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勁敵匈奴,為何秦軍能輕易戰勝,而漢軍則十分艱難?

2020-12-18 木兮圖史

匈奴被稱為「草原第一胡」,稱霸中原的帝王都對匈奴恨得牙痒痒,但是匈奴就像是燒不盡的野草,春風吹又生。其實也在戰國之前,這些匈奴的實力並不強,戰國之後才正式以匈奴命名成為了草原一霸。

公元前215年至公元前213年,蒙恬將軍將匈奴擊敗後開始築起了長城,也就是說,秦始皇擊敗匈奴只用了三年時間,而西漢自公元前200年,劉邦的「白登之圍」開始一共花了127年才勉強獲勝,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先看看這兩個國家是怎麼對付匈奴的?

北方匈奴一直是秦始皇的心腹大患,他直接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對北部的地形十分熟悉,他還有一套專門針對匈奴騎兵的成熟戰法,所以就有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的戰績。蒙恬大戰匈奴,以至於很多年都不敢南下牧馬,蒙恬是如何擊敗匈奴的呢?

第一步,先從薄弱地帶下手,殲滅了河套地區兵力較弱的部隊。

第二步,構築防禦工事,並伺機攻下賀蘭山、陰山地區,殲滅匈奴主力,將其逐回大漠深處,而蒙恬將軍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河南,因為匈奴的主力都在陰山和賀蘭山地區,所以河南就成為了最薄弱的地區。

最重要的是河南十分富庶,在得到這一地區後,秦軍的後勤補給就變得十分容易,而匈奴的實力就會受到較大的打擊。

計劃實施好後,蒙恬直接兵分兩路,20萬大軍直接榆林北上,迅速攻佔了河套北部地區。另外十萬大軍在河套發動攻勢,面對突如其來的秦軍,匈奴被打的猝不及防,就連逃跑都顯得很無力。蒙恬見匈奴沒做抵抗,便下令大軍迅速推進,不給匈奴一點兒喘氣的機會,就這樣順便把河南也收復了,在河南建立起了防禦工事,準備回擊。

很快匈奴的頭曼單于剛剛集結好兵力,準備南下,沒想到的是秦軍又來上次的套路,打個措不及防,匈奴只能倉促擺開陣勢,當時的秦軍是以歩騎和戰車相結合,另外還配置了威力更大的弩,而匈奴的普遍裝備是弓,弓在弩面前只能算個弟弟,各種弩箭萬箭齊發,匈奴幾乎是潰不成軍,匈奴主力被徹底擊潰、死傷慘重。

匈奴主力被打散,殘餘勢力不敢留在陰山一帶,退出陰山和賀蘭山一帶,一直撤到漠南,至此秦朝北擊匈奴一舉全勝。此後蒙恬將軍便一直駐守在北邊,防止匈奴再次進攻,並修築起了長城,之後這塊地區就成為了秦軍抗擊匈奴的後勤保障基地。

可是到了漢朝,那時的百姓剛剛經歷了戰亂,漢朝的心思不在,所以也就沒打算和匈奴抗衡,匈奴才得以修生養息,不斷開拓土地,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一路包抄。北邊擊敗了屈射、丁零部,西邊又趕走了月氏,南邊攻打了白洋河南王佔領了河南。

意思就是當時的漢朝和匈奴都很忙,都沒空對付地方,就這樣一直持續了67年,等到彼此實力都很強的時候,一場大戰即將來臨,但這時的匈奴已經今時不同往日了,畢竟幾十年的養精蓄銳,再加上之前的實力,想打敗並不簡單。

直到公元前127年,也是匈奴的鼎盛時期,漢武帝覺得這樣下去不行了,必須要給匈奴點顏色看看。漢武帝把這個重任交給了衛青和霍去病,霍去病很快擊敗了白羊王、樓煩王等人,俘虜上千匈奴人,繳獲上百萬牧畜。

不過,他打敗的並不是匈奴的主力軍,所以匈奴很快組織兵力進行反撲,雖然幾次反撲都失敗了,但漢朝打得也很吃力,可以說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後來漢朝又派了七位將軍對付匈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將軍伐匈奴」。

儘管是這樣,匈奴還像是燒不盡的野草,直到漢武帝發動了河西之戰後,才漸漸降低匈奴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力,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但過程卻是艱難又漫長的。

那麼秦漢面對匈奴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首先,是因為匈奴的實力今非昔比,在秦朝以及之前的戰國時期,匈奴都還是一些大小的部落,很難形成統一的力量,而且秦、趙、燕等這些國家都會對匈奴進行輪番壓制,所以這些部落是很難翻出大風浪。

到了漢朝時,漢高祖並沒有一開始就對這些部落進行打擊,並給了他們休養生息的時間,那時的匈奴已經發展壯大,不是剛剛建立起來的漢朝就能阻擋的。

其次,從軍事實力來看,我們都知道劉邦是造反起家的,他手裡的那些軍隊大多是農民組成,在軍事素質和戰術方面都有很大的缺陷,一到關鍵時候就慫了,尤其是騎兵方面沒有一點兒殺傷力,甚至被匈奴包圍了七天七夜,這種雪恥大辱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被洗刷掉。

而秦軍就不一樣了,經歷了幾百年的戰爭洗禮,那時候的秦軍可以說是達到了上古時期軍隊的巔峰,所以對付一些部落還是綽綽有餘。而且在秦朝時匈奴並步強大,東邊東湖壓迫、西邊月氏兇悍,他只能夾在中間,還要被秦國吊打。

最後總結一下:秦朝能一舉擊敗匈奴,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雖然秦朝厲害,但還是沒能徹底消滅匈奴,否則也不會修築長城,如果說秦軍面對的是一幫鬆散的部落,那麼漢朝面對的就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奴隸制政權,所以還是有著本質性的區別,清朝是擊潰戰,而漢朝則是殲滅戰。

相關焦點

  • 最後的漢匈決戰,漢軍全軍大敗,為何匈奴反倒活不下去了?
    當他帶著部隊來到最北部的時候,匈奴派出了兩萬人防守,雙方打了一天,還是匈奴人死傷多。到了這個地步,雖然一直獲勝,但是漢軍也損失慘重,畢竟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戰鬥。考慮到士兵的情況,李廣利決定先帶隊撤一步休整一番。當他們撤到燕然山附近時,他們士兵算是徹底疲憊不堪了。
  •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二年之後,漢武帝去世,但在武帝去世這一年,「匈奴入朔方(如今鄂爾多斯西部及巴彥淖爾西南部),殺略吏民」。 歷史上,劉邦七年建漢,李淵一年建唐,朱元璋十五年建明,抗戰八年敗日........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歷時42年之久,卻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匈奴呢?
  • 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直接步入中國境內,秦軍是他的對手嗎?
    引言亞歷山大,但凡了解點歷史的人都聽過這個名字。此人除了是歐洲歷史上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還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廣袤的國家。不少人都在猜測:如果亞歷山大的遠徵軍沒有走錯路,直接步入中國境內,那秦軍是不是他的對手,能否抵擋得住?
  •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河西之戰,霍去病,匈奴人的噩夢
    年邁的盧侯王、折蘭王久處河西,此前匈奴人與漢帝國的數次戰爭(龍城之戰、河南之戰、漠南之戰),單于並沒有徵調他們前往,也許是伊稚斜單于覺得沒有必要:一是河西也需要防守,二是北部的匈奴軍隊能應對漢軍。這次漢軍深入河西以來,不斷有軍報呈送上來,戰況令兩王深感憤怒,也讓他們難以理解:漢軍具備這種千裡奔襲的能力嗎?
  • 堪稱史詩級的疏勒城之戰,漢軍以千人力敵匈奴數萬,僅剩13人生還
    對西域諸國出動這麼大規模戰爭,在兩漢歷史上都不多見,彰顯了漢明帝切斷北匈奴爪牙的決心。這次戰爭中,大顯神威的是耿秉。他率領所部縱橫千裡,深入車師腹地,斬敵一千多人,大肆劫掠車師國,迫使車師國投降。車師投降後,東漢在這裡重新設立西域都護府,和戊己校尉,行使對西域諸國的管轄權。
  • 因為有他倆,長平之戰後虛弱的趙國依然可以吊打秦軍,全殲匈奴!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和王翦,還有戰國四君子中的三個,當然還少不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毛遂自薦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後世如雷貫耳的名字。長平之戰的關鍵人物有白起、範睢、廉頗和趙括。
  • 30萬秦軍大勝,秦始皇為何下令原地修長城?也不打匈奴了
    公元前215年在內蒙河套地區,蒙恬大將軍率領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殊死搏鬥,最終秦軍獲得了勝利,讓野心十足的匈奴們不敢再戰,灰溜溜的逃回了大漠,可秦始皇卻沒有下令繼續攻打他們,30萬秦軍原地待命轉攻為守,竟然就地取材修建起了長城,這秦始皇是怎麼想的呢?
  • 秦始皇時期秦軍天下無敵,為何去世僅數年,秦軍戰鬥力便急速下滑
    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到秦二世天下大亂,再到秦王子嬰投降亡國,短短十餘年時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就此覆滅,在秦朝滅亡之中,軍隊戰鬥力的迅速下滑,可以說是極為重要的原因,否則又豈會在巨鹿戰場敗的如此之慘。那麼,秦始皇去世僅僅數年,秦軍戰鬥力為何會下滑如此迅速?
  • 歷史從來不會同情弱者,古時代的黑暗法則,最強大的漢軍
    李廣利並非名將,甚至對他的軍事能力,史書頗有微詞,但這已經足夠了,強大的漢軍,已經到了即便是庸將帶領,也能輕易滅掉西域強國,而這場戰爭的起因,僅僅是因為生意沒談成,漢朝想買汗血寶馬,但價格沒談攏。,北匈奴才終於退出歷史舞臺。
  • 歷史上最強的軍隊前五名,看看古代軍隊的戰鬥力
    首先我們第一個要講的是唐朝的軍隊,唐朝的軍隊是由漢族人和各族民族戰士混合的部隊,當年的突厥實力十分的強悍,可是卻依舊被唐朝的軍隊打得抬不起頭來,而且當年他們的可汗也被李靖所抓,後來突厥只能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西方,從而建立了土耳其帝國,阿拉伯帝國,可是卻一直無法戰勝唐朝的軍隊,從這一點可以看得出來,當時唐朝的軍隊是如何的強大。
  • 漢軍漠北戰匈奴,霍去病取代衛青對陣匈奴單于,能不能全殲對手?
    如果漠北大戰的時候 霍去病對陣匈奴單于 有沒有把握吃下單于主力?左賢王雖然是匈奴太子,實力最強,但是和匈奴單于主力兵團相比還是有些差距的。 衛青有機會全殲匈奴主力, 但是追單于去了 沒有全殲敵軍 讓匈奴保留了有生力量。霍去病面對匈奴單于會不會更好?
  • 漢宣帝為何能徹底打敗匈奴?誰的功勞不容忽視
    霍光劇照也許是從小飽嘗民間疾苦百態的緣故,漢宣帝即位後很勤政,最終成為歷史上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論功績,足可媲美曾祖父漢武帝劉徹。公元前60年,漢朝於西域設立都護府,切斷了西域小國對匈奴的物質供應。匈奴幾次嘗試性的反撲,均以失敗告終。公元前51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到長安朝見漢宣帝,當眾跪拜稱臣。北匈奴則西逃,遠離漢朝的打擊範圍。因此,呼韓邪單于降漢,標誌著漢宣帝對匈奴戰爭劃上圓滿的句號。漢宣帝為什麼能徹底打敗匈奴其實,漢宣帝打敗匈奴並不神秘莫測。
  • 戰國武將篇——武安君李牧,破十萬匈奴狼騎,他在能否阻擋秦軍?
    以一己之力,抗住匈奴 匈奴之患是多少個朝代的噩夢,但是在戰國時期,趙國硬是一個人扛下了所有。事實證明趙國之所以能夠硬抗匈奴,李牧是關鍵,因為趙王曾經換過帥,結果就是被匈奴人暴打,只有李牧把他們治的服服帖帖。 匈奴有多難打?
  • 英雄無善終:揭秘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十大戰神
    李牧的赫赫功業是對匈奴的戰績上,此前的趙國一直受匈奴威脅。趙軍屢敗於匈奴,以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知恥而後勇。趙軍從裝備和作戰方式上高度學習匈奴,建立了讓六國震驚的騎兵部隊。但騎射終非漢人所長。任趙國騎兵如何在中原縱橫馳騁,對匈奴戰爭依然是屢戰屢敗。畢竟,以騎兵對抗匈奴,對於當時騎兵戰法還相對幼稚的漢人來說,無疑是以己之短擊彼之長。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漢代騎兵此文上接,敘述了漢匈爭奪西域之前的漢匈歷次徵戰。此文獻給在前線浴血奮戰的祖先們,以及為了各自族群而戰的勇士。漢畫像石:胡漢交戰圖一.匈奴的緣起和制度與風俗匈奴是中國古代居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在夏商周時代有山戎、獫狁、葷粥等不斷變化的稱謂,在春秋戰國時,是秦、趙、燕在北方的強敵,所以三國都築長城以防匈奴的侵擾。
  • 秦末天下大亂秦朝危在旦夕,戍守百越的50萬秦軍為什麼不回師救援
    那麼曾經覆滅六國的秦朝、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強大的秦朝,為什麼會到了無兵可用的尷尬地步呢?要知道秦國在滅六國的時候,每一戰可都是能隨隨便便就出動幾十萬兵馬,而且大都是能徵善戰之士。秦國並韓國滅趙國,秦國出兵30萬;秦國滅魏國之戰,秦國出兵10萬;秦國滅楚國之戰,秦國開始出兵20萬(李信為帥),後來出兵60萬(王翦為帥);秦國滅燕國之戰,秦國出兵不詳;秦國滅齊國之戰,秦國出兵不詳。
  • 中國歷史上一直驅趕的匈奴,後來去了哪裡?如今成了哪個民族?
    引言:中國歷史上一直驅趕的匈奴,後來去了哪裡?如今成了哪個民族? 匈奴曾是古代中國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民族,尤其是在秦漢時期,長期對中原王朝的穩定與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雙方從公元前200多年開始了長達200多年的戰爭。但是,為何後來的歷史中不見了這個民族?
  • 霍去病戰勝匈奴的關鍵:運用閃電戰戰術,讓騎兵機動性發揮到極致
    山丹軍馬場閃電戰,就是快速機動地發起奇襲,從而戰勝敵人。這也讓他降伏了這些匈奴兵,心甘情願跟隨著他賣命。「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這是匈奴的悲歌。從河西之戰開始,霍去病不斷展現其機動作戰的思想,而且不斷挑敵人的薄弱處著手,作戰目的十分的明確。以敵人的薄弱處,打擊整個敵人的中樞,讓匈奴幾乎失去了招架之力。正是霍去病利用騎兵的閃電作戰方式,他們一直奔到了今天的蒙古地區,兵鋒一直達到了貝加爾湖畔。奇蹟的是,霍去病一直都是利用騎兵快速出擊,但從來沒有過迷路的時候,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歷史故事】一個吃掉六個(第4冊)
    每周末的故事聽聽,吳樺姐姐為寶貝們播講中國歷史故事,喜歡的寶貝多多點讚、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