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趙悼襄王趙偃十分看不慣春平君趙佾,但是卻不敢對其下手,只是因為春平君身後站著軍方大佬李牧。李牧鎮守代地和雁門數十年之久,擁兵自重,兩任趙王卻為何不將李牧換掉呢(上將軍廉頗都被趙偃換掉了)?因為李牧可以不花國家一分錢,卻為國養精銳鐵騎五萬、步卒十萬,鎮守北疆讓匈奴不敢南下牧馬。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長平大戰時,平原君趙勝任命年僅18歲的李牧(趙括推薦)為雲中將軍,率領趙國僅有的萬人騎兵邊軍與匈奴周旋。此後三年中,趙國舉全國之力,將物資源源不斷運往長平秦趙戰場,忘記了北疆李牧的邊軍(後面長平大敗,趙國缺錢少糧更管不了李牧的軍費)。
李牧在缺吃少穿、兵器戰馬奇缺的情況下,腦洞大開,幹起了「收保護費」和「軍代商」的業餘工作。首先,李牧帶著這一萬騎兵,在草原上與匈奴糾纏不休,奉行「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戰略,讓匈奴單于大為惱火,派了數十萬大軍在草原上尋找李牧軍隊。但李牧率領騎兵總能化險為夷,讓敵人找不到一絲一毫的蹤跡。進攻雁門關,被李牧和守關軍隊兩面夾擊,每次都死傷數萬,在草原上又找不到李牧的蹤跡,匈奴人是進退兩難。而李牧乘機做起了副業——收保護費。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草原上的商路從未因戰爭斷絕,反而因戰爭更加興盛。山東六國的商隊販運糧食、鹽巴、布匹等王草原牧民,而牧民將牛羊等賣給商人。李牧為商人保駕護航,使他們不受到匈奴騎兵的打劫。這個生意一本萬利,讓李牧迅速變得富足,他將賺的「金山銀山」一部分用來購買武器戰馬提高戰力,另一部分犒賞軍贏得士兵的愛戴,樹立自己愛兵如子的高大形象。
這樣收保護費得來的錢,已不能滿足李牧的雄心壯志——迅速擴軍攻擊匈奴,所以他又突發奇想——原本保護牧民交易的四千飛騎,變成了奇特的「軍代商」。這支飛騎馬隊先在雁門收了趙國牧民的皮革鹽巴糧食,搖身一變成了馱馬商旅,深入草原與匈奴小部族做生意(交換貨物),交易完畢立即回程。
如果遇匈奴輕騎襲擾,便會有神出鬼沒的飛騎殺出,馱貨馬隊趁機帶著貨物脫身返回。商隊回到營地後,交易貨物立即發還邊地百姓,邊軍按照「二十取其一「」收稅,以錢幣或貨物納稅都可。如果有匈奴部族想要和趙國邊民交換貨物,李牧的這四千飛騎也可以替他們做。
當時,匈奴遊騎遍布草原,趙國北疆邊民飽受劫掠,根本無法與草原牧民正常市易。軍代商一開,邊民大悅,競相將多餘物事交李牧軍代為交易。後來各族聚議,說李牧邊軍生活艱苦,堅執將邊軍的收稅標準主動提到了「十取其一」。
歷經數年,李牧邊軍的財貨戰馬皮革兵器等各種各樣的物資都十分豐厚,裝備之精良遠超匈奴的貴族騎士:每位騎兵擁有三匹雄駿戰馬、六口精鐵戰刀、三套精製的上等皮革甲冑、三副硬弓配五百支長箭。
除此而外,李牧邊軍打造了一萬張大型連發弩機、五萬頂牛皮帳篷,囤積了大量的牛羊幹肉與糧草。每次紮營軍炊時,每個百人隊每天殺兩牛,人人放開肚皮猛吃(由此可見李牧邊軍富得流油)。飽餐之後在遼闊無邊的草原縱馬馳騁,練習騎射,直到三匹戰馬都累得一身大汗。
邊民豔羨李牧邊軍的待遇,精壯青年紛紛前來報效從軍。李牧按照當年吳起遴選「魏武卒」(戰國步卒中的王者)之法考校,從軍者不僅要精通騎射,更要體魄雄健,下馬可以成為步戰勇士。雖然最後擴軍人數不多,卻盡皆是精銳無匹的猛士。
李牧派遣三千飛騎,專門看守方圓五百裡內山頭上密密麻麻的烽火臺,搜集囤積狼糞(古代烽火臺專用,其煙異常濃黑)。又專門設置了三千通曉匈奴語的騎兵組成了間諜營,每個間諜帶兩隻上好的信鷂,裝扮成匈奴牧民,撒向廣闊的大漠草原,探聽匈奴大軍的一舉一動。
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歷經數年,李牧最後有五萬精銳飛騎、十萬步卒(上馬即為飛騎)的大軍。李牧舉全軍之力大勝匈奴(一戰讓匈奴大軍戰死20多萬),並一鼓作氣連滅東胡兩大胡人部落,迫使林胡部落舉族投降,匈奴老單于率部遠遁西域。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的爺爺):「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