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為何能徹底打敗匈奴?誰的功勞不容忽視

2020-12-22 國史春秋

漢宣帝是漢朝最傳奇的皇帝。他出生沒幾日就趕上巫蠱之禍。當時,一面是長安城內伏屍數萬、血流成河,另一面是祖父劉據、父親劉進、母親王翁須等幾位至親全部「獲罪」被誅。幸好當時他還沒有切身感知這些慘劇的能力,可能唯一知道的就是在餓肚子時用哭鬧來討要食物。但他最終還是被關入監獄,時刻面臨著死亡的危險。好在廷尉監丙吉捨生忘死的保護,最終熬到漢武帝去世後都被錄入皇譜,充入掖庭,成為了一位頂著皇族帽子的尋常百姓。因此,幼時的漢宣帝就像是一顆小草,孤零零地長在石頭縫中,多數人都忽視了他的存在。

漢宣帝劇照

然而,但凡經歷風吹雨打的生命都異常頑強,雖然很少有人在意漢宣帝這顆小草的存在,但他一直在無聲無息中成長,並且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一顆參天大樹、一代倚天仗劍的君王。武帝之後是昭帝劉弗陵繼位,昭帝之後是27天的廢帝劉賀。劉賀之後,輔政大臣、大將軍霍光想起了早已散落民間的皇曾孫劉病已(漢宣帝最初的名字)。於是,在霍光的一手操縱下,劉病已登上皇位,改名劉詢,是為漢宣帝。所以說,漢宣帝的人生際遇很矛盾,幸與不幸雜糅交融在一起。

霍光劇照

也許是從小飽嘗民間疾苦百態的緣故,漢宣帝即位後很勤政,最終成為歷史上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論功績,足可媲美曾祖父漢武帝劉徹。但是,漢宣帝剛柔並濟的治國理政手法又是曾祖父不具備的。漢宣帝繼位後,先後任用蔡義、韋賢、魏相、丙吉、黃霸等賢才為相,剷除威脅皇權的霍氏一族,革除弊政,安撫百姓,輕徭薄役、慎用酷刑、臣服四夷,開疆拓土,安定邊疆。致使西漢出現輝煌一時的興盛局面。其中,開疆拓土、安定邊疆尤具光茫。因為當時匈奴被徹底徵服,既彌補了曾祖武帝之遺憾,也解決了武帝之後一直懸而未決的邊患問題。故此,想要弄清楚漢宣帝如何擊敗匈奴,還須揭開一段塵封而又波瀾壯闊的歷史。

匈奴的發展及同西漢的糾葛

匈奴是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先祖淳維出自華夏,而後又與其他草原民族融合,經歷千餘年的演變,最終到戰國時期發展壯大。因此,太史公司馬遷將山戎、獫狁、葷粥、戎狄、戎翟、義渠等部落全部劃入匈奴範籌,可謂是「百川入海,萬佛朝宗」。所以說,如果將匈奴定性為一個單一的民族是不正確的,淳維本人及其同夥也不可能繁育出那麼多後代。因此,如果細究下去,就連古印歐人後裔的鬼方、月氏都是組成匈奴的一部分,只不匈奴人的華夏民族主體沒有發生變化。

巧合的是,戰國後期的中原大地開始六合一統,而草原上的匈奴部落也趨於聚零為整。一個拳頭的力量要顯然強於一根指頭的力量,所以當時匈奴人的存在讓中原王朝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趙武靈王繼位後便推出「胡服騎射」的革新方案,打算用「以彼之道,還師彼身」的方式對付匈奴。因為,匈奴的作戰優勢一是著裝的簡潔輕便,一是戰馬的來去如飛。好比是現代戰爭中戰鬥機打坦克是一個道理。

最終,趙武靈王靠「胡服騎射」不僅使趙國強大,而且讓後代受益。因此,他的孫子趙孝成王才能用大將李牧於雁門關圍殲10萬匈奴騎兵。這一戰堪稱經典,有許多的必然因素,這裡不作分析,但匈奴元氣大傷是不爭的事實,致使其養精蓄銳十餘年才緩過勁來。

就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匈奴也沒有閒著,他們在一位叫作「頭曼」攣鞮氏的帶領下建立起了第一個奴隸政權,並且趁秦國無瑕北顧之際侵入河套平原一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便開始積蓄力量,並於前215年正式反擊匈奴。雖然最終秦朝將匈奴驅離邊境,但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始終找不到徹底徵服匈奴的方法,於是乎用長城阻擋,形成一道「井水不犯河水」的屏障。

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頭曼單于與世長辭,或許是二位風雲人物惺惺相惜,亦或者是進入另一世界去決鬥。因此,頭曼單于是匈奴發展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沒有他的出現,匈奴部落可能還是「一盤散沙」。如果把淳維比作匈奴的先祖,那麼奠基人便是頭曼,而開拓者就是頭曼之子冒頓。

冒頓繼位單于之後,將匈奴推向了鼎盛,向北徵服了丁零、屈射、鬲昆等一些遊牧王國;向西南趕走了強大的月氏國,並控制了西域大地上諸如樓蘭、烏孫、龜茲、莎車、車師等眾城邦小國;穿越河西走廊,又先後將白羊、樓煩收歸自己麾下。如果此時從高空鳥瞰,會發現西漢已處於匈奴勢力的包圍之中,如果漢朝向西沒有突破,那麼只能被逼進大海。因此,從戰略角度講,冒頓單于絕對不是一個彎弓射大雕的莽夫。

而當時的西漢正好同匈奴相反,經歷秦末戰爭、楚漢戰爭的雙重洗禮,疲弊不堪的漢朝已經無力發動對外戰爭,所以最終選擇了忍氣吞聲,用「和親」來緩和雙方的關係。當然,漢朝的「討好」也可以視作是一個「麻痺」對方的策略。畢竟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漢朝扮演的是前者,匈奴充當的是後者。

果然,六十年後的漢朝對匈奴進行了全面反擊。而匈奴在漢朝的攻勢下節節敗退,到漢武帝末期,匈奴幾乎一蹶不振。漢宣帝即位後,漢朝同匈奴的關係總體趨於緩和,大規模的爭鬥,小規模的衝突時有發生。但此時的匈奴已經在骨子裡產生恐懼漢朝的陰影,所以他們硬著頭皮做出的挑釁動作,也可視作是刷存在感的一個方式。

漢宣帝時期,漢朝加緊對匈奴的攻勢,而當時的匈奴每遇漢軍幾乎都是望風而逃。公元前60年,漢朝於西域設立都護府,切斷了西域小國對匈奴的物質供應。匈奴幾次嘗試性的反撲,均以失敗告終。公元前51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到長安朝見漢宣帝,當眾跪拜稱臣。北匈奴則西逃,遠離漢朝的打擊範圍。因此,呼韓邪單于降漢,標誌著漢宣帝對匈奴戰爭劃上圓滿的句號。

漢宣帝為什麼能徹底打敗匈奴

其實,漢宣帝打敗匈奴並不神秘莫測。總結有如下幾點:

一、漢武帝全力以赴地開道在先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略是全面出擊,長期消耗。漢武帝即位的兩年後(公元前139年),便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曾經被匈奴擊潰西遷的大月氏,以形成一個「斷匈奴右臂」、共同攻打匈奴的聯盟。雖然,最終「樂不思蜀」的月氏國拒絕了漢朝的提議,但是,漢朝通過張騫視野,對西域的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因此也為漢武帝控制西域,勾勒出了設想藍圖。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繼續構建「斷匈奴右臂」聯盟,這次的同盟目標換成了烏孫國。就在此時,漢朝已經通過河西之戰打通了去往西域的道路,而匈奴的主力也遁形於漠北深處。起初,烏孫國也對聯盟不感冒,因為對匈奴的恐懼一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但是,當派遣使者到漢朝後,烏孫王被漢朝的強盛徹底折服,於是爽快地同漢朝結盟。

接下來,漢朝以烏孫為據點,不斷加強同各王國之間的聯繫,致使匈奴同西域各國的關係若即若離,從而失去物質索取的便利。因此,漢武帝經略西域是非常正確的一步棋,所發揮的作用並不遜色於戰爭手段。值得炫耀的是,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同樣出彩。從公元前133的「馬邑之謀」無功而返,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戰,漢朝對匈奴的戰爭的勝利節節攀升。雖然從公元前99到前91間,漢朝三次對匈戰爭均失利,但反過來講,又是對匈奴的一個階段的致命消耗。

因此,在漢武帝持續四十餘年的「修理」之下,匈奴已經百弊纏身,呈現一副弱不經風的病態。漢武帝之後,少年皇帝劉弗陵雖然沒有主動出擊匈奴,但是匈奴也沒有恢復元氣。所以,當漢宣帝繼位後,所面對的是一個如「驚弓之鳥」的匈奴,只要漢朝稍有動作,對方馬上心驚肉跳,轉身逃離。因此,「持強凌弱」是漢宣帝戰勝匈奴的關鍵。

二、漢宣帝本人經略西域與戰爭兩手努力在後

當然,漢宣帝能戰勝匈奴也不是一味地靠吃曾祖父的老本兒,而是一方面繼續經略西域,另一方面對匈奴動武。只不過是,漢宣時期同匈奴的戰爭多局限於對西域的爭奪,同時也說明了西域對匈奴的重要性。

漢武帝時期,為了聯盟烏孫,先後下嫁了兩位宗室公主,一位是弱柳扶風劉細君,另一位是鏗鏘玫瑰劉解憂。劉細君紅顏薄命,嫁入烏孫近四年便去世。劉解憂為「肥王」翁歸靡生三子二女,倍受尊崇。由此,烏孫國對漢朝心悅誠服。漢昭帝晚期,出於嫉妒的匈奴聯合車師國攻打烏孫,解憂公主遂向漢朝求救。

公元前72年,繼位後的漢宣帝馬上有所行動,一連派出五位將軍正面牽制匈奴,一面派校尉常惠到烏孫國主持反擊匈奴事宜。第二年夏天,五將軍回師,均沒有完成漢宣帝「出塞2000裡,打擊匈奴」的目標。其中前將軍韓增共斬殺俘虜匈奴一百餘人,度遼將軍範明友俘虜斬殺匈奴700餘人,蒲類將軍趙充國俘虜斬殺匈奴三百餘人,祁連將軍田廣明懼敵不前,斬獲19人,虎牙將軍田順只出塞800裡,卻虛報戰功1900餘人。

與五將慘澹經營截然不同的是,常惠率領5萬烏孫騎兵,進入匈奴境內,共俘虜對方王公、單于族人家室、及名王、騎將軍、千長、都尉等4萬餘人,繳獲各類牲畜共計70餘萬頭。因此,匈奴經此打擊,愈加衰落。那麼,到此可能有人疑問,五將軍為何收效甚微,難道他們都是「草包將軍」不成?當然不全是。最重要的是,一來匈奴懼怕漢軍,聞風而遁形;二來也證實了匈奴的衰落,他們已經沒有了可拿出對抗漢軍的資本。

三、天災人禍對匈奴的摧殘,加速其走向滅亡

就在匈奴被胖揍那年的冬天,匈奴單于親自率數萬騎兵進攻烏孫。最終也沒討到什麼便宜,無奈退兵。結果歸途遭遇大雪,十分之九的騎兵葬身雪地。而當單于率殘部回到領地時,又遭到丁零、烏桓、烏孫的三面夾擊,致使匈奴人口及牲畜折損近半。而西域諸國見狀紛紛倒向漢朝。由此,匈奴再也不是那個振臂一呼的草原霸主了。此時,匈奴顯然是被打暈了,急急忙忙向漢朝提出和親。

漢朝當然不予理睬,因為今非昔比,二者的位置發生逆轉,但匈奴還沒有走出冒頓單于輝煌歲月的慣性,因此註定淪為笑料。之後,受到冷遇的匈奴又開始挑撥漢朝同西域各國的關係,但終究是蚍蜉撼樹、螳臂當車之舉,匈奴時代的結束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公元前60年,漢宣帝設立西域都護府,從此西域大地成為了匈奴可望不可及的一個夢。

接下來,匈奴自己又破罐子破摔,一夜之間冒出五位單于。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何況是五虎居一山,所以剩下的時間就是五單于爭位。最終,呼韓邪與郅支兩兄弟勝出。接下來,兄弟二人繼續角逐。呼韓邪不敵郅支,於是逃往漢朝,而郅支又懼怕漢朝攻擊,於是率眾向西流竄,到達康居,以求苟安。

徹底打敗匈奴,誰的功勞不容忽視

縱觀西漢歷史,漢宣帝的文治武功有目共睹,特別是在對匈奴的戰略上從容淡定、遊刃有餘。但是,匈奴人臣服的功勞顯然不能歸在他一人頭上,因為他不過遵循了漢武帝的既定策略,然後深耕細作、有的放矢。如果沒有漢武帝制定的框架、挖下的地基,漢宣帝也不可能一夜如春筍,平地起高樓。

然而,漢武帝為擊跨匈奴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尤其到了晚年,漢朝也是「百病叢生」,一片禿廢。漢昭帝繼位後,輔政大臣霍光推行與民休息政策,漢朝生機重現。漢宣帝繼位後,依然奉行「以民為本,儒法並行」的治國方略。因此在不傷民力國本的前提下,繼續開疆拓土,安撫四夷。但是我們有必要對戰爭反思,如何止戈為武,如何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感謝朋友們點讚、關注!歡迎發表評論!

相關焦點

  • 漢武帝苦戰44年,與匈奴未分勝負;漢宣帝為何一戰就把匈奴打垮?
    公元72年,漢本始二年,西域大國烏孫受到匈奴的攻擊,向漢廷求援。 剛剛登基兩年的漢宣帝劉詢力排眾議,遣蒲類將軍趙充國等五將軍率步騎共15萬人,另以校尉常惠指揮西域駐屯軍和西域親漢各國的軍隊,共約5萬人,共同出擊匈奴。
  • 中國歷史上的勁敵匈奴,為何秦軍能輕易戰勝,而漢軍則十分艱難?
    很快匈奴的頭曼單于剛剛集結好兵力,準備南下,沒想到的是秦軍又來上次的套路,打個措不及防,匈奴只能倉促擺開陣勢,當時的秦軍是以歩騎和戰車相結合,另外還配置了威力更大的弩,而匈奴的普遍裝備是弓,弓在弩面前只能算個弟弟,各種弩箭萬箭齊發,匈奴幾乎是潰不成軍,匈奴主力被徹底擊潰、死傷慘重。
  •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二年之後,漢武帝去世,但在武帝去世這一年,「匈奴入朔方(如今鄂爾多斯西部及巴彥淖爾西南部),殺略吏民」。 歷史上,劉邦七年建漢,李淵一年建唐,朱元璋十五年建明,抗戰八年敗日........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歷時42年之久,卻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匈奴呢?
  • 劉邦為什麼打不過匈奴?漢武帝又是因何才能打敗匈奴的呢?
    劉邦打匈奴同漢武帝打匈奴是兩回事兒,劉邦是威懾,漢武帝是降服。所以,主觀意識的不同,決定了戰爭結果的差異。劉邦對匈奴的戰爭如果不是韓王信投降匈奴,劉邦也不會對匈奴動武,原因很簡單,他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
  • 大漢王朝與匈奴的最後一戰,中原人終於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匈奴騎兵
    大漢王朝自漢高祖劉邦建立以來,北方匈奴騎兵不斷侵擾北方,燒殺搶掠,姦淫婦女,喪盡天良,而漢朝統治者抵禦匈奴的辦法竟是依靠破舊低矮的秦始皇時期修建的城牆。這是因為漢朝統治者怕了,高祖建國之初,兵力強盛,想要一舉消滅匈奴,在他看來,秦始皇曾經打敗過匈奴人,而他又打敗了秦始皇。
  • 最後的漢匈決戰,漢軍全軍大敗,為何匈奴反倒活不下去了?
    再三思考下,他決定立下更大的功勞來抵消家人的罪責,或許皇帝一高興就會放了家人,他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賭一把。當他帶著部隊來到最北部的時候,匈奴派出了兩萬人防守,雙方打了一天,還是匈奴人死傷多。到了這個地步,雖然一直獲勝,但是漢軍也損失慘重,畢竟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戰鬥。考慮到士兵的情況,李廣利決定先帶隊撤一步休整一番。
  • 漢軍漠北戰匈奴,霍去病取代衛青對陣匈奴單于,能不能全殲對手?
    如果漠北大戰的時候 霍去病對陣匈奴單于 有沒有把握吃下單于主力?左賢王雖然是匈奴太子,實力最強,但是和匈奴單于主力兵團相比還是有些差距的。 衛青有機會全殲匈奴主力, 但是追單于去了 沒有全殲敵軍 讓匈奴保留了有生力量。霍去病面對匈奴單于會不會更好?
  • 解析匈奴戰爭:東漢時期,強悍的北匈奴為何卻走向了衰落?
    呼韓邪單于率領南匈奴投降漢朝,郅支單于率領北匈奴打殘北方三國進入西域一帶,最終被甘延壽、陳湯擊潰,北匈奴滅亡。王莽篡漢之後,試圖再度擴大對於南匈奴的弱化能力,將南匈奴分為十五個部落,瞬間引起了南匈奴的不滿。東漢建立之初,因為久經戰火,劉秀忙於恢復國內經濟。
  • 匈奴女人是美還是醜?與匈奴和親,漢朝皇帝為何不願娶匈奴老婆?
    漢朝皇帝娶不娶匈奴女子跟美醜無關,這是一個政治問題。對政治有利,哪怕匈奴女子醜如無鹽,照娶無誤,最多少寵幸幾次就是了;反之,無論匈奴女子再漂亮,漢朝皇帝們也不會娶,因為這涉及到血統問題,以及將來會涉及到的皇位傳遞問題。悠悠萬事,唯此為大!漢朝對外和親的民族很多,但限於標題所問,今天筆者就來講講漢朝與匈奴的和親。
  • 匈奴人「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習俗讓人不恥,為何能長盛不衰?
    匈奴人「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習俗讓人不恥,為何能長盛不衰? 據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人有這樣一條習俗: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 漢宣帝為何要殺執法嚴明的嚴延年?這位封疆大吏為何會人神共憤?
    談秦說漢(216)漢宣帝為何要殺執法嚴明的嚴延年?這位封疆大吏為何會人神共憤? 漢宣帝時期的封疆大吏嚴延年就是這樣一個人,眼睛裡容不得沙子,無論是誰犯了律刑,都會被緝拿問罪,所以他管轄的州郡一派清明。按理說執法嚴明,符合國家利益,可為何漢宣帝還是容不下他呢? 嚴延年是東海郡下邳縣人,父親曾在丞相府當差,嚴延年自幼便在丞相府學習律法。後來回到家鄉,在郡府做了一個小官,再後來被推薦做了侍御史。
  • 墓前一座石像名叫馬踏匈奴,說盡匈奴血淚
    霍去病是漢朝歷史上最為出色的名將之一,他與舅舅衛青已經成為名將的標杆,倆人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取得了多次大勝,徹底扭轉了漢匈戰爭的局勢。除了史書之外,我們還可以在霍去病陵墓前體會到這點,在他的墓前有一座特殊的石像,石像主體是一匹戰馬,而戰馬的底下就有一位拿著弓箭的匈奴戰士,他被戰馬壓在底下非常狼狽,這座石像就叫做馬踏匈奴。光從石像的名字,就已經能看出霍去病的偉大了,他用自己一生的努力,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徹底臣服於漢朝。
  • 昭君出塞換來兩國和平,她明明是單于閼氏,為何卻多次改嫁?
    匈奴婚俗,父死,子可以娶後母。而且漢代處於政治考慮,也要求昭君嫁給呼韓邪的兒子。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蜀郡秭歸人(今湖北興山縣)。生活在約公元前52年到約公元前15年。漢元帝時宮女,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 鳴人娶到雛田誰功勞最大?小櫻10%,伊魯卡30%,而他高達100%!
    鳴人娶到雛田誰功勞最大?小櫻10%,伊魯卡30%,而他高達100%!要是小櫻一直不拒絕鳴人的話想必鳴人會一直堅持著小櫻,鳴人能娶到雛田小櫻功勞佔有10%左右。可是在鳴人的努力中伊魯卡甚至認可了學生鳴人,也是伊魯卡的認可讓鳴人找到了人生的希望,所以說伊魯卡是鳴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人,在鳴人的婚禮上伊魯卡還以父親的身份參加了鳴人的婚禮,鳴人能娶到雛田伊魯卡佔有30%的功勞。
  • 漢代「封狼居胥」戰爭徹底消滅了匈奴的有生力量
    本文作者黃強 漢朝戰爭中很多都是與匈奴的交戰。《史記·匈奴列傳》云:匈奴「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
  • 匈奴心酸寫下一首歌,如今卻成匈奴唯一一首民歌
    都說霍去病帶兵打仗一輩子都沒有輸過,曾遠徵匈奴部落,所到之處均讓對方望風而逃。 那麼真實歷史上的霍去病究竟有多厲害?竟能讓匈奴人以一句詩歌,道出其中心酸?而這首悲歌卻成為匈奴唯一一首留下來的民歌。
  • 大漢王朝和羅馬帝國誰更強的世紀之爭終於有答案!匈奴說:我知道
    這個問題其實已經在網上討論很多了,很多網友都說,如果把大漢和羅馬放在一起,誰更厲害。當然,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搞清楚,羅馬和大漢是不是並行的王朝?羅馬和大漢有沒有交集? 先說大漢和羅馬是不是同一時代的。
  • 劉邦、劉秀和劉徹誰更優秀?從對付匈奴的角度來看,無人超越劉徹
    那麼劉邦和劉秀之間,誰又更加不容易呢?從創業艱難的角度出發,其實劉邦更加不容易。因為秦朝末年,天下人要麼認老嬴家的皇帝,要麼認六國諸侯,而劉邦不過是個亭長出身的小吏,根本沒辦法跟那些諸侯相比。反觀劉秀創業的時候,其實天下人對老劉家的皇帝還是比較認可的。
  • 漢宣帝劉詢:幼年鋃鐺入獄卻成為大漢的中興之主
    而由階下囚成為皇帝的卻寥寥無幾,漢宣帝劉詢便是其一。漢宣帝劉詢,原名劉病已,西漢第十位皇帝,漢武帝劉徹的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如此高貴的身份卻在出生沒幾個月便成為階下之囚,這一切都要從「巫蠱之禍」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