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朝使者能在西域十分囂張?

2020-12-14 History心發現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在漢朝歷史上,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過這樣一個群體:漢朝使節,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輔助漢朝對匈奴的防禦戰爭,而且在西域開疆擴土,往往以一人或者數人之力,為漢朝降服一國。這樣的探險家和軍人,是如何煉成的呢?漢使飛揚跋扈、桀驁不馴的本性,來源於不同的主觀和客觀原因。

一、相對寬鬆的政權體制和族群的精神面貌

先秦的遺風在漢代還有各種孑遺

在主觀上,由於漢代的中央集權程度還並不高,封建專制制度的國家機制還比較原始,由於距離先秦時代的分封傳統並不遙遠,所以在當時各個文化區的特色依舊十分明顯、清晰可辨別,比如薛地多暴桀子弟、比如鄒魯之地多儒生學者、燕代之地重視聲色犬馬等等。正是由於地方上還有類似於豪強這種自發組織者,比如史記裡的郭解、劇孟等人,所以中央集權制度尚未深入人心,在漢代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士人和貴族,憑藉個人的崇高氣節和專制皇權對抗的悲歌,比如追隨田橫據守孤島、最後集體自刎而死的300壯士,還有不堪忍受刀筆小吏而自盡的飛將軍李廣,以及敢於藐視權貴的強項令董宣。

蘇武牧羊

正是因為專制制度和相關理論沒有完全成熟,所以漢初的國人保留了一股原始而質樸的生命衝動,愛的熾烈,死的壯烈,活的通透,人生一世,灑脫無比。透過司馬遷的筆觸,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國人為了一句承諾、一份使命、一份賞識,可以在異域忍飢挨餓、不忘初心,可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可以「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可以「牧羊驅馬皆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他們可以憑藉著這種沒有被馴化的生命衝動對內對抗封建國家機器,對外開疆擴土、鞭笞四夷。

田橫和他的門客

因此相對寬鬆的制度氛圍下,一部分人的生命衝動沒有被馴化,是漢使們能夠建功立業的大前提。一些漢使在堅持使命的同時,敢於超額行動:在沒有牽制的情況下,使者擅自行動乃至「矯詔」的情況經常發生:比如傅介子受命出使大宛國,他本來的使命僅僅是責備沿途勾結匈奴的樓蘭和大宛王,但是他在歸國的途中,還額外地斬殺了在龜茲國逗留的匈奴使團;留下了「雖遠必誅」名言的陳湯,在遠徵郅支單于之前,也是擅自矯詔調動了戍己校尉的屯田軍和西域城邦諸國的軍隊出徵,並且沒有上報有關行動細節,但是事後在建功立業後,也沒有受到矯詔的懲罰;而東漢時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曾經擅自斬殺親匈奴的西域本土貴族,他也是在耿恭的孤軍撤回玉門關之後,違詔留在西域,並最終開闢了新局面,藉助漢朝的威望和自己的實際能力,留在當地開闢了一番天地;在對南越國的徵戰之前,漢朝通過魏臣、終軍、安國少季等使者組成的團體,在南越宮廷自主發動宮廷政變,希望一舉擊殺南越本土勢力的代言人呂嘉。

這些超額完成任務的戰績,往往是一兩次斬首行動,就能讓一個小國的外交策略發生動搖,使他們倒向漢朝,達成出動大軍難以達成的效果。而這樣的自主權,在日後嚴格控制武將便宜行事權力的朝代是很難看到的。

漢簡是當時的信息媒介

另外,從信息媒介的角度看,由於傳播手段的相對落後,主戰場西域和長安宮廷之間相隔萬裡,傳信材料是漢簡和紙張,傳遞途徑是驛站或者烽火臺,這些載體傳播的信息量都很有限,無法事無巨細的包括所有情況,所以漢使們無法面面俱到地向朝廷報到、然後行動,所以這在客觀上賦予了漢使巨大的自主權,比如甘延壽試圖向漢朝朝廷報告陳湯的計劃,但是被陳湯厲聲拒絕:「湯獨矯制發城郭諸國兵、車師戊己校尉屯田使士。延壽聞之,驚起,欲止焉。湯怒,按劍叱延壽曰:大眾已集會,豎子欲沮眾邪?」如果等待信息發到長安然後回來,那麼就容易貽誤戰機。相對原始的信息媒介,其實也是漢使能夠獨當一面、獨立行動並且建立功勳的重要原因。

二、軍人與郎官:高素質的使者群體

畫像石上的水陸攻戰圖

在出使西域的使者中,歷經了早期的投機取巧階段之後,除了類似於江充、馮奉世、傅介子等自願出使的使者之外,還有一部分是被漢朝廷選拔或者地方官舉薦的使者。這些人的特點往往是:如果是平民,往往有過人的武勇或者才幹,能夠擔當大任,比如前106年,漢武帝就下詔「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而從有官吏身份中選出的使者,往往是武官,或者是屬於郎中令體系的光祿勳屬官,前者的特徵是武藝高強,能夠吃苦耐勞,能夠應對突發的軍事行動,乃至指揮軍隊作戰,比如班超、鄭吉、馮奉世等人,而後者則是「無常事,唯詔令所驅使」所以有利於接受臨時的徵發調度,為國效力。

匈奴人

而在具體的性格和才能特質上,多數漢使不同於春秋戰國時代只能動嘴皮的遊說之士,勇武健壯、強悍善戰是第一位條件。這是因為縱橫家是在華夏文化圈內進行外交活動,而漢使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必須適應西域當地的環境才能最高效地執行任務。而在缺乏漢文化素養、普遍高上力氣、「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賊老弱」,在這種環境下,能言善辯之士可能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比如「匈奴俗,見漢使非中貴人,其儒先,以為欲說,折其辯;其少年,以為欲刺,折其氣」,如果都是儒生或者年輕官吏,很可能遇到匈奴人的侮辱,會有損國格。

前往西域的漢使大都精通使用武器

所以終軍這種能言善辯、文筆優美的年輕志士只能去南越這種和中原文化相通的小國,而派往西域的張騫則是身強體壯,「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正是因為武藝高強,張騫才能在被俘期間,獲得匈奴人的敬重;而發動斬殺郅支單于之戰的甘延壽,也是武藝高強,才從眾多北地子弟中脫穎而出,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甘延壽字君況,北地鬱郅人也。少以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投石拔距絕於等倫,嘗超逾羽林亭樓,由是遷為郎」;他的搭檔陳湯則是「少好書,博達善屬文」,這兩人一文一武,才能合力完成日後的壯舉。

漢代的民間體育運動

正是因為兼具軍事才能、強健體魄和軍事韜略,漢使們才能屢屢在異域建功立業。

三、尚武之風:使節軍事素養的有力保證

除了以上這些因素,和後代的費拉相比,漢代相對粗獷的民風,特別是燕代齊秦等地有仇必報和好鬥的風俗也與此有關。在漢代,漢代各郡中每年舉行一次的軍事演習。漢代平民中年滿23歲的男子,要在郡中服役一年,充當材官、騎士,受射御、騎馳、戰陣等方面的訓練,都試 即是對他們作戰能力的一種考核和檢驗。

漢制每年八月或九月舉行都試以講武,由郡守主持,都尉及各縣的令、長、丞、尉也都要參加。演習的內容因地而異,在設有樓船的南方郡縣,郡縣部隊演習行船水戰;北邊等郡則以騎兵巡行障塞,而對於期門、羽林這樣的精銳部隊,除了學習騎射、馬上格鬥的技巧之外,還需要學習刀劍矛戟弓弩等武器的用法,最後還要學習《春秋》,《春秋三傳》,先秦兵法等軍事著作,提升專業的理論素養。

漢代畫像石中的搏鬥圖

從漢代的畫像磚看,就連漢代的民間娛樂,也充滿了陽剛尚武之風:比如蹴鞠、騎射奔牛、鬥牛、技擊搏鬥、射擊飛鳥等等,這些活動在幫助先民們愉悅身心、獲得額外的肉食補充之外,而且也讓漢代先民具備了基本的軍事素養,在南伐閩、越,北逐匈奴,東討朝鮮,西徵大宛的時代要求下能夠應對軍事徵召。

畫像磚中的軍事訓練場面

由於有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學和訓練體系,包括地方舉薦人士和郎官在內的一些漢代使者,都有不錯的體魄和軍事素養,足以支撐他們完成自己的使命。班超能使用「三十六騎平西域」,鄭吉能運用西域諸國的軍隊奪取車師城,都與漢朝使節能熟練運用軍事謀略不無關係。

漢賦是典型的帝國文學

在這樣的風尚影響下,漢代的一些文臣文武兼備,有一定的戰功或者軍事素養:比如以善賦著稱的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著書十餘篇的公孫賀「以將軍擊吳楚有功,封平曲侯」, 就連作為滑稽之臣的東方朔的自薦書裡,都寫道「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而司馬遷也曾經作為郎官,參與了對巴蜀和西南夷的攻略。

四、漢代使節的過失

持有節鉞的使節

此外,從實操程度看,李廣利兩次大軍遠徵,軍隊生還率僅在10-20%,而且,直到近現代沙俄徵服中亞的時代,大軍後勤依舊是一個難以克服的問題,所以斬首行動+扶持傀儡,或者靠宗教性手段籠絡本地上層,其實是成本最低的控制手段。

當然,遠徵西域的痛苦和艱難,足以讓今天的探險者望而卻步,漢代人眼裡就更是如此了:

歷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驢畜盡然。又有三池、盤石阪,道驥者尺六七寸,長者徑三十裡。臨崢嶸不測之深,行者騎步相持,繩索相引,二千餘裡乃到縣度。畜隊,未半坑谷盡靡碎;人墮,勢不得相收視。

而且,在漢代的外交活動中,也曾經有不和諧的畫面出現:比如在張騫返回之後,漢代對西域的外交反而出現過一段低谷期:

「自博望侯開外國道以尊貴,其後從吏卒皆爭上書言外國奇怪利害,求使。天子為其絕遠,非人所樂往,聽其言,予節,募吏民毋問所從來,為具備人眾遣之,以廣其道。來還不能毋侵盜幣物,及使失指,天子為其習之,輒覆案致重罪,以激怒令贖,復求使。使端無窮,而輕犯法。其吏卒亦輒復盛推外國所有,言大者予節,言小者為副,故妄言無行之徙皆爭效之。其使皆貧人子,私縣官齎物,欲市以私其利外國。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度漢兵遠,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漢使。」

在這段記載中,由於很多漢朝人受到了張騫出使封侯的激勵,於是很多貧民為了改變命運,也爭相前往異域,為漢武帝收集奇珍異寶。但是這些人很快就私吞官家財富、欺上瞞下,對於西域諸國也不講實情,強買強賣,結果造成的結果是漢武帝對使者們處以重罪、要求他們帶回寶物,否則不得回國,而西域國家們也厭倦了他們的不道德行為,對他們帶來的尋常禮物也不好奇,因此斷絕了對他們的供給。

keyboard superman

說白了,少數優秀個體的背後,還有一個龐大而平庸乃至無聊的群體,而這些人的無能或者平庸,往往被少數人的耀眼光芒所遮蔽。

相關焦點

  • 漢朝最牛的斬首行動,孤膽英雄傅介子獨斬樓蘭王,另大漢威震西域
    但總歸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漢朝雖然不能再像漢武帝時期一樣連續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但一兩次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戰爭總歸是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漢朝也不斷派出使者去西域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甚至到漢宣帝時期還設置了西域都護府,以鞏固自己好不容易打下來的疆土。
  • 從張騫出使西域到屯戍西域近八十年間,西域一直漢匈之間不斷徘徊
    隨後,他又向西域的焉耆、庫車、疏勒、大宛、康居、大右直等國派遣使臣。然而,西域諸國對大漢卻是一知半解,他們既不知道漢朝的強大和富裕,也不想得罪匈奴。對他們來說,畢竟匈奴更近,大漢太遠,張騫的三寸不爛之舌只是一面。原本被張騫寄予厚望的大月氏也因為十分滿意西行的新土地,不願再回到河西走廊以西的故土。
  • 漢朝牛人班超有多猛?西域諸國:別惹他,三十六人分分鐘讓你滅國
    漢朝的強盛離不開漢武帝等明君,也離不開賢臣名將。漢朝牛人特別多,今天來說說中國歷史上千古牛人班超的故事。特別是當你在新疆旅遊,看著新疆的美麗景色的時候,你就更能體會班超對中國歷史的巨大貢獻。
  • 漢武帝為何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作用?
    張騫出使西域這件事是寫進教科書的大事件,要知道我國歷史悠久,發生的重大事件不計其數,為什麼張騫出使西域這件事能力壓群雄寫進教科書?而且漢武帝為什麼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作用?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評價那麼高?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張騫出使西域的背景、流程、作用、影響。第一個問題就是漢武帝為什麼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 漢朝人眼中的羅馬帝國是什麼樣的?漢朝人給予羅馬足夠的尊重
    而羅馬曾經和漢朝遙相呼應,各自照亮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由於貿易往來,羅馬人逐漸認識到漢朝是一個大國,並稱之為「賽裡斯」,也就是「絲綢之國」的意思。那麼漢朝人眼中的羅馬又是怎麼樣的呢?自從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和西域等地的貿易就逐漸發展了起來,「絲綢之路」也開始出現。在西漢時期,羅馬帝國尚未控制地中海東部,因此和漢朝並沒有產生貿易聯繫。
  • 漢朝使者怎麼總是被殺?真不怪其他國家,主要是漢朝太無理
    在漢書《蘇武傳》當中,有這樣一段話: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說南越殺了漢朝的使者,結果他們的九郡都被平定。宛王殺了漢朝的使者,結果自己的頭顱被掛在了宮殿的北門。朝鮮殺了漢朝的使者,很快就被誅滅。只有匈奴沒受到懲罰。
  • 民族英雄班超僅憑36人就能橫掃西域?班超:只是祖國強大而已!
    在漢朝時期,大國如龜茲的人口約8萬左右,焉耆3萬多人……小國如危須、皮山、精絕等人口僅千餘人。整個西域人口應該在50萬到100萬之間,其總兵力應在10萬左右。班超在掌控西域之後,最大的一次規模出徵,曾率軍七萬多,這應該是當時西域各國能出動的最大兵力了。西域人口雖小,但也絕對不是漢軍1000人能夠撼動的。況且留居漠北的北匈奴比漢朝更靠近西域,更容易調動數萬大軍進入西域。
  • 神秘的西域古國曾經一度稱霸西域,匈奴都忌憚,漢朝送去兩位公主
    這首歌是漢朝遠嫁到塞外的劉細君公主,也叫烏孫公主。她是漢武帝劉徹侄子罪臣江都王劉建的女兒,而她嫁給的對象就是烏孫國的國王獵驕靡。那麼,漢武帝為何要和烏孫聯姻?沒錯,的確是為了對付匈奴,但烏孫強大嗎?強大,烏孫曾經稱霸西域,連匈奴都忌憚。
  • 大漢第一勇士傅介子:孤身出使西域,斬殺樓蘭王,打通絲綢之路
    在其後的一百年間,為捍衛這條西域之路,李廣利、李陵、李廣、衛青、霍去病等英雄奮勇廝殺,擊退匈奴,掃清障礙,揚大漢國威。徵和元年(公元前92年),樓蘭國王死,匈奴急送充當人質的王子安歸回國繼承王位。安歸因此傾向匈奴,與漢朝為敵,先後攻殺漢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又殺害大宛、安息等國派到漢朝來的使者,使漢朝與西域的交往因此斷絕。
  • 投筆從戎的班超,在西域經歷了怎樣的傳奇故事?
    自從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之後,中原政府便十分重視與這一地區國家的外交關係,並在那裡建立起了西域都護府,以維持自己的威望。不過到了東漢時期,漢政府對於西域的影響力持續下降,因此西域各國紛紛停止了對於東漢的貢奉。
  • 張騫出使西域是怎麼回事?
    漢武帝下令招募不怕危險出使西域之人。漢中人張騫就是這時應招,勇敢地接受了這項任務。公元前138年,張騫率領堂邑夫等100多人,從京城長安出發。當通過匈奴的時候,不幸被匈奴人抓住,帶他來見單于。單于對他說:「月氏在我的北邊,漢朝怎麼可以派人去呢?難道我派人去越,漢朝也允許我穿行嗎?」於是把他扣住,一直扣留十多年。
  • 月黑風高夜,正是殺人放火時,班超用三十六個人搞定西域
    當時,西域諸國大多歸附北匈奴。所以,想要解決北匈奴,必須先搞定西域。所謂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就在這次行動中,一個名叫班超的人脫穎而出。他是四路大軍其中一路竇固手下的一個假司馬,假是臨時代理的意思。此番出使,除了班超,還有一個名叫郭恂的從事,以及三十六名士兵。班超的第一站是鄯善,剛到鄯善時,國王廣還很客氣,但過了一段時間後表現得非常冷淡。
  • 後崛起大國要先交友而後出擊,當年西漢結援西域反制匈奴非常經典
    匈奴在元狩四年(前119 年)遭遇大敗後,逐漸向西北遷徙,西域成為漢匈爭奪的焦點。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 年),張騫再度持節出使。這次出使的目的地,是位於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烏孫是西域的大國,也是匈奴的重要盟友,在西域政治格局以及漢朝與匈奴的博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張騫此行的目的,是說服烏孫棄匈奴而親漢朝。
  • 班超出使西域,殺掉西域城國的受寵國師,國王看到後立即歸順大漢
    當時,於國是西域最強大的國家,加上于闐王剛攻破莎車國,威名頗大,因此對班超等人非常冷淡。尤其是的國師,揚言要東漢使者把使團中一匹嘴黑毛黃的千裡馬送給他祭祀天神。後來,於王果然派人索要千裡馬。於是班超說:「馬可以給,但是需要國師自己來取。」一臉得意的巫師果然隻身來取馬。
  • 張騫首次出使西域,一走就是十三年,途中經歷相當驚險
    二、出使西域諸國,尋找月氏國張騫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尋找月氏國,說服月氏國王聯合抗擊匈奴,可是茫茫西域,之前從來沒有漢人涉足過這裡,更不要說知曉去哪個國家的道路。沒辦法,張騫只能帶著幾名使者,一路尋找。他們最先來到吐魯番西北的姑師國,當時漢朝與匈奴大戰正酣,從漢朝到西域的道路全部中斷,所以當姑師國王聽說漢朝使者到來的時候,簡直驚訝得說不出話來。當他得知張騫一路的經歷後,倍感欽佩,決定助張騫一臂之力。
  • 漢武帝一心聯合的大月氏,後人建立一個大帝國,竟與漢朝齊名
    在與匈奴鬥爭的過程之中,西漢逐漸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尤其是漢武帝即位之後,聽說大月氏與匈奴是世仇,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漢武帝想要聯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斷匈右臂」。 西元前139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以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當年對漢朝做了什麼?讓唐朝詩人也念念不忘
    再比如這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其中提到的「樓蘭」也是當年漢朝在絲綢之路上爭奪的重要據點。詩人王昌齡為什麼要將「樓蘭」寫進自己的詩句裡?樓蘭當年對漢朝做了些什麼,能讓漢朝對樓蘭有這樣的仇恨?
  • 東漢名將班超和西域公主偷偷生下混血兒子,19年後發現真高明
    西域大國鄯善就樣輕而易舉的被漢朝掌握在手中,平定鄯善國侯班超又帶著自己36個好漢去往西域另大國于闐國。此時的于闐國,剛剛攻破莎車國,稱霸西域南道。與此同時,該國派駐由北匈奴的大使,明月保護,實則監視班超等人到達于闐國後,于闐王對他們十分不恭敬,而他的國師更是直接向班超挑釁。漢使有一批嘴黑毛黃的好嗎?你們趕快把他弄來給我祭祀天神。
  • 從強取到歸心,這一政策轉變降服20餘國:西漢的西域攻略
    馬上下詔招募能去西域尋找月氏下落的人,以便共擊匈奴。漢中人張騫奉命出使,公元前138年,武帝派一百餘人出使月氏。當時河西走廊尚被匈奴佔領,張騫等出隴西,途經匈奴統治區時,被匈奴捕獲,扣留十餘年,後乘機逃出,越過蔥嶺,經費爾幹納盆地的大宛、康居到達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但大月氏已佔領大夏一部分土地,安居樂業,不願東歸,整體開始了希臘化。
  • 樓蘭一個西域小國,犯了什麼錯,讓人直呼:不破樓蘭終不還
    名為一國,實際上連同一時期大漢的一個郡縣人口都無法相比,其位於漢朝通往西域的要道。在《漢書·西域傳》中記載,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裡,去長安六千一百裡。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這樣來看,樓蘭確實算不算大國,僅僅是一個人口規模客觀的大城市而已,相對的軍事實力也並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