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起義,才不過半年就被秦軍打趴下了,為什麼沒人來幫忙?

2020-12-14 指點江山

秦朝末年,在秦始皇殘暴的統治下,天下的百姓是苦不堪言。秦始皇駕崩後,新即位的胡亥不僅沒有體恤民眾,反而更加地窮奢極欲了起來。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以陳勝和吳廣為首的九百多名窮苦民眾奉朝廷之命去戍守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但是,在去往漁陽的途中,突然天降暴雨,前進的道路全被堵塞了。照這樣下去,大家是根本無法在朝廷規定的日期之前到達漁陽的。按照當時的大秦律,誤期之人必須要受到斬首的懲罰。

陳勝等人都是苦出身,他們不求別的,只求有一口飯吃。可現在,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暴雨完全是無法避免的因素。離朝廷規定的期限越來越近,陳勝等人也越來越絕望。到了後來,陳勝眼見生還無望,於是,毅然對吳廣說道:「朝廷的刑罰已經苛刻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現在我們繼續去漁陽是死,逃跑被抓也是死。既然沒有活路了,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好好地作一番大事業呢?即便是最後死了,也是為國家而死啊!」吳廣聽後很是佩服陳勝的膽略,兩人一拍即合,馬上開始謀划起義。

之後,陳勝、吳廣等人殺死了朝廷的官兵,舉起了反秦的大旗。陳勝率先起義後,全國各地響應他的英雄人物層出不窮。劉邦、項羽、英布、彭越等人相繼起義,反秦鬥爭達到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但是,在其他起義隊伍逐漸壯大的時候,最先起義的陳勝卻陷入到了秦軍的重重圍困之中。他趕忙向各路諸侯求援,但是,肯派兵救他的人實在是寥寥無幾。最終,陳勝死在了自己的車夫手中。

此時,距離陳勝稱王才不過半年而已。

最先揭竿而起的陳勝,在各路諸侯中的聲望是非常大的。劉邦開創大漢王朝後,還特意下旨封陳勝為「隱王」,用王侯的禮節來祭奠他。

那麼,陳勝最終為什麼會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呢?

事情還要從陳勝的同鄉說起。

陳勝出身貧寒,在年少的時候經常幫別人種地,以此來補貼家用。陳勝稱王之後,他的一個同鄉聽說陳勝發跡了,於是,千裡迢迢來到陳勝宮殿的宮門外,想要見見這位曾經在一起吃過苦的夥伴。但是,宮殿的護衛懷疑他是騙子,直接將他綁了起來。陳勝的同鄉趕忙解釋,但護衛們根本不理睬他。

正在這時,陳勝從宮殿中出來了。這位同鄉看見陳勝後大喜過望,當即大聲呼喊起陳勝的小名來。陳勝令護衛放開他的同鄉,然後,親切地將他帶入了自己的宮殿中。陳勝的宮殿非常華麗,裡面擺放著數不清的奇珍異寶。他的同鄉看的眼花繚亂,情不自禁地讚嘆道:「陳勝大王的宮殿這麼富麗堂皇啊!」

陳勝好好地招待了同鄉一頓,然後,安排他在宮殿中住了下來。剛剛見到陳勝的時候,這位同鄉還很拘束,和陳勝說話的時候都是誠惶誠恐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行為越來越放肆。到了後來,他見陳勝的時候就不叫大王了,而是直接喊陳勝的小名。

除此之外,他憑藉著陳勝同鄉的身份隨意進出宮殿,還經常當眾和人說起陳勝小時候的事。陳勝雖然感到有些不自在,但礙於同鄉情面,也不好說什麼。之後,為了維護陳勝的威嚴,有人向陳勝進言道:「大王,你的這個客人太無知了。他這樣胡言亂語,臣恐怕會有損大王的威嚴。」

陳勝聽了之後非常生氣,於是,下令處死了這個同鄉。平心而論,陳勝的同鄉雖然有些舉止不當,但無論如何也罪不至死。陳勝如此對待自己的同鄉,自己少年時候親密的夥伴,又如何不令人心寒呢?這件事情發生之後,陳勝身邊朋友的心中都感到很不是滋味。

所以,他們不是離開了陳勝另謀出路,就是對陳勝敬而遠之再也不敢親近他了。到了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9年),秦將章邯率軍向陳勝發動了進攻。章邯是秦朝碩果僅存的悍將,在他的威逼下,陳勝步步後退,直至退到了下城父(今安徽省蒙城西北)一帶。陳勝在此收縮兵力,打算尋找新的突破點。

不料,還沒等陳勝有所行動,他的車夫就將他殺掉,然後,向章邯投降了。陳勝率先舉起了抗秦的旗幟,但卻在半年之後就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在臨死之前,陳勝想必也會後悔殺害自己的同鄉吧。以至於,他當年的那句「苟富貴,勿相忘」,終究成為了一句空話。

「陳勝雖死,其所置遺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三年後,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殺入鹹陽,推翻了暴秦統治,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對於陳勝的墓地,1975年,國家撥專款整修,闢地4000平方米,砌石圍墓,載松植柏,置人守冢,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

【司馬遷《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第十八》、班固《漢書卷三十一·陳勝項籍傳第一》】

相關焦點

  • 陳勝吳廣一起起義,為什麼陳勝稱王,吳廣卻被同事殺害呢?
    由此可見,至少在司馬遷眼中,陳勝吳廣的地位是相同的。然而事實上兩個人起義後的遭遇卻是天壤之別,陳勝為王,吳廣則是被同事殺死了。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距呢?
  • 陳勝吳廣起義的聲勢那麼浩大,為何僅僅半年就涼了?
    從建立政權到兵敗如山倒,陳勝吳廣起義僅僅堅持了半年便宣告失敗,以致不少讀者看到這段歷史時,都忍不住發出終極一問:陳勝吳廣起義的聲勢那麼浩大,為何僅僅半年就涼了?01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的起義,在史學家看來一直充滿爭議,這其中,他們的起義動機永遠是繞不開的話題。
  • 陳勝吳廣起義轟轟烈烈,差點打到秦都鹹陽,卻為什麼會迅速兵敗?
    「於是陳勝的威信漸漸地建立了起來。第二天,吳廣故意激怒秦吏。兩個官吏就用鞭子抽吳廣,激起民憤,趁亂,陳勝吳廣殺掉兩個秦國官吏,對著這幫農民兄弟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借用扶蘇和項燕的名號,起兵反秦。短短幾個月,攻佔了很多地方,隊伍也擴大規模,成了非常龐大的一支反秦武裝。後來的劉邦起義用的也是這套把戲。
  •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因素|自我為中心,手下不以為然,敗於舊知
    做好一個人,最好不要妄為,否則違背自然之道,必然會導致嚴重的後果。陳勝、吳廣兩人起義失敗的因素,莫過於妄為有著很大的關係。陳勝給人家當長工時,從他口中講出的「苟富貴,勿相忘」,卻被身旁的人笑話,可後來陳勝逆天改命,真的取得富貴,他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 大澤鄉起義為何半年內迅速消失?因為陳勝吳廣二人死得很窩囊
    導讀: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勾起了多少人兒時上學時光的回憶,那會兒語文課本上學的這句話,講的是秦朝末年平民忍受不了秦朝的暴政,於是由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帶領大家揭竿起義,可惜僅僅過了半年,陳、吳二人建立的張楚政權就迅速被消滅殆盡,而「苟富貴勿相忘」也成了後世茶餘飯後的笑柄。
  • 大澤鄉900人起義,短短時間席捲天下,陳勝吳廣起義為何失敗?
    陳勝吳廣起義一、陳勝吳廣起義的發展大澤鄉起義的經過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無論是陳勝還是吳廣,兩人均是出身貧民。陳勝吳廣起義很多後世描述都是拿著棍棒起義,這不僅是描述陳勝吳廣起於微末,也是一種現實情況。作戰經驗也是其弱點,沒有真正善於指揮的將領,都是憑藉著一股子莽勁和活下去富貴的念頭來支撐。
  • 陳勝吳廣起義聲勢浩大,為什麼最終卻成全了劉邦項羽他們?
    最先揭竿而起的是陳勝吳廣,本來他們兩個是要去服役的 ,卻因為大雨沒有辦法按時到達,在當時,如果不能按時到達就要被處死,陳勝吳廣兩個人商量一下,決定要起義,畢竟橫豎都是一死。
  • 陳勝和吳廣起義後經歷了什麼?起義是怎麼失敗的?
    陳縣城內有一個叫張耳的,還有一個叫陳餘的,原是魏國的貴族,秦滅魏國後曾被懸賞捉拿,他倆隱姓埋名逃到了陳縣,張耳和陳餘見起義軍聲勢浩大,便一起來求見陳勝,請求參加起義隊伍。陳縣還有幾位老鄉親來見陳勝,說:「將軍揭竿而起,首舉義旗。親統大軍,衝鋒陷陣,應該稱王,而且為了監督指揮各路將領,也非得稱王不可」。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勝吳廣是如何謀划起義造反的?
    夜幕降臨了,大家撐著疲憊的身體,各自回到了破陋的家,鄰居的老太太告訴陳勝,說是今天官府的人來找過他,什麼話也沒講就走了,陳勝鼻子裡「哼」了一聲,然後說:「今年大旱,是災年,官府的各種賦稅,一點都不減免,這些官府的人,吃拿卡要,卡百姓脖子,說一套做一套,能有什麼好事?黃鼠狼給雞拜年,能安什麼好心」?
  • 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是千年大騙局嗎?
    軍官從這批壯丁當中挑了兩個辦事能幹的人當屯長,叫他們管理其他的人。這兩個人一個叫陳勝,陽城人,字涉,是個給人當長工的;一個叫吳廣,陽夏人,是個貧苦農民。 陳勝、吳廣就商量說:「如今過了規定的期限,到了也是死,逃走也是死,不如起義幹一番大事業,說不定還有一番作為!」陳勝說:「天下受秦王朝統治之苦已經很久了,我聽說二世皇帝是始皇帝的小兒子,不應該他來繼位,應該繼位的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屢次規勸始皇帝的緣故,始皇帝派他領兵在外地駐守,如今有人聽說他並沒有什麼罪,卻被二世皇帝殺害了。
  • 秦時明月十四集預告:陳勝吳廣起義拉開反秦大戰?時間對不上啊!
    雖說並未說明這份禮物是什麼,不過小編覺得應該是針對帝國軍隊的埋伏。在天時上農家並不佔有什麼優勢,畢竟帝國軍隊可以用裝備精良來形容,不過若說地利,帝國軍隊自然比不上農家的弟子。因此小編覺得,利用地利對帝國軍隊埋伏,然後打帝國軍隊一個猝不及防,才是農家的選擇。預告推測二:勝七吳曠單挑帝國軍隊?在上一集中,朱家說準備的禮物勝七吳曠已經去辦了。
  • 細談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反秦的真相,我們是不是被忽悠了?
    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有一些古代歷史上的事件也被人發現並不是我們所傳頌的那樣,最近一段時間,對於陳勝吳廣的起義又有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按照我們所了解的記載,陳勝吳廣之所以選擇造反,是因為根據秦律,如果拖延時間,900多人將被斬首。所以,陳昇造反的原因是:「既然我們去是要被殺頭的,逃也是要死的,為什麼還要等著被秦朝殺呢?為什麼不站起來反抗?」在中國歷史上,這種說法可以說一直是人們心中定論,毋庸置疑。
  • 世人皆知陳勝兵敗被人殺害,但鮮有人知道,吳廣下場更加悽慘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公元前209年,在一個暴雨夜裡,這句話從一個農民口中說出,從此掀起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領900名百姓揭竿而起,旨在推翻暴秦統治。陳勝、吳廣率領軍隊先後佔領大澤鄉,攻下薊縣。
  • 吳廣同陳勝一起出生入死,為何卻被陳勝除掉?《史記》記載了真相
    揭竿而起,是當時走投無路的陳勝和吳廣為了活下去唯一的選擇。在殺死幾名秦朝的官員之後,由陳勝和吳廣率領的大澤鄉起義,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反對秦朝暴政的農民起義的序幕。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和吳廣提出的這個振聾發聵的呼喊,像一記驚雷,震醒了在秦朝暴政之下苦苦掙扎的窮苦百姓。
  • 陳勝吳廣結局悽慘,沒有倒在戰場上,卻倒在了起義軍手上!
    司馬遷的那篇《陳涉世家》曾是語文基礎教育課上的必背篇,但課文上的《陳涉世家》僅僅只是上篇,上篇交代了兩人起義的經過,而起義軍的結局卻在下篇,這也導致了不少人不知道陳勝吳廣最終的結局。歷史上,陳勝吳廣的結局悽慘,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上。
  • 陳勝吳廣是秦朝的「士大夫」
    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學界通過對出土的秦簡研究,基本上對秦代政治制度和社會運行有了一個比較準確的認知,這其實就包括對引發了秦帝國覆滅的陳勝、吳廣身份的新的解讀。 傳統觀點認為陳勝與吳廣是「平民」,主要依據是《史記·陳涉世家》裡「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這句話,認為都給人做僱農了,那麼陳勝肯定是平民百姓無疑。
  • 世人都知陳勝兵敗被殺,但極少有人知道吳廣的下場,更慘!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徵發九百人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為屯長,一行人至大澤鄉時,連日的暴雨阻礙了行程,按照當時秦國律法,誤期當斬。誤期要被斬首,反抗也是死路,後者還有一線生機,倒不如搏上一把,於是,一不做二不休,陳勝吳廣隨即斬殺看守,帶著900名貧苦農民揭竿而起。陳勝吳廣率領農民起義軍先後佔領大澤鄉,攻下薊縣。
  • 陳勝起義後,成為天下最大的抗秦勢力,但為何最後爭奪天下時卻沒有他?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一路攻城略地,最後佔領了陳縣。在那裡,陳勝自立為王,建立了國號為張楚的政權。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陳勝成為了對抗秦軍的第一股勢力,也是當時最大的武裝勢力。陳勝改變了整個秦末的格局,卻為何最終天下之爭時沒有他呢?
  • 陳勝起義後兵敗被殺,但卻少有人知道吳廣的結局?其實比陳勝還慘
    2000年前,陳勝、吳廣高舉反抗的大旗,說出「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的話,開啟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
  • 陳勝領導的農民起義,為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說起農民起義大家可以想到很多,幾乎每個朝代更替時期都有這種事情發生,可為什麼其他人起義就被稱之為謀反,但是農民起義的鼻祖陳勝吳廣起義卻被稱為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呢?陳勝領導的起義是歷史上第一次以農民為主導起義的事件,所以這次起義在歷史上的影響很深遠,尤其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名言流傳。可為什麼作為農民的陳勝和吳廣要一起反了秦朝的統治呢?並且明明是謀反的起義,但這次起義卻被認為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又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