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崛起大國要先交友而後出擊,當年西漢結援西域反制匈奴非常經典

2020-12-05 華夏歷史新知

導讀:回望20世紀,對當時英語國家主導的世界格局衝擊最大的國家無疑是前半世紀的德國和後半世紀的蘇聯,二者作困獸之鬥而最終以失敗告終。從21世紀前二十年發展態勢來看,對依舊是英語國家主導的世界格局衝擊最大的國家顯然是中國。與德蘇過於正面硬扛的弱點相比,中國最大的優勢除了顯性的人口規模以外,中國還具一大隱性優勢,即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大國所蘊藏的破局智慧,兩千年前西漢結援西域反制匈奴即是經典案例。

龍鷹博弈

20世紀初在歐洲範圍內,崛起中的德國地緣極為糟糕,本來就要面對法俄的東西夾擊,德皇威廉二世神操作還迎來了英意的南北夾擊,自陷四面包圍之中,真是作死!

在亞歐大陸,蘇聯地緣極為糟糕,本來二戰後蘇聯除了控制東歐之外,還有機會整合中國、印度一舉成為亞歐大陸的主導者,但蘇聯卻粗暴地和中國鬧翻了!美國總統尼克森1971年在堪薩斯演說中提出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美國、西歐、日本、蘇聯和中國,認為「這五大力量將決定世界的前途」。而蘇聯居然用蠻力獨自對抗美歐日中四大力量中心,真是愚不可及!

在全球範圍內,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地緣也是比較糟糕的,美日歐印韓澳洲甚至包括俄羅斯越南在內的強權都對中國虎視眈眈。在波譎雲詭的2020年,中國和東協十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是時候。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評價:「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其意思是:中國各個朝代都是在積貧積弱的情況下走向滅亡的,只有漢朝是在國力強盛(尤指軍事力量)的時候終結的。西漢初年漢朝其實多次想終結匈奴在廣袤的北亞的霸權,但只是到了國力雄厚而本人又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時代才毅然展開反擊。饒是如此,強漢還是多次尋覓西域盟軍一起共同對付強悍的匈奴。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公元前3世紀初,匈奴崛起於蒙古草原,控制了東到大海、西到天山的廣袤土地。匈奴騎兵經常南下侵擾,對西漢王朝的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漢下白登道」指的就是漢高祖劉邦親自率軍反擊匈奴而遭遇「白登之圍」險些被俘的故事。平城之戰令高祖意識到,當時尚不具備用武力解決匈奴問題的國力,於是採納謀臣劉敬的建議,與匈奴締結「和親」。「和親」雖然緩解了漢匈之間的緊張關係,但匈奴一旦遭遇災荒,就撕毀合約,南下擄掠。

白登之圍漢軍窘狀

試想想,連大家眼中的「老實人」漢文帝都忍無可忍,可見匈奴多麼猖狂!文帝三年(前177 年),匈奴入侵河套地區,文帝調集八萬騎兵,前往高奴,準備阻擊。匈奴聞風撤走。文帝親臨甘泉,閱兵視察。恰在此時,國內發生諸侯王反叛事件,文帝遂罷兵回朝。次年,匈奴求和親,文帝召開朝議,讓大臣討論是繼續和親還是出擊。結果大臣都認為應當和親,致使文帝放棄北擊匈奴的想法。文帝十四年(前166 年),匈奴十四萬騎兵甚至深入到距長安僅七百裡的地方。

賈誼曾上書文帝,發出「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的慨嘆。其所謂「可為流涕者」指的就是匈奴邊患。他痛心道:「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漢歲致金絮採繒以奉之。」「陛下何忍以帝皇之號為戎人諸侯,勢既卑辱,而禍不息,長此安窮!」

壯懷激烈的漢武帝劉徹(前141年—前87年在位)決心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然而,對於漢是否具備獨自對抗匈奴的能力,他沒有十足的把握,為了提高戰爭勝算,武帝在積極備戰的同時,也在外交方面多方謀劃。其方略之一,就是把臣服匈奴的西域諸國拉攏過來,「斷匈奴之右臂」。

漢初被動難堪的和親

秦漢時將玉門關、陽關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亞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這裡以天山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布著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國家。他們生活在沙漠的綠洲上,或以遊牧為業,或以農耕為主,或兼營農牧業。對於漢朝人來說,西域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地方。當時匈奴在西域設置僮僕都尉,僮僕即奴隸之義,以「僮僕」為官名,蓋視西域各國為匈奴之僮僕,向其徵收賦稅。

武帝聽說匈奴大敗月氏後,月氏人西遷至西域一帶。冒頓單于用月氏王的頭骨做飲器,月氏人對匈奴恨之入骨。武帝於是決定派人出使西域,聯絡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建元三年(前138 年),一個叫張騫的郎官響應招募。此時的漢武帝才18歲,或許他構思結援西域反制匈奴的戰略規劃時間更早些,雄才大略可見一斑!

武帝派張騫這位年輕的冒險家,率領一百多位應徵者,攜帶大量絲綢、食物,從長安出發了。由於路途遙遠,途中又要經過匈奴之地,誰也無法預想張騫一行會遭遇怎樣的命運。

張騫踏上生死未卜的西域徵程

前126 年,十多年前奉命出使西域的張騫回到長安。原來,張騫西行途中被匈奴人抓獲,十年後伺機逃脫。他輾轉到達已遷居媯水流域的大月氏。大月氏已在此安居樂業,無意東歸。張騫無奈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當年隨他出使的一百多人,回到長安時,只剩下他和一個貼身奴僕。張騫此行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自此打通了中國通往西方的道路,中國開始與中亞、西亞甚至歐洲接觸,這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故被譽為「鑿空」。

匈奴在元狩四年(前119 年)遭遇大敗後,逐漸向西北遷徙,西域成為漢匈爭奪的焦點。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 年),張騫再度持節出使。這次出使的目的地,是位於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烏孫是西域的大國,也是匈奴的重要盟友,在西域政治格局以及漢朝與匈奴的博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張騫此行的目的,是說服烏孫棄匈奴而親漢朝。

龐大的使團、貴重的禮物、衣飾鮮明而彬彬有禮的使臣,這一切讓烏孫君臣對遙遠的大漢帝國心生敬畏。烏孫王熱情地招待了張騫一行,表示願意與漢朝交往,但是又不願意與匈奴為敵,婉拒了漢朝來使的政治訴求。他派遣使者跟隨漢使回到長安,表達答謝之意。

元封元年(前110 年)歲首十月,武帝第一次領兵北巡。十八萬騎兵分十二部,浩浩蕩蕩,從雲陽出發,經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臺,至朔方,臨北河,在那裡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他派使者向單于宣戰:

「南越王頭已縣(懸)於漢北闕矣。單于能戰,天子自將待邊;不能,亟來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為!」

單于大怒,立斬接待使者的官吏,扣押漢使者,但卻不敢應戰。饒是如此,漢武帝終其一生還是未能完全解決匈奴問題,直到他的曾孫子宣帝劉病已(前74年—前48年在位)時代才算基本解決。

詠漢武帝

清 王曇

西域流沙古未開,

氂牛邊堠接輪臺。

掃空瀚海長城外,

斷得匈奴右臂來。

和議終非中國計,

雄兵方逞帝王才。

守文弱主書生見,

難得英雄靖九垓。

絲路使者細君公主

武帝元封三年(前108 年),漢派兵徵服北道的樓蘭(今新疆羅布泊西)、姑師(後稱車師,今新疆吐魯番),控制了西域門戶。元封六年(前105 年),武帝將細君公主嫁給烏孫王,結和親,終於使烏孫從親匈奴轉為親漢。烏孫成為漢朝在西域的可靠盟友,漢與烏孫的友好關係持續了百年之久。中國與西方世界的交通從此暢通無阻,由於當時的貿易主要以絲綢為主,因此這條道路被譽為「絲綢之路」。

漢與匈奴以車師(今新疆吐魯番西北)為中心,展開了對西域的長期爭奪。武帝後期詔罷輪臺之戍,漢勢有所減弱。昭帝時,霍光遣傅介子計斬樓蘭王,漢朝對西域的影響又有所加強。到了宣帝初年,漢匈仍以天山為界,南為漢朝勢力範圍,北則為匈奴。

昭帝末期,匈奴就派使者到烏孫國,想得到和親烏孫的解憂公主,又攻打烏孫國,攻取了車延、惡師等地。公主上書漢天子求救,漢朝把這事下交給公卿大臣們商議,沒能決定怎麼辦。這時,漢昭帝駕崩,宣帝繼位,烏孫國首領昆彌又上書漢天子,說:「我們接連被匈奴侵伐削弱,我願意把國中一半的精兵共有五萬人馬都拿出來,盡全力反擊匈奴,希望漢天子派兵,救救公主。」

解憂公主

前72年,宣帝動員與選派關東輕車銳卒,挑選各郡國位在三百石的強健而諳於騎射的吏員,都從軍西徵,命田廣明、趙充國、田順、範明友、韓增為五將軍,兵十五萬騎出擊匈奴。同時,派遣校尉常惠前往烏孫,持符節制烏孫騎兵五萬餘,與漢軍東西並進,形成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夾擊匈奴。

匈奴畏懼漢軍,驚惶西逃恰遇烏孫兵,一場激戰大敗而逃。在常惠指揮下最後俘獲了單于的父輩及嫂輩、居次、名王、犁汙都尉、千長、將軍以下三萬九千多人,搶得馬、牛、羊、驢、騾、駱駝共七十多萬頭,匈奴部隊連死帶傷而減去的人數以及因遠途遷徙而死亡的牲畜不可勝數。常惠因此封為長羅侯。

第二年(前71年)冬,匈奴再襲烏孫,遇大雪,生還者不及十分之一,再加烏孫、烏桓與丁令的乘勢攻擊,國人亡十分之三,畜亡十分之五,國力大為削弱。

蘇武和常惠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

神爵二年(前60 年),統治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于握衍朐鞮素有矛盾,關係不睦,帶著數萬人投降漢朝,日逐王被封為歸德侯。也就是在這一年,漢在車師都城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北)正式設立機構,並護車師以西的北道,號「都護」府,專門管理西域事務。這是中原王朝首次在西域地區設置郡級行政機構,標誌著天山南北地區正式併入了中國版圖。從此,今天的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王朝的管轄,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漢宣帝五鳳年間( 前57—前54 年),匈奴分裂為五單于,後兼併為南北兩部。南部呼韓邪單于為了求生存,向漢稱臣歸附,並於甘露元年(前53 年)遣子入侍。甘露三年(前51 年)正月,呼韓邪單于親自入長安朝見漢天子,漢宣帝冊封呼韓邪為匈奴的最高首領。呼韓邪擔心受到北匈奴郅支單于的攻擊,希望留在保祿塞(今內蒙古包頭西北),為漢保衛邊塞。而剩下的北匈奴問題完全解決則要等到東漢和帝時期大將軍竇憲「勒石燕然」了。

相關焦點

  • 班超出使西域,殺掉西域城國的受寵國師,國王看到後立即歸順大漢
    班超出使西域,殺掉西域城國的受寵國師,國王看到後立即歸順大漢「西漢有張騫,東漢有班超,皆一時人傑,不可多得。吾謂超之功尤出騫上……」——《後漢演義》評價班超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從此開拓了絲綢之路。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二.不利的早期交戰在西漢初年,冒頓單于統治時期,匈奴人西控西羌、西域,東徵服穢貊、朝鮮,還經常侵擾漢的邊境,是西漢在北方最大的禍患。 公元前201年秋天,匈奴冒頓單于圍韓王信於馬邑(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區),韓王信投降匈奴,冒頓引兵至晉陽(今山西太原)10月,劉邦率大軍討伐韓王信。韓王信敗入匈奴,與冒頓合謀共擊漢軍。
  • 從強取到歸心,這一政策轉變降服20餘國:西漢的西域攻略
    二.張騫的徵途西遷後的月氏人西漢初年,匈奴冒頓單于當政時,其西部的日逐王徵服了西域,並設僮僕校尉主管西域,役使西域諸國以與漢帝國抗衡。 漢武帝時,匈奴降者透露了重要情報:「月氏故居敦煌、祁連間,為強國,匈奴冒頓攻破之。老上單于殺月氏王, 以其頭為飲器。餘眾遁逃遠去,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 漢武帝苦戰44年,與匈奴未分勝負;漢宣帝為何一戰就把匈奴打垮?
    公元72年,漢本始二年,西域大國烏孫受到匈奴的攻擊,向漢廷求援。 剛剛登基兩年的漢宣帝劉詢力排眾議,遣蒲類將軍趙充國等五將軍率步騎共15萬人,另以校尉常惠指揮西域駐屯軍和西域親漢各國的軍隊,共約5萬人,共同出擊匈奴。
  • 東漢名將班超和西域公主偷偷生下混血兒子,19年後發現真高明
    班超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是大史學家,漢書作者班固的弟弟,曾以一人之力平定西域55國,創下了古今未有的奇蹟。班超有勇氣,更擅長謀略。與有志於文學的哥哥班固不同,班超立志立功於千裡之外。因此他投筆從戎去了更加寬闊的西域大地。與崇尚徵服的西漢不同,東漢對於西域並無興趣。是因為東漢首都在洛陽,而不是距離西域更近的長安。因此徵服西域。
  • 匈奴,曾經強大的草原部落,順勢而起因勢而滅,終究難逃覆滅之厄
    然而,漢武帝窮其一生發動的對匈戰爭,在給予匈奴沉痛一擊的同時也給大漢王朝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西漢王朝國力急劇下滑,為此漢武帝後期暫停了對匈奴的出擊,這也使得匈奴得以喘息發展之機,此後匈奴在漠北亦開始休養生息。
  • 從張騫出使西域到屯戍西域近八十年間,西域一直漢匈之間不斷徘徊
    同時,這一過程也是西漢王朝與匈奴不斷戰爭與磨合的過程,西漢王朝在此期間經歷了從興盛到衰落再到復興的過程,而匈奴則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走向衰落,直至分裂,西域各國也不斷在兩強之間左右徘徊,一直延續到西域建立防禦之後才停止。
  • 西域離中國核心文明區相去甚遠,為什麼古代中原王朝拼命爭奪?
    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一、西域的地理環境玉門關以西的新疆是我國最大的省區,位於我國的西北邊陲。早在公元前一世紀,西漢政府就在這裡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東漢魏晉改都護為長史,東晉以後又設置了高昌等郡縣。七、八世紀時唐王朝在此設置了伊、西、庭三個州和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兩個都護府的轄境曾西抵裏海、鹹海。
  • 漢宣帝為何能徹底打敗匈奴?誰的功勞不容忽視
    漢宣帝繼位後,先後任用蔡義、韋賢、魏相、丙吉、黃霸等賢才為相,剷除威脅皇權的霍氏一族,革除弊政,安撫百姓,輕徭薄役、慎用酷刑、臣服四夷,開疆拓土,安定邊疆。致使西漢出現輝煌一時的興盛局面。其中,開疆拓土、安定邊疆尤具光茫。因為當時匈奴被徹底徵服,既彌補了曾祖武帝之遺憾,也解決了武帝之後一直懸而未決的邊患問題。故此,想要弄清楚漢宣帝如何擊敗匈奴,還須揭開一段塵封而又波瀾壯闊的歷史。
  • 西漢簡史,一文了解西漢朝代
    為了修養生息,發展生產,前面幾位帝王都選擇了隱忍,並且多次將公主送往匈奴和親,只為求得一方安穩。經歷了文景兩帝的修養生息,西漢王朝已經變得十分強盛,漢武帝懷著國讎家恨,主動出擊,打擊匈奴,想以此解除匈奴對西漢的威脅。經過三次大規模的戰役(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西漢捷報頻傳,收復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漠北,擴大了西漢的版圖。
  • 神秘的西域古國曾經一度稱霸西域,匈奴都忌憚,漢朝送去兩位公主
    沒錯,的確是為了對付匈奴,但烏孫強大嗎?強大,烏孫曾經稱霸西域,連匈奴都忌憚。當年烏孫國巔峰的時候,人口63萬人,號稱「西域最大的國家」。當然,這就要說到烏孫的起源了。烏孫的起源關於烏孫歷史,由於年代久遠,我們已經不得而知。
  • 作為華夏民族的後裔,匈奴一族究竟是如何遷徙和變化的
    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中原政權的影響,匈奴也開始迅速進化。在中原政權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同時,匈奴也開始由原始制向奴隸制轉變。 戰國末期,秦國的崛起和統一之勢已經非常明顯,加之匈奴內部的一系列天災和內亂,他們再一次被秦國重創,被迫退回到了漠北之地。
  • 東漢梁慬:迫降南匈奴的甘肅人
    救兵如救火,梁慬在河西走廊,按照朝廷指令,徵調五千名羌胡騎兵,火速趕往西域。梁慬率領援軍還沒有抵達西域,任尚之圍已解。不過,出了這麼大的事情,朝廷自然不能讓任尚繼續任西域都護了。 任尚回京後,朝廷以騎都尉段禧為都護,西域長史趙博為騎都尉,梁慬依舊是西域副校尉。此時,西域局勢非常混亂,北匈奴雖已遠遁,但西域各國又開始蠢蠢欲動。
  • 投筆從戎的班超,在西域經歷了怎樣的傳奇故事?
    自從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之後,中原政府便十分重視與這一地區國家的外交關係,並在那裡建立起了西域都護府,以維持自己的威望。不過到了東漢時期,漢政府對於西域的影響力持續下降,因此西域各國紛紛停止了對於東漢的貢奉。
  • 本是李廣後人,卻成了投降匈奴的叛徒,李陵為何選擇終老匈奴?
    飛將軍李廣,大將軍衛青,冠軍侯霍去病,通西域張騫,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都是在漢朝大放異彩,而流傳千古的。西漢是所有武將夢寐以求的朝代,漢武帝一心開疆拓土,徵服四方,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再徵討漠南、漠北,打的匈奴倉皇逃竄。
  • 1979年敦煌出土的漢簡,揭示王莽徵伐西域大軍全軍覆沒原因
    自西漢建立起,強大的遊牧民族政權匈奴便不斷侵擾,漢朝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和贈予財帛維持和平。至漢武帝時期,文治武功,漢朝實力大增,對匈奴轉守為攻。發動漠南、河西、漠北三次大戰,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在漢軍的打擊下不斷衰落。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迎娶王昭君為寧胡閼氏,匈奴自此修好三十年。到了東漢初年,匈奴時常入侵居延要塞,為何漢匈之間又兵戎相見呢?
  • 在中國屢屢打敗仗的匈奴人,西遷後咋幹掉羅馬帝國的?
    中國秦漢時期,屢次和匈奴打仗,名將倍出,比如衛青、霍去病等等。西漢時期,匈奴打不過漢王朝,被迫西遷,卻幹了一件大事,幹掉了羅馬帝國!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73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耿忠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
  • 大名鼎鼎的西域都護府,「都護」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西域都護府,由西漢中興之主漢宣帝劉病已於公元前60年所立。漢宣帝劉病已是漢武帝的曾孫。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使得西漢的政令第一次貫徹到了西域諸國;其意義非同小可。西域都護府的確立,跟一個人的關係非常重大,那麼這個人就是鄭吉。 鄭吉,西漢會稽郡人,今江蘇蘇州吳中區。
  • 《三國志》中匈奴、烏丸和漢朝關係解密,讀完後感覺很牛叉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說:「安國初為左賢王而無稱譽。左谷蠡王師子素勇黠多知,前單于宣及屯屠何皆愛其氣決,故數遣將兵出塞,掩擊北庭,還受賞賜,天子亦加殊異。是以國中盡敬師子,而不附安國。安國由是疾師子,欲殺之。」
  • 歷史上的新疆——「西域」指的是哪些地方?西域三十六國又是什麼?
    對西域這一地理概念 ,漢朝人有一個逐漸認識、了解的過程。漢初,人們把河西走廊地區也包括在西域的範圍之內。(史記,驃騎列傳》說:「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師攻匈奴西域王渾邪,王及厥眾萌鹹相犇」。匈奴渾邪王當時駐牧於今張掖、武威一帶。可見這一地區也曾被稱為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