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匈奴女子為何在春天總要大量流產?實情讓人毛骨悚然

2020-12-25 騰訊網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祗,長生久視之道。」——老子《道德經》

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除了要有了不起的君王以外,還有要有好的曆法。漢高祖劉邦開創了漢朝以後,開啟了長達407年的漢朝統治生涯,「漢族」二字,也是從漢朝開始流傳下來的,到了如今,漢族依舊是整個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

漢朝在歷史上不容小覷,他甚至比大唐和大宋時期都要強大,不過,如此強大的漢朝,在建立之初也常有匈奴冒犯,直到漢武帝時期,匈奴才被擊潰,在這個時期,匈奴內部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不管是匈奴女子,還是族群裡的雌性動物,到了春季就會發生大量流產的現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匈奴和漢朝長達百年之爭,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匈奴就一直蠢蠢欲動,在黃河「幾」字彎以及周邊地區侵擾,公元前214年,蒙恬將軍殲滅數十萬匈奴大軍,此後就暫時歇停了一會,曾「十年不敢南下牧馬」。

在漢朝初期,公元前202年,劉邦剛剛建立大漢,國家剛剛經歷了楚漢之爭,正是百廢待興的時期,為了國家的安定,就算匈奴在邊境侵擾,還是採取老黃政策,讓百姓修生養息,並非廢除繁重的徭役賦稅,不經過打壓,匈奴慢慢的越來越猖獗。

之後漢朝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在位的時候,匈奴有幾次入侵中原,不過大多數時間還是處於平和的狀態,這也給後來大漢的強盛打下了基礎,國家一直在積蓄國力。

到了漢武帝時期,經歷了三朝帝王積蓄力量,已經國富民強,這時候漢武帝生出了對抗匈奴的想法,並且重用霍去病等年輕武將,霍去病17歲首次出徵,就斬下了2028個敵人,一戰成名,後來成為讓匈奴聞風喪膽的人物,他早早就立下壯志:「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和衛青兩人一舉擊敗匈奴,匈奴的單于面對這兩面大將,無力招架,逃到了漠北。這一戰之所以能大獲全勝,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漢武帝是在春季發起進攻的,匈奴曾經都選擇在秋冬季節發起戰爭,那時候,大漢也曾被重創過。

匈奴選擇秋冬季節發動戰爭是有原因的,中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秋季為收穫的季節,大家都忙著收莊稼,冬季則十分寒冷,這兩個季節無法集中兵力,去抗擊匈奴。春天則反客為主,匈奴地區是遊牧民族,秋冬季節已經耗盡了他們的糧食,到了春天,正是忙的時候,時間轉換,敵弱我強,被動的就是匈奴。

以前漢朝從不主動出擊,只有在匈奴犯境時還是有戰爭,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勝利,常常選擇春季出兵。女子在懷孕時,最危險,需要靜養,不能操勞,身懷六甲的女子因為戰爭顛沛流離出現大量流產現象。因為匈奴地區太遠,霍去病和衛青不適合攜帶過多物資,有這麼多士兵都要吃喝,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擊潰匈奴的時候,用他們的物資支撐,所有,這時期,大量的牲畜也難逃一劫。

不得不說漢武帝是用兵的奇才,李世民曾說:「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漢武帝16歲登基,擊潰匈奴,開疆擴土,遠揚國威,皇后也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衛子夫,雖然在晚年的時候窮兵黷武,但是都掩蓋不了他一生的光輝,《漢書》曾評價他:「雄才大略」能擔得起這4個字的皇帝可不一般。

相關焦點

  • 漢武帝為何窮兵黷武,試圖剿滅匈奴?其中原因,也是無可奈何
    很多人都覺得,匈奴作為遊牧民族,一直在覬覦中原,在歷朝歷代中都有他們揮之不去的身影,加上曾經的侮辱,抗擊匈奴就是解決心病,解決威脅勢力的存在。但是深究其中的原因,你會發現不僅僅只是如此。匈奴的危害尤為嚴重,國家人民惶恐不安漢武帝在位之時,拿前二十年來說,匈奴確實非常過分,他們在中原放牧,搶奪中原的女子與牲畜,無惡不作。而且在國家內部,百姓們對於匈奴的恐懼非常突出,生活難以安寧,面對這樣的危害,漢武帝怎麼能坐視不管?
  • 漢武帝苦戰44年,與匈奴未分勝負;漢宣帝為何一戰就把匈奴打垮?
    而常惠卻因為熟悉匈奴形勢,利用5萬人俘殺匈奴大小首領及部眾39000餘人,牛馬牲畜70餘萬眾。 這是自漢武帝大舉遠徵匈奴後,20多年來漢廷對匈奴作戰規模最大的一次。 而這次戰役以後,匈奴便肉眼可見的衰落了。當年冬,匈奴壺衍鞮單于自率大軍報復烏孫,卻僅僅「自將萬騎」,比起當初動輒控弦30萬、3-5萬騎兵入塞的規模要小得多了。
  • 劉邦為什麼打不過匈奴?漢武帝又是因何才能打敗匈奴的呢?
    劉邦打匈奴同漢武帝打匈奴是兩回事兒,劉邦是威懾,漢武帝是降服。所以,主觀意識的不同,決定了戰爭結果的差異。劉邦對匈奴的戰爭如果不是韓王信投降匈奴,劉邦也不會對匈奴動武,原因很簡單,他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
  • 匈奴女人是美還是醜?與匈奴和親,漢朝皇帝為何不願娶匈奴老婆?
    漢朝皇帝娶不娶匈奴女子跟美醜無關,這是一個政治問題。對政治有利,哪怕匈奴女子醜如無鹽,照娶無誤,最多少寵幸幾次就是了;反之,無論匈奴女子再漂亮,漢朝皇帝們也不會娶,因為這涉及到血統問題,以及將來會涉及到的皇位傳遞問題。悠悠萬事,唯此為大!漢朝對外和親的民族很多,但限於標題所問,今天筆者就來講講漢朝與匈奴的和親。
  • 解析匈奴戰爭:東漢時期,強悍的北匈奴為何卻走向了衰落?
    遊牧民族在兩漢時期,一直都是漢王朝北境最大的威脅。因為他們超強的機動性,中原王朝向來對於他們無可奈何。西漢建國初年,中央王朝的大軍大多以車騎為主,即便出塞,也無法順利與匈奴展開交戰。及至漢武帝時期,他下令大肆鼓勵民間飼養戰馬,中央王朝的騎兵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長途奔襲追殺開始將匈奴一步步的逼向絕境。公元前54年,因為西漢王朝對於匈奴長期性的戰略打擊,加上遊牧民族經濟的脆弱,匈奴內部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矛盾,遂分為南北匈奴。
  • 漢武帝為何賣官鬻爵?糟糕的經濟政策,成就了漢武帝的偉業
    當時主戰派大行令王恢認為,匈奴首鼠兩端,不可再對匈奴軟弱。這番話很合漢武帝的脾氣,他對祖輩通過和親的方式換取和平,打心底裡不認可。第二年,在馬邑城之戰中,漢武帝假借與匈奴修好,設下埋伏。軍臣單于中計,三十萬漢軍殺出,殺得匈奴兵丟盔卸甲,取得了漢朝第一次對匈戰爭的勝利。此後,漢武帝對匈奴採取了決絕的態度,不服就打。
  • 漢武帝不怕權臣不怕匈奴,卻唯獨怕一個人,這個人到底有多厲害
    司馬遷的《史記》有這樣一段記載,一次漢武帝不戴帽子坐在武帳中處理公務,恰好遇到汲黯匯報工作,武帝暗想沒有戴帽子又要被汲黯批鬥,他嚇得連忙躲了起來,然後告訴自己的侍從,不管汲黯奏報何事,一律批准,辦完事後,趕緊讓他走。
  • 本是李廣後人,卻成了投降匈奴的叛徒,李陵為何選擇終老匈奴?
    恰逢李廣利徵大宛,漢武帝讓李陵帶領自己的人馬跟著李廣利徵戰,但是李陵拒絕了。貳師將軍李廣利的妹妹是漢武帝的妃子,所以很多人覺得李廣利實力不行,李陵也不願意受到李廣利節制,就上書漢武帝,說自己願意帶領五千大軍,直搗黃龍,生擒匈奴單于。漢武帝看出李陵不願意屈居人下,又有勇氣,就同意了他的請求,就讓他帶著五千人馬去浚稽山,想到他人馬太少,就讓路博德做他的支援。
  •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宣稱「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將匈奴定為漢朝的「九世之讎」,堅決北伐匈奴,這一年的馬邑之圍掀開了漢武帝對匈戰爭序幕。
  • 漢武帝的殘酷一面:對匈奴狠對子民也狠,一項酷制唐太宗也不敢學
    儘管這句話被平反,但路易十五的確是沉湎酒色的腐敗帝王代言人,一位非常不得民心的皇帝。說回本文的主角,漢武帝的形象在史書上是英明神武的,秦皇漢武震古爍今。但卻只是他執政的前半部分,到了老年時期,整個帝國都籠罩在恐怖之下。
  • 漢與匈奴和親,為何很少漢朝皇帝娶匈奴女子?難道匈奴女子很醜?
    由於匈奴被稱之為馬背上的民族,在古代的時候機動性非常高,其搶奪的特點就是來的也快走的也快,等到中原王朝的軍隊趕到的時候,匈奴早就跑到百裡之外了,如此一個情況讓中原王朝感覺到很是頭疼。所以從戰國時期,北方的中國便開始通過修建長城的方式來對抗遊牧民族。不過那個時候的遊牧民族也相對弱小,像燕國趙國就可以將匈奴打得潰不成軍。
  • 匈奴王子金日磾,被俘後淪為養馬人,怎樣成為漢武帝的託孤大臣?
    從戰國時代到秦、漢、三國時代,匈奴都是我國北方的巨大威脅,提起匈奴我們會想起李牧大破匈奴,蒙恬北定陰山,劉邦白登之圍,衛青千裡奔襲,霍去病封狼居胥,以及昭君出塞這些流傳千古的歷史事件,但漢武帝時代,有一位匈奴王子,被俘虜後淪為養馬的奴隸,後來卻受漢武帝賞識成為重臣,臨死前還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他,死後更是陪葬在漢武帝的茂陵。
  • 漢武帝反擊匈奴的前哨站,"馬邑之謀」究竟是什麼誕生的
    但是,漢文帝認為他的理由不充分,非要讓他去完成這次任務。皇命不可違,中行說在牢騷中上路了:「你們非要逼我去,一定會後悔的。」果然,很快漢文帝就後悔了。中行說到了匈奴,馬上就當了匈奴的走狗,他極盡挑撥之能事,不斷破壞雙方的關係,不斷挑起雙方的紛爭,大張旗鼓地進行「反漢」。
  • 為了打匈奴,漢武帝變身理財高手,用四大法寶掙錢,手段堪稱一絕
    看著錢堆在國庫裡發黴,漢武帝難受得抓心撓肺,正巧這時老鄰居匈奴又來犯邊,漢武帝一看興奮了,爺現在有的是錢,再也不慣著你了,又給你送公主又給你送珠寶的,這回我非得滅了你,讓你知道我的厲害。於是匈奴鬱悶了,我就是常規搶點東西而已,你咋還追著我非要我命呢?大家都不容易,坐下來好好談談不香嗎?
  • 最後的漢匈之戰,漢武帝失敗了,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呢?
    大漢經過漢景兩帝的忍辱負重和苦心經營後終於有了和匈奴正面一戰的實力,於是漢武帝決定將身邊這個隨時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清除掉。不可置否,在漢武帝一生對匈奴的作戰是輸多贏少的,就算是這樣也把匈奴打得活不下去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漢武帝主動發動了戰爭,把戰火燒到了匈奴境內。
  • 李陵5千步兵對戰匈奴8萬人馬,打到匈奴沮喪,叛徒:李陵強弩之末
    李陵部根本無法擺脫匈奴騎兵的追擊,死傷慘重。李陵並未由此灰心喪氣,他命令士兵受傷三次者可乘車,受傷兩次者可駕駛,受傷一次者繼續戰鬥。李陵部再次殺入敵陣,斬殺匈奴人3000餘人。壓力稍減後,李陵部繼續向「祖國」方向撤退。後續破解了匈奴人的火攻,迎擊匈奴太子親率的騎兵,又擊殺匈奴人數千人。
  • 衛長公主最受漢武帝疼愛 為何說她是不幸的
    衛長公主,是漢武帝和衛子夫的長女,極受漢武帝和衛子夫的寵愛,待遇遠超其他妹妹們。按理說,這樣一位嫡公主,跟「不幸」二字是完全不全不沾邊的。那麼,為何還要說她是不幸的呢?說她有一些不幸,讓人有些意外的是,她不幸的根源也是由於嫁給了平陽公主之子曹襄。
  • 大漢王朝與匈奴的最後一戰,中原人終於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匈奴騎兵
    大漢王朝自漢高祖劉邦建立以來,北方匈奴騎兵不斷侵擾北方,燒殺搶掠,姦淫婦女,喪盡天良,而漢朝統治者抵禦匈奴的辦法竟是依靠破舊低矮的秦始皇時期修建的城牆。這是因為漢朝統治者怕了,高祖建國之初,兵力強盛,想要一舉消滅匈奴,在他看來,秦始皇曾經打敗過匈奴人,而他又打敗了秦始皇。
  • 漢朝對匈奴首虜成千上萬,為何明蒙斬首僅三五百?三個原因是關鍵
    同為中原農耕政權vs草原遊牧政權,為何漢武帝時期漢匈萬人規模的大戰動輒斬首數千上萬,而明朝中後期明蒙同級別的大戰首級數卻只有幾百少得可憐?難道這也是因為上古史書好吹噓,比如動輒「披甲百萬」,隨便就幾十萬人大戰?隨著深入分析,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本文一家之言,與同好共同探討。我們先看一看漢匈萬人規模大戰的斬首數。
  • 漢武帝為何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作用?
    但是對於皇帝來說,權力遠比女人重要,尤其是漢武帝這種權力欲望超強的人。為了權力,漢武帝都快誅殺自己三族了,他這種人不太可能會被女色吸引。出使西域的主要原因還是受國際形勢影響,當時匈奴頻繁南下擄掠,漢朝邊患非常嚴重。在漢武帝之前漢朝受了不少侮辱,漢武帝年輕氣盛自然不甘受此侮辱,所以想方設法的反擊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