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1、商鞅:五馬分屍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漢族,戰國時期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一帶)人,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名衛鞅。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後,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十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於六國之上,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法。
商鞅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從很大程度上他的變法對秦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體制產生了深刻的變革,使秦國得以變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統一了6國,結束了當時分裂的局面,對歷史有推動作用。從經濟上來看,商鞅廢除了井田制開發土地對歷史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但他為了使變法順利實施實行了可以說苛刻的法令,可以說也為秦國的滅亡買下了隱患。最後被車裂五馬分屍不得不說真是悽慘。
2、韓非子:毒死
韓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適應戰國末期治理亂世的歷史環境,對秦王朝統一中國功不可沒。"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中央提出的治國方略,也是21世紀上半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奮鬥目標。韓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戰國末期禮制遭到嚴重破壞的形勢下形成的治國思想。"以法為核心,法、術、勢相結合"的思想改造了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中國法治建設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指導意義。對韓非法治思想的評論、揭示和批判過程中,應當貫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治要求,這將對我國的行政建設、法治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
韓非是被李斯陷害,秦始皇下令毒死的,事後秦始皇非常後悔,以後秦朝多採用韓非子法家思想治國。
3、韓信:據說活活打死
韓信幫助劉邦打江山,追趕項羽,追到滎陽時,按兵不走了。劉邦不知怎麼回事,去問蕭何,蕭何說:「他這是討封哩。」劉邦立時就封韓信為「三齊王」,就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這才去追趕項羽,把項羽打敗,為劉邦打下了江山。劉邦坐了江山後,怕韓信勢力大,壓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殺死韓信,可是自己親口封了韓信「三齊王」、「五不死」,怎麼殺他呢?他想了個殺韓信的辦法告訴了呂后。
呂后召韓信進宮,對韓信說:「你犯下了謀反罪,君王叫我殺你。」韓信說:「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這事我得當面和君王說說。」呂后說:「哼哼,你見不著君王了,你看看你來在了什麼地方?」韓信一看周圍陰森森的,往上看頂棚遮得嚴嚴的看不見一絲天,往下看地上鋪著毯子,看不見一點點地,又見不了君王,心裡不由叫苦。沒等韓信分辨,呂后又說:「君王封你'五不死',我們都按君王的意思辦了。我知道你還要說:沒有捆你的繩,沒有殺你的刀,這些我們都不用。」說完,一揮手,兩旁幾十名宮女個個手拿棒錘,一擁而上,團團圍住,一陣亂打,把韓信活活打死了。
4、嶽飛:「賜毒酒」而死或者被吊死
在大理寺被害。嶽飛20歲投軍抗金。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其事莫須有」(難道沒有這樣的事嗎)的罪名將嶽飛治罪,在臨安大理寺獄中被獄卒拉肋(猛擊胸肋)而死,還有兩種說法為「賜毒酒」而死和被吊死。正史中對嶽飛之死沒有詳細記載。嶽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宋代史料並無「風波亭」的記載),時年39歲;嶽雲和張憲被斬首。嶽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嶽飛的死訊傳出,百姓們都為之哭泣;消息傳到金國,金國大臣們為此酌酒慶賀,並說:「和議自此堅矣!」
5、劉伯溫:慢性中毒
劉伯溫在南京時,胡惟庸曾派太醫為劉伯溫診病送藥,但劉伯溫吃了他的藥後,病情加劇。因此,當時人們懷疑劉伯溫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後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因而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臺。又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6、方孝儒:凌遲,滅十族
歷史上有許許多多慘死的人,最慘的莫過於株連九族,牽涉面之廣,可以說這全族已經差不多被滅了。然而,在明朝歷史的長河,有那麼一個人被誅十族,他也是有名的文人雅士,他叫做方孝孺,他也是明朝歷史中死得最慘的人,沒有之一。
根據《明史·方孝孺傳》:「孝孺有兄孝聞,力學篤行,先孝孺死。弟孝友與孝孺同就戮,亦賦詩一章而死。妻鄭及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死,二女投秦淮河死。」明明是一代忠臣卻落得如此下場,方孝孺的妻子鄭氏和兩個兒子方中憲、方中愈上吊死了,兩個女兒投秦淮河而死。不僅家人,其他親戚朋友全都抓來受死,有的甚至還故意當著方孝孺的面千刀萬剮殺死。方孝孺聽到了那些消息,看到了死在面前的親人,仍然不為所動,即使全部人都死了,還是自己的骨氣尊嚴大於一切,還做了一首絕命詩,只有看到自己哥哥的時候才落下淚來,當真是聞者傷心,聽者流淚的歷史。株連十族的行動持續了多天,殺死了873人,人數如此之龐大,許多無辜的方姓人士也遭受其害,除此之外,還有充軍,流放的人超過千人。牽涉面非常廣,可以看出燕王是有多麼生氣,還有方孝孺那絕不低頭的倔強。全部人都死完了,最後方孝孺被凌遲磔殺。株連十族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一個不服輸的忠心臣子,連同身邊所有有聯繫的人,就這樣乾乾淨淨地被抹殺掉,手段真是極其殘忍。
歷史上的文天祥也是到死也不低頭的人,不過他那時候牽涉的只有妻子和女兒,嚴重程度與方孝孺的毫無可比。可以說,方孝孺的確是有點死板和倔強了,為了自己的忠心與骨氣,犧牲了所有人也在所不惜,筆者認為有點愚蠢了,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不過這種無比強硬的尊嚴能夠深深地打動人的心靈,程度雖然有點過,不過他的堅持和不服輸的精神無疑是值得後人借鑑和學習的。
7、袁崇煥:凌遲
袁崇煥的死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是他卷進了黨爭,魏忠賢餘黨、毛文龍舊部以殺了毛文龍、與清延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他,第二個是,功高震主,他在關寧軍中的威望對一個皇帝而言著實有些可怕,第三個就是崇禎性格著實多疑刻薄,第四個原因就是,清軍奇襲包圍了京城,而袁崇煥必然要為此事負責,這四方面的原因疊加在一起。袁崇煥案前前後後拖了七八個月,拖到最後也沒有拿出什麼確鑿而又令人信服的證據,再加上有不少朝臣為他奔走喊冤,再加上甚至還有願意代他而死的,到這一點,冤死無疑。
此外還有一個趣聞,本來處理此案的兵部尚書梁延棟,是要將袁崇煥滿門抄斬的,餘大成去見梁說:「袁罪何來?豈非敵襲圍京?吾視尚書反覆六任也,坐兵部者全身而退者未有一人,今袁無能,令處夷刑,後敵又圍京,先顧公之三族。」梁延棟大約是被嚇到了,於是便和溫體仁一起給袁崇煥減了刑責,不至於禍至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