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漢匈之戰,漢武帝失敗了,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呢?

2020-12-22 風景大世界

大漢經過漢景兩帝的忍辱負重和苦心經營後終於有了和匈奴正面一戰的實力,於是漢武帝決定將身邊這個隨時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清除掉。不可置否,在漢武帝一生對匈奴的作戰是輸多贏少的,就算是這樣也把匈奴打得活不下去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漢武帝主動發動了戰爭,把戰火燒到了匈奴境內。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漢武帝是一個戰略眼光獨到的軍事家,對匈奴的每一次戰爭無論勝負,他都會再次主動出擊,直到匈奴無力在南下侵擾大漢。漢匈戰爭中,漢武帝的戰略和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是一個字「拖」。那我們接下來就看看漢武帝是怎麼把匈奴「拖」死的。

人口

麻花之所以把出生率放在第一位,就是因為古代戰爭中人口是決定勝負最重要的因素。中國經歷了秦末楚漢戰爭以及漢初的對匈奴作戰,漢朝人口出現了嚴重危機,雖說還不至於影響到正常的生產,但已經很難再繼續和匈奴作戰了。

所以從漢高祖就開始了忍辱負重的和親、納貢時期。經過漢景兩帝的不懈努力,漢朝人口得到了極大的補充,而且人口增加也維持在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程度,就算和匈奴發生戰爭也不會導致人口出現負增長的情況。

反觀匈奴,由於社會形態落後以及生產方式不同,導致對人口這個數據不是很重視,畢竟每年可以供牛羊吃的草就那麼多,牛羊數量也就只能有這麼多,人多了反而會加重匈奴的負擔。和平時期還好,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能持平,但如果遇到戰爭,那死亡率超過出生率將成為必然,可不就是人越打越少,戰爭越多,打得越兇,匈奴人口減少的就越厲害,最後沒啥人了,這仗還怎麼打?

而且生孩子這件事就算是到了醫學發達的今天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更別說古代了。由此可見母親的偉大,在這裡先致敬全世界最偉大的母親們。

農耕文明經濟相對穩定

除了人口以外,打仗最重要的肯定就是錢了,「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句話就算到了今天也是真理。這裡要先說說漢朝和匈奴的兵役制度,根據《漢書》的記載,漢朝的兵役制度可以說是全民皆兵(男性),大致就是漢朝的男性只要年滿20周歲就自動成為軍人,只是平日裡還是該種地種地,該做買賣做買賣,有一個月的時間要進行軍事訓練,防備隨時可能發生的戰爭,可以理解為全民預備役。匈奴同樣是全民皆兵,只不過他們沒有系統的軍事訓練,平日裡就管理牛羊,生活就是他們最好的訓練。

好了,在知道漢朝和匈奴都是全民皆兵的情況下,我們接下來就可以看農耕經濟的優越性了。

既然大家都全民皆兵,那麼打仗的時候就沒那麼多人可以去管牛羊和農作物了,這看似公平,但卻完全不一樣,要知道在遊牧民族一家人一年需要百十頭牛羊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所以平日裡不打仗的時候是有足夠人手管理牛羊的,可一旦打仗,這些牛羊可就沒人管了,不帶著它們尋找新的水草,那麼結果就是要麼餓死,要麼瘦弱。這裡可能有朋友會說人家匈奴打仗都是帶著牛羊一起上陣的。這個沒有問題,但要知道牛羊數量是相當龐大的,一個地方的水草很快就吃完了,但戰爭可能都還沒打起來,又不能和漢朝說我們換個地方打。

而農耕經濟相對就要穩定許多,農作物就長在哪,不會跑,平日裡也不需要太多的人手就可以管理好,就算打仗了,鄉裡鄉親的女性相互幫襯著問題也不大,而且產量也是沒得說,有的作物完全可以做到一年兩熟到三熟,尤其是南方一些土地肥沃、氣候條件優越的地區。

帶著這樣的優勢,漢朝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並不懼怕和匈奴開戰,雖然戰爭對雙方經濟都有影響,但對誰的影響更大一目了然。那匈奴可不就越打越弱,打到最後雖然贏得多但卻活不下去了。

極端氣候

北方氣候寒冷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正常的寒冷匈奴人也習慣了,每年深秋南下打打秋風,這個冬天也還能熬過去。但架不住突如其來的極端氣候,比如百年難得一見的嚴冬。很不巧在漢匈戰爭期間就有這麼幾次,導致匈奴的人和牛羊死傷慘重,讓本就深陷戰爭泥潭的匈奴更加雪上加霜了。

回到寒冷這個話題上,在漢武帝主動出擊匈奴前,都是匈奴主動南下挑起戰爭,匈奴的目的無非就是撈點好處過冬。雖然同樣是戰爭,但因為並不在匈奴控制地區,而且時間不長,不僅不會對本身造成什麼影響,還可以讓冬天過得舒服一點,所以匈奴每年都樂此不疲地重複這項工作。

但到了雙方全面爆發戰爭後,匈奴沒法南下打秋風了,冬天成了匈奴人的夢魘,沒吃的,人就要挨凍挨餓,最後不死也沒啥戰鬥力了。反觀漢朝,到了嚴冬我就不和你玩了,自個兒挨凍、挨餓去,來年天氣回暖匈奴終於可以喘口氣了,結果漢朝大軍又來了,牛羊也沒法管理了,接著打仗吧。

久而久之,匈奴就陷入了死循環,平日裡要忙著打仗,牛羊沒法管,冬天雖然不用打仗了,但人都難以堅持過嚴冬,更別說管理牛羊了,再說冬天也沒有水草可以給匈奴人放牧。雖然憑藉著強悍的戰鬥力,在和漢朝的作戰中經常獲勝,但這和匈奴南下打秋風不同,就算贏了也撈不到什麼好處,反而越來越弱,最後直接活不下了。

漢匈戰爭中漢朝之所以輸多贏少

這並不是說漢朝的戰士就真的不如匈奴,而是因為這場戰爭是漢朝主動出擊,是在匈奴控制地區進行的,不管是從衛青還是霍去病亦或是李廣利都是深入匈奴腹地與匈奴作戰的,這導致漢軍戰線過長,補給就成了大問題,就說李陵戰敗被俘吧,雖然說有李陵年輕氣盛孤軍深入被匈奴主力包圍的原因,但當時李陵並沒有處於下風,根本原因還是在補給上。

而且在匈奴的主場作戰,可以說天時、地利都在匈奴一邊,無論是對戰場地形還是氣候,匈奴都要比漢軍要熟悉得多,就算漢家男兒佔據著保家衛國的人和,再經歷長途跋涉後想要戰勝匈奴也是很難的。畢竟人家以逸待勞。

結語

漢武帝看似在戰爭中經常失敗,但漢武帝下的是一盤大棋,根本不在意一時的得失。他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拖垮匈奴,憑藉著漢朝在社會形態、生產方式、人口等方面的優勢打垮匈奴。雖然這場戰爭對漢朝來說也同樣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但卻不得不打,因為漢匈戰爭可以說是漢朝的立國之戰,衛青、霍去病等人通過幾代人的負重前行換來了漢朝後世百姓的數百年和平。所以從最終的結果來看,漢武帝並不算失敗。

相關焦點

  • 最後的漢匈決戰,漢軍全軍大敗,為何匈奴反倒活不下去了?
    三月份,漢武帝為了打擊匈奴,派了三支部隊出擊,一支是由李廣利帶隊,兵力七萬;另一支是由商丘成帶隊,兵力兩萬;還有一支是馬通帶隊,兵力四萬。就在李廣利繼續深入到匈奴腹地之時,朝廷發生了變故,丞相被誅殺了,李廣利的家人也都跟著受了牽連。
  • 劉邦為什麼打不過匈奴?漢武帝又是因何才能打敗匈奴的呢?
    也就是說,他們在擔心劉邦能否允許他們一直存在下去。而劉邦的想法是,這麼香的「大餅」為何不給自家人吃,而是白送給外人,再說,他們會不會「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呢?」也就是說,其實劉邦既不信任、也不想留存異姓諸侯。因此,正是由於劉邦同異姓諸侯王之間信任矛盾的激化,所以燕王臧荼最先起兵。滅掉臧荼之後,劉邦開始琢磨韓信。因為韓信是軍事大才,他的存在始終讓劉邦寢食難安。
  • 王恢作為「馬邑之圍」的將領,為什麼漢武帝非把他殺了不可呢?
    「馬邑之圍」是漢武帝對匈奴實施戰略反擊的第一戰,至關重要,而王恢作為計謀的提議者積極力支持者,卻在臨陣時怯戰脫逃,不得不說對漢武帝是個極大的諷刺,因此漢武帝殺王恢於公於私都是十分必要的。公元前200元,漢高祖劉邦率軍討伐韓王信叛亂,結果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七天七夜,最後在陳平的計謀下,向匈奴送予美女財寶才得脫困,這就是有名的「白登之圍」。過後劉邦認識到漢朝一時不敵匈奴,便採用了「和親」政策,暫緩與匈奴的關係,這一政策一直延續了七十餘年,直到漢武帝開始反擊匈奴為止。
  •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河西之戰,霍去病,匈奴人的噩夢
    公元前123年四月底,跨度達兩年的漢匈漠南之戰結束,經過高闕奇襲戰、兩齣定襄之戰,整個漠南之戰,戰役共計殲滅匈奴人3萬餘人,俘虜1萬餘人,不乏一些重量級的匈奴貴族,而漢軍亦損失騎兵2萬餘人。總體來說,漠南之戰,並沒有重創匈奴的有生力量,雙方還是勢均力敵。
  •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歷史上,劉邦七年建漢,李淵一年建唐,朱元璋十五年建明,抗戰八年敗日........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歷時42年之久,卻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匈奴呢?
  • 大漢王朝與匈奴的最後一戰,中原人終於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匈奴騎兵
    但漢武帝登基之初因為有母親,有外戚,他沒有直接接觸權利的核心。但我們知道有一種彈簧效用,一個人如果被壓的太死,那麼這個彈簧一旦放開就會馬上彈出去,更何況漢武帝處在皇帝這樣的高位上。他掌握實權後,不在向匈奴人進貢,不再和親,在他看來,父親和更早的長輩和匈奴和親,向匈奴進貢的做法是一種恥辱,這不僅是他不能忍受的,更是強大的漢帝國不能接受的。
  • 匈奴沒有建立城池?漢匈之戰後,匈奴古訓:千萬別在漢人面前建城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古代的遊牧民族有很多,其中最為人熟悉的就是匈奴,現如今看來,匈奴已經成為了古代遊牧民族的代名詞。由於是遊牧民族,所以古代匈奴是沒有固定生活城市的,這就給匈奴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問題。
  • 漢朝對匈奴首虜成千上萬,為何明蒙斬首僅三五百?三個原因是關鍵
    對將領誇大戰功心知肚明的曹操問為什麼,國淵表示:「夫徵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河間在封域之內,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內亂窩裡鬥,沒必要誇大戰功。對外作戰,則為了宣傳,可以注水。這正符合漢匈之戰的特點。漢武帝恐怕也未嘗不知這裡面的水分,但為了誇耀武功,也就聽之任之了。二是蒙古人有收攏同伴屍體的習慣。蒙古入侵時,一般三人一組,每人配備兩到五匹馬。
  • 漢武帝反擊匈奴的前哨站,"馬邑之謀」究竟是什麼誕生的
    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單于率十多萬大軍大舉入侵漢朝邊界,結果收穫頗豐。他們不僅攻佔了朝那、蕭關,還搶奪了大量百姓和牲畜,長驅直入到甘泉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是漢文帝對待邊疆問題的底線。眼見匈奴嚴重觸紅線之舉,他震怒之下,便要親自率軍去反擊,結果誰都勸不住,最後還是竇太后親自出面才阻止了漢文帝的憤青之旅。
  • 漢武帝苦戰44年,與匈奴未分勝負;漢宣帝為何一戰就把匈奴打垮?
    周圍丁零、烏桓、烏孫等國聞風而動,匈奴漸漸難以支撐。 公元前60年,漢神爵二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奪權失敗,率部眾數萬人歸降漢廷,匈奴罷西域管理機構僮僕都尉。 公元前51年,漢甘露三年,匈奴單于呼韓邪親往漢廷朝拜,以示臣服於漢廷的誠意。
  • 大漢帝國完勝匈奴第一人!
    馬邑之謀失敗後,漢武帝劉徹換丞相、扶植中朝官、打擊劉嫖陳阿嬌勢力,充分加強了中央集權,漢帝國從此對匈戰略徹底轉向。公元前129年,馬邑之謀四年後,匈奴入侵上谷郡。漢武帝準備再試一次,試一試解放思想之後的漢軍究竟能不能打過匈奴。能不能打得過且不說,未來十餘年將讓匈奴無比頭疼的漢大將軍衛青,這一次正式登場了。
  • 漢匈決戰——漠北之戰
    自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馬邑之戰以來,漢武帝連續對匈奴發動了三次戰略反擊:元朔二年河南、漠南之戰;元狩二年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元朔二年河南、漠南之戰,漢朝北部邊防線推至黃河沿岸,漢武帝在黃河南部修建五原,朔方二郡,並遷移十萬內地居民至此地。
  • 他被封為大將軍,曾七戰七捷,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
    在賢臣名將中,我最崇拜的人當屬衛青,他戰功赫赫,擊退匈奴,守護中原和平,曾七戰七捷,大大的打擊了匈奴囂張的氣焰,拉開了漢匈戰爭勝利的帷幕,被稱為「帝國雙壁之一」。衛青,字仲卿,西漢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將領,常年在外率兵攻打匈奴,為西漢王朝鎮守國門保護中原百姓的安危。
  • 衛青一生戰功赫赫,深受漢武帝信任,為什麼衛家卻被滿門誅滅?
    因而,衛青死後,漢武帝劉徹悲痛至極,甚至親自給衛青挑選墓地,這份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可是,衛青的下場也是悲慘的,一轉眼,衛家被滿門誅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什麼會向功臣之後下手? 衛青的母親是衛媼,衛青是衛媼與縣吏鄭季的私生子。因此,衛青從小就被別人看不起,當做奴隸呼來喝去。後來,衛青當了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的奴騎。
  • 投降匈奴卻被殺的李廣利,臨死前詛咒匈奴,嚇得匈奴為其立祠祭祀
    在漢武帝時期,西漢與匈奴展開了激烈的戰爭。在漢匈戰爭當中不光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足以彪炳史冊的名將,還包括李廣利這種勉強算是名將的人物。不過李廣利在與匈奴的戰爭中的表現並不算特別好,最後還投降匈奴,但也沒有免於被殺死的命運。
  • 孤軍打到對方團滅,改變漢匈戰爭態勢
    眾所周知,自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之後,大漢王朝便採取和親政策來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可以說在此後的百年時間內,北方的匈奴勢力一直都大漢皇室繞不過去的心病!後來隨著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漢朝實力才得到長足的發展,政務經濟穩步向前,對外戰爭上中華民族也第一次彰顯出自己的實力。
  • 匈奴女人是美還是醜?與匈奴和親,漢朝皇帝為何不願娶匈奴老婆?
    漢匈之間的和親漢朝的和親分為了兩個階段,和親的公主共有10人。第一個階段: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40年。在這個時期,漢朝一共派出了10名公主和親。冒頓單于三次:分別是在漢高祖劉邦時期、漢惠帝時期和漢文帝早期。老上單于兩次:都是在漢文帝時期。軍臣單于五次:分別是在漢文帝晚期和漢景帝時期和漢武帝早期。
  • 六路大軍,21萬兵力,漢擊匈奴戰略縱深之戰評述
    漢昭帝即位後的前五年,即從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至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期間,漢匈雙方基本上沒有發生戰爭。這是由於西漢要體養生息,恢復漢之國力;而匈奴也已疲憊不堪,且內部不和,無力發動戰爭所致。到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秋,匈奴開始派兵進襲漢邊境,匈奴騎兵進攻代郡,擒殺了代郡都尉。
  • 漢武帝的殘酷一面:對匈奴狠對子民也狠,一項酷制唐太宗也不敢學
    至於這句話為什麼會安排在漢武帝身上,可能還要追溯到漢武帝北擊匈奴的功績。昭君出塞雖然是美談,但跟匈奴和親在歷史上卻是屈辱性的舉措。而漢武帝是第一個不跟匈奴和親的帝王,提出要讓北方遊牧民族臣服於中原王朝。僅憑這一願景,就足以將之推上千古帝王的位置。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平桓桓,上將之元,薄伐獫允,恢我朔邊,戎車七徵,衝輣閒閒,合圍單于,北登闐顏;票騎冠軍,猋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祁連。漢代騎兵此文上接,敘述了漢匈爭奪西域之前的漢匈歷次徵戰。此文獻給在前線浴血奮戰的祖先們,以及為了各自族群而戰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