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衰落的趙國遇到了崛起的匈奴:名將李牧,防守反擊,一劍封喉

2020-12-22 臨淵閣大學士

一.衰落的趙國遇到了崛起的匈奴

在趙國的北邊,茫茫草原上,一個遊牧民族在悄然崛起,這就是後來華夏民族幾代人談之色變的匈奴帝國。

原本趙國並不怕他們,趙人英勇善戰,早在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就帶著趙軍身穿胡服,使用胡人用的弓箭和戰術,一舉將林胡二族逐地千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胡服騎射。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

然而,幾十年後,林胡二族融入到了匈奴帝國,變得更加的強大。而趙國,在公元前260年,也就是胡服騎射後的45年,經受了長平之戰的慘敗,國中壯年損失殆盡,此後秦國接連對趙國發起滅國之戰,而燕國之流也趁火打劫。此時,奄奄一息的趙國,又將如何面對日益強大的匈奴帝國呢?

一個叫李牧的趙人,就在這樣危難的時刻,被任命為趙國雁門郡的太守,他肩負著在北境擋住匈奴帝國的使命。

二.李牧戍邊,在刀尖跳舞

抵擋匈奴,談何容易。敵人來無影,去無蹤,野蠻兇殘。

彪悍的匈奴人

李牧深知敵強我弱,輕易開戰,一旦防線失守,敵人就會深入內陸,趙國將再無力量抵抗強秦,可能就到了舉國傾覆的險境。然而,面對強敵,李牧的目標卻不僅僅是要抵擋,而是要一舉將這樣的敵人打殘、打痛,打得他們一代人都不敢再來,這樣才能安心抗秦。惡劣的敵我形勢,有限的資源,留給李牧的機會並不多,此時,他仿佛站在了刀尖,然而戰神就是戰神,即便是站在刀尖,他也要跳出優美的舞姿。他決心打防守反擊,一擊致命

防守反擊,首先要防。面對來去無蹤的敵人,李牧首先是想盡辦法為防守贏得時間。於是,他非常重視烽火臺的預警作用,匈奴人的戰馬跑不過烽火傳遞的速度。這樣,讓百姓和士兵能及時撤退到城中,保存實力。

古代的烽火臺

此外,李牧安排了大量的間諜在當地的部落裡。他們可以提前刺探到匈奴進攻的路線和時間,讓李牧有更充足的準備時間。同時,這些間諜還會將匈奴部落的風土人情,戰術特點,人員變動,內部矛盾,及時的傳回來,讓李牧對敵人一清二楚。

當敵人來襲,李牧要求所有部隊退守城池,有妄自出戰者,必定軍法從事。

這樣一來,匈奴人很難再像之前那樣打劫了,氣得在城下大罵趙軍是縮頭烏龜。城頭的將士氣在心裡,身為軍人,受這樣的窩囊氣,比戰死還難受。可是,他們哪裡知道這是李牧的驕兵之計啊。

因為防守做得好,邊境城池的百姓很少再被匈奴人洗劫了。邊境城市的稅收,如今慢慢地充盈了起來。李牧將這些物資都分給了將士改善生活,每天還殺幾頭牛來犒勞將士。吃飽、喝足、睡好,剩下的時間,就是高強度的訓練。

戰國四大名將——李牧

此時,李牧很清楚,他要磨出一把鋒利無比的劍,一擊刺中匈奴人沒有防備的胸膛。然而,就在李牧正在一步步推進自己的計劃時,趙王已經迫不及待了。

三. 戰場外,才是最難的

長平之戰後,秦國對疲憊不堪的趙國,接連發起了滅國之戰。趙國不分男女老幼,全民皆兵,終於在魏楚聯軍的幫助下,解了邯鄲之圍。在朝不保夕的時候,李牧的北境邊防軍,成為了趙國最後的希望。所以趙王接連下詔命令李牧出擊,儘快解決匈奴人,好帶兵南下,迎接秦國更猛烈的攻擊。

邯鄲之戰,趙國全民苦戰

出擊,除了是趙王的渴望,對於一直被匈奴人罵成縮頭烏龜的將士,壓抑了太久,也同樣是他們的渴望。然而,李牧深知,此時匈奴人還沒完全放鬆警惕,將士的戰術訓練也未完成。面對內外壓力,出擊或許是最簡單的事,然而對於一位要對結果負責的將軍,頂住壓力等待戰機,往往是最難的。

於是,李牧堅決拒絕出兵,這樣也徹底激怒了趙王。趙王下達了撤換李牧的命令,也同時派來了一位新的將軍。

在那一刻,雖然李牧理解趙王、也理解趙國,然而內心卻越發的悲涼。因為他不被理解;因為他準備了那麼久,卻功虧一簣;更因為他似乎已經看到了一批批將士將倒在了匈奴人刀下,被戰馬無情地踐踏。

就這樣,李牧回到了自己的府中,劈柴,打獵,垂釣,陪伴妻兒,多年的戎馬生涯,難得有這一片空閒。然而,看似這平靜的生活,內心深處卻永遠在隱隱作痛。他經常傍晚站在山坡上,借著夕陽,一個人冷冷地眺望地著北邊。

夕陽下,眺望北疆

不時有些書信會送到他的府上。最多的,是曾經的部下寄來的,信中說:新的將軍帶著他們開始反擊匈奴人了。將士們耳目一新,開始磨刀霍霍,準備痛擊匈奴人了。大家都很興奮,壓抑在心中的一團火,終於可以爆發了。

再後來,部下的書信越來越多了,反映的更多是戰場上失利的消息,有戰友犧牲時的傷痛,有對戰爭的失望,有對新將軍指揮能力的指責,而慢慢地,更多地是他們對李牧的懷念。似乎所有人越來越理解他了,期盼他了。

匈奴人洗劫後的戰利品

一份召他重返北境的詔書下來了,顯然,理解和期盼他的已不再只是將士,還有已經意識到錯誤的趙王。從李牧離開後,接二連三作戰失利的戰報,到越來越多城池被匈奴人洗劫,讓趙王不得不放下君王的尊嚴,召李牧重返戰場。

一直在渴望這一天的李牧,卻以身體有恙為由,拒絕了趙王的任命。因為他知道,不被絕對地信任和絕對放權,他返回北邊也同樣打不過匈奴人。趙王親自來到了李牧的府上,答應了李牧所有的要求,終於,君臣二人,心走到了一起。

剩下的,就在戰場上了。

四.利劍出鞘,直刺胸膛

李牧回來了,將士和邊民奔走相告,多日來籠罩在他們頭上失利的愁雲,煙消雲散。回來的不只是李牧,更重要的,是將士和趙王對他的理解和信任。

於是,李牧很快恢復了之前的防守策略,重新重視烽火和間諜工作,加強戰士的戰術訓練。在囂張的匈奴人面前,又變成了從前的那隻縮頭烏龜,而且縮得更狠。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三年過去了。

匈奴人似乎人人知道了趙軍的膽小如鼠,他們進出趙境,如同自己家的菜園。而這邊,趙軍訓練已成,戰術配合如行雲流水。唯一讓他們不爽的,就是整天躲在城裡,即便吃著牛肉,也不開心。他們心中所盼的,是要出城殺敵。

看到敵人已經驕縱,看到趙軍士氣已成,等待已久的戰機終於到了。

有一天,山坡上,趙國的一群牛羊正在那裡吃草,滿山遍野,一望無際。

牛羊遍野

一夥匈奴人看到了,衝上去就去搶,搶劫已經成為了他們營生。趙軍匆忙趕來救援,然而被匈奴人打得潰不成軍。匈奴單于得知後,親率十萬大軍,決不能讓這些牛羊從眼皮底下跑了。面對龜縮了三年的趙軍,他們早已養成了放心大膽的習慣。一路追趕,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一片山谷中。

突然,在山谷兩端的出口處,由1300輛戰車組成的兩支部隊,殺了出來,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和歸路。5萬步兵手持長盾和長戟分布在戰車的周圍,形成了兩道銅牆鐵壁,讓匈奴人插翅難飛。在步兵的身後,數萬弓弩手,箭搭在弦上,冷冷地指向惶恐的匈奴大軍。

匈奴人向山谷的兩側張望,急切地想找到一條出路,然而,一看嚇出來了一身冷汗,心想:完蛋了!原來,在那山谷的兩側,還有共計10萬名弓弩手,正用箭指向著他們。

李牧,等待著致命一擊

李牧一聲令下,趙軍向包圍圈中的匈奴人萬箭齊射,一時間箭如雨下,匈奴人紛紛中箭墜馬,慘叫聲衝出山谷,迴蕩在雲層,驚飛了樹林中的鳥獸。三年來,他們日夜操練;三年來,他們一直被這夥人罵作縮頭烏龜;三年來,他們燒殺劫獵,無惡不作,今天,每一次放箭,都是他們心扉的時刻。

匈奴的十萬騎兵,踏著同伴的屍體,瘋了一樣地往外衝殺。在防線即將要被突破的關鍵時刻,李牧命令最後的1.3萬騎兵,投入到了戰鬥,精疲力竭的匈奴人終於見識到了趙國騎兵的威力。

鮮血染紅大地

戰鬥結束了,夕陽下,一道血色殘陽,照在山谷,染紅了大地。滿山遍野的屍體,還有沒有主人的戰馬跪地在嘶鳴。最後只有匈奴單于帶著少量隨從衝出了包圍圈,10萬人幾乎全軍覆滅。從此,匈奴人十多年不敢南下入侵了。

李牧一戰成名,此後,他將率領他的邊防軍,走向抵抗強秦的戰場,他還要繼續背負趙國最後的希望。

終,謝謝觀賞!

下一篇,將繼續分享李牧的肥之戰,一場精彩的殲滅戰。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

備註: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名將」之李牧,如何打退匈奴,擊敗秦國入侵
    李牧,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在他的一生中,戰功累累,多次率領軍隊擊敗敵國入侵,因此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將之才。他的人生歷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邊境率領軍隊抗擊匈奴,從而使匈奴實力大減,再不敢侵犯趙國。
  • 戰國四大名將之李牧,我願為趙國守護最後一絲生存的希望!
    本文是作者《清林劍客聊戰神》系列之10,戰國四大名將之李牧的故事。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 ,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 胡服騎射後的趙國能否與匈奴野戰爭鋒?名將李牧給出的答案是這樣
    本期話題在中國歷史典籍的正式記載中,匈奴這一民族稱謂的出現始於戰國。戰國七雄中的秦、趙、燕三國都與匈奴接壤,而為了對付這個北方強敵,也都各自形成了一套對付匈奴的方法。以胡服騎射著稱於世的趙國能否與匈奴野戰爭鋒?率領30萬大軍北逐匈奴的蒙恬,他的後勤補給又該如何解決呢?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這裡面要說軍事力量最強的毫無疑問是秦國,以一國之力對抗東方六國,而六國中能與勉強抗衡的恐怕只有趙國了。兩國各自都鍛鍊出了一批能徵慣戰的傑出將領,秦國有白起、王翦、王賁、李信等,趙國有廉頗、李牧等。兩國相互徵戰、連年廝殺,可以說仇怨較深。不過有趣的是,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這兩國各有一名大將,一個是秦國名將李信,一個是趙國戰神李牧,他們倆雖處不同陣營,卻是叔侄關係,這是怎麼回事呢?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秦國的武將讓人印象深刻,趙國作為秦國一統六國的最大對手,也有不少一流的將領。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李牧、龐煖、廉頗,可謂《大秦賦》中的趙國三大名將。那麼,問題來了,在歷史上,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呢?
  • 「李牧死,趙國亡!」如果李牧沒被害死,趙國還能存活多久?
    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四大名將的功績。戰國時期的名將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白起王翦為秦國人,廉頗李牧為趙國人。他們功績偉大,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是當時難得的大將。眾所周知,戰國時期七雄爭霸,「七雄」指秦國、魏國、齊國、楚國、趙國、韓國和燕國,「爭霸」指這七個國家互相爭奪地盤。
  • 李牧斬首匈奴10餘萬,使得匈奴不敢南下犯邊
    趙國四面環敵,燕.齊.魏.韓.秦,五大強國圍著,經常發生戰鬥。而且更要命的是,它除了和別的諸侯國打之外,還要應付來自北方匈奴族的騷擾和入侵,趙國為了這一切,比其它諸侯國付出了更大的代價。光是修築長城,就連綿數千裡長,後來秦始皇修的長城,相當一部分就是在趙國長城的基礎上連接廷伸而成的。趙武靈王提倡的胡服騎射,也是為了對付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而採取的一項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也非常成功的改革。而胡服騎射的改革使得趙國的騎兵戰鬥力大大加強,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也逐漸強大,不斷侵擾趙國北部邊境,趙王派李牧將兵駐守代郡、雁門郡抵擋北部入侵。
  • 戰國四大名將,秦國與戰國各有兩位,其他五國為何榜上無名?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廉頗、王翦與李牧。其中,白起與廉頗是秦國將領,廉頗與李牧是趙國將領。要知道,戰國七雄可是七個國家,分別是秦齊楚魏燕趙韓,為何其他五個國家沒有名將上榜?對此,趣評分析出了三點原因:首先,越到戰國後期,戰爭規模越大,而秦國與趙國是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名將都是便隨著戰爭出現;其次,秦國是戰國後期發動戰爭最多的國家;最後,趙國不僅僅面對秦國的進攻,還要抵禦北方匈奴人。首先,戰國後期戰爭規模更大,秦國與趙國是主要競爭對手。
  •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君王,戰神李牧告訴你什麼叫悲劇
    當時北方匈奴時常入侵,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國雖然軍事力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匈奴人遷徙靈活,隔三差五地來騷擾劫掠一番,來去如風,很難斬草除根,這時真正的「戰神」崛起了。,北部地區地勢更有利於匈奴進退,防守方若主動出擊,很容易被「誘敵深入,一舉殲滅」。
  • 北抗匈奴抵禦秦國的李牧,讓王翦久攻不下,結果卻被小人冤殺!
    說起戰國4大名將,分別是白起、廉頗、李牧、王翦,趙國明明佔了2個席位,結果卻不能善於用人,以至於名將的結局令人哀嘆。還有就是兵者詭道,李牧在跟匈奴打的時候扮豬吃老虎,讓匈奴覺得他很弱,在和秦國打的時候,又讓秦國以為他不敢主動出擊。在秦國裝備、後勤等佔優勢的情況下,李牧敢帶著趙兵連夜徵戰,雖然最後讓秦軍慘敗,但趙國這邊也傷亡慘重,後來在跟王翦對峙的時候,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難以速戰。誰能想到這樣的千古名將,最後沒有死在戰場上,卻被冤殺了。
  •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與廉頗無爭議,那麼第二到底是李牧還是王翦
    這樣極高的評價,在中國軍事史上,白起也是與韓信等人處在第一檔的名將。相比之下,廉頗就差了點意思,廉頗成名很晚,他真正展現實力是在趙國。廉頗的主要攻擊在於對齊的戰爭,他多次伐齊,保證趙國的霸權,可廉頗的爭議在於他對秦的戰爭打得不好,著名的長平之戰,一開始就是廉頗率軍打,後世提到長平,總是認為趙括擅自改變廉頗的戰略,讓趙軍全軍覆沒。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李牧打敗匈奴不假,可那時匈奴不是冒頓單于時的匈奴,戰力還一般。打敗秦軍不假,秦將恆齮不是名將。所以論後勤應該是李牧佔優,王翦應該是佔著秦國強大和始皇英明的優勢,但在兩軍對峙時,雙方憑藉自身優勢基本都抵消了,最終就看誰軍事能力和智商高低。人們在這都認為李牧輸在趙王太渣,王翦勝在始皇英明。但是想想之前白起,不也是被趙國反間計殺了嗎?秦昭襄王那麼英明怎麼會殺白起。
  • 戰國名將篇丨李牧vs王翦:王者巔峰對決,王翦真的勝之不武麼?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無疑群星璀璨,不管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一代又一代霸主的背後,少不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悲壯,而李牧就是這其中之一。初出茅廬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在史書上的登場卻並沒有我們所普遍想像的那樣「驚世駭俗」。
  • 白起和李牧究竟誰強?從戰術運用來看,李牧更勝一籌,但國力懸殊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號稱殺神,為啥?因為被他帶兵斬殺的軍隊超過了一百萬人之多。因此戰國時代一提武安君白起的大名,各路諸侯都是瑟瑟發抖。李牧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沒有稱號,不過他是趙國末期最優秀的軍事統帥,曾經組織過兩次對匈奴的圍殲,兩次對秦國的打擊,都取得了巨大成果。
  • 肥之戰,桓齮初期佔優,但終究不敵李牧,此戰影響秦國統一進程
    公元前234年,秦國大將桓齮曾率部攻入趙國,斬殺趙將扈輒,號稱斬殺趙軍十萬,進一步削弱了趙國的國力,尤其是軍事力量,同年十月,桓齮再度發兵攻入趙國,而這一次,他要面對的對手是,趙國最後的名將李牧。《資治通鑑.秦紀一》趙王以李牧為大將軍,復戰於宜安、肥下,秦師敗績,桓齮奔還。不過桓齮終究不是李牧的敵手,李牧從雁門郡南下,大致是從今天的山西右玉縣率部南下,可以說是長途奔襲,抵達宜安,肥之戰具體的過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李牧可能在初期採取了堅守不戰的策略。《輿地記》宜安城,李牧所築。旁有土山岡阜崛起。又有臺,高數仞,俗猶呼為李牧臺。
  • 因為有他倆,長平之戰後虛弱的趙國依然可以吊打秦軍,全殲匈奴!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和王翦,還有戰國四君子中的三個,當然還少不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毛遂自薦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後世如雷貫耳的名字。長平之戰的關鍵人物有白起、範睢、廉頗和趙括。
  • 趙國有五位名將,兩人具備了戰神級別,一人改變了戰國時代格局
    趙國名將之一:廉頗「將相和」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典故,其中的男主之一就是戰國名將廉頗。公元前283年,這位趙國名將攻打齊國,輕鬆奪下了陽晉,於是因功而成為了上卿。再後來燕國趁機派60萬人偷襲趙國,這位名將僅以10萬殘兵就反殺對手,甚至打到了燕國都城薊城。廉頗一生戎馬幾十年,而且從沒有輸過。不過他的結局有點悽涼,最終病死楚國壽春。毫不誇張地說,廉頗具備了戰神的級別。趙國名將之二:趙奢春秋戰國時,趙國的廉頗、李牧名氣很大,但名將趙奢的名望卻幾乎可以與他們相提並論。
  • 史上最膽小統帥,匈奴多次入侵不敢接戰,卻成千古名將受萬人敬仰
    作為一個良好的軍事統帥,尤其是千古名將,有勇有謀應當是必備的素質。然而,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位千古名將,卻是非常的膽小。匈奴多次入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俘虜走數千人,他也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只是一味地不敢接戰。為此,還受到了最高領導的責備。
  • 國難當頭趙王自毀長城,不是王翦太卑鄙,而是李牧不懂人性
    我們熟知的「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秦國的白起、王翦之外,剩下的兩人廉頗、李牧則都出自趙國。 今天要跟大家講的就是趙國名將李牧之死。 01 提到李牧,很多人就會想起一句諺語「李牧死,趙國亡」。
  • 與秦國大戰的趙國將領,與白起王翦齊名
    -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 [1] ,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面對秦國的大舉進攻,趙國的反應不可謂不迅速,此時趙國朝堂上還是光明的,君臣還是和睦的,趙王遷把令匈奴聞風喪膽的李牧從北部邊境調回內地,命他率領一部分邊地趙軍抵禦並擊退秦軍的進攻,而且李牧率領的這些軍隊早已同匈奴進行大小上百餘戰,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是精銳中的精銳。足以見趙王對李牧和其統帥的趙軍的重視。公元前233年,李牧率領趙軍和秦國大軍的戰鬥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