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斬首匈奴10餘萬,使得匈奴不敢南下犯邊

2021-01-12 深度歷史挖掘機

趙國四面環敵,燕.齊.魏.韓.秦,五大強國圍著,經常發生戰鬥。而且更要命的是,它除了和別的諸侯國打之外,還要應付來自北方匈奴族的騷擾和入侵,趙國為了這一切,比其它諸侯國付出了更大的代價。光是修築長城,就連綿數千裡長,後來秦始皇修的長城,相當一部分就是在趙國長城的基礎上連接廷伸而成的。趙武靈王提倡的胡服騎射,也是為了對付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而採取的一項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也非常成功的改革。

而胡服騎射的改革使得趙國的騎兵戰鬥力大大加強,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也逐漸強大,不斷侵擾趙國北部邊境,趙王派李牧將兵駐守代郡、雁門郡抵擋北部入侵。

但是常年攻伐不斷,以至於國庫空虛。李牧手無精兵,庫無足慄,於是趙王準許李牧自設官吏,統轄軍政,邊境及市場關卡稅收,囤積貨物發展生產,優待士兵並習胡人騎馬射箭之術。

他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臺,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對戰士待遇優厚。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

像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膽小,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王發怒,把他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

此後一年多裡,匈奴每次來侵犯,就出兵交戰。出兵交戰,屢次失利,損失傷亡很多,邊境上無法耕田、放牧,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任。

李牧回到雁門郡之後,故伎重演,龜縮防守,壓根不給匈奴人半點機會,匈奴人氣的是牙痒痒,不過不善於攻城的他們卻半點辦法都沒有。趙國的士兵們每天好吃好喝的享受著,一連幾年過去了,戰意空前高漲。

高明的將領如同經驗豐富的獵人一樣,總是有著足夠的耐心,等待獵物露出破綻,最終給予致命一擊。等了近十年的李牧覺得時機差不多成熟了,他調集戰車一千三百輛以及戰馬一萬三千匹,挑選了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命令他們進入一級備戰狀態。

戰鬥很快打響了,此戰中李牧將孫子兵法的智慧發揮到了極致,他先是佯裝連敗五陣,沿途丟棄牛羊輜重無數,將匈奴十萬主力從他們最為熟悉和擅長的草原戰場引誘到漢人所擅長的長城外圍來進行決戰。匈奴大軍抵達後,李牧命數千老弱殘兵引誘敵人繼續前行,同時沿途埋下伏兵。

等到敵人全部進入包圍圈後,利用匈奴人初來乍到、疏於防範之時,李牧果斷下令各路大軍火速出擊,夜襲匈奴大營,眾多馬上縱橫、彪悍無比的匈奴騎士在睡夢中被殺死。

李牧又命人以重裝戰車封鎖匈奴營地出口,士兵們以密如蝗蟲的箭矢射殺匈奴逃亡士兵,經此一役,匈奴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元氣大傷,此後十多年間再也沒有了南下的本錢。李牧也經過此戰一洗貪生怕死的恥辱、成為響譽天下的名將。

此戰中李牧將孫子兵法的智慧發揮到巔峰,先是連敗五陣,丟棄牛羊輜重無數,將匈奴主力從他們擅長的草原引誘到漢人所擅長的長城外圍來進行決戰,並以示弱於敵的手段麻痺對手。接著火速出擊,同時重裝戰車包圍匈奴營地出口,以密如蝗蟲的箭矢射殺匈奴逃亡者。此戰打的匈奴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幾年難以恢復元氣。

更重要的是,此戰是漢族軍隊步騎車兵協同作戰的經典戰例,為日後漢政權與匈奴作戰提供了可借鑑的範本。

《千字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史記》: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李牧一代戰神也。

相關焦點

  • 李牧,才幹超群,確實很厲害,對匈奴構成極大威脅
    在這其中,李牧是一個傑出的將領,他的出現,使趙國得到了長久的安定。事實上,李牧的軍旅生涯並非一帆風順,在開始的時候,他確實顯露了自己的才華。到了匈奴侵犯趙國邊境時,李牧自然也被皇帝派去了鎮守邊境。本來大家都認為李牧應該帶兵出徵,但李牧到達邊地後,只是長時間鎮守雁門郡,絲毫沒有進攻的意思,只是不斷地防備匈奴。
  • 史上最膽小統帥,匈奴多次入侵不敢接戰,卻成千古名將受萬人敬仰
    匈奴多次入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俘虜走數千人,他也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只是一味地不敢接戰。為此,還受到了最高領導的責備。 所以,防備匈奴乃是趙國國防軍事的重中之重,一點都不可大意。李牧防備匈奴,採取的是「膽小怕事」的辦法,匈奴多次南下入侵,李牧都不與之接戰。並且,他嚴令所部兵將: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也就是說:如果匈奴前來侵犯,所有兵馬立馬退入營寨,有誰敢和匈奴接戰的,斬首!
  • 胡服騎射後的趙國能否與匈奴野戰爭鋒?名將李牧給出的答案是這樣
    我們不妨以趙國名將李牧創造的經典戰例來說明這個問題: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閒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
  • 當衰落的趙國遇到了崛起的匈奴:名將李牧,防守反擊,一劍封喉
    然而,面對強敵,李牧的目標卻不僅僅是要抵擋,而是要一舉將這樣的敵人打殘、打痛,打得他們一代人都不敢再來,這樣才能安心抗秦。惡劣的敵我形勢,有限的資源,留給李牧的機會並不多,此時,他仿佛站在了刀尖,然而戰神就是戰神,即便是站在刀尖,他也要跳出優美的舞姿。他決心打防守反擊,一擊致命。防守反擊,首先要防。
  • 北抗匈奴抵禦秦國的李牧,讓王翦久攻不下,結果卻被小人冤殺!
    在作戰的時候,李牧先想著的不是取勝,而是如何立於不敗之地,在打匈奴的時候他隱藏人馬,在抵禦強秦的時候他堅守不出,他不浪費一兵一卒,卻又時刻等待著敵人犯錯,只要一次取勝就讓對方難以翻身。這一點從打敗匈奴就能看出來,匈奴都是遊騎兵,好打敗不好殲滅,李牧沉寂多年,擺下戰車陣型,前面擋住匈奴騎兵衝鋒,側面是騎兵掩護,後方是弓箭手埋伏,萬箭齊發之下全殲匈奴騎兵。
  • 大秦賦:他沒花國家一分錢,卻為國養鐵騎數萬讓匈奴不敢南下牧馬
    《大秦賦》中,趙悼襄王趙偃十分看不慣春平君趙佾,但是卻不敢對其下手,只是因為春平君身後站著軍方大佬李牧。李牧鎮守代地和雁門數十年之久,擁兵自重,兩任趙王卻為何不將李牧換掉呢(上將軍廉頗都被趙偃換掉了)?
  • 「戰國四大名將」之李牧,如何打退匈奴,擊敗秦國入侵
    李牧,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在他的一生中,戰功累累,多次率領軍隊擊敗敵國入侵,因此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將之才。他的人生歷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邊境率領軍隊抗擊匈奴,從而使匈奴實力大減,再不敢侵犯趙國。
  • 戰國武將篇——武安君李牧,破十萬匈奴狼騎,他在能否阻擋秦軍?
    以一己之力,抗住匈奴 匈奴之患是多少個朝代的噩夢,但是在戰國時期,趙國硬是一個人扛下了所有。事實證明趙國之所以能夠硬抗匈奴,李牧是關鍵,因為趙王曾經換過帥,結果就是被匈奴人暴打,只有李牧把他們治的服服帖帖。 匈奴有多難打?
  • 這5個常見姓氏,很有可能是匈奴後裔,先祖是胡夏國王,匈奴太子
    歷史上大戰匈奴的戰役中,應屬發生在戰國末年李牧大戰匈奴10萬騎兵大勝。這一戰使得匈奴長達十餘年不敢再犯。▲匈奴劇照01 秦漢時期在中原與匈奴的抗戰中,也取得過很多勝利,發生過多次重要且著名的戰役。這段帶有政治色彩的婚姻,使得在未來近80年間匈奴與漢朝保持住了一種非常微妙的和平共處。後來到了公元48年北匈奴反叛不斷,漢軍在公元91年間大敗北匈奴迫使其向西部遷徙。
  • 白起和李牧究竟誰強?從戰術運用來看,李牧更勝一籌,但國力懸殊
    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史記》因此李牧要想跟白起鬥,必須要讓趙國恢復到趙武靈王時期的水平,當時趙國還是相當強盛的,完全可以跟秦國的國力一較高下。所以說,如果是在長平之戰以後,白起和李牧較量,那李牧必敗無疑。
  •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君王,戰神李牧告訴你什麼叫悲劇
    文丨木木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與白起、王翦、廉頗共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他抗擊匈奴,斬首數十萬,使其近十餘年不敢來犯。 他連卻秦軍,攻防兼備,在大面積饑荒,國力衰弱的情況下,多次擊退秦軍,守護國土。
  • 戰國名將:吳起、白起、李牧、王翦誰最厲害?全能與神級的PK
    秦惠公實力最強的時候,被吳起帶領的新兵蛋子——5萬魏武卒外加3000騎兵,大破50餘萬作戰經驗豐富的秦軍。吳起是第一個提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吳起在魏國,可以吊打秦國,吳起去了楚國又可以吊打魏國。吳起在魯敗強齊,在魏則秦軍不敢西進,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魏武卒興於吳起,而亡於白起之手。」
  • 「李牧死,趙國亡!」如果李牧沒被害死,趙國還能存活多久?
    國家打勝仗,名將們功不可沒,除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外,戰績驕人的還有很多,今天我們主要說說李牧。大破匈奴李牧乃四大名將之一,趙國人,是一名軍事家,最出色的將領之一。被百姓愛戴、士兵們信賴,在戰國時期聲譽名望非常高,戰績無數。他生平有兩個戰績最為輝煌,一是數次大破匈奴,只要有李牧在,匈奴絕對不敢靠近趙國半步。
  • 漢朝對匈奴首虜成千上萬,為何明蒙斬首僅三五百?三個原因是關鍵
    元狩二年春天,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餘騎兵,出擊匈奴,「得胡首虜八千餘級」。匈奴渾邪王率眾來降,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接應。渾邪王部下的很多匈奴人不願降漢,紛紛逃離。霍去病當機立斷,斬首8000。當年夏天,霍去病與公孫敖領兵數萬,從北地進攻,「斬首虜三萬二百級」。算上投降的2500人,總計約3.3萬。元狩四年,漠北決戰。衛青在漠北與單于遭遇,大敗匈奴,「斬捕首虜萬九千級」。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二.不利的早期交戰在西漢初年,冒頓單于統治時期,匈奴人西控西羌、西域,東徵服穢貊、朝鮮,還經常侵擾漢的邊境,是西漢在北方最大的禍患。 公元前201年秋天,匈奴冒頓單于圍韓王信於馬邑(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區),韓王信投降匈奴,冒頓引兵至晉陽(今山西太原)10月,劉邦率大軍討伐韓王信。韓王信敗入匈奴,與冒頓合謀共擊漢軍。
  • 因為有他倆,長平之戰後虛弱的趙國依然可以吊打秦軍,全殲匈奴!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和王翦,還有戰國四君子中的三個,當然還少不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毛遂自薦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後世如雷貫耳的名字。長平之戰的關鍵人物有白起、範睢、廉頗和趙括。
  • 大漢帝國完勝匈奴第一人!
    起因是韓王信被人誣告謀反,狐疑自保,投降了匈奴。匈奴攻下馬邑,繼續南下圍太原,至晉陽。高祖親徵,帶領三十萬大軍,攻破韓王信,自己率輕騎突進,中了冒頓的誘兵之計,因而有平城七日之圍,後來用陳平計才得以潰圍。平城之圍後,高祖劉邦採納劉敬的建議,對匈奴和親,用女人與金錢換和平。終高祖、孝惠、呂后時,匈奴時有犯邊,漢都隱忍避讓。
  • 李牧到底有多強?被後世尊為「軍陣之神」,王翦都不敢與之對戰
    匈奴人天生就是優秀的騎兵,比之秦國後面的義渠人要強大的太多;很多人可能會說,為什麼不直接把匈奴滅掉呢?北方茫茫草原極為遼闊,疆域比起中原只大不小,而且生存環境極為惡劣,匈奴人又極為分散,故而想徹底滅掉匈奴是極難的,光補給就足以壓垮任何超級大國。
  • 戰國四大名將之李牧,我願為趙國守護最後一絲生存的希望!
    匈奴什麼也得不著,還經常損兵折馬的。就這樣,過了好幾年,匈奴沒撈到任何的便宜,就處處放話,說李牧膽小,不敢戰。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也是多年來戰不無勝的主,哪容得下這被這般嘲笑?誰還沒有二兩脾氣?李牧的手下覺得李牧膽小怯戰。
  • 盡毀三觀的匈奴,父子相殘不擇手段
    父命不可違,冒頓縱然有千萬個不願意,他也不得不去。當時的月氏國勢強盛。頭曼表面與月氏修好,送冒頓去當人質,卻又發兵進攻月氏,想借刀殺人,便於立次子為太子。得知匈奴來攻,月氏王勃然大怒,要殺掉冒頓。而冒頓得知後並不慌張,他偷得一匹好馬,當夜逃回了匈奴。頭曼見了冒頓,不覺驚異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