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曾經強大的草原部落,順勢而起因勢而滅,終究難逃覆滅之厄

2020-12-16 故史輕言

匈奴是我國古代生活在北方的一支遊牧民族,匈奴最強大的時候能直接威脅到中原王朝的統治,關於匈奴的來源在史學界有多種說法,其中筆者認可商朝是的鬼方,周朝時的獫狁都是匈奴的一支,又或者說都是早期的匈奴人,因為先秦時代的匈奴並未發展壯大,對中原各國的威脅也在可控的範圍內,因此對於這些部落的記載還是不夠完善的。

但隨著中原各國的融合與統一,北方的匈奴也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統一的軌道,自秦國統一前後,匈奴已經成為當時能夠威脅大秦王朝的第一部落,為此秦始皇不惜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打造萬裡長城,並派出強大的軍隊守衛邊防。

然而,匈奴的強大所帶來的邊患遠不是一支軍隊所能解決的了得,漢朝建立伊始,劉邦便遭到了白登山之圍,新興的大漢王朝因此而差點覆滅,後來歷經六十多年的隱忍和發展才在漢武帝時期敢於與匈奴再次亮劍。

此後經過三次大戰,強大的匈奴輝煌不再,漢匈之間攻守易型,自漢武帝之後,匈奴不敢再主動南下。

然而,漢武帝窮其一生發動的對匈戰爭,在給予匈奴沉痛一擊的同時也給大漢王朝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西漢王朝國力急劇下滑,為此漢武帝後期暫停了對匈奴的出擊,這也使得匈奴得以喘息發展之機,此後匈奴在漠北亦開始休養生息。

漢宣帝時期,匈奴轉向攻取西域,由此引發漢匈的再一次大戰,漢朝聯合西域各國擊潰匈奴,匈奴再次元氣大傷,而多次的戰敗也激化了匈奴內部的矛盾,直至引發內戰,內戰使得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南匈奴在呼韓邪單于的率領下歸附了漢朝,而北匈奴則在郅支單于的帶領下繼續糾纏於西域各地。

公元前36年,漢朝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主動出擊,襲殺了郅支單于。

至此,郅支單于率領的這支匈奴在群龍無首後繼續西行,從此消失在史書中,直到400年後,「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領部族突然再次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這支突然出現的部落迅速崛起,他們跨過亞洲向歐洲挺進,摧毀了西羅馬帝國,幾乎佔領了巴爾幹半島,把歐洲攪的天翻地覆,據史書上的描述,這個部落在相貌上與當年的匈奴人無異,也許他們就是郅支單于率領的匈奴的後裔吧。

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呼韓邪率領的這支南匈奴。

這支匈奴歸附漢朝後一時間風平浪靜,直到王莽篡漢後,漢匈之間的矛盾再次被激化,再加上匈奴內部的不穩定性,造成了匈奴歷史上的第二次分裂。

因為此時中原王朝的內部混亂也給了匈奴人可趁之機,縱觀歷史發展可知,每一次中原王朝的內亂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和東北漁獵民族的一次崛起。

當東漢穩定後,分裂的南匈奴再次南下歸附漢朝,而北匈奴則再次成為漢王朝的大患,於是漢朝再次進入對匈作戰的歷史之中。

在東漢王朝的接連打擊下,匈奴逐漸沒落,而匈奴的沒落也給北方草原帶來了短暫的權力真空期,事實證明,一個民族的沒落一定伴隨著另一個民族的崛起,匈奴的沒落也不例外。

有的人將匈奴人比作狼,因為匈奴人像狼一樣兇狠且團隊協作能力非常出色,匈奴的團結精神可以讓他們在任何時期對與強大的中原王朝的對抗中不落下風,然而自匈奴的第一次分裂開始,匈奴人固有的團隊精神已經遭到拋棄。

匈奴人放棄這種固有的精神也是人性使然,這種人性的變化基於對金錢、權力等一切物質和精神層面的追求,事實證明,這是人的發展過程中永遠避免不了的。

因為匈奴人不再團結,所以他們很快遭到了災難性打擊。

公元85年,起源於東北的鮮卑人聯合烏桓、丁零和南匈奴等眾多部落擊敗北匈奴,此後這支曾臣服於北匈奴的部落正式代替北匈奴而成為北方草原的主人。

而北匈奴之後又接連遭到東漢王朝與南匈奴的打擊,最後逐漸消失於歷史舞臺中。

鮮卑人佔據北方草原後,南匈奴繼續依附漢朝,直到三國時期,曹操將內附的匈奴分為五大部族,進一步控制和管理匈奴人。但是到了西晉王朝出現八王之亂後,內附的匈奴再次趁勢崛起並率先建立了五胡十六國時期第一個政權——前趙

前趙的建立是後期匈奴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

但前趙很快就被羯人石勒所滅,此後匈奴再次淪為居無定所的遊牧人。

再後來,匈奴人與鮮卑等北方其他部落通婚,後分成了匈奴獨孤部、鐵弗部和賀蘭部三大部落。

此時匈奴復興的敵人已經不再是羯人石勒,而是北魏的建立者,鮮卑人——拓跋珪

拓跋珪雖然是鮮卑人,但他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雄主。前面說過,匈奴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在於他們是一群懂得團結配合的狼,而此時的匈奴人,卻分化成了三部,三部之間互不統屬,相互提防,從沒有想過協作復興匈奴人曾經的榮耀。

於是在一代雄主拓跋珪的打擊下,三部被滅,唯一的倖存者是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衛辰之子,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十六國之胡夏的開創者——赫連勃勃

劉衛辰死於拓跋珪之手,赫連勃勃自然對北魏對拓跋珪恨之入骨,雖然他曾建立過強盛一時的胡夏政權想與北魏分庭抗禮,但與強大的北魏相比,他的統萬城即便再堅固也終歸難擋北魏鐵騎的進攻。

赫連勃勃雖然沒有親眼見到北魏軍攻入統萬城,但他和他的統萬城依舊難逃覆滅的命運。

北魏殺了他的父親,也殺了「他」。

可以說,赫連勃勃是匈奴人最後的輝煌,這種輝煌如曇花一現般,綻放之後隨即凋零。

胡夏政權覆滅後,倖存的匈奴人至此不再成為一個有組織的部落,他們四散於各地,「匈奴」二字不再出現,匈奴人永遠的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

相關焦點

  • 殷商鬼方族源考:實力強大到讓武丁御駕親徵,或許是後世匈奴先祖
    華夏5000多年文明史中,曾經多次遭遇北方草原部落的南下侵擾,秦漢之匈奴,魏晉之鮮卑,隋唐之突厥,兩宋之契丹、蒙古。草原的霸主兩三百年就會更換一波,他們沒有固定的居住地方,逐水草而居,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就不得不向南方水水草豐饒的地方遷徙,或者當在草原聚集一段時間,實力發展起來之後也會南下牧馬,侵襲華夏文明。
  • 李陵投降匈奴後,迎娶了匈奴公主,五百年後李陵後代成草原大族
    李陵歸降匈奴後,匈奴單于將公主下嫁給他,幾百年後李陵的後代成為了草原大族。說到李陵投降,還要提到浚稽山之戰。公元前99年,李陵在大將李廣利的帶領下,出徵匈奴,兩軍在天山展開對峙。匈奴主力均在,李陵向李廣利提出建議,那就是自己攜帶五千步兵,奇襲空虛的匈奴後方。
  • 冒頓單于的悲哀:雖是草原共主,但各部落卻難以達成高度統一
    我有飲器非飲酒,開函視之萬鬼走。世世無忘冒頓功,月支強王頭在手。戰國末年,北方的遊牧部落曾經聯合進犯中原,可是數十萬大軍卻被趙國名將李牧成功擊潰。自此後的數十年間,這股強大的力量出離的平靜,除了小規模的摩擦外,基本不見其和中原政權的大規模作戰。
  •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傻傻分不清楚?今天讓你全部弄懂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境內,佔領周都城宗周,殺死周幽王,周幽王寵妃褒姒被擄,象徵華夏最高權力和地位的「九鼎」寶器也被犬戎掠往草原,都城豐、鎬西北被犬戎佔領,強盛約三百年的西周覆滅。到了漢朝,匈奴吸收了秦漢時期敗於中原之手的許多草原民族,變得十分強大。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髮左衽。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秦末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
  • 柔然:一個曾經稱霸蒙古草原一百餘年的帝國,如今都去哪兒了?
    稱霸草原柔然,一個並不熟悉,卻在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王朝。不同於突厥、鮮卑等少數民族,柔然幾乎是名聲不顯。木骨閭死後,其子車鹿會雄健,不斷兼併其他部落,獲得了不少的財產,因此成為世襲貴族,並且以柔然自稱。此時柔然並非大國,只是依附於他方的一個貴族勢力。北魏建立初期,柔然遭遇第一次危機。柔然假意投降之後,又臨陣反叛,遠盾漠北。此時北魏、後秦、後燕等國相互制約,爭霸天下,根本無暇顧忌柔然,這倒給了柔然可趁之機。
  • 匈奴滅了西羅馬,誰滅了東羅馬?竟是又一支逃亡的中國殘部
    縱觀歐亞歷史,可以看到一個奇怪現象:在東方不堪一擊的部隊,逃到西方之後,往往卻能大發神威,滅國無數。歷史上的匈奴,逃難到西方之後,促使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並滅掉了西羅馬帝國。那麼,東羅馬帝國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 威壓中原數百年,攪亂歐洲政局的的匈奴是何來歷?現在是什麼民族
    從上古到漢朝,匈奴人的演變古老的匈奴民族伴隨中國原始文明而生,早就遠古時期就曾與黃帝部落交戰,被驅趕至荒漠草原上,那個時候它叫「葷粥(xun yu)」;之後商代婦好徵伐滅掉的小國「鬼方」,也屬於匈奴族;武王伐紂時,關中之地一度被「
  • 強悍的匈奴遊牧民族曾經在歐洲建立強大的政權
    之後這支匈奴人進入到了羅馬帝國範圍,並以南俄羅斯大草原為基地,對羅馬帝國發動戰爭。 在不斷徵伐下,這支西遷的匈奴人硬生生地在歐洲建立了以匈牙利平原為統治中心的匈奴帝國,單于政權穩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成為了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
  • 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領的匈人,真的是被漢朝打敗西遷的匈奴後裔嗎?
    因為,曾在兩漢時期建立龐大草原帝國,威脅大漢帝國數百年之久的匈奴人,與阿提拉的匈人居然只有一字之隔。 而且更巧的是,匈奴帝國最終被東漢擊敗之後,分裂為南北匈奴的北匈奴在戰敗之後最終選擇了西遷,那麼,匈人是這一隻西遷的匈奴後裔嗎?匈人與匈奴又有什麼樣的關係?
  • 細數稱霸草原的6大雄主,都是貴族出生,但仍有兩人算是白手起家
    但遊牧民族自身也是徵戰不休,更替頻繁,而現在這裡,就來盤點下稱霸草原的六大雄主,看看都有誰吧。第一位:冒頓單于冒頓單于是匈奴的首領,他在公元前209年殺父而自立,並首次統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龐大強盛的匈奴帝國。之後他就發兵突襲東胡,東胡猝不及防,東胡王被殺,其民眾及畜產盡為匈奴所得,東胡遂滅。
  • 解析匈奴戰爭:東漢時期,強悍的北匈奴為何卻走向了衰落?
    呼韓邪單于率領南匈奴投降漢朝,郅支單于率領北匈奴打殘北方三國進入西域一帶,最終被甘延壽、陳湯擊潰,北匈奴滅亡。王莽篡漢之後,試圖再度擴大對於南匈奴的弱化能力,將南匈奴分為十五個部落,瞬間引起了南匈奴的不滿。東漢建立之初,因為久經戰火,劉秀忙於恢復國內經濟。
  • 「13世紀前的亞洲高原」草原的早期歷史:斯基泰人與匈奴 二
    11.後漢(東漢)時期中國與匈奴的鬥爭; 南匈奴的分裂西匈奴的出走和東匈奴被排擠出塔裡木盆地的事務確保了中國對中亞的霸權。然而,這一形勢因以西漢覆滅為標誌的中國內戰(公元8-25年)而被破壞了。匈奴單于利用這些內戰奪取了對吐魯番國的保護權(公元10年),並襲擊中國邊境。
  • 「13世紀前的亞洲高原」草原的早期歷史:斯基泰人與匈奴 一
    1.上古時期的草原文明現在已知最早的歐亞之路是北方的草原之路。在舊石器時代,奧瑞納文化沿著這條路經西伯利亞——在安加拉河上遊、離伊爾庫次克不遠的馬利塔地區曾經發現了一尊屬奧瑞納時期的維納斯雕像——進入中國北方,泰亞爾·夏爾丹注意到,在華北甘肅寧夏附近的水洞溝黃土坡和陝北榆林地區西南的薩拉烏蘇河都有奧瑞納式文化遺址。
  • 匈奴單于阿提拉覆亡羅馬帝國 被稱為「上帝之鞭」
    作為第一季之重頭戲:漢匈之戰,或許最能讓觀眾對曾經發生在絲綢之路上的戰爭增加玩味,當然還包括曾經強悍一時的匈奴的命運。  一個強大的民族何以從狼一樣的兇悍走到衰落與消逝,祝勇以文學性的想像,為我們完整再現了這一軌跡。
  • 當衰落的趙國遇到了崛起的匈奴:名將李牧,防守反擊,一劍封喉
    一.衰落的趙國遇到了崛起的匈奴在趙國的北邊,茫茫草原上,一個遊牧民族在悄然崛起,這就是後來華夏民族幾代人談之色變的匈奴帝國。原本趙國並不怕他們,趙人英勇善戰,早在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就帶著趙軍身穿胡服,使用胡人用的弓箭和戰術,一舉將林胡二族逐地千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胡服騎射。
  • 匈奴心酸寫下一首歌,如今卻成匈奴唯一一首民歌
    都說霍去病帶兵打仗一輩子都沒有輸過,曾遠徵匈奴部落,所到之處均讓對方望風而逃。 那麼真實歷史上的霍去病究竟有多厲害?竟能讓匈奴人以一句詩歌,道出其中心酸?而這首悲歌卻成為匈奴唯一一首留下來的民歌。
  • 匈奴沒有建立城池?漢匈之戰後,匈奴古訓:千萬別在漢人面前建城
    中國古代至少有匈奴、鮮卑、羌、柔然、党項等160個少數民族。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就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這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碰撞。 最早的遊牧民族是周代的犬狄。 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匈奴逐漸強大,成為秦漢的主要競爭對手。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五種混亂,隋唐時期突厥人興起。宋代,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也逐漸增多。 明代,韃靼、蒙古、瓦拉和女真仍然很強大。
  • 陰山以北草原 首次發現匈奴墓群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四公布,該所近日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一村落,發現120餘座匈奴墓群。 這是內蒙古陰山以北草原地區,首次發現典型匈奴墓群。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宋國棟接受內媒記者訪問時表示,發現墓群地點在是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蒙語,下同,蘇木意為鄉)吉呼郎圖嘎查(嘎查意為村),是中國陰山以北草原地區,發現的第一處匈奴墓群。
  • 作為華夏民族的後裔,匈奴一族究竟是如何遷徙和變化的
    在我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存在過許多的民族,而匈奴就是其中的一個。接下來,我們一同走近並了解匈奴。中國的疆域廣闊,幾乎沒有真正的大一統時期,多呈現出南北分治的格局。中國的中南部地區基本以漢族為主,建立並維繫著兩千多年的農耕文明,而中國的北部卻基本上以遊牧文明為主。
  • 史上最膽小統帥,匈奴多次入侵不敢接戰,卻成千古名將受萬人敬仰
    李牧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就是在代地的雁門據守匈奴。當時趙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趙國的戰爭形勢,燕齊在東,魏國在南,秦國在西,而北方還有匈奴、東胡等異族部落。趙國可謂是四戰之地,並且,匈奴和東胡等異族部落南侵的壓力,幾乎全部扛在了趙國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