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祗,長生久視之道。」——老子《道德經》
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除了要有了不起的君王以外,還有要有好的曆法。漢高祖劉邦開創了漢朝以後,開啟了長達407年的漢朝統治生涯,「漢族」二字,也是從漢朝開始流傳下來的,到了如今,漢族依舊是整個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
漢朝在歷史上不容小覷,他甚至比大唐和大宋時期都要強大,不過,如此強大的漢朝,在建立之初也常有匈奴冒犯,直到漢武帝時期,匈奴才被擊潰,在這個時期,匈奴內部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不管是匈奴女子,還是族群裡的雌性動物,到了春季就會發生大量流產的現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匈奴和漢朝長達百年之爭,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匈奴就一直蠢蠢欲動,在黃河「幾」字彎以及周邊地區侵擾,公元前214年,蒙恬將軍殲滅數十萬匈奴大軍,此後就暫時歇停了一會,曾「十年不敢南下牧馬」。
在漢朝初期,公元前202年,劉邦剛剛建立大漢,國家剛剛經歷了楚漢之爭,正是百廢待興的時期,為了國家的安定,就算匈奴在邊境侵擾,還是採取老黃政策,讓百姓修生養息,並非廢除繁重的徭役賦稅,不經過打壓,匈奴慢慢的越來越猖獗。
之後漢朝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在位的時候,匈奴有幾次入侵中原,不過大多數時間還是處於平和的狀態,這也給後來大漢的強盛打下了基礎,國家一直在積蓄國力。
到了漢武帝時期,經歷了三朝帝王積蓄力量,已經國富民強,這時候漢武帝生出了對抗匈奴的想法,並且重用霍去病等年輕武將,霍去病17歲首次出徵,就斬下了2028個敵人,一戰成名,後來成為讓匈奴聞風喪膽的人物,他早早就立下壯志:「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和衛青兩人一舉擊敗匈奴,匈奴的單于面對這兩面大將,無力招架,逃到了漠北。這一戰之所以能大獲全勝,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漢武帝是在春季發起進攻的,匈奴曾經都選擇在秋冬季節發起戰爭,那時候,大漢也曾被重創過。
匈奴選擇秋冬季節發動戰爭是有原因的,中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秋季為收穫的季節,大家都忙著收莊稼,冬季則十分寒冷,這兩個季節無法集中兵力,去抗擊匈奴。春天則反客為主,匈奴地區是遊牧民族,秋冬季節已經耗盡了他們的糧食,到了春天,正是忙的時候,時間轉換,敵弱我強,被動的就是匈奴。
以前漢朝從不主動出擊,只有在匈奴犯境時還是有戰爭,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勝利,常常選擇春季出兵。女子在懷孕時,最危險,需要靜養,不能操勞,身懷六甲的女子因為戰爭顛沛流離出現大量流產現象。因為匈奴地區太遠,霍去病和衛青不適合攜帶過多物資,有這麼多士兵都要吃喝,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擊潰匈奴的時候,用他們的物資支撐,所有,這時期,大量的牲畜也難逃一劫。
不得不說漢武帝是用兵的奇才,李世民曾說:「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漢武帝16歲登基,擊潰匈奴,開疆擴土,遠揚國威,皇后也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衛子夫,雖然在晚年的時候窮兵黷武,但是都掩蓋不了他一生的光輝,《漢書》曾評價他:「雄才大略」能擔得起這4個字的皇帝可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