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興,陳勝王(wàng)」,這是秦末農民起義首領陳勝玩的一個鬼把戲,這種把戲自他開始,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軍幾乎都耍過這些手段。無論是造反,還是起義,總是封建迷信開通,要不,沒人信。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意義重大,而且還刻上了碑。其實,我們仔細地分析、解讀,陳勝、吳廣起義有很多事情是說不通的,至少邏輯上比較混亂。
秦二世元年,陳勝等900多人被徵兵戍守漁陽,他們從陽城出發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寺坡鄉)時,途中遇到暴雨把道路衝毀,無法通行。根據行程計算,他們肯定無法按時抵達漁陽,根據秦律,不能按時抵達戍邊地點,所徵兵丁一律處死!
據史料記載,押送陳勝、吳廣等900戍邊兵丁的只有兩名秦吏。既然秦法如此嚴苛,制定法律者肯定會想到違法的後果相當的嚴重,如果指派兩名秦吏押送,戍邊兵丁隨時都可能逃跑和造反。大家覺得秦法有連坐,不怕他們跑。難道制定法律者不考慮執法的成本嗎?很顯然,只有兩名秦吏押送的邏輯是說不通的。
同樣在《史記》中記載的劉邦起幾乎和陳勝是一個套路,都是戍邊延誤,玩了一把封建迷信(劉邦自詡赤帝之子),然後率領一幫窮弟兄們反他娘的。但是,有個細節大家注意沒有:劉邦很明確是造反了,而是他就是執法者,是他押送戍邊兵丁途中有人逃跑,也是無法交差,同樣說了一句: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不如反了。
劉邦反了以後,他的家人並沒有受到到任何牽連,劉老太公好好在家逗孫子玩兒,劉邦的老婆呂雉不單單要養家,還時不時的來芒碭山「探班」造反的劉邦。這完全不符合史書上記載的秦法嚴苛的說法啊,造反謀逆那絕對是滅族的重罪,為何同樣造反的劉邦家人卻活得有滋有味呢?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設壇盟誓,以秦太子扶蘇、楚將項燕之名起義。這就很奇怪了,扶蘇是秦國的原太子,而項燕是楚國的大將。陳勝他是如何利用這兩個人的名頭呢?打著扶蘇的旗號,說是因為扶蘇被秦二世胡亥所害,為其報仇,那麼打著楚國項燕的旗號是為了在楚地有更強的號召力,讓楚地的農民加入他們隊伍。
問題的是,楚地的人是仰慕項燕的強大號召力加入到隊伍來,卻發現陳勝作戰的目的是為了秦國的冤死太子報仇,這如何給楚人解釋呢?畢竟秦、楚是世仇,楚國被秦所滅有多麼的慘烈,楚地的百姓是清楚的。秦滅楚的時期還相當的短,楚地的人民不可能那麼早忘記,現在讓他們冒著殺頭的風險去給秦國太子復仇,這能說得通嗎?誰願意呢?
那麼陳勝、吳廣起義到底是為何讓他們寧願冒著殺頭的風險煽動戍邊兵丁造反呢?根據現在考古出土的秦律條例來看,無法在規定時間到底戍邊地點,懲罰其實相當的輕,至少不可能是殺頭,更不可能連坐牽連。
陳勝吳廣造反的原動力其實還是他說過的那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秦二世初年,秦國其實是相當的混亂,胡亥在趙高和李斯的扶持下登上皇位,秦朝廷發生了內訌,扶蘇、蒙恬被殺,李斯被奪權,宦官趙高把權。秦國雖然一統天下,但是反對秦國的勢力並沒有消亡,而那時恰逢秦始皇剛剛駕崩,二世皇帝胡亥登基,秦國內訌,讓原本隱於地下的各國諸侯蠢蠢欲動,都期望能夠反秦復國。
各國的復國貴族們都暗中積蓄力量,但是沒有一股力量第一個站出來振臂一呼,那幫貴族相當的精明,誰都不願意當那個出頭鳥。那麼陳勝會不會受到某位楚國落魄貴族的蠱惑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話應該不會是一個種地的農民說得出來的。
陳勝身邊有那種人嗎?仔細翻看史書,還真有,那就是陳勝吳廣起義軍裡著名的將領周文,他原是在項燕帳下為視日(一種官職,負責推算日期的兇吉),以前更是侍奉過春申君黃歇。周文算不得是楚國的貴族,但他一定是「士」,他既有和楚國沒落貴族打交道的經歷,也有復楚興國的願望,他與陳勝相識,可能他作為「士」的思想逐漸的影響了陳勝,也可能是蠱惑陳勝,給陳勝的心裡種下了一個顆不安分的種子。
從陳勝起義以後的經歷來看,他幾乎毫無政治經驗和素養,稱王以後迅速地墮落,根本無法承擔起改變時代的責任,他也沒有那個志氣和願望,反觀其他諸侯國的貴族們,如同雨後春筍似的湧現出來,沒有哪一路起義軍像陳勝、吳廣那樣毫無作為。
因此,陳勝其實就是一個傻大個農民,被人煽動、忽悠著造反了,沒過多久就瞬間被滅,他唯一的作用就是做了一回導火索,快速的把自己燃完,連爆炸的那團煙花都無權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