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澤鄉起義為何半年內迅速消失?因為陳勝吳廣二人死得很窩囊

2020-12-22 騰訊網

導讀: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勾起了多少人兒時上學時光的回憶,那會兒語文課本上學的這句話,講的是秦朝末年平民忍受不了秦朝的暴政,於是由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帶領大家揭竿起義,可惜僅僅過了半年,陳、吳二人建立的張楚政權就迅速被消滅殆盡,而「苟富貴勿相忘」也成了後世茶餘飯後的笑柄。

陳勝

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事情的起因要從秦始皇時代開始,晚年的秦始皇不再是那個立志要統一全國的有為之君,而是每天夢想著自己可以長生不老,並且徵召幾十萬民夫修造長城,為了南方荒夷之地的開發,又動用了三十萬軍民。這還不止,他還為了建造阿房宮動用七十萬囚犯,勞民傷財之事不計其數。到了秦二世繼位,更是動用幾十萬民夫和囚犯來修建秦始皇的陵墓,為了防止有人盜墓,將所有工匠全部活埋在墓道裡,最後一個人都沒出來。二世的暴政造成了百姓怨聲載道。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陽城兩位軍官押解民夫900人去往漁網戍守,其中選了兩名出眾者當屯長,陳勝吳廣就這樣出現在了歷史舞臺上。那時候正值雨季,道路受阻,明顯已經是誤了到達漁陽的期限,按當時的秦律延誤者是要通通殺頭的。

吳廣

在這種逃走也是死延期到達漁陽也是死的處境下,陳吳二人以素有賢德之名的秦始皇長子扶蘇、楚國名將項燕的名義向民眾發起起義號召,二人殺死兩個秦朝的縣尉,向民眾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感嘆,一時間被秦暴政壓迫的喘不過氣來的民眾瞬間釋放了自由一般,紛紛歸順二人,大澤鄉起義就此拉開了序幕。

大澤鄉起義

二、「苟富貴勿相忘」的千古笑柄

起義軍很快攻克大澤鄉、蘄縣等地,等到進攻陳縣的時候,大楚軍已經有了上萬兵力,在陳縣陳勝在眾人擁戴下自立為王,國號為張楚。此時輟耕之壟上的陳勝壓根忘了當時的「苟富貴勿相忘」的承諾,而是在舊時的朋友來尋他謀個一官半職的時候,殘忍的將其殺掉,反而那些沒找他的人最終得以活命,這六個字也成了千古笑柄。

趁著張楚的熱勁,六國舊人打著恢復六國的名義,紛紛自立為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張楚勢力直逼秦都鹹陽而去,這時候秦二世真正著急了,趕忙派秦末名將章邯率軍死守,章邯出乎意料的將驪山服役的囚犯放出組成軍隊反擊張楚的軍隊,此時的六國義軍卻作壁上觀,並沒有支援張楚大軍,最終導致張楚主力的失敗。

大澤鄉起義

三、半年內迅速滅亡

從起義開始短短半年的時間,吳廣在滎陽就被部下田臧殺掉,而陳勝在逃跑途中也被他的司機莊賈設計殺害了。二人如此窩囊的死法,原因在於享受了眾人崇拜後的心理變化,陳勝吳廣在成為領袖後慢慢沉浸在權力的世界裡無法自拔,而且極易動怒,經常動不動就胡亂殺人,最終導致威信遞減甚至殆亡的境地,此時秦軍只需略施小計,二人便被手下殺死,並且被部下將辛苦建立起來的政權拱手交給秦朝,可悲可嘆亦可恨。

相關焦點

  • 大澤鄉900人起義,短短時間席捲天下,陳勝吳廣起義為何失敗?
    「苟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幾句話在後世廣為流傳的話語,伴隨著陳勝吳廣起義,成了一種魔力,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為後世農民起義開啟了先河。陳勝吳廣從大澤鄉起義開始,帶領著900戍邊農民,短短時間幾萬人跟隨,也拉開了秦朝滅亡的帷幕。
  • 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是千年大騙局嗎?
    當他們的隊伍到達大澤鄉的時候,恰遇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們估計已經誤了到達漁陽規定的期限,過了規定的期限,按照法津規定是都該殺頭的! 陳勝、吳廣就商量說:「如今過了規定的期限,到了也是死,逃走也是死,不如起義幹一番大事業,說不定還有一番作為!」
  • 陳勝吳廣起義的聲勢那麼浩大,為何僅僅半年就涼了?
    曾幾何時,語文課本中一篇《陳涉世家》,讓陳勝吳廣起義的故事陪伴了一代學子的青蔥校園生活。那「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氣概,「苟富貴,無相忘」的情誼,無不在一次次背誦與考試中,成了莘莘學子們最難忘的回憶。然而,課本中的陳勝吳廣起義雖然豪情萬丈,可歷史上陳勝吳廣的下場並沒有那麼美好。
  •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起初轟轟烈烈,最終為何慘澹收場
    秦末陳勝吳廣二人發動的大澤鄉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這段歷史史料依據就是司馬遷所著《史記.陳涉世家》了,那麼問題就出來了,陳勝吳廣兩個人發動的起義事件,為何沒有「吳廣世家」呢?
  • 陳勝吳廣一起起義,為什麼陳勝稱王,吳廣卻被同事殺害呢?
    最終,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掀開了打擊暴秦的序幕。 關於陳勝吳廣的這次起義,司馬遷是極為推崇的。史記中的世家一般都是記載諸侯的,陳勝吳廣因為首次反秦,於是被司馬遷載入世家。而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司馬遷更是稱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 吳廣同陳勝一起出生入死,為何卻被陳勝除掉?《史記》記載了真相
    公元前209年,大澤鄉那一場連綿數日的大雨,讓押解九百多名戍卒的陳勝和吳廣陷入了困境。根據秦朝當時的律法,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裡到達規定的地點,就算把戍卒全部帶到目的地,陳勝和吳廣二人也會因為在路上被雨延誤的時間,而面臨著被斬首的處罰。
  • 大澤鄉起義的原因是什麼?陳勝、吳廣為起義做了什麼準備?
    秦二世徵調大量平民去駐守漁陽(今北京),陳勝、吳廣也在徵調之列,都是基層的屯長,也就是各自管理50人的小隊長。同行的有900多人,到達大澤鄉時,遇到大雨,無法前行,陳勝等人只好就地駐紮,因此耽誤了行程,不能按時到達駐地。
  • 大澤鄉起義後,陳勝伐秦的隊伍主要有哪些,各自有什麼結局?
    前209年,大澤鄉起義獲得階段性成功,陳勝在陳縣稱王,建立了「張楚」掌權,陳勝後來被稱為「陳王」。稱王后,陳勝多面出擊,加快了攻伐秦國的步伐。那麼陳勝伐秦的隊伍主要有哪些,又各自有什麼結局呢?今天我們就來簡要匯總介紹下。
  • 陳勝吳廣起義的目的就那麼單純嗎?他們其實被忽悠了,都是棋子啊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意義重大,而且還刻上了碑。其實,我們仔細地分析、解讀,陳勝、吳廣起義有很多事情是說不通的,至少邏輯上比較混亂。秦二世元年,陳勝等900多人被徵兵戍守漁陽,他們從陽城出發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寺坡鄉)時,途中遇到暴雨把道路衝毀,無法通行。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勝吳廣是如何謀划起義造反的?
    陳勝、吳廣作為隊長,平時待人就熱情和氣,一路上對大家的吃穿住行照顧的也是非常周到。連續走了十天,隊伍才到達蘄縣的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劉家集),就遇到了連日大雨,大澤鄉有大面積的沼澤地,也因此而得名,沼澤地的水向四周蔓延,淹沒了向北去的通道,隊伍無法動身。
  • 難怪陳勝起義後迅速失敗,你看看他們做了什麼事,終究是場笑話
    這是來自於大澤鄉起義青年的一句靈魂拷問。自以為可以「傳之萬世」的秦王朝,在這位「翁牖繩樞之子」領導的暴動之下搖搖欲墜,走向了崩潰的邊。然而,這位起義的始作俑者卻慘死於自己的車夫莊賈之手,為天下笑,何也?難怪陳勝起義後迅速失敗,你看看他們做了什麼事,終究是場笑話
  • 秦朝謎案:河南人陳勝去北京戍邊,為何要繞道安徽大澤鄉?
    陳勝、吳廣起義揭開了秦朝滅亡的序幕,陳勝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亦成為後世引用轉載的經典。關於大澤鄉起義的起因,史書記載的很明確:900閭左前往漁陽(今北京密雲)戍邊,結果遭遇會天大雨,道路不通,而按照秦法:「失期,法皆斬」,於是900人鋌而走險,揭竿而起。
  • 陳勝兵敗被殺,但有多少人知道吳廣的結局?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最重視的就是等級制度,周天子式微,全國的諸侯虎視眈眈,完全忽視了禮法,孔夫子一生都在克己復禮,要說我國第一場農民起義,挑戰等級權威的,就是公元前209年的大澤鄉起義,也就是大家廣為熟知的陳勝吳廣起義。
  • 陳勝兵敗被殺,但有多少人知道吳廣的結局?其實比陳勝還慘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最重視的就是等級制度,周天子式微,全國的諸侯虎視眈眈,完全忽視了禮法,孔夫子一生都在克己復禮,要說我國第一場農民起義,挑戰等級權威的,就是公元前209年的大澤鄉起義,也就是大家廣為熟知的陳勝吳廣起義。
  • 世人都知陳勝兵敗被殺,但極少有人知道吳廣的下場,更慘!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公元前209年,一個平凡的雨夜裡,石破天驚的話從一個平凡的農民口中講出,從此拉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於大澤鄉(今宿州)帶著900名老百姓揭竿而起,轟轟烈烈的「伐無道,誅暴秦」開始。
  • 陳勝和吳廣起義後經歷了什麼?起義是怎麼失敗的?
    陳勝和吳廣帶領900個戍卒宣布起義之後,打著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旗號,大家一致擁戴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起義軍稱號為「大楚」,這隻農民起義軍在竹竿上掛塊布當旗幟,用木棍、農具做武器,就像一股澎湃奔騰的洪流,一舉佔領了大澤鄉,接著又攻克了蘄縣。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
  • 陳勝吳廣結局悽慘,沒有倒在戰場上,卻倒在了起義軍手上!
    司馬遷的那篇《陳涉世家》曾是語文基礎教育課上的必背篇,但課文上的《陳涉世家》僅僅只是上篇,上篇交代了兩人起義的經過,而起義軍的結局卻在下篇,這也導致了不少人不知道陳勝吳廣最終的結局。歷史上,陳勝吳廣的結局悽慘,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上。
  • 如果秦始皇帝不死,陳勝吳廣還會舉事嗎?劉邦還能成為漢高祖嗎?
    如果秦始皇帝不那麼早地過世,而是再活上十年八年,陳勝、吳廣還會在大澤鄉起事嗎?還會有後來的楚漢相爭嗎?劉邦還能成為漢高祖嗎?想弄清楚這些問題,關鍵就要弄清另一個問題,即陳勝、吳廣的起事為何能以星火燎原之勢在關東六國的土地上蔓延開來。
  • 細談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反秦的真相,我們是不是被忽悠了?
    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有一些古代歷史上的事件也被人發現並不是我們所傳頌的那樣,最近一段時間,對於陳勝吳廣的起義又有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按照我們所了解的記載,陳勝吳廣之所以選擇造反,是因為根據秦律,如果拖延時間,900多人將被斬首。所以,陳昇造反的原因是:「既然我們去是要被殺頭的,逃也是要死的,為什麼還要等著被秦朝殺呢?為什麼不站起來反抗?」在中國歷史上,這種說法可以說一直是人們心中定論,毋庸置疑。
  • 秦末農民起義中,陳勝吳廣、項羽劉邦各自的經營哲學!
    在朝代毀滅的因素中,無外乎農民起義、宦官和外戚。宦官持政,欺上瞞下,最後權力喧天;外戚持君,欺負幼主,將皇權己用。而農民起義,被迫反抗,終成燎原之勢。農民起義的本質,一定是君主的殘暴。農民質樸,無權益之心,但也符合利益人的身份。起義被殺,是大概率事件,即使在動亂的朝代裡面。所以百姓除非別無選擇,否則不會選擇起義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