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他沒花國家一分錢,卻為國養鐵騎數萬讓匈奴不敢南下牧馬

2020-12-22 慕白看歷史

《大秦賦》中,趙悼襄王趙偃十分看不慣春平君趙佾,但是卻不敢對其下手,只是因為春平君身後站著軍方大佬李牧。李牧鎮守代地和雁門數十年之久,擁兵自重,兩任趙王卻為何不將李牧換掉呢(上將軍廉頗都被趙偃換掉了)?因為李牧可以不花國家一分錢,卻為國養精銳鐵騎五萬、步卒十萬,鎮守北疆讓匈奴不敢南下牧馬。

李牧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長平大戰時,平原君趙勝任命年僅18歲的李牧(趙括推薦)為雲中將軍,率領趙國僅有的萬人騎兵邊軍與匈奴周旋。此後三年中,趙國舉全國之力,將物資源源不斷運往長平秦趙戰場,忘記了北疆李牧的邊軍(後面長平大敗,趙國缺錢少糧更管不了李牧的軍費)。

李牧與趙孝成王

李牧在缺吃少穿、兵器戰馬奇缺的情況下,腦洞大開,幹起了「收保護費」和「軍代商」的業餘工作。首先,李牧帶著這一萬騎兵,在草原上與匈奴糾纏不休,奉行「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戰略,讓匈奴單于大為惱火,派了數十萬大軍在草原上尋找李牧軍隊。但李牧率領騎兵總能化險為夷,讓敵人找不到一絲一毫的蹤跡。進攻雁門關,被李牧和守關軍隊兩面夾擊,每次都死傷數萬,在草原上又找不到李牧的蹤跡,匈奴人是進退兩難。而李牧乘機做起了副業——收保護費。

李牧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草原上的商路從未因戰爭斷絕,反而因戰爭更加興盛。山東六國的商隊販運糧食、鹽巴、布匹等王草原牧民,而牧民將牛羊等賣給商人。李牧為商人保駕護航,使他們不受到匈奴騎兵的打劫。這個生意一本萬利,讓李牧迅速變得富足,他將賺的「金山銀山」一部分用來購買武器戰馬提高戰力,另一部分犒賞軍贏得士兵的愛戴,樹立自己愛兵如子的高大形象。

廉頗與李牧

這樣收保護費得來的錢,已不能滿足李牧的雄心壯志——迅速擴軍攻擊匈奴,所以他又突發奇想——原本保護牧民交易的四千飛騎,變成了奇特的「軍代商」。這支飛騎馬隊先在雁門收了趙國牧民的皮革鹽巴糧食,搖身一變成了馱馬商旅,深入草原與匈奴小部族做生意(交換貨物),交易完畢立即回程。

春平君與李牧

如果遇匈奴輕騎襲擾,便會有神出鬼沒的飛騎殺出,馱貨馬隊趁機帶著貨物脫身返回。商隊回到營地後,交易貨物立即發還邊地百姓,邊軍按照「二十取其一「」收稅,以錢幣或貨物納稅都可。如果有匈奴部族想要和趙國邊民交換貨物,李牧的這四千飛騎也可以替他們做。

趙國軍營

當時,匈奴遊騎遍布草原,趙國北疆邊民飽受劫掠,根本無法與草原牧民正常市易。軍代商一開,邊民大悅,競相將多餘物事交李牧軍代為交易。後來各族聚議,說李牧邊軍生活艱苦,堅執將邊軍的收稅標準主動提到了「十取其一」。

歷經數年,李牧邊軍的財貨戰馬皮革兵器等各種各樣的物資都十分豐厚,裝備之精良遠超匈奴的貴族騎士:每位騎兵擁有三匹雄駿戰馬、六口精鐵戰刀、三套精製的上等皮革甲冑、三副硬弓配五百支長箭。

李牧建議政變扶公子嘉繼位

除此而外,李牧邊軍打造了一萬張大型連發弩機、五萬頂牛皮帳篷,囤積了大量的牛羊幹肉與糧草。每次紮營軍炊時,每個百人隊每天殺兩牛,人人放開肚皮猛吃(由此可見李牧邊軍富得流油)。飽餐之後在遼闊無邊的草原縱馬馳騁,練習騎射,直到三匹戰馬都累得一身大汗。

秦王嬴政與趙王趙偃

邊民豔羨李牧邊軍的待遇,精壯青年紛紛前來報效從軍。李牧按照當年吳起遴選「魏武卒」(戰國步卒中的王者)之法考校,從軍者不僅要精通騎射,更要體魄雄健,下馬可以成為步戰勇士。雖然最後擴軍人數不多,卻盡皆是精銳無匹的猛士。

趙偃與趙將龐煖

李牧派遣三千飛騎,專門看守方圓五百裡內山頭上密密麻麻的烽火臺,搜集囤積狼糞(古代烽火臺專用,其煙異常濃黑)。又專門設置了三千通曉匈奴語的騎兵組成了間諜營,每個間諜帶兩隻上好的信鷂,裝扮成匈奴牧民,撒向廣闊的大漠草原,探聽匈奴大軍的一舉一動。

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歷經數年,李牧最後有五萬精銳飛騎、十萬步卒(上馬即為飛騎)的大軍。李牧舉全軍之力大勝匈奴(一戰讓匈奴大軍戰死20多萬),並一鼓作氣連滅東胡兩大胡人部落,迫使林胡部落舉族投降,匈奴老單于率部遠遁西域。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的爺爺):「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的勁敵匈奴,為何秦軍能輕易戰勝,而漢軍則十分艱難?
    公元前215年至公元前213年,蒙恬將軍將匈奴擊敗後開始築起了長城,也就是說,秦始皇擊敗匈奴只用了三年時間,而西漢自公元前200年,劉邦的「白登之圍」開始一共花了127年才勉強獲勝,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先看看這兩個國家是怎麼對付匈奴的?北方匈奴一直是秦始皇的心腹大患,他直接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
  • 史上最膽小統帥,匈奴多次入侵不敢接戰,卻成千古名將受萬人敬仰
    匈奴多次入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俘虜走數千人,他也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只是一味地不敢接戰。為此,還受到了最高領導的責備。 所以,防備匈奴乃是趙國國防軍事的重中之重,一點都不可大意。李牧防備匈奴,採取的是「膽小怕事」的辦法,匈奴多次南下入侵,李牧都不與之接戰。並且,他嚴令所部兵將: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也就是說:如果匈奴前來侵犯,所有兵馬立馬退入營寨,有誰敢和匈奴接戰的,斬首!
  • 此蠻族比匈奴還狠,雄踞中國半壁江山後突然消失,56個民族沒有他
    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中國長期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多次出現多民族政權並存的局面,尤其以兩晉、兩宋和明清之際為代表。 往往對中原政權產生致命威脅的都是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特別是在「小冰河期」,高緯度地區氣候變得更加寒冷,那裡的人不得不南下牧馬,去掠奪中原財富,以謀生計。
  • 以300將士抵擋數萬匈奴的進攻,比斯巴達三百勇士更燃
    此時,距離洛陽萬裡之遙的西域,300多名漢軍,面對匈奴數萬鐵騎的圍攻,已堅守孤城一年之久。救?還是不救?救,得不償失,為了救那些大概率已經戰死的士兵,派大軍萬裡遠徵,朝廷要花很多很多的錢,更要死很多很多的人,這筆帳怎麼算也划不來。
  • 牧馬造句和解釋_牧馬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牧馬(mù mǎ)。牧放馬匹。古代作戰多用戰馬,故常以「牧馬」指駐防、戍邊或胡騎南侵。放牧的馬。舊題漢李陵《答蘇武書》:「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唐李益《塞下曲》:「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緑。」引申指胡騎或徵騎。牧馬參考例句:1、要讓青草覆蓋的地方都成為我的牧馬之地。
  • 漢武帝時期,匈奴女子為何在春天總要大量流產?實情讓人毛骨悚然
    匈奴和漢朝長達百年之爭,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匈奴就一直蠢蠢欲動,在黃河「幾」字彎以及周邊地區侵擾,公元前214年,蒙恬將軍殲滅數十萬匈奴大軍,此後就暫時歇停了一會,曾「十年不敢南下牧馬」。
  • 李牧斬首匈奴10餘萬,使得匈奴不敢南下犯邊
    他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臺,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對戰士待遇優厚。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像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膽小,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
  • 獨守孤城,不為大漢恥,古人認為他的氣節超過蘇武
    獨守孤城,不為大漢恥,古人認為他的氣節超過蘇武 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據傳華夏族與匈奴族同源,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 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從此匈奴十餘年不敢南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 他究竟是不是暴君?
    不知道為什麼後人一說到秦始皇,就會說他是一個暴君,有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其實都被那些電視劇,或者史料,誤解了人們對他們的看法。這種人其實很多,比如我國最有名的秦始皇,提到他,大家下意識想到了什麼?一般來說,人的腦子裡會出現兩個詞,暴君。
  • 中國古代最擅長外戰的十大名將 排名不分先後
    一批又一批名將挺身而出,為了國家安危和民族存亡,奮起抵抗外敵入侵,抒寫了可歌可泣的一幕幕,堪為國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下面,勇哥就為大家介紹10位外戰名將。排名不分先後。李牧「良將身亡趙亦亡,百年遺恨一馮唐。」這裡的良將,指的就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李牧。趙國位於北方,一直受到匈奴的威脅。匈奴騎兵相當厲害,多次擊敗趙國軍隊。
  • 秦國最強將領,沒有之一,如果他沒死秦朝也許不會那麼早滅亡!
    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公元前318年,匈奴這個名字頻繁地出現在史書上,也就在這一年,匈奴這一名稱在我國史書上首次出現。秦國雖然在這個時候統一六國,但是仍舊不敢小看匈奴的力量,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忙於兼併,疏於對北方的管理,也就給了匈奴可乘之機,北方遊牧民族在河套地區為據點,不斷南犯,直接威脅了北方甚至是秦朝的穩定。
  • 盡毀三觀的匈奴,父子相殘不擇手段
    秦始皇時期,匈奴單于頭曼生性悍勇,頗有謀略,他率領匈奴兵一路南下,進犯秦朝邊界。因被秦朝大將蒙恬擊潰,頭曼只好遠徙北方。後來,秦朝衰滅,中原大亂,中原王朝再也無暇顧及邊塞,匈奴得以修生養息,又逐漸南下,趁隙進犯。冒頓(mò dú)是頭曼的長子,勇悍程度更甚其父,被立為太子。後來,頭曼續娶閼氏(yān zhī匈奴皇后的號),又生一子,頭曼對這母子二人寵愛備至。
  • 西羅馬公主向阿提拉求婚,匈奴王嘴角一挑:我要一半羅馬作為陪嫁
    這其實是因為漢武帝當年繼位時年輕氣盛,大漢也兵強馬壯,所以漢武帝一改往日對匈奴和親的政策,派出衛青和霍去病這對「帝國雙雄」,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經過數十年的戰爭,匈奴早已不敢再窺測中原,內部也在不斷的分裂。到了東漢時期,漢軍多次進攻匈奴,匈奴內部分化更加劇烈。
  • 喋血漠北:漢朝步兵對匈奴鐵騎的浚稽山之戰
    匈奴單于庭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騎都尉李陵向漢武帝劉徹請命,請求深入大漠作戰,尋找單于的主力軍為大軍分兵,而不是為路博德將軍轉運糧草。李陵帶領著這支軍隊已經出塞三十天了,現在,李陵正在踐行他的諾言,因為東浚稽山再往北,就是匈奴單于王庭所在。
  • 率2萬人敢突進700裡打20萬阿拉伯鐵騎,高句麗唐將高仙芝揚威西域
    率2萬人敢突進700裡打20萬阿拉伯鐵騎,高句麗唐將高仙芝揚威西域大唐天寶六年,當時還是行營節度使的高仙芝突出奇兵,擊破了與三次擊敗大唐軍隊的小勃律,以7000兵馬一舉擊潰吐蕃數萬大軍,在婆勒川河畔斬首敵兵5000餘,西域七十二國為之震動,高仙芝一戰封神。
  • 他是史上最年輕的大將軍,戰神秦將蒙恬甚至都無法和他相比
    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均為秦國名將,深受家庭環境的薰陶,自幼胸懷大志。匈奴懾於蒙恬兵威,不敢進犯。這就是所謂的「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初次徵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裡,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
  • 呼韓邪單于降漢,匈奴為漢帝國守國門!
    擱往年,且不說西域諸國不敢這樣對匈奴,即便一斤二鍋頭下肚、壯著膽做了,也得面臨匈奴的殘酷報復——不信問問月氏國。但這一次,匈奴竟然忍了。匈奴派了軍隊過來,立車師王的叔伯弟弟兜莫為車師王,然後收集車師餘民,舉國東徙,跑了!
  • 殷商鬼方族源考:實力強大到讓武丁御駕親徵,或許是後世匈奴先祖
    華夏5000多年文明史中,曾經多次遭遇北方草原部落的南下侵擾,秦漢之匈奴,魏晉之鮮卑,隋唐之突厥,兩宋之契丹、蒙古。草原的霸主兩三百年就會更換一波,他們沒有固定的居住地方,逐水草而居,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就不得不向南方水水草豐饒的地方遷徙,或者當在草原聚集一段時間,實力發展起來之後也會南下牧馬,侵襲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