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亞歷山大,但凡了解點歷史的人都聽過這個名字。此人除了是歐洲歷史上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還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廣袤的國家。不少人都在猜測:如果亞歷山大的遠徵軍沒有走錯路,直接步入中國境內,那秦軍是不是他的對手,能否抵擋得住?
戰國中期的強盛
亞歷山大首先要通過毒霧毒蟲繁多的印度叢林無人區,接下來在穿越寒冷的喜馬拉雅山脈,然後在穿過炎熱沙漠無人區就能見到北狼匈奴,就算他能勝利吧,接下來將面對兵強馬壯、武器精良的戰國七雄了。
亞歷山大20歲繼位,十年時間統一希臘,摧毀波斯帝國,戰勝上下埃及,創建橫跨亞歐非的亞歷山大帝國。此後仍舊東徵,直到徵服印度才凱旋而歸。如果當時亞歷山大能夠進去中國,此時是公元前330年左右。
公元前340到公元前330這段時間中國是什麼時期?戰國中期。這段時間魏國經歷了馬陵,桂陵之戰,走向了衰落,齊國兩戰,走在了諸國最前。楚國一直在覬覦泗水十二諸侯。秦國秦惠文王才剛剛處死商鞅,剛剛立政。亞歷山大大帝來到了甘肅地界。秦惠文王一聲令下,諸國的哥哥們,有蠻子來我們華夏之地,怎麼說?然後組成了五十萬聯軍,亞歷山大大帝從此住在了中原,跟周王室相依為命。
就算沒有合縱連橫,如果亞歷山大選擇從北方入侵,就會碰上趙武靈王,他正在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此時趙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可媲美秦國軍隊,且機動性更強,亞歷山大碰上的話估計跑都跑不掉。而若從北境最弱的燕國入侵,就要面對至少20萬的帶甲士兵。抵禦外敵對於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打得東胡哭爹喊娘。亞歷山大僅僅幾萬人,的確不夠看。同一階段,魏國擁有強大的魏武卒。齊國的國君是齊威王,他的軍師叫孫臏。所以,亞歷山大應該慶幸沒來中國,不然真的是有來無回。
中華的確非常強大,尤其是戰國時期,但是也不要小看亞歷山大,因為小看自己的敵人,那是非常愚蠢的行為。還有就是亞歷山大,不光有這所謂的5萬遠徵軍。每徵服一個地方亞歷山大也會招募一些本地人,充當自己的士兵。甚至有一次自己的遠徵軍,還和這些本地軍人發起過幾次衝突。他們的人數如果真的到達了中國就不會單單的只有5萬,還有就是亞歷山大他們的軍事實力也並不弱,但是總體來說,亞歷山大和中華還是有一定區別。在某些方面,中華高過了亞歷山大帝國,一個層面,那就是當時的中華已經拋棄了奴隸社會,走向了封建社會。這就代表上有更多的士兵,有更多的糧食,有更多的作戰人員可以投入戰鬥。但是亞歷山大帝國不一樣,雖說很強盛但是就像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是不折不扣的奴隸社會,實力會因為某一個人而強大,但是如果這個人死掉的話,那麼這個帝國就會土崩瓦解。
亞歷山大是能打,但卻只是一個人,秦始皇自已「不會」打,但手下有一班能打的,換句話說表面是秦始皇和亞歷山大打,其實是秦始皇手下群毆亞歷山大。舉個例子:劉邦絕非項羽對手,但劉邦手下有一班能人,而項羽卻是眾叛親離光棍一個,結果項羽被劉邦手下三傑群毆了。
僅僅是中等程度的戰役
亞歷山大的希臘軍大敗波斯百萬軍隊,就有人說希臘強,這是不對的。商鞅變法後,秦軍訓練了一支精銳部隊,搞定了魏武卒,魏武卒的實力有多強我不清楚,但這是一支重步兵,身著重甲是基礎,剩下裝備眾說紛紜,但卻說明了魏武卒的單兵素質,而且這是一支軍隊,不是幾個湊一起的遊勇,結果被秦軍教育了,魏武卒單兵實力遠超馬其頓人,還會團隊合作,還打不過秦軍,馬其頓能不能和秦軍勢均力敵的過招都懸。
還有秦弩布下的弩陣,弩陣讓匈奴四十萬大軍就剩幾萬,這樣的實力馬其頓根本不是一合之敵,楚國當時的實力不遜於秦國甚至超出一部分,馬其頓來我們這邊根本就是送菜,還只是碟小菜,就算這兩國不敵,剩下的五國和周天子也不是好相於的,至於趁火打劫和落井下石,這麼說,當時秦軍打算攻打趙國,恰巧匈奴犯趙,秦王停止計劃,還下令趙國如果需要,盡力幫助,趙軍得勝歸來,秦軍在九原郡城頭為趙軍歡呼,對於外族,當時華夏族的態度可見一斑,所以,馬其頓來犯,只是送菜的。
其實不講別的,就亞歷山大把人從歐洲拉來,累都能把人累死,然後和秦軍打仗,首先地形上秦軍就比他們熟悉些,再就是亞歷山大只能進攻,秦軍是東道主,有防守工事,再就是歐洲那時候都喜歡穿重重的鎧甲,和騎馬射箭的秦軍打,就相當於群狼攻擊一頭跑了很多路的棕熊,打贏只是時間問題。
還有,亞歷山大的後勤不可能撐到秦國,就算能到。秦國的軍事動員能力絕對是戰國七雄裡面最強的,準確的說秦國基本上屬於全民皆兵的狀態,至少是全體男子都算兵。遭到入侵保家衛國有戰鬥意志加成,上戰場砍頭能升官發財有戰鬥力加成,兵力佔絕對優勢有士氣加成。大帝的軍隊長途奔襲體力減半,一路爬雪山過草地累死餓死三分之一(這估計都算多),馬匹估計都沒一隻能活著過蔥嶺,到了秦國估計處於難民狀態,秦王說不定還給他們經濟援助收編進秦軍。
戰國戰國就是天天都在戰爭的年代,那時候可能晚上一覺醒來就被滅國的時期,軍備可是每天都充分準備的。春秋到戰國由140多個國家變成了20幾個國家。戰國時期200多年秦國幾萬到幾十萬人的戰爭經歷了兩百多次,那基本是一個爹和兒子都是兵的時代。面對一個長途奔襲幾萬人的戰爭對秦來說也只是中等程度的戰役,還談不上動員全國的大戰。
「孱弱」的豐功偉績
秦兵,絕對是那個時代最強大,戰略戰術最成熟,統兵將領最優秀,單兵素質最強悍,軍亊思想最先進,軍功榮譽最突出,後勤保障最完善的軍隊,此部可與天下戰,無與爭鋒,強爭者滅。
亞歷山大東徵都是什麼級數的,誇張一點說,沒比原始人強多少。笨重的馬其頓方陣也就只能打打波斯、印度這些了。事實上馬其頓方陣在西漢時代跟中國打過,陳湯討伐匈奴至支單于時就碰見一夥西方僱傭兵排列一個類似我國初級陣法魚鱗陣的馬其頓方陣,那麼漢軍是怎麼大敗他們的呢?史書記載就三字:射,敗之。
鴨梨山大啊鴨梨山大,你為什麼走錯了,這麼遠的徵途都沒錯,為什麼印度後就走錯了?我嚴重懷疑你在印度國聽說了華夏之強悍,所以為了不被滅或面子故意走錯。
不過也幸虧走錯了。要不然亞歷山大的豐功偉績在中國就截止了。整個歷史格局就發生了重大改變。說不定歐洲就沒了,平攤到亞洲了,由於地域太大,戰國七雄也不爭了,大家平分國土,相安無事。如果他沒有走錯那結果就會像SHE的那首「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
由此可見中國的農業社會時代確實強,主要原因第一秦國時代中國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封建社會了,相當於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經濟結構已經逐漸進入小農經濟時代,第二政治上進入封建社會,由分封轉為郡縣,第三法家治國實行古代的軍國主義制度,國家一切轉入戰爭狀態,秦朝那個時候就已經確立了標準化生產,還有以軍功激勵戰爭。秦國領土大國力強盛,亞歷山大失敗概率很大,這就跟當年鴉片戰爭一樣制度壓制。農業社會最重要的是糧食而糧食產量高低決定人口決定國力,中國的農業是農耕糧食產量高還有就是農耕的糧食產量比遊牧民族穩定,所以古代中國的人口在世界佔比很高,秦國能滅掉其他六國是不斷擴展後方領土改革制度增強國家組織能力,然後不斷蠶食其他國家,古代中國打敗遊牧民族的原因就在於此。
最後說回秦國,感覺秦始皇對於統一六國操之過急了,如果把統一的計劃放緩一點,統一大計可以分幾代人去完成,慢慢的去同化和吸收統一領土的文化,如果那樣大秦帝國也不會在那麼短的時間轟然倒塌,
看看大秦,再看看大隋,好多地方有驚人的相似,所以才感覺統一大業不能操之過急,大秦的統一給西漢做了嫁衣,大隋結束了五胡亂華,最後也是在隋二世楊廣的手裡失了天下,可能關鍵的地方應該是馬背上得天下,馬背上治天下,丟失了民心,沒有及時的讓百姓休養生息,所以才會民怨四起,天下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