無疑問是秦國,以一國之力對抗東方六國,而六國中能與勉強抗衡的恐怕只有趙國了。兩國各自都鍛鍊出了一批能徵慣戰的傑出將領,秦國有白起、王翦、王賁、李信等,趙國有廉頗、李牧等。兩國相互徵戰、連年廝殺,可以說仇怨較深。
  • 秦滅六國之戰上:趙國很慘只排第二,比他更慘的是哪國?
    韓國韓昭侯任申不害為相變法後,獲得了短暫的強大,但最後以失敗告終,就算是成功也遠不及秦國商鞅變法的徹底。在戰國七雄爭霸的年代,軟弱的韓國夾在五強國中間,領土不能擴張,一直是各國宰割的對象。初期還可以聯合五國抵抗秦軍,但到後面面對強大的秦軍,韓國只能割讓土地。上黨郡守不甘心事秦,帥民眾歸趙,由此爆發了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韓國成功將仇恨轉嫁到趙國,秦趙兩國多次交戰。
  • 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和太子丹,為何從朋友變成敵人呢?
    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和太子丹,為何從朋友變成敵人呢?一首先,從戰國七雄的地圖上來看,秦國和燕國之間,無疑是距離最為遙遠的兩個諸侯國。對於秦國來說,核心區域在今甘肅、陝西等地。而就燕國來說,則在今河北、北京、天津、遼寧等地。在秦國和燕國之間,還隔著魏國、趙國等諸侯國。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了三位,而白起因為在邯鄲之戰期間被秦昭襄王賜死,所以沒有出現在這部電視劇中。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冊封上卿。在戰國時期,上卿是接近丞相的官職,比如秦國大臣姚賈就長期擔任一職。
  • 長平之戰中趙國失敗罪魁禍首是誰?趙括?不,是他,人生三大敗筆
    你方唱罷我登臺,當小國寡民的安靜被野馬嘶鳴代替,強強爭霸代替「禮制壓榨」成為新的絕唱,戰國後期的對手也從齊秦轉變為趙秦,趙國成為秦國統一九州最大的障礙,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則是秦國統一天下有力的幫手,他就是趙孝成王,為何?
  •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直攻邯鄲,為何秦昭襄王拒絕,若同意能滅趙嗎
    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役,說它大是因為長平之戰投入的兵力是整個戰國最多的,秦國和趙國合計投入兵力接近100萬,哪果史書說的沒錯的話,這就是作戰部隊的人數,還不包括運輸部隊和後勤保障部隊,而且長平之戰一戰就導致了趙國損失了45萬人。
  • 秦王為何忌憚趙國?多次戰役損傷近百萬,皆因趙雍之舉
    在整個戰國歷史中,趙國可以說是讓秦軍吃盡了苦頭,將近100多萬人在同趙國的交戰中犧牲。多次戰役奠定強國之名在秦國同趙國的多次戰役中,秦國的損失不在趙國之下,特別是在秦國經歷過商鞅變法之後,想要徵服六國的計劃提上日程,在公元前270年,秦國進攻趙國的閼與,但在趙奢的帶領下,趙軍用偽裝和騎兵取得最後的勝利,而秦軍在這場戰鬥中全軍覆沒。
  • 魏國乃戰國初期霸主,在「桂陵之戰」敗於齊國後,為何不反攻齊國
    戰國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遂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霸主,力壓同為三晉的趙韓兩國。為擺脫不利局面,趙國與齊、宋、燕等國會盟,魏國本就處於四戰之地,為避免陷入圍攻,遂於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發兵攻趙,齊國出兵救援,以「圍魏救趙」之計在桂陵大敗魏軍。
  • 與秦國大戰的趙國將領,與白起王翦齊名
    -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 [1] ,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時間進入到了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即位後,先是進行了一番頗有作為的內政改革:罷免權相呂不韋的職權和以秋風掃落葉般平定了嫪毐之亂,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加強了中央集權,又選賢任能,使得秦國人才濟濟,出現了李斯、尉繚、王翦之類的名臣武將;接著憑藉父輩所創立下的基業所形成的深厚基礎開始了一統天下的步伐。
  • 因為有他倆,長平之戰後虛弱的趙國依然可以吊打秦軍,全殲匈奴!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和王翦,還有戰國四君子中的三個,當然還少不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毛遂自薦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後世如雷貫耳的名字。長平之戰的關鍵人物有白起、範睢、廉頗和趙括。
  • 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為何亡在一個妓女手上?
    所以,我覺得,如果是春平君繼承王位,也許趙國還有轉圜的餘地,為什麼呢?雖然在長平之戰中,趙國被坑殺了四十萬將士,又經過了漫長的邯鄲保衛戰,但是趙國依然還是非常有實力的。特別的廉頗和李牧為趙國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面對這兩員老將,秦燕兩國都是非常忌憚的。所以,想盡辦法要除去這兩個人。事實也證明,秦國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優秀,趙國逐廉頗,殺李牧,自毀長城。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而橫亙在河東之地與河北平原之間的上黨高地,就成為秦國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 拿下了這塊高地,韓趙魏三國的七寸被秦國拿捏得死死的。至此,戰國史上最著名,也最殘酷的長平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長治盆地成了秦國的首選。佔領長治盆地後,向東可以經過滏口陘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亦可將趙國一分為二後直切要害。但做到這一點需要穿越300多公裡的太嶽山。
  • 從地圖看《大秦賦》,趙國太行山防線因「長平之戰」而形同虛設
    《大秦賦》的第一幕便是秦趙「邯鄲之戰」,而在這場戰爭中,秦國出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城長達三年。這場戰爭雖然以秦國最終戰敗結束,但戰爭之初卻有一個極為奇怪的現象,那便是秦國出兵在幾乎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便殺到了趙國都城邯鄲城下,究其原因,便在於趙國在「長平之戰」的戰敗。
  • 戰國四大名將之李牧,我願為趙國守護最後一絲生存的希望!
    本文是作者《清林劍客聊戰神》系列之10,戰國四大名將之李牧的故事。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 ,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實際這個數字有誇張之嫌,不能全信,大約是白起等人虛報戰功所為,證據如下:(1)、以秦國、趙國可能擁有的最大兵力及長平之戰雙方所能動員的參戰兵力作宏觀分析:活埋40萬趙卒之說無法成立。(2)、秦趙兩國各自有多少軍隊、幾多兵員,先秦史籍均沒有記載。
  • 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如何能以衰弱之兵合縱諸侯,解除邯鄲之圍的?
    談秦說漢(314)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如何能以衰弱之兵合縱諸侯,解除邯鄲之圍的?趙國也說不上是贏得了邯鄲之戰,最多也就是在楚國、魏國、齊國的合縱之下,與秦軍交戰,取得了一些小勝利。秦軍見諸侯結盟已經形成,繼續打下去會對其更加不利,逐漸解圍而去。國都被秦軍圍困將近一年,從戰略上說趙國屬於失敗。
  • 戰國七雄中,倒數第一的國家,滅亡之前慘到僅剩一郡之地
    既然如此,韓國為何還能夠名列「戰國七雄」?01戰國時代,齊、秦、楚三國一直都很強大,燕、趙、魏三國則是部分時段強大,而韓國是一直不強。魏國是戰國第一霸主,吳起組建的魏武卒,橫行半個時代,直到馬陵之戰中被孫臏、田忌打敗,魏國才淪為二流強國。
  • 肥之戰,桓齮初期佔優,但終究不敵李牧,此戰影響秦國統一進程
    桓齮在戰爭初期佔據戰略主動的前提下,被李牧扭轉了局勢,秦軍大敗而歸,也就是肥之戰,李牧更是憑藉此戰,成為了武安君,在古代安邦勝敵者可號「武安」,可見此戰對於趙國,乃至戰國的局勢影響還是很大的。而關於此戰,歷史上的記載,是相對簡單的,沒有過程,只有一個結果,但是我們也可以從歷史記載的細節中,去探知此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