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經過漢景兩帝的忍辱負重和苦心經營後終於有了和匈奴正面一戰的實力,於是漢武帝決定將身邊這個隨時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清除掉。不可置否,在漢武帝一生對匈奴的作戰是輸多贏少的,就算是這樣也把匈奴打得活不下去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漢武帝主動發動了戰爭,把戰火燒到了匈奴境內。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漢武帝是一個戰略眼光獨到的軍事家,對匈奴的每一次戰爭無論勝負,他都會再次主動出擊,直到匈奴無力在南下侵擾大漢。漢匈戰爭中,漢武帝的戰略和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是一個字「拖」。那我們接下來就看看漢武帝是怎麼把匈奴「拖」死的。
人口
麻花之所以把出生率放在第一位,就是因為古代戰爭中人口是決定勝負最重要的因素。中國經歷了秦末楚漢戰爭以及漢初的對匈奴作戰,漢朝人口出現了嚴重危機,雖說還不至於影響到正常的生產,但已經很難再繼續和匈奴作戰了。
所以從漢高祖就開始了忍辱負重的和親、納貢時期。經過漢景兩帝的不懈努力,漢朝人口得到了極大的補充,而且人口增加也維持在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程度,就算和匈奴發生戰爭也不會導致人口出現負增長的情況。
反觀匈奴,由於社會形態落後以及生產方式不同,導致對人口這個數據不是很重視,畢竟每年可以供牛羊吃的草就那麼多,牛羊數量也就只能有這麼多,人多了反而會加重匈奴的負擔。和平時期還好,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能持平,但如果遇到戰爭,那死亡率超過出生率將成為必然,可不就是人越打越少,戰爭越多,打得越兇,匈奴人口減少的就越厲害,最後沒啥人了,這仗還怎麼打?
而且生孩子這件事就算是到了醫學發達的今天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更別說古代了。由此可見母親的偉大,在這裡先致敬全世界最偉大的母親們。
農耕文明經濟相對穩定
除了人口以外,打仗最重要的肯定就是錢了,「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句話就算到了今天也是真理。這裡要先說說漢朝和匈奴的兵役制度,根據《漢書》的記載,漢朝的兵役制度可以說是全民皆兵(男性),大致就是漢朝的男性只要年滿20周歲就自動成為軍人,只是平日裡還是該種地種地,該做買賣做買賣,有一個月的時間要進行軍事訓練,防備隨時可能發生的戰爭,可以理解為全民預備役。匈奴同樣是全民皆兵,只不過他們沒有系統的軍事訓練,平日裡就管理牛羊,生活就是他們最好的訓練。
好了,在知道漢朝和匈奴都是全民皆兵的情況下,我們接下來就可以看農耕經濟的優越性了。
既然大家都全民皆兵,那麼打仗的時候就沒那麼多人可以去管牛羊和農作物了,這看似公平,但卻完全不一樣,要知道在遊牧民族一家人一年需要百十頭牛羊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所以平日裡不打仗的時候是有足夠人手管理牛羊的,可一旦打仗,這些牛羊可就沒人管了,不帶著它們尋找新的水草,那麼結果就是要麼餓死,要麼瘦弱。這裡可能有朋友會說人家匈奴打仗都是帶著牛羊一起上陣的。這個沒有問題,但要知道牛羊數量是相當龐大的,一個地方的水草很快就吃完了,但戰爭可能都還沒打起來,又不能和漢朝說我們換個地方打。
而農耕經濟相對就要穩定許多,農作物就長在哪,不會跑,平日裡也不需要太多的人手就可以管理好,就算打仗了,鄉裡鄉親的女性相互幫襯著問題也不大,而且產量也是沒得說,有的作物完全可以做到一年兩熟到三熟,尤其是南方一些土地肥沃、氣候條件優越的地區。
帶著這樣的優勢,漢朝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並不懼怕和匈奴開戰,雖然戰爭對雙方經濟都有影響,但對誰的影響更大一目了然。那匈奴可不就越打越弱,打到最後雖然贏得多但卻活不下去了。
極端氣候
北方氣候寒冷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正常的寒冷匈奴人也習慣了,每年深秋南下打打秋風,這個冬天也還能熬過去。但架不住突如其來的極端氣候,比如百年難得一見的嚴冬。很不巧在漢匈戰爭期間就有這麼幾次,導致匈奴的人和牛羊死傷慘重,讓本就深陷戰爭泥潭的匈奴更加雪上加霜了。
回到寒冷這個話題上,在漢武帝主動出擊匈奴前,都是匈奴主動南下挑起戰爭,匈奴的目的無非就是撈點好處過冬。雖然同樣是戰爭,但因為並不在匈奴控制地區,而且時間不長,不僅不會對本身造成什麼影響,還可以讓冬天過得舒服一點,所以匈奴每年都樂此不疲地重複這項工作。
但到了雙方全面爆發戰爭後,匈奴沒法南下打秋風了,冬天成了匈奴人的夢魘,沒吃的,人就要挨凍挨餓,最後不死也沒啥戰鬥力了。反觀漢朝,到了嚴冬我就不和你玩了,自個兒挨凍、挨餓去,來年天氣回暖匈奴終於可以喘口氣了,結果漢朝大軍又來了,牛羊也沒法管理了,接著打仗吧。
久而久之,匈奴就陷入了死循環,平日裡要忙著打仗,牛羊沒法管,冬天雖然不用打仗了,但人都難以堅持過嚴冬,更別說管理牛羊了,再說冬天也沒有水草可以給匈奴人放牧。雖然憑藉著強悍的戰鬥力,在和漢朝的作戰中經常獲勝,但這和匈奴南下打秋風不同,就算贏了也撈不到什麼好處,反而越來越弱,最後直接活不下了。
漢匈戰爭中漢朝之所以輸多贏少
這並不是說漢朝的戰士就真的不如匈奴,而是因為這場戰爭是漢朝主動出擊,是在匈奴控制地區進行的,不管是從衛青還是霍去病亦或是李廣利都是深入匈奴腹地與匈奴作戰的,這導致漢軍戰線過長,補給就成了大問題,就說李陵戰敗被俘吧,雖然說有李陵年輕氣盛孤軍深入被匈奴主力包圍的原因,但當時李陵並沒有處於下風,根本原因還是在補給上。
而且在匈奴的主場作戰,可以說天時、地利都在匈奴一邊,無論是對戰場地形還是氣候,匈奴都要比漢軍要熟悉得多,就算漢家男兒佔據著保家衛國的人和,再經歷長途跋涉後想要戰勝匈奴也是很難的。畢竟人家以逸待勞。
結語
漢武帝看似在戰爭中經常失敗,但漢武帝下的是一盤大棋,根本不在意一時的得失。他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拖垮匈奴,憑藉著漢朝在社會形態、生產方式、人口等方面的優勢打垮匈奴。雖然這場戰爭對漢朝來說也同樣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但卻不得不打,因為漢匈戰爭可以說是漢朝的立國之戰,衛青、霍去病等人通過幾代人的負重前行換來了漢朝後世百姓的數百年和平。所以從最終的結果來看,漢武帝並不算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