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和太子丹,為何從朋友變成敵人呢?

2020-12-17 情懷與歷史

荊軻刺秦,這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歷史典故。公元前227年,也即戰國末期,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好友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節拍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嬴政在鹹陽宮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但最終行刺失敗,被秦王侍衛所殺,荊軻就這樣死了。

對於荊軻刺秦來說,背後無疑是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之間的較量。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太子丹最終選擇派出刺客來刺殺秦王嬴政,也即二者已經勢不兩立了,但是,實際上,這兩人曾經是關係不錯的朋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和太子丹,為何從朋友變成敵人呢?

首先,從戰國七雄的地圖上來看,秦國和燕國之間,無疑是距離最為遙遠的兩個諸侯國。對於秦國來說,核心區域在今甘肅、陝西等地。而就燕國來說,則在今河北、北京、天津、遼寧等地。在秦國和燕國之間,還隔著魏國、趙國等諸侯國。不過,到了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和太子丹之間,還是產生了交集。

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中記載: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歡。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

在戰國末期,燕國太子丹曾到趙國都城邯鄲當人質。在戰國時期,質子是指人質。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多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王室的人。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戰國燕太子丹都曾經做過質子。秦始皇之父子楚曾在趙國做「質子」,後得呂不韋相助,終能返回秦國。對於秦王嬴政來說,因為父親子楚是秦國派到趙國邯鄲的人質,所以,秦王嬴政是在邯鄲出生的。

在此基礎上,因為同在趙國都城邯鄲寄人籬下,太子丹和嬴政相交,並結下了不錯的關係。對此,《史記》中用一個「歡」字來形容兩人的關係,也即兩人完全可以稱之為朋友了,不是泛泛之交。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戰國時期,被派到其他諸侯國當人質,顯然不是一件高興的事情,不僅自己的活動會受到限制,連安危都很難得到保證,畢竟兩個諸侯國一旦開戰,人質很可能就會被刁難甚至殺害。

在此基礎上,在趙國的都城邯鄲,秦王嬴政和太子丹之間可謂同病相憐,這非常容易拉近兩人的關係。但是,人是不斷變化的。在呂不韋的幫助之下,秦王嬴政的父親子楚,被秦孝文王立為太子。等到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相繼去世後,原本朝不保夕的嬴政,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諸侯國的君主。而就太子丹來說,還是燕國的太子。燕王喜二十三年(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燕王喜派太子丹前往秦國作人質,已經成為秦王的嬴政對太子丹不友好。後來,太子丹從秦國逃回燕國。太子丹歸國後,尋求報復秦王政的辦法,但因燕國弱小,力不能及。

對此,在筆者看來,到了公元前232年的時候,秦王嬴政和寄居在趙國都城邯鄲的嬴政,已經是判若兩人了。換而言之,此時的秦王嬴政,目標只有一個,也就是一統六國,建立秦朝。因此,對於太子丹所在的燕國,自然也是秦王嬴政需要消滅的目標。基於此,秦王嬴政顯然不願意繼續和太子丹稱兄道弟了,也即因為天下形勢的變化,這兩人的關係已經回不到從前了。

秦始皇十七年,韓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為徹底滅韓,派內史騰率兵再度對韓進攻,韓無力抵抗,內史騰指揮秦軍攻克韓都,俘虜韓王安,把所得韓地改建為潁川郡。這樣,韓國成為當時六國最先被滅亡之國。自公元前230年開始,秦王嬴政正式開始了秦滅六國之戰。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趙蔥、顏聚奮戰數月,最終被秦將王翦擊敗。趙蔥被殺,顏聚收拾殘兵退回邯鄲勒兵固守。郭開被秦收買,甘心為秦效勞,多次勸投降。趙公子嘉則堅決反對,主張戰鬥到底,率領宗族、賓客參加了保護邯鄲的戰役。但趙王遷喪失鬥志,任由郭開擺布,竟下令開城向秦軍投降。秦國攻下邯鄲後,趙國滅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是為代王。

對於秦國來說,在消滅趙國之後,其兵馬已經來到了燕國邊疆。雖然秦國接下來沒有立即發兵攻打燕國,因為還有其他諸侯國需要用兵,但是,秦王嬴政此舉,自然引起了太子丹的警惕和憂慮。於是,當時已經回到燕國的太子丹,決定派遣刺客刺殺秦王嬴政,這不僅是因為兩人有私人恩怨,更是為了確保燕國的生存。如果讓秦王嬴政繼續用兵的話,燕國早晚還是會被秦國消滅的。在一番尋找之後,燕太子丹決定派遣荊軻這位刺客,希望他能實現刺殺秦始皇的目標。

最後,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也即荊軻必須要有一個投名狀,才能獲得面見秦王嬴政的機會。當然,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到了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都城鹹陽,以此刺殺秦王嬴政。荊軻從燕國出發之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畢竟無論結果如何,荊軻此行都是有去無回的。正所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讓後人為之唏噓不已。

不久之後,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後,秦王嬴政在鹹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首級,獻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之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嬴政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最終被秦侍衛所殺。荊軻刺秦的事情敗露後,秦王嬴政自然十分憤怒,也即矛頭直指燕國,尤其是太子丹。對此,太子丹的父親燕王喜擔心秦國出兵攻打燕國,便殺太子丹,將其首級獻給秦軍以求和。當然,此舉根本無法改變燕國滅亡的結果。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戰國劍術家荊軻,與秦王對峙卻挨了8劍,導致了荊軻刺秦失敗
    燕國的太子丹對此事非常擔憂,亡國的危險使他如火如荼。因為燕的實力和這個國家的其他方面都不如秦強大,另一方面,看著秦這邊的軍隊可以說是粉碎了燕這邊的勢力。因此燕國不能與對方正面交鋒,所以他不得不另想辦法。於是燕王開始尋找各種有能力的人,想找到一條出路。
  • 荊軻是戰國著名劍術家,與秦王一對一交手卻挨了八劍,是什麼原因
    一個名叫田光的隱士,向太子丹推薦了一個人:荊軻。荊軻是戰國末期著名的勇士和劍術高手,太子丹一聽之後,立即心領神會,急忙派人尋訪荊軻。 為今之計,只有派一名勇士偽裝成使者,出使秦國,伺機接近秦王並挾持他,逼迫他訂立盟約,退還吞併他國的土地,如期不然,只能殺掉秦王,為天下除此大患」。 這個計劃堪稱石破天驚,深入虎狼之國卻刺殺不可一世的秦王,可想而知難度有多高。荊軻躊躇一番後,最終還是慨然應允,踏上了刺秦之路。荊軻也是藝高人膽大,他早年苦練劍術,遍訪名師,是戰國末期著名的劍術高手。
  • 太子丹與嬴政是兒時好友,為何殺美女,害將軍也要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是對於指使荊軻去刺殺秦王的太子丹可能就不太了解,而太子丹與嬴政之間還有一段不得不說的故事。當時的天下形勢秦國還不是那麼強大,甚至秦王的孫子異人都留在趙國當人質,只不過後來異人想辦法跑掉了,留下了妻兒,這就是嬴政在趙國的人質的原因。巧的是當時國力弱小的燕國也有皇子在趙國當人質,他就是太子丹。他比嬴政大上幾歲,兩人一兄一弟,由於同病相憐的境遇而相熟。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不過有趣的是,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這兩國各有一名大將,一個是秦國名將李信,一個是趙國戰神李牧,他們倆雖處不同陣營,卻是叔侄關係,這是怎麼回事呢?一、李牧是趙國末期的軍中頂梁柱,被譽為「軍陣之神」李牧是戰國末年著名的趙國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為什么子楚、嬴政父子還要在趙國當質子?
    近日,《大秦賦》熱播讓許多人對戰國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來與大家聊聊戰國時期質子的那些事。中文的質子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亞原子粒子;二是指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一般都是國君的子嗣。
  • 司馬光評燕太子丹有大罪 他真的有罪嗎 荊軻刺秦王是對是錯
    戰國末期,燕太子丹策劃了荊軻刺秦王,結果大家都知道,荊軻和秦舞陽被斬殺,燕太子丹也被燕王喜殺了,燕國被秦國滅了。一個反抗虎狼之秦的英雄出現了,因此後世史學家都評價燕太子丹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不過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有不同的看法,他不認為燕太子丹是一個英雄,反而認為他是燕國滅亡的大罪人,試問他真的有罪嗎?
  • 《大秦賦》:代王嘉和太子丹,縱無法改變歷史進程,亦要奮力搏擊
    歷史上除了統一天下的嬴政之外,同時期還有眾多配角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箇中著名代表就是燕國的太子丹和末代趙王嘉。他們都生活於燕趙大地,本來都是王孫貴胄,結果亡國後連自己性命都沒能保住,讓人不勝唏噓。戲中的兩人亦是如此。
  • 荊軻刺殺秦王為何會失敗?臨死前,荊軻靠著柱子說出真相
    荊軻刺秦王是戰國時期一則悲壯的歷史故事。燕國太子丹為了阻止秦國吞併六國的步伐,花重金請來知名刺客荊軻,請他去秦國刺殺秦王嬴政。結果荊軻的刺殺卻以失敗告終,六國也最終被秦王嬴政所滅。那荊軻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其實荊軻在死前道出了真相。
  • 《大秦賦》之樊於期,為何最後背叛秦國,還助荊軻刺秦?
    因為是著重講述嬴政一統六國,建立大秦王朝的故事。所以劇中有很多戰爭劇情,也有很多將軍角色。比如本文所要說的樊於期,就是一位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秦國將領。知曉「荊軻刺秦」故事的朋友都知道,荊軻面見秦王的禮物之一就是樊於期的首級,據說還是秦王發下的懸賞。在古裝電視劇《大秦賦》中,樊於期是呂不韋送到秦王嬴政身邊做「郎中」的。
  • 荊軻那麼厲害,為何近距離殺不了秦王?失敗原因竟然跟戰略有關!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高漸離在送別荊軻之時,倆人合唱的歌句,其悲壯讓送行的人無不為之感動,最終,荊軻還是失敗了,但是被歷史所銘記,僅差最後一步的荊軻為何會失敗呢?有人覺得荊軻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本領不到家,都已經圖窮匕首見了,竟然還能讓秦王嬴政反殺,而且,從荊軻早期的經歷也能窺知一二,首先,他曾經毛遂自薦衛元君,結果人家沒用他。
  • 千古傳頌的荊軻刺秦,為何司馬光大罵荊軻是盜賊,太子丹是罪人?
    荊軻刺秦的主要起因是受太子丹指使。太子丹為質鹹陽多年,聽到並看到秦王嬴政無情殺死自己的弟弟、鴆死自己的仲父、流放自己的母親,還濫殺無辜、屠戮大臣,並一舉兼併韓、魏、趙、楚諸國,因此內心對嬴政充滿了恐懼。
  • 為說服荊軻,太子丹不僅殺無辜女子,還殺無辜將軍,到底值不值?
    荊軻是由燕太子丹派去刺殺秦王的,但是事情並沒有獲得成功,而荊軻也被殺死在了秦宮大殿之中,並引來了秦國的報復,也讓秦王想要率先滅掉燕國。正是因為如此,在公元前227年之時,秦王嬴政下令將攻打趙國的軍隊轉攻燕國,而帶兵的則是勝率頗高的秦國大將王翦。秦國大軍在戰國時代,是比較勇猛的存在,而燕國與之相比,則顯得不堪一擊。因此到了第二年的時候,王翦便燕國的都城薊城。
  • 燕太子丹的結局:勇氣與悲壯,刺秦失敗,用生命換不到太平
    太子丹想了想說,是樊於期嗎? 荊軻默然。樊於期,一名從秦國逃到燕國的大將。在太子丹手下做起了門客。既然主上有需要,那何必在乎一個腦袋呢?二話不說,就自刎死了。太子丹很傷心,但是沒有辦法,刺殺秦王是他們最後一招。荊軻不在乎。他只是一個刺客。
  • 荊軻真的想刺殺秦王嬴政?不,荊軻其實想劫持秦王
    直到被重創而被迫投擲匕首之前,荊軻似乎沒有抱著和秦王政同歸於盡的必死之心,他不止一次地提出劫持秦王、進而逼迫秦王向太子丹退還被侵佔的六國土地。也就是說,荊軻並不是堅定的死士。而荊軻所說的劫秦計劃,真的是燕太子的本意嗎?二、毒匕首:太子丹的本意曹沫當初太子給荊軻列出了刺秦王和劫持秦王兩種方案。
  • 鹹陽王殿上的圖窮匕見——戰國任俠的最後輓歌
    太子丹以為秦王會念在發小的份上對他好一點,但是秦王嬴政對太子丹很是冷漠,絲毫不作少年好友待之,明確下令軟囚太子丹,不使其回歸燕國。太子丹歷經多年策劃,太子丹使了一出「金蟬脫殼」,逃回了燕國。回國後太子丹一心想要對嬴政復仇,但是燕國又太弱,於是想出了刺殺秦王這個辦法。
  • 天行九歌87話,王齮為何殺了迎接秦王嬴政的斥候?為了滅口嗎?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畢竟在秦王嬴政不在秦國的時候,秦國應該不會主動的發兵韓國挑起兩國之間的糾紛,可是為什麼他們會出現在這裡呢?   而且還正好出現在秦王嬴政回國途中所必經之路武遂,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還有就是王齮主動的殺了那幾位接應秦王嬴政歸來的隨行斥候,那麼他到底是什麼目的,他是心向秦王嬴政還是想要對付嬴政呢?  王齮殺了秦王嬴政的隨行斥候目的為何?
  • 大秦賦:五國合縱再次失敗,樊於期為何要在戰場上放走燕太子丹?
    伴隨著激昂的歌聲,荊軻踏上了刺殺秦王嬴政的道路,這個計謀之所以會成功實施,離不開這兩件東西,一件是燕國的封地地圖,而另一件便是樊於期的項上人頭。樊於期叛亂從秦國逃到了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而此次得知太子丹的真實意圖之後,樊於期也是心甘情願的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 連嬴政都禁不住「誘惑」,甘願冒險見他!
    刺殺秦王和刺殺普通人不一樣,他竟然渾身哆嗦!為何會哆嗦呢?原因就是無形當中帶來的壓力,看看嬴政宮殿外面的這些士兵,看看嬴政住的這個大殿,在想想秦王嬴政這個人。今天來了這裡,就是把命放到了這裡!可是,為何他要見荊軻呢?因為荊軻帶來了他想要的東西。嬴政最想要的是什麼呢?毫無疑問是天下,這一次荊軻就給他帶來了燕國的一部分地圖,並且說燕王想要把這幾個城池割讓給秦國。這個地圖是嬴政見荊軻的一個通行證。
  • 秦王嬴政親政後,秦軍徵戰十年滅六國一統天下,打了多少場仗
    看熱播電視劇《大秦賦》網上評論區出人才,有人才評論說秦王嬴政七十七集親政,七十八集就滅六國一統天下。看歷史都知道秦王嬴政在剪除掉嫪毐和呂不韋兩個阻礙後,公元前238年正式親政,也正式開始實施滅六國諸侯,一統天下,成就帝業的策略,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軍徵戰十年滅了六國,試問這期間秦軍打了多少場仗?
  • 13分鐘《國家寶藏》吊打78集大秦賦,這才是秦王,這才是大秦
    導語:13分鐘《國家寶藏》吊打78集大秦賦,這才是秦王,這才是大秦短短的十幾分鐘的表演卻將長篇巨製的78集《大秦賦》完全比下去了,這之間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未來的大秦帝國皇帝嬴政還在楚國當質子,嬴政的命運從出生,就被戰爭和外交所操控,古話講:此為天命。但嬴政就不信命。這個故事是一隻鶴引起的,少年嬴政正在看訓鶴表演,被人欺負,幸好燕太子丹幫忙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