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無善終:揭秘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十大戰神

2020-12-15 中國網文化

所謂戰神,即是武藝高強,熟知兵法,且又有赫赫戰功,同時代無出其左者。但風光背後卻沒能得善終,且死不得其所,則必為千古遺憾!以前也有人歸納過這樣的英雄,我這裡將演義中的人物也算上,供大家娛樂:

【1、李牧】

或許是因為《史記》是漢朝人寫的,所以對於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多名將的記錄就顯得淡化了。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代,李牧是一個絕不能被忽視的人物。戰國時代他是趙國對秦作戰最具戰功的將軍,廉頗趙奢皆不及他。

李牧的赫赫功業是對匈奴的戰績上,此前的趙國一直受匈奴威脅。趙軍屢敗於匈奴,以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知恥而後勇。趙軍從裝備和作戰方式上高度學習匈奴,建立了讓六國震驚的騎兵部隊。但騎射終非漢人所長。任趙國騎兵如何在中原縱橫馳騁,對匈奴戰爭依然是屢戰屢敗。畢竟,以騎兵對抗匈奴,對於當時騎兵戰法還相對幼稚的漢人來說,無疑是以己之短擊彼之長。這種情況直到李牧戍守長城後才得以改變。本來李牧被發配北疆,是趙王中了秦國反間計的結果。但感謝秦國的反間計,因為李牧的到來,從此中國有了農業民族戰勝遊牧民族的第一個成功戰例。

李牧真正意義上的與匈奴一戰只有一次,但僅僅是這一次,就打的匈奴幾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戰中李牧將孫子兵法的智慧發揮到及至,先是連敗五陣,丟棄牛羊輜重無數,將匈奴主力從他們擅長的草原引誘到漢人所擅長的長城外圍來進行決戰,並以示弱於敵的手段麻痺對手。接著火速出擊,深夜集合人馬,夜襲匈奴大營,把那些在馬上縱橫的匈奴騎士在睡夢中殺死。同時重裝戰車包圍匈奴營地出口,以密如蝗蟲的箭矢射殺匈奴逃亡者。此戰打的匈奴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幾年難以恢復元氣。更重要的是,此戰是漢族軍隊步騎車兵協同作戰的經典戰例,為日後漢政權與匈奴作戰提供了可借鑑的範本. 可惜李牧下場不大好。事先已經知道趙王要殺他,單騎出逃,結果逃到半路居然被趙王派來的追兵追上並殺掉,死不得其所。如果李牧逃掉,肯定不甘心隱姓埋名,不知道哪一個國家會受益呢。

【2、項羽】

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項羽是武將世家,祖上是楚國大將項燕,他身長八尺有餘,力能舉鼎,天賦過人。少時書劍都沒學成,他叔父項梁責備他,他說:「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體現項羽英勇的主要是巨鹿,彭城,垓下三戰,前兩戰體現了項羽卓越的軍事天才和英勇氣概,而垓下一戰則造就了千古悲情的西楚霸王。

巨鹿之戰,項羽殺掉主將宋義,率五萬義軍渡河救趙,破釜沉舟,燒掉營壘,只攜帶三天的乾糧,以表與秦軍決戰之心。一到巨鹿就包圍王離,九戰九勝,大敗秦軍三十餘萬,斬蘇角,擒王離,逼涉間自盡。此一戰一舉扭轉天下局勢。當時各路諸侯大軍已經到了巨鹿城下,但是畏懼秦軍都不出戰,只是作壁上觀,看到楚軍驍勇果敢,無不以一當十,呼聲震天,使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只是最後才追殺了一些秦軍的殘兵敗將。完勝後,項羽召見諸侯將領,諸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那時的項羽真是意氣風發啊。 再說彭城之戰。劉項兄弟反目,劉邦借項羽殺主之罪名率五十六萬聯軍攻佔楚都彭城,聞訊後項羽又一次展現了他他的軍事天才,他親率三萬精兵回救彭城,晨時開始進攻,中午即大破聯軍,將劉邦所部擠壓於谷水、泅水之地。聯軍自相踐踏,被楚軍斬殺10餘萬人,聯軍餘部潰退,項羽又追至睢水,再殲聯軍10餘萬人,聯軍屍體塞滿河道,睢水為之不流,楚軍將聯軍重重包圍,因風沙驟起劉邦乘才得以逃脫,其父及妻呂雉卻被楚軍俘獲。

以後項羽缺乏戰略和政治頭腦就顯現出來了,約劉邦單挑決天下,然後又放了太公呂后,與劉邦和議,劃界鴻溝。項羽依約東歸。劉邦卻聽從張良、陳平之勸,越過鴻溝,追項羽於陽夏,並邀韓信、彭越共40萬大軍與10萬楚軍決戰於垓下,結果項羽中韓信的十面埋伏,被圍垓下,夜聞四面楚歌,此時的項羽真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面對美人虞姬,思念駿馬騅,有了千古絕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羽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歌畢,虞姬為了能讓項羽成功突圍,拔劍自刎。項羽騎著他的烏騅馬,乘夜率800騎突圍南逃。

天亮以後,漢軍有所察覺,劉邦派灌嬰率5000騎兵追擊,項羽走到陰陵迷失道路,陷入大澤。到了東城,僅剩28騎。面對漢軍,項羽自知難逃厄運,激發了項羽舉世的英勇,他對28騎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他又對屬下說:「吾為公取彼一將」,項羽大喝上前,所向披靡,果然斬一漢將,他們突圍出去後,楊喜追項羽,項羽嗔目大喝,楊喜人馬俱驚,後退數裡。後來項羽再次為漢軍包圍,項羽率軍再次殺入漢軍,再斬一都尉,殺百餘人,又突圍逃到烏江。

這時烏江亭長備好渡船催他渡江了,亭長說:「江東雖小,地方千裡,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把將烏騅馬送與亭長,令部下下馬和漢軍肉搏,項羽又殺敵數百,身重十數傷,看見漢將呂馬童,對其說:「你是我的舊部,我聽說劉邦懸賞千金,封萬戶買我的頭,我就送你個人情吧。」於是自刎而死,年僅31歲。漢軍搶奪項羽屍體自相殘殺者數十人,最後王翳等五人分了項羽的屍體,都被封侯。

項羽英勇無敵,戰術指揮上的造詣也是很強的,如果作為一個將軍,如果生在漢武之時,想必起所建功業也可以與衛青,霍去病相媲美。但是歷史沒有如果,他剛愎自用,在戰略上短視和,在政治上幼稚,卻做在了統帥的位置,與老謀深算的劉邦爭天下,註定會是個失敗者。

【3、韓信】

韓信

韓信(?~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自幼熟讀兵書,懷安邦定國之抱負。因家境貧寒,常食不裹腹。曾受鄉間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辱。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始投項梁,繼隨楚霸王項羽,但不受項羽重用。後又投奔漢王劉邦。初始劉邦看不起貌不驚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韓信,經丞相蕭何力薦,才始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拜將不久,即率軍沿南鄭故道東出陳倉,一舉拿下了關中地區,使劉邦得以還定三秦。第二年,出函谷關,將兵鋒逼至楚都彭城。

此後,韓信率兵數萬,開闢外線戰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後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人自為戰,以一萬之眾大破二十萬趙軍。淮水之戰,藉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攻佔齊地後,韓信被封為齊王。

公元前202 年春,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決戰,韓信獨當中軍,他先令兩翼部隊對楚軍實行側擊,再令中軍推進,很快完成了合圍。入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終使楚軍喪失鬥志,被漢軍一舉聚殲於亥下。項羽眼見大勢已去,慷慨自刎於烏江邊。楚漢戰爭以漢王劉邦奪得天下而告終。

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軟禁於劉邦身邊。在這一段索寞的日子裡,他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我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楚。公元前196 年,呂后誘韓信至長樂宮的鐘室,以謀反罪名殺之。一代名將,死非其所,實堪哀傷。

【4、張飛】

影視劇中的張飛形象

張飛(公元168年—221年),字益德(《三國演義》中字翼德),涿郡人(今河北涿州)。張飛為人勇猛,曾率二十騎兵於長坂嚇退曹軍。而且書法不錯,擅畫美人,現今仍有其墨寶、畫像留下。張飛對有學問的人很禮遇,如劉巴初降,張飛立即到其家拜訪,但劉巴沒有和他說過一句話,張飛雖然氣憤,但沒有抱怨說一句。張飛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嚴顏時,嚴顏寧死不屈,張飛敬重其為人,將嚴顏收為將領。可是張飛脾氣暴躁,對士兵非常嚴厲。劉備時常勸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但張飛不聽。果然張飛就是死在其部下之手。試想一下如果張飛不是被張達﹑範強(演義中寫作範疆)之輩暗殺,在當時「呂布死典韋亡,趙雲馬超是一幫」的時期,又有何人能在沙場上與之匹敵呢!張飛死後,其屍體軀幹被埋葬在閬中,頭顱埋葬在雲陽,並分別建有張桓侯祠和張桓侯廟。

【5、李元霸】

隋唐中所說的李元霸其人長的是尖嘴縮腮,骨瘦如柴,面如病鬼,但力大無窮.兩臂有四象不過之力,意思說他張開胳膊把路一攔,四頭大象都過不來!使一對『擂鼓翁金錘』各重320斤(也有說重400斤,估計和奧尼爾差不多).坐下一騎萬裡雲,天下無敵.在大隋稱第一條好漢 ,後封為西府趙王。但是也有書中說李元霸交戰向來不騎馬,簡單說他根本就沒有什麼坐騎。向來一副無憂的樣子總把錘子放在肩頭傾斜著腦袋,眼神透露出無法掩飾的純真。

關於李元霸的英勇,演義中說其在一場戰役中將18路反王的180萬人殺的只剩下62萬人,這樣的戰果估計在現代只有用原子彈才能夠完成。

關於李元霸的死因通常有3種說法:

1.舉錘罵天,被雷劈死。2.想用錘子打老天,結果錘子掉下來把自己砸死。3.戰死沙場。被開隋九老之一的魚俱羅用拖刀計殺死。據說李元霸學藝出師後,他師父對他說日後不要殺手裡使用鎦金鏜的人,結果他殺了使用鎦金鏜的宇文成都,魚俱羅是《興唐傳》裡宇文成都的老師,為了給徒弟報仇殺了李元霸。

我選擇了第一種,英雄寂寞,天妒戰神。

【6、秦瓊】

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秦瓊之父曾任北齊時期的鹹陽王錄事參軍。隋大業年間,秦瓊效力於隋將來護兒帳下,因其志向高遠和勇猛強悍,深得器重。秦母去世後,來護兒曾派員專程到秦瓊家弔唁,全軍上下大為驚異。

隋末亂世,義軍群起,秦瓊投歸隋將齊郡郡丞苯張須陀,在下邳(今江睢寧北)與義軍首領盧明月交戰。當時,雙方力量懸殊,張須陀部隊僅一萬來人,義軍則有十多萬人,相持十多天後,須陀已是人困糧絕。就是這急於撤退而又怕追趕的緊要關頭,秦瓊與羅士信挺身而出,願帶領一千人偷襲對方軍營,以掩護大隊人馬安全後撤。秦瓊與羅士信憑藉自己的智勇,使突襲獲得成功。張須陀則乘機回師追擊,取得了脫逃後的勝利。僅此一仗,秦瓊的勇猛多智便很快揚名於軍中。

在之後的作戰中,秦瓊因為有功而被任命為建節尉。後在對義軍李密進擊時,張須陀成敗而亡。秦瓊率殘兵敗將歸依了裴仁基,而後又隨同裴仁基投降了義軍首領瓦崗軍李密。李密得到秦瓊非常高興,加以重用讓他作驃騎將軍。在跟隨李密作戰中,有一次李密被流失射中,墜於馬下,昏迷不省人事,此時左右隨從四散,追兵就要趕到,情況十分危急,多虧秦瓊拼死護衛,並重整隊伍,這才擊退了追兵,從而使李密大難不死。後來李密失敗,秦瓊又為隋將王世充收得,被任命為龍驤大將軍。後因不滿王世充的狡詐,遂與程咬金等人脫離王世充投向李淵並在秦王李世民手下幹事,因其勇猛過人,被委任為馬軍總管。

此後,秦瓊跟隨秦王李世民,先後鎮壓了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多路義軍,為唐王朝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李淵曾派使者賜予金瓶以示褒獎。之後,又因戰功,多次受到獎賞,先後拜為秦王右統軍,加授上柱國。後又進封為翼國公,深得秦王李世民的信任。秦瓊不僅在唐王朝創建伊始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在唐王朝內部鬥爭的「玄武門之變」中,堅決站在秦王李世民一邊,一起誅殺了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為李世民當太子奪皇位掃清了道路。

唐武德九年(626)六月,秦王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八月接王位,改號貞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秦瓊也因有功,拜為左武衛大將軍,賜給七百戶的封邑。後來,秦瓊多病纏身,自謂:自幼戎馬轉戰,身經大戰二百餘次,光流的血也足足有幾十鬥之多,元氣大傷,怎能不病? 到貞觀十二年(638)終於因病去世。而演義中說其為了掛帥徵東,在70高齡與尉遲恭比賽舉千斤石獅子,累的吐血到地,以至病死,豈不冤哉!

秦瓊死後贈徐州都督,改封胡國公,並陪葬昭陵。「太宗特令所司就其塋內立石人石馬,以旌戰陣之功焉。」 (《舊唐書》本傳)他的畫像也上了表彰大功臣的凌煙閣。秦瓊的傳奇人生後被演義進了戲劇以及說唱文學之中,並且被人們譽為「山東好漢」。濟南一地也附會出了不少關於秦瓊的遺蹟,像秦瓊賣馬槐、秦瓊府、秦瓊墓等等。至今在濟南王龍潭仍留有「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故宅」的石碑。

【7、薛仁貴】

薛仁貴,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個酷哥,自幼貧寒,習文練武,有臂力,善騎射長成務農武藝高強,善騎射。

唐貞觀末年時要遠徵高麗,644年,薛仁貴參加了張士貴(又是讓小說冤枉的好人)的部隊,張士貴部行至安地時,郎將劉君印為當地武裝所圍,薛仁貴聞訊後,單槍匹馬前往營救,擊斬敵將,系其頭於馬鞍,降伏餘眾,救君印回營,第一次出手就勇冠三軍。

645年4月,唐軍前鋒進抵高麗,不斷擊敗高麗守軍,6月,至安市,高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率軍20萬依山駐紮,抗拒唐軍。唐太宗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這時,薛仁貴自恃驍勇強悍,想立奇功,穿上與眾不同的白衣白甲,手持方天戟,腰挎兩張弓(裝酷)大呼陷陣,高麗將士紛紛倒伏,殺開一條血路。唐軍隨之繼進,高麗軍被打得大敗。這一戰看的李世民也非常高興,回師時道:「不喜得遼東,喜得虎將」。

高宗在位時薛仁貴屢次擊敗高麗,契丹人。661年,以前的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薛仁貴率兵趕赴天山,回紇九姓擁眾十餘萬相拒,並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先選數十驍騎挑戰,他張弓連發三箭,射殺三人將,其餘人懾於神威全都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回紇大敗,所降全部坑殺。接著,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敗眾,擒其首領兄弟三人,軍中遂有歌:「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後薛仁貴因敗給吐蕃人以及在任時因違法而被數次免職,最終又被朝廷起用,682年,突厥阿史那元珍反唐,他率兵出擊,在雲州遇敵。敵方問:「唐將為誰?」 曰:「薛仁貴。」突厥人驚問:「 我們聽說薛將軍流放象州已死,怎麼可能復活了?」仁貴摘下頭盔,突厥人大驚,下馬羅拜後逃跑。仁貴追擊,斬首萬餘級,俘2萬餘人。

薛仁貴作戰勇猛,並且善用奇兵,屢敗北方各族,還曾任安東都護數年管理朝鮮一帶,理政才能也是不錯的,不過殺戮過多,做官又玩忽職守,縱容手下,與演義中的人物相比武功並無多少誇大,人品則顯不足。不過他在演義中的結局更是窩囊,居然被自己的兒子誤射而死,不僅死不得其所,還讓他兒子背上一世罵名。

【8、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黃袍加身」從後周孤兒寡母手中奪得政權,建立北宋。然而北宋當時在中國也僅僅是一個比較強的割據勢力而已,如果它像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五個朝代一樣,短短幾十年而亡,人們也不會過多的表示驚訝。但是雄才大略的趙匡胤天才的通過「杯酒釋兵權」和平解除了高級將領的威脅,剷除了五代以來「皇帝輪流坐,明天到我家」式的頻繁政變的土壤,同時在國內進行了政治經濟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經過短短數年的發展,北宋政通人和、經濟繁榮,重新一統華夏的歷史責任,也就當仁不讓的被宋太祖承擔了下來。從乾德三年開始,北宋在趙匡胤的指揮下,進行了捷報頻傳的大規模的兼併戰爭。

公元963年,慕容延昭剿滅南平

公元964年,王全斌、劉光義平定後蜀

公元970年,潘美攻佔南漢

公元974年,曹彬徵服南唐

公元975年,吳越國王望風而降

至此,南方基本收歸北宋版圖。

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的「統一之手」開始不可阻擋的指向了北漢,然而,死亡又一次葬送了華夏民族統一的願望。當年10月,趙匡胤在給後人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謎團後,離奇的崩逝於汴梁萬歲殿,享年五十歲。

宋太祖的離世,使北宋喪失了統一中國的大好良機。即位的太宗軍事上顯然遠遜於太祖,雖然北宋隨後滅亡了北漢,卻兩次大敗於契丹,導致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燕雲十六州始終未能收復。終北宋之世,這種巨大的戰略被動一直壓在皇帝和臣民的心頭--一個連長城都被北方遊牧民族佔去的政權,究竟還能存在多久呢?

【9、高寵、楊再興、曹寧】

京劇中的高寵形象

高寵、楊再興、曹寧:

這三個之所以能並列,是因為他們在演義中出現的篇幅都很少,但是都是萬中無一的虎將,卻又都不得善終。高寵連挑十一輛滑車,到第十二輛時因戰馬已筋疲力盡,將其掀翻在地,被鐵滑車碾個稀扁。楊再興誤陷小商河,被當成了活靶子,連人帶馬射的如柴蓬一般。死的最冤枉的當屬曹寧,這個比陸文龍還狠的人物,只因為殺了自己賣國求榮的父親,被孝字當先的嶽飛拒之門外,走投無路,只有自刎身亡。唉,要是放在今天,可能還是大義滅親的好榜樣呀!

【10、袁承煥】

袁崇煥像

大明炮神。有了他,清朝的野心總是成為妄想,努爾哈赤、皇太極………奉袁必輸,哪怕是三千部隊對強大的十萬大軍,袁承煥還是守住了江山,讓敵人望塵莫及!袁承煥駐守邊疆上十年,支撐了明朝國防的半邊天,可結果卻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死在了多疑的崇禎手上。遙想當年袁承煥被押入京,一時間謠言四起,在幾個慷慨激昂之士的煽動下,整個京城的百姓沸騰了,他們將對滿清的仇恨全部發洩在袁承煥身上,袁承煥是否有罪在那時已經不重要。

人們似乎只是把他當做了一個發洩對象。罵得越響越證明自己愛國,咬得越深證明自己越仇敵。就連那些養尊處優的達官貴人們也坐不住了,紛紛表示要生啖其肉,一時間袁承煥的肉竟與黃金等價。洛陽紙貴、京城「肉」貴。當年菜市口,群情激奮,民眾爭相生吃其肉,袁承煥這位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志士英雄就這樣死在自己一生所保護民眾的手中,死在了謠言中。本來我覺得嶽飛已經很冤了,可是嶽飛被「莫須有」的殺害後,至少老百姓都是站在他這邊的,何況嶽飛20年就平反了,可是袁呢,47歲被殺,152年之後平反,還是敵國為其昭雪,真是太冤了。

袁清貧一生,沒有兒子,當時的妻子和胞弟都流放2千公裡,一家的命運都坎坷不已……另外,據說當時袁崇煥被愛國群眾憤怒地吃掉了,但還剩一個人頭沒吃,便被拿到邊境上的九個重鎮如大同、寧夏等地去示眾。後來他的部下佘先生冒著滅九族的危險偷走了人頭,從此北京廣渠門外多了一座孤零零的墳丘和一個守墓的家族,這一守,就是十七代人(直到現在還有個佘老太太)。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死得最悽慘的八位「帝王」
    可以說皇帝是封建時期最為人所羨慕的「職業」,是世間上最舒適也是最危險的職位。貴為天子,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正所謂「高不勝寒」,這也是一個高危職業,在中國歷史上有幾乎一半的帝王都是「非正常死亡」,接下來就為你盤點一下歷史上死得悽慘的八位「帝王」。
  • 木葉最窩囊的三位上忍,有兩人秀恩愛死得快!
    通常所說的精英忍者那便是上忍,不過是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凸顯出木葉12小強的成長,在歷次戰鬥當中,木葉死傷最慘重的就是上忍。而疾風傳裡下忍們甚至包括成為中忍之後都活得好好的,而唯一不幸的就是寧次早早的成為了上忍,卻成為了12小強裡面唯一一個死掉的人。也許真是為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旦要比一代強吧!所以上忍們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下忍們成長的鋪墊。
  • 死得最窩囊的日本將軍是誰?一個小兵用長矛從「後面」將他捅死!
    死得最窩囊的日本將軍是誰?一個小兵用長矛從「後面」將他捅死! 抗日戰爭期間,我國軍民消滅的日軍高達150多萬,其中高級將領有45人,包含24名少將,18名中將,以及3名大將。
  • 死得最窩囊的日本將軍是誰?一個小兵持長矛從肛門將他捅死
    從外觀上看,它看起來像古老的裝甲,但從功能上講,它可以防彈。當然,它看起來也非常強大。森秀樹經常穿這種盔甲炫耀。 9月18日之後,森秀樹一路上走過許多城鎮,雙手沾滿了中國人的鮮血,非常殘酷。
  • 古代戰神們的窩囊死法:徐達生瘡而死,韓信被女人打死
    自古名將馳騁疆場一生,晚年善終仿佛是理所應當的歸宿,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物極少,更多的反而是死法奇奇怪怪,令人感到窩囊遺憾的居多。下面就一起來盤點下古代死得窩囊的幾位戰神: 一、徐達
  • 這位日本將軍死得太窩囊,被一個小兵用長矛刺向肛門,將他捅死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七首·其四》日本侵略我國的歷史都是眾所周知的,他們的南京大屠殺,對中國人民生命的漠視,在一篇篇報導與照片中印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中日雙方都損失慘重,這次我們主要說的是被消滅的日本軍官,其中這位日本將軍死得太過窩囊,被一個小兵用長矛刺向肛門,將他捅死。這位將軍名叫森秀樹,他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有著高超的指揮水平與作戰能力,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了騎兵大佐。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他被灌輸的是過多的軍國主義思想,所以他的所有行動都帶有軍國主義色彩。
  • 張獻忠是怎麼死的?傳教士給出了答案,死得不怯懦
    歷史事件乃是人類心靈活動的表現。……歷史學家研究歷史事件時,則必須研究人們是在怎麼想的。那麼,張獻忠是怎麼死的,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爭議越大的人,死因就越撲朔迷離,張獻忠也是如此。關於張獻忠的死因,有三種主流說法:病死,箭死,自殺。綜合分析,張獻忠中箭身亡的可能性最大。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太子蘇豪格派鰲拜等將領出其不意地進攻農軍。雙方在太陽系會面。
  • 中國歷史上死得最慘的七大人物,有一位竟被殘忍的滅了十族
    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十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於六國之上,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法。 商鞅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從很大程度上他的變法對秦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體制產生了深刻的變革,使秦國得以變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統一了6國,結束了當時分裂的局面,對歷史有推動作用。
  • 中國歷史上死得最憋屈的四大戰神,張飛上榜,第一最慘!
    第四位:韓信「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是一個非常出名的歇後語,說起韓信,大家會想到很多故事,比如胯下之辱、蕭何月下追韓信、還定三秦等等,韓信是有大才的人,早年間一直被埋沒,幸虧伯樂蕭何慧眼識珠,終助漢王成就一番帝業
  • 他們堪稱歷史上死得最憋屈的四位英雄,如果不死很有可能改變歷史
    他們堪稱歷史上死得最憋屈的四位英雄,如果不死很有可能改變歷史有句話叫做「亂世出英雄」,雖然這話說得沒錯,但也不完全正確,因為即便在非亂世的時候,一樣會有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出現,只不過,每個英雄最後的結局不盡相同罷了,其中更是有不少英雄的下場落得比較悽慘
  • 假面騎士龍騎:永遠被人遺忘的妖翠,死得太窩囊了!
    妖翠身世妖翠的變身者為年僅28歲某企業集團的老闆,年紀輕輕就做上了老闆的位置,說明此人是定是有點東西的。表面看似紳士,實際野心極大,為了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崇尚的便是「弱肉強食」,這是十分符合騎士大戰的理念,讓他成為參戰的假面騎士是非常正確的。
  • 日本將軍窩囊死法:竟被一小兵用長矛扎進屁股而亡
    而其中的一個將軍,也被「大刀會」裡的一個兵捅穿了屁股,最後被鞠抗捷斬首而死,成為了日軍中死得最窩囊的將軍。而這個日軍將軍的名字,叫做森秀樹。01-小小隊長1905年,森秀樹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到了1930年的時候才晉升為騎兵大佐,並且擔任偽滿洲國軍靖安軍遊擊第十三聯隊聯隊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日軍開始進軍東北,而森秀樹也就這麼上了東北戰場。
  • 夜策冷下線,但不得不說死得有點窩囊——《劍王朝》
    《劍王朝》的劇情走得很快,隨著長孫淺雪和白山水夜策冷等人劫獄欲救林煮酒開始劇情就進入了最後的高光時刻,林煮酒這個人物從開始的第一集一直到現在,在浮山水牢關押10年之久,他的存在肯定也是為了和叮嚀碰面去尋找孤山劍藏,這個暫且不說了。
  • 二戰死得最窩囊的日本將軍是誰?一個小兵用長矛從肛門把他捅死
    ,結束了晚清以來的屈辱歷程,日本人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參與大小戰鬥20萬次,殲滅敵軍48萬,擊傷193萬,擊殺敵軍將領40餘人,他們是犯下滔天罪惡的戰犯,被消滅也是罪有應得,不過在日軍當中卻有一個奇葩的將軍,堪稱二戰期間死的最窩囊的日本將軍。
  • 此日本將軍死得太窩囊,一小兵用長矛,從肛門將他捅死
    此日本將軍死得太窩囊,一小兵用長矛,從肛門將他捅死導語:1933年,日軍大佐森秀樹在山西遇刺身亡。當時森秀樹正和隨從在山西視察情況,因此被我們的大刀會一舉殲滅。關東軍檢查了森秀樹的屍骸,發現森秀樹的肛門被捅破了。而森秀樹的死狀也無比痛苦。這深深震驚了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他們都為森秀樹感到屈辱。
  • 和府管家劉全:歷史上真實存在,卻並非死於和珅之手,死法太窩囊
    《夢斷紫禁城》劉全劇照當然,這只是為了劇情發展、角色塑造而帶有藝術加工的影視改編,歷史上雖的確有劉全這個人物存在,但其卻並非死於和珅之手,而是受和珅株連再加上自身的貪腐罪行,而被嘉慶皇帝判處以抄家只是,劉全連「斬立決」的時刻都沒等到,就死在了獄中,而且死法相當窩囊。劉全其人作為一個家奴,劉全能夠在諸如《清實錄》等清朝官方文獻中出現,也不失為一種榮幸。自然,關於劉全所有的文獻記載,全部有關於他的主子,大貪官——鈕祜祿·和珅。
  • 歷史上窩囊的周天子,作為天子無寸土之地客居他地,被人逼著還債
    最後合縱的時候,只有楚國和燕國派出軍隊,其他四國沒有派出軍隊,西周的軍隊只有6000人,加上燕國和燕國的軍隊只有幾萬人,根本無法和秦軍交戰,所以西周軍隊又回到了戰場,軍費很快用光了,本來就沒有錢,現在富商催著要還債務,周赧王只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臺上躲債,這就是債臺高築的成語。「債臺高築」這句成語的原型——周赧王。
  • 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得國最正,享國最久的王朝
    其次,周王室看似窩囊,但是正是周王朝的分封制度把華夏文明從狹小的中原擴展到更大的區域,奠定了後世中華文明的基礎。周王室有瓦解之趨勢而無土崩之禍患,周王朝只是逐漸瓦解,但是它瓦解的過程不但沒有造成劇烈的社會動蕩和大批人口死亡,反而成了華夏文明擴張的過程,比後世王朝滅亡時造成的劇烈社會動蕩和大量人口死亡強得多了,可以說是功德無量。再者,西周滅亡後關中的地盤沒有了,但是還有洛邑啊,雖然實力嚴重受損但是還是王朝還是能夠繼續運行的,因為到處都是災備系統。
  • 死得最窩囊的皇帝,因性取向不同,而被妻子用一塊鐵送上黃泉路
    在人類歷史超過六千多年的君主制當中,出現的君主數量非常多,加上一些未經考證是否存在的君主,也許這個數量都不能準確統計出來。在數量如此龐大的情況下,總有一些君主的死法非常慘,但要說死法最慘的一個,必定是小編現在要介紹的這位國王。這個國王之所以這麼悲劇是因為他愛錯了人。
  • 因為陳勝吳廣二人死得很窩囊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陽城兩位軍官押解民夫900人去往漁網戍守,其中選了兩名出眾者當屯長,陳勝吳廣就這樣出現在了歷史舞臺上。那時候正值雨季,道路受阻,明顯已經是誤了到達漁陽的期限,按當時的秦律延誤者是要通通殺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