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對匈奴首虜成千上萬,為何明蒙斬首僅三五百?三個原因是關鍵

2020-12-11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筆者在讀中國古代戰爭史的過程中,發現一個令人疑惑的現象。同為中原農耕政權vs草原遊牧政權,為何漢武帝時期漢匈萬人規模的大戰動輒斬首數千上萬,而明朝中後期明蒙同級別的大戰首級數卻只有幾百少得可憐?難道這也是因為上古史書好吹噓,比如動輒「披甲百萬」,隨便就幾十萬人大戰?隨著深入分析,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本文一家之言,與同好共同探討。

我們先看一看漢匈萬人規模大戰的斬首數。元光五年,漢四萬騎兵分四路出擊匈奴,衛青一路「出上谷,至龍城,得胡首虜七百人」。元朔二年,衛青出擊樓煩、白羊王,「獲首虜二千三百級」,「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伏聽者」,是「伏於隱處,聽軍虛實」之人,則當為匈奴之偵察兵。這句用的詞是「捕」,則當為俘虜。則此戰漢軍殺傷俘虜合計五千四百餘人。元朔六年,大將軍衛青再次帶領十萬騎兵出塞,「得首虜前後萬九千餘級」。元狩二年春天,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餘騎兵,出擊匈奴,「得胡首虜八千餘級」。匈奴渾邪王率眾來降,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接應。渾邪王部下的很多匈奴人不願降漢,紛紛逃離。霍去病當機立斷,斬首8000。當年夏天,霍去病與公孫敖領兵數萬,從北地進攻,「斬首虜三萬二百級」。算上投降的2500人,總計約3.3萬。元狩四年,漠北決戰。衛青在漠北與單于遭遇,大敗匈奴,「斬捕首虜萬九千級」。霍去病與匈奴左賢王作戰,「得胡首虜凡七萬餘人」,大獲全勝。這次大決戰,漢軍「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物故者亦萬數」。天漢二年,貳師將軍李廣利領騎兵三萬出擊,打敗匈奴右賢王,「得首虜萬餘級而還......漢兵物故什六七」。當然漢匈之間還有其他大戰,這裡我們只選擇有具體首級數的。可以發現,除了衛青第一次七百首級之外,其餘幾乎動輒幾千幾萬,觸目驚心。

而明中後期明蒙萬人規模大戰的斬首數呢?天順三年,安邊營之戰,明將石彪率軍擊敗蒙古兩萬人,斬首513級,生擒47人。成化元年,數萬韃靼騎兵入侵遼河,明將鄭宏率軍擊敗之,俘虜11人,斬首5級。同年冬至次年三月,蒙古數萬大規模入侵延綏地區,明軍出動2.5萬人分數路堵截圍剿,歷時三個月,合計斬首30級。成化六年,胡柴溝之戰,明軍一萬擊敗韃靼五千,斬首90。同年三月至七月,韃靼數萬大規模入侵,明軍集結六萬分路堵截。經過數月戰鬥,明軍取勝,斬首106級,俘獲甚眾。成化七年,韃靼萬人入侵,明軍擊敗之,斬首91級。韃靼不甘心失敗,再次發動進攻,又被明軍擊敗,斬首83級。同年,韃靼部兩萬餘入侵,明軍在高坡擊敗之,斬首22級。成化九年,明軍先後在漫天嶺和半坡峰大敗蒙古,共計奪得牛羊8000餘頭,武器2500餘件。但斬獲首級不過157級。同年九月,明將王越率軍萬餘,兵分三路突襲韃靼老營,在紅鹽池大敗敵軍,斬首355級,獲駝馬牛羊器械無數。十月,韋州之戰,明軍大敗韃靼。斬首149,奪回被擄百姓1934人,盔甲1610件,馬騾牛羊眾多。成化十六年,王越帥兵2.1萬,晝夜兼程奔襲威寧海子,大敗韃靼伊斯瑪音部,生擒171人,斬首437級,獲軍旗12面,馬牛羊駝合計7000餘,武器萬餘件。這是自開國洪武,永樂兩朝以來,明軍對蒙古取得的最好戰績,也是斬首數最多的一次。同樣萬人規模,漢匈動輒幾千數萬,明蒙別說過千,斬首三五百算多的了。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局面呢?筆者分析有三個原因。一是數據注水,畢竟「破賊文書,以一為十」。史記中記載的斬首數應該是注過水的,這可能不是司馬遷的原因,而是原始報功奏摺就已經注水了。三國時期魏將國淵平定內亂,斬首按照實數上報。對將領誇大戰功心知肚明的曹操問為什麼,國淵表示:「夫徵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河間在封域之內,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內亂窩裡鬥,沒必要誇大戰功。對外作戰,則為了宣傳,可以注水。這正符合漢匈之戰的特點。漢武帝恐怕也未嘗不知這裡面的水分,但為了誇耀武功,也就聽之任之了。二是蒙古人有收攏同伴屍體的習慣。蒙古入侵時,一般三人一組,每人配備兩到五匹馬。如果一人死傷墜馬,同組的隊友要及時收攏屍體到備用馬上。這樣做就是為了防止被明軍割首級。這種情況下,明軍要想割取首級,就只能等屍體掉下來「撿屍」了。而蒙古人很熱心這樣做。除了最樸素的同族之情外,還有物質獎勵。被救者回去之後要把自己的戰利品甚至家產拿出來和救助者平分,而要是救回來的是一個貴族,那麼更是可以任意挑選此人的武器裝備馬匹錢財。比如俺答汗的兒子負傷墜馬,就被手下拼死救了回去。除了護主心切之外,回去後的物質獎勵也是一大動力。這個不光蒙古人有,清軍也有類似的習慣。比如崇禎十三年五月明清松杏大戰,明軍集火攢射,將一名清軍將領射落馬下,「賊甚披靡,不敢停留,將賊屍拉馱」,倉皇逃命。我們從一個戰例來具體分析。七月清蒙聯軍進攻中左所,明軍一炮打死三名騎兵,「直見眾賊下馬擁集拉抬,其死屍盡被拖去」,明軍只來得及搶到打死的馬匹。之後又一炮打死幾個清兵,屍體也是被立即拖走,明軍想割首級都來不及。

有一個戰例,可以從側面證明蒙古人拖屍體的效率有多高。成化十九年七月,韃靼小王子部3萬餘進犯,明軍萬餘出擊。明蒙雙方在夏米莊爆發大戰,作戰兩日一夜,期間戰鬥頗多反覆,雙方互有勝負,最終蒙古敗退。此役,明軍擒敵1人,斬首17級,獲馬54匹。明軍陣亡586人,傷1101人,戰馬損失1070匹。小王子受挫之後,不甘失敗,又進犯馬鋪山。明軍連續出擊,數日之內多次擊敗韃靼,迫使對方撤退。這一波明軍生擒1人,斬首15級,獲馬18匹。明軍死亡2人,負傷224人,損失戰馬136匹。蒙古輸了,結果明軍帳面損失更大,這是不合理的。可以推測蒙古的實際損失肯定更大,也可見其拖屍體的效率之高。

但最重要的,是因為戰略意圖的不同導致的作戰形式的不同。漢武帝時期對匈奴是戰略進攻,明中後期面對蒙古時戰略相持/防守。漢武帝時期追求的是殲滅戰,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這種作戰心態導致的漢軍作戰特點是勝則大勝,敗則大敗。勝則斬首幾千數萬,一旦失敗,漢軍自己往往也損失慘重。比如元光五年漢軍四路出擊,結果兩路失敗,損失過萬。太初二年,趙破奴率領兩萬騎兵出擊,全軍覆沒。最著名的當屬李陵,五千步兵就敢孤軍深入,以至於遭遇優勢敵人,全軍覆沒。究其原因,也是當時這種鼓勵主動出擊的風氣所致。

中後期的明蒙,雙方打的是相持戰,這種仗的特點是:麻杆打狼,兩頭害怕。雙方都沒有勇氣與決心與對方打戰略決戰,大部分時間都是拉開戰線對峙,真正交手往往都是以小隊斥候戰的模式進行。比如正德御駕親徵那次,明蒙雙方十幾萬大軍對峙,最後明軍不過斬首16級。即使按照前面分析的,蒙古人有奪回死去同伴屍體的習慣,但是仔細想一想:如果雙方按照漢匈漠北決戰的對抗強度打,蒙古死傷數萬人,蒙古人總也不可能高效到只在戰場遺留下16具屍體吧。更別提在這種慘敗的局面下,恐怕也沒人顧得上這事了。所以只有一種解釋:雙方主力並未進行戰略決戰,很可能是以主力對峙,小分隊在陣前打斥候戰這種模式來戰鬥的。可參考普瓦提埃之戰,當時數萬摩爾人從西班牙入侵法國,圍攻普瓦提埃。法國統治者查理·馬特爾率軍增援,摩爾人後撤。在接下來的六天裡,摩爾人一路後撤,法國人一路追趕,但雙方都沒有立即進行戰略決戰的意圖。這一階段,雙方之間的直接衝突以小規模斥候戰、散兵戰為主。如果不是摩爾人最後下定決心,要跟法國人打一場決戰,那麼結局很可能就是雙方一路斥候戰,最後以摩爾人退回穆斯林領地而告終。在以戰略進攻為主旋律的漢武帝時期,也出現過萬人相持,無果而終的情況。天漢四年,李廣利再度率軍出徵,與單于在餘吾水進行了十多天的戰鬥,雙方共投入二十餘萬人。此次戰鬥,史書中沒有記載具體的傷亡斬首數字,推測可能是相持戰,雙方主力沒有進行類似之前的戰略決戰。雙方主力沒有一決雌雄,只是因為另一路公孫敖萬餘人被左賢王擊敗,漢軍才選擇撤退。

這一時期明蒙雙方唯一的一次決戰是土木堡,兒十萬明軍慘遭覆滅。但這次戰鬥,從現有史料來看,也先最開始並沒有與明軍決戰的意圖。最開始是典型的相持戰,雙方幾十萬大軍互相對峙,只有小規模的斥候戰發生。如果不是明方昏招迭出,也先實在拒絕不了這送上門的大餐。英宗的這次御駕親徵,大概率會跟明代其餘萬人規模大戰一樣,雙方對峙半天拉倒,各回各家。這一模式與普瓦提埃之戰類似。另外如果對比明代開國與中後期的戰略,我們會發現前者具有與漢武帝時期相同的特點。也是勝則大勝,敗則大敗。這是因為明初對蒙古也是戰略進攻態勢,明軍有決心也有能力跟蒙古進行戰略決戰。這一時期明軍取得的戰績,絲毫不遜於漢武帝時期的漢軍。比如藍玉的捕魚兒海之戰,明軍俘虜蒙古王公貴族數千,軍士男女七萬七千三十七人,馬牛羊駝十五六萬,果真配得上大捷的稱號。原因無他,不過「攻守之勢異也」。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超重裝輕騎兵,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匈奴女人是美還是醜?與匈奴和親,漢朝皇帝為何不願娶匈奴老婆?
    漢匈之間的和親漢朝的和親分為了兩個階段,和親的公主共有10人。第一個階段: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40年。在這個時期,漢朝一共派出了10名公主和親。冒頓單于三次:分別是在漢高祖劉邦時期、漢惠帝時期和漢文帝早期。老上單于兩次:都是在漢文帝時期。軍臣單于五次:分別是在漢文帝晚期和漢景帝時期和漢武帝早期。
  • 漢與匈奴和親,為何很少漢朝皇帝娶匈奴女子?難道匈奴女子很醜?
    匈奴人娶漢朝的女子從匈奴的角度來說,他們來到中原地區搶奪的無非也就是一些生產資料,匈奴在與漢朝和親的過程中,看中的並不是從中原嫁過去的公主,看重的是這些公主所帶過去的嫁妝。漢朝每一次和匈奴和親這會給匈奴送過去很多絲綢金銀財寶還有糧食。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公元前166年冬,「老上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今寧夏固原市東南)、蕭關(今寧夏固原市東南),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並派騎兵火燒回中宮(今陝西隴縣西北),候騎至雍 (今陝西鳳翔縣)、甘泉(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直接威脅漢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文帝以周舍、張 武為將軍,率騎兵十萬駐長安城旁,以備匈奴。又派盧卿為上郡將軍、魏遫為北地將軍、周灶為隴西將軍,屯守三郡。
  • 漢朝最牛的斬首行動,孤膽英雄傅介子獨斬樓蘭王,另大漢威震西域
    (公元前60年,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府)外派的使者們也繼承了漢朝一貫尚武的傳統,在漢朝無法給予幫助的情況下經常會就地組織起一支軍隊,然後攻擊對於漢朝不滿的國家。其中在這些使者中又以陳湯那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流傳千古。
  • 漢朝公主總嫁到匈奴和親,為啥卻從沒有匈奴公主嫁到漢朝?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拿漢朝來說,和親,漢朝的公主總是嫁給了匈奴,而匈奴的公主卻從來沒有嫁給過漢朝,這是為什麼?事實上,與親,說白了,就是送錢送女人,在漢朝之前,國力弱,不能與匈奴相比。漢與匈奴的婚俗又有不同,體現在哪裡呢?一、血統,二、權力,我就這樣打個比方,漢朝只有一個王后,匈奴強大的時候,送了一個匈奴公主過來。您允許她成為女王嗎?匈奴人答應不讓她成為王后?你們讓她當皇后,外戚幹政怎麼辦?生來就是王后呢?這位皇子就是皇帝嗎?漢王朝有個特點,外戚幹政很厲害。
  • 李陵:我這一生為漢朝鞠躬盡瘁,卻落得一個漢奸的名聲
    誓欲還國恩,不為匈奴屈。身辱家已無,長居虎狼窟。胡天無春風,虜地多積雪。窮陰愁殺人,況與蘇武別。發聲天地哀,執手肺腸絕。白日為我愁,陰云為我結。生為漢宮臣,死為胡地骨。萬裡長相思,終身望南月。」這是唐朝詩人劉灣在了解蘇武和李陵兩人關係之後寫出的《李陵別蘇武》。
  •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二年之後,漢武帝去世,但在武帝去世這一年,「匈奴入朔方(如今鄂爾多斯西部及巴彥淖爾西南部),殺略吏民」。 歷史上,劉邦七年建漢,李淵一年建唐,朱元璋十五年建明,抗戰八年敗日........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歷時42年之久,卻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匈奴呢?
  • 神秘的西域古國曾經一度稱霸西域,匈奴都忌憚,漢朝送去兩位公主
    我想很多人肯定都聽過這首歌——《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這首歌是漢朝遠嫁到塞外的劉細君公主,也叫烏孫公主。她是漢武帝劉徹侄子罪臣江都王劉建的女兒,而她嫁給的對象就是烏孫國的國王獵驕靡。那麼,漢武帝為何要和烏孫聯姻?沒錯,的確是為了對付匈奴,但烏孫強大嗎?強大,烏孫曾經稱霸西域,連匈奴都忌憚。
  • 為何漢朝以後,遊牧民族越來越不好打了?真實原因歷史書上沒有
    為什麼自從漢朝以後,北方遊牧地區戰鬥力越來越強勢,這與鎧甲技術之間存在著微妙的聯繫。在秦朝以前,中原地區的國家戰亂不斷,但北方遊牧地區卻很少南下入侵,並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不具備相應的作戰能力。漢朝時期的匈奴給其造成巨大的威懾。漢武帝不得不舉一國之力攻打匈奴,結果也是兩敗俱傷,漢朝勢力也受損。
  • 為什麼漢朝使者能在西域十分囂張?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在漢朝歷史上,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過這樣一個群體:漢朝使節,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輔助漢朝對匈奴的防禦戰爭,而且在西域開疆擴土,往往以一人或者數人之力,為漢朝降服一國。這樣的探險家和軍人,是如何煉成的呢?漢使飛揚跋扈、桀驁不馴的本性,來源於不同的主觀和客觀原因。
  • 聯金滅遼、聯蒙滅金、聯虜平寇,為何宋明兩代歷史輪迴了三次?
    「冤有頭債有主」,由此聯虜平寇成為了南明士大夫的集體共識。從結局來看,亦能算作一次巨大的戰略失誤。歷史兜兜轉轉數百年,為何北宋、南宋、南明三個歷史時期都會重蹈覆轍,接連引狼入室?其背後,是偶然性的決策失誤,還是相同的歷史動因和相似氛圍導致?
  • 大漢朝消滅匈奴的戰爭,細細品來令毛骨悚然,深感絕望!
    劉邦早就看匈奴不爽,於是在西漢初年為了剪除這個禍患,親自率領大軍北上徵討。可無往不利的漢軍卻栽了個大跟頭,被匈奴騎兵打得損兵折將大敗而歸,劉邦沒辦法,只好退而求其次,用和親策略先穩住匈奴。就這樣過了70年,漢朝一直韜光養晦、積攢國力,直到劉邦去世時,他還對未消滅匈奴而耿耿於懷。
  • 從對付匈奴的角度來看,無人超越劉徹
    因此三個人當中劉邦是最優秀的,劉秀次之,劉徹則排第三。劉邦從微末小吏成長成為帝國君王,實在是不容易。劉邦在村裡的名聲其實不咋地,因為他就是現在俗稱的二流子,吃喝玩樂樣樣精通,就是不務正業。好歹他比較聰明,所以混了個亭長的工作。
  • 家族女子被張飛虜走,夏侯家為何不對張飛報復?三點原因解開疑慮
    三國猛將張飛,屠戶出生,長得「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給人第一印象就是個脾氣暴躁的大漢。當然張飛的性格也沒有辜負他這個長相,「性如烈火,一點就著」的脾氣令很多三國名將都害怕他,如三國時期的第一猛將呂布,多次被張飛大罵「三姓家奴」也只能忍氣吞聲!
  • 漢武帝為何窮兵黷武,試圖剿滅匈奴?其中原因,也是無可奈何
    在他的治理下,漢朝呈現出的盛世之景是有目共睹的。那段歷史之下,漢朝在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到達了巔峰,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軍事,都可以稱得上是空前絕後。其中必然少不了的就是與匈奴的抗擊,那段過往是心酸悲慘的,是令人氣憤的,但同時又是令人敬佩的。
  • 喋血漠北:漢朝步兵對匈奴鐵騎的浚稽山之戰
    匈奴單于庭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騎都尉李陵向漢武帝劉徹請命,請求深入大漠作戰,尋找單于的主力軍為大軍分兵,而不是為路博德將軍轉運糧草。李陵帶領著這支軍隊已經出塞三十天了,現在,李陵正在踐行他的諾言,因為東浚稽山再往北,就是匈奴單于王庭所在。
  • 本是李廣後人,卻成了投降匈奴的叛徒,李陵為何選擇終老匈奴?
    提起漢朝,很多人的臉上都會不自覺地露出驕傲的神色,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之一,漢朝確實為漢人掙得了很多的榮耀,甚至於漢人這個稱呼也是來自於漢朝。飛將軍李廣,大將軍衛青,冠軍侯霍去病,通西域張騫,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都是在漢朝大放異彩,而流傳千古的。
  • 漢代「封狼居胥」戰爭徹底消滅了匈奴的有生力量
    本文作者黃強 漢朝戰爭中很多都是與匈奴的交戰。《史記·匈奴列傳》云:匈奴「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
  • 中國歷史上的勁敵匈奴,為何秦軍能輕易戰勝,而漢軍則十分艱難?
    公元前215年至公元前213年,蒙恬將軍將匈奴擊敗後開始築起了長城,也就是說,秦始皇擊敗匈奴只用了三年時間,而西漢自公元前200年,劉邦的「白登之圍」開始一共花了127年才勉強獲勝,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先看看這兩個國家是怎麼對付匈奴的?北方匈奴一直是秦始皇的心腹大患,他直接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
  • 環首刀:作為一把「純粹」的近戰冷兵器,我的出現會讓匈奴膽寒
    可是正如史書所記載的,「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這句話中的「卅湅大刀」,指的便是將精鐵反覆摺疊鍛打「三十次」以後鑄造而成的「環首刀」。這也是匈奴常用的「流星錘」多採用「木柄」而不是「銅柄」的主要原因。而且由於使用了木柄,其長度也變相的突破了「青銅器」「韌性不足」的弊端,可以製作的更長。但面對鋼盔鐵甲在身的漢朝鋼鐵雄師。「流星錘」的殺傷力真的能做到一擊制敵嗎?顯然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