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文明,上下2000多年,是世界上最輝煌的文明之一。羅馬產生的拉丁字母、基督教以及法律制度依然在影響全世界。19世紀德國耶林在《羅馬法精神》一書中強調:「羅馬三次徵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而羅馬曾經和漢朝遙相呼應,各自照亮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由於貿易往來,羅馬人逐漸認識到漢朝是一個大國,並稱之為「賽裡斯」,也就是「絲綢之國」的意思。那麼漢朝人眼中的羅馬又是怎麼樣的呢?
自從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和西域等地的貿易就逐漸發展了起來,「絲綢之路」也開始出現。在西漢時期,羅馬帝國尚未控制地中海東部,因此和漢朝並沒有產生貿易聯繫。到了東漢初期,羅馬帝國建立起來,成為了世界面積最大的帝國之一。此時,中國的絲綢也源源不斷地經過波斯等國轉運到了羅馬,羅馬便將中國稱為「賽裡斯」。
隨著商業交往的密切,漢朝人也開始了解到西方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人們將之稱為「大秦」。公元97年,作為漢帝國西域都護的班超派遣甘英去出使大秦,希望能夠和大秦取得直接的聯繫。甘英一路上經過了條支(兩河)、安息(波斯)一帶,一直到達了「西海」。當時安息帝國的商人告訴甘英:「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者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聽到這句話,甘英被嚇住了,他選擇了回去。
實際上,甘英這時候已經距離羅馬帝國很近了。根據學者的推測,這個「西海」可能是波斯灣,甘英如果能夠得到正確的指引,完全可以走陸路到達地中海一帶,然後坐船到達羅馬。但是波斯商人不希望漢朝和羅馬取得聯繫,因為那樣不僅讓作為中間商的自己無利可圖,也增加了自己兩面受敵的危險。
甘英雖然沒有到達羅馬,但是羅馬的商人卻在公元100年派遣使者到達了洛陽,拜見了漢朝皇帝。公元160年,大大秦安敦王(羅馬安東尼王朝)派遣了使者訪問漢桓帝。這些接觸,讓中國人對羅馬的認識不斷加深,於是在《後漢書》中首次寫入了羅馬,並且足足寫下了幾百字,位居《西域傳》之冠。
後漢書記載「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裡,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人俗力田作,多種樹蠶桑。皆髡頭而衣文繡,乘輜軿白蓋小車,出入擊鼓,建旌旗幡幟。」這裡可以看出,羅馬帝國的面積很大,城市之多,國力強盛。比較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多種樹蠶桑」呢?原來是羅馬對絲綢的需求很大,久而久之就向中國學習了養蠶的技術。《後漢書》是南朝時期的範曄寫的,那時候羅馬的確已經在種植桑樹了,《北史·西域傳》也記載:大秦「土宜五穀桑麻,人務蠶田」。
《後漢書》也對羅馬城的進行了描寫:「所居城邑,周圜百餘裡。城中有五宮,相去各十裡。宮室皆以水精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遊一宮,聽事五日而後遍。」從內容來看,羅馬城的規模很大,周長有100裡(誇張),有五個宮殿。
羅馬城遺址
對於羅馬的政治制度,《後漢書》寫到:「常使一人持囊隨王車,人有言事者,即以書投囊中,王室宮發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書。置三十六將,皆會議國事。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這裡面提到了羅馬並非是世襲制,而是「簡立賢者」。另外,羅馬的有議會機構,叫做元老院,因此文中說「皆會議國事」。
元老院會議
對於羅馬的經濟,《後漢書》提到這裡出產「金銀奇寶」「凡外國諸珍異皆出焉」。羅馬的對外貿易十分發達,「與安息、天竺交市於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質直,市無二價。穀食常賤,國用富饒。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至則給以金錢。」
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漢朝人對於羅馬帝國也是十分的尊重,給予其「大秦」的稱號。雖然羅馬和漢朝的制度、經濟模式是天壤之別,但是《後漢書》並沒有對此褒貶,而是將自己了解到了信息記錄下來。這些信息或許有錯誤的地方,但是也大概能夠反映羅馬文明的狀態。從《後漢書》的記載也可以看出,漢朝時期的中國人並未「閉關自守」,而是試圖去了解世界,認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