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反擊匈奴的前哨站,"馬邑之謀」究竟是什麼誕生的

2021-01-08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漢朝自立國以來,最大的敵人便是北方的匈奴。初期,大漢還處於窮困潦倒、百廢待新的階段。面對匈奴不斷來「打穀草」,漢高祖劉邦最開始採取的是以蠻制蠻的策略,想以武力解決邊疆問題。但是,在經過「白登之圍」後,漢高祖意識到敵強我弱,不宜力拼,於是馬上改變戰略,採取了懷柔之術,通過送公主和親和財物利誘,滿足了匈奴的欲壑,實現了和平共處的安寧。

呂后在執政期間,冒頓單于遞上了一封帶有汙辱性的求愛信:「太后守寡,孤王喪偶,兩相孤獨,何不兩相和好,互通有無。」大致意思是說:我是一個孤獨的君王,生長在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很想到中原一遊。現如今呂后你新寡,而我又是單身,我們都屬於同病相憐的人,鬱鬱寡歡,心中的苦楚和煩悶無處發洩,我真心希望能和你手牽手,肩並肩,心連心,從此朝朝暮暮長相廝守,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面對這樣極具侮辱性的「求愛信」,樊噲提議出兵掃蕩匈奴,但呂后最終還是聽從了季布的意見,選擇了忍氣吞聲,再送公主並配以金銀珠寶等陪嫁品,以定冒頓之心。

呂后延續了漢高祖的做法,暫時解決了匈奴這個難題。然而,這種表面和平的局面始終是包不住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勢。到漢文帝時,漢朝和匈奴貌合神離的面紗被撕破,表面上的和平終於被徹底打破了。

當時,漢文帝還是按照漢高祖定下來的規矩,派公主和匈奴的單于和親。漢文帝前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頓單于病死,兒子稽粥繼位,號稱老上單于。文帝獲悉後,馬上將宗室的公主許配給稽粥。一場看似歡喜的和親,卻被一個叫中行說的小人物給攪黃了。

漢文帝當時選宦官中行說作為公主的隨從,然而,中行說並不願意當這個費力不討好的護花使者,並且明確地向漢文帝表達了這個意思。但是,漢文帝認為他的理由不充分,非要讓他去完成這次任務。皇命不可違,中行說在牢騷中上路了:「你們非要逼我去,一定會後悔的。」

果然,很快漢文帝就後悔了。中行說到了匈奴,馬上就當了匈奴的走狗,他極盡挑撥之能事,不斷破壞雙方的關係,不斷挑起雙方的紛爭,大張旗鼓地進行「反漢」。

他首先從思想上教化匈奴人,不要迷戀漢朝送來的綾羅綢緞,這些都是身外物,是消磨人意志,侵蝕人思想的東西,要他們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徹底破除過於依賴漢朝的心理。二是從行動上教化匈奴人要讀書識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並且教會了他們用文字來記錄人口、牲畜情況,繪製地圖用以行軍作戰等。總之,在中行說的鼓搗下,匈奴人很快就變得不安分起來了。

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單于率十多萬大軍大舉入侵漢朝邊界,結果收穫頗豐。他們不僅攻佔了朝那、蕭關,還搶奪了大量百姓和牲畜,長驅直入到甘泉宮。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是漢文帝對待邊疆問題的底線。眼見匈奴嚴重觸紅線之舉,他震怒之下,便要親自率軍去反擊,結果誰都勸不住,最後還是竇太后親自出面才阻止了漢文帝的憤青之旅。

此後,嘗到了甜頭的匈奴人變得肆無忌憚起來,經常出入漢朝邊境「打穀草」,其中雲中郡和遼東郡成了重災區,甚至出現了白骨露於野的慘景。

一個小小的宦官,挑起了兩國長達四十餘年烽煙不斷的徵戰,這是漢文帝不會料到的,也是漢人無法理解的,更是後人引以為嘆的事。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到漢景帝時,匈奴依然我行我素,特別是七國叛亂時,匈奴磨刀霍霍,準備對漢朝來一次驚天大逆襲。結果他們的刀還沒磨快,叛亂就被平息了,使得他們精心打造的計劃胎死腹中。

隨後,聰明的漢景帝依然採取和親政策,極其大方地將公主和錢財往匈奴那裡送,雖然匈奴人還是沒死心,但從此「時小入盜邊,無大寇」。

到漢武帝時,匈奴如幽靈般如影相隨,避不開、躲不了、逃不掉。這時候,漢武帝對匈奴面臨是戰還是和的抉擇。最終,他選擇了戰,且堅定地血戰到底,一雪國恥。這也是漢武帝在繼思想革命之後,做出的第二個大舉措。

如果說漢武帝的思想革命是為了治國、理國的需要,那麼,他堅定地平定匈奴就是護國強國的需要。他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摒棄漢高祖一直流傳下來的和親政策,另闢蹊徑地動用武力。

的確,漢朝經過五代人的共同努力,通過休養生息政策,這時的漢朝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國力已是一躍千裡,糧多、錢多、馬多、武器多、軍隊多。

糧多解決了吃的問題,錢多解決了穿的問題,馬多解決了行的問題,武器多和軍隊多解決了打仗的問題。總而言之,這五個多合起來就能解決戰的問題。

就在漢武帝磨刀霍霍,準備戰的時候,匈奴人似乎聞到了不祥的氣息,主動投來了「和」的橄欖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的單于派使者到長安求見漢武帝,請求和親。

為此,漢武帝馬上召開了一次朝議,討論接不接受和親的問題。他這樣做的目的有二:一方面主動徵求大臣們的意見,落得個廣開言路的好名聲;二來測一測大臣們對邊疆問題的期望值,為自己的武力平定匈奴做鋪墊。

朝議開始後,一改上次漢武帝為竇嬰和田蚡舉行辯論會時的沉悶,現場氣氛非常火熱,「主和派」和「主戰派」討論得熱火朝天。

首先,主戰派的代表人物大行(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部長)王恢發言。王恢之所以能成為主戰派的代表人物,是因為他長年在基層工作,而且還經常與匈奴打交道,主張以武力解決匈奴問題是其深思熟慮之後的舉措。

隨後,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御史大夫韓安國進行了陳述,他強調與其摸著石頭過河,冒險和匈奴人進行刀鋒上的較量,不如放下屠刀,立地求和。

一邊主戰,一邊主和,相對相立,相映成趣。一邊戰鼓隆隆,鐵骨錚錚,意氣風發,似乎在談笑間,在彈指一揮間,匈奴便灰飛煙滅了。一邊和風徐徐,言辭灼灼,燈火闌珊,似乎在花好月圓間,在舉杯邀明月間,大漢王朝便能和匈奴永遠和平共處下去。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讓裁判長漢武帝很為難啊。為此,他決定充分發揚民主,請與會的大臣們進行一次「公投」。結果很快就出來了,支持王恢的居少,支持韓安國的居多。

看到這個結果,漢武帝很無奈,他的原意是主張動武的,但此時的「臣意調查」結果已經出來了,大多數大臣還是保守派,還是願意繼續走和親的老路線。

既然如此,那就再忍忍吧,再等等吧,忍到條件成熟時再說,等到東風來時再談。漢武帝權衡利弊和輕重後,宣布同意韓安國的意見,繼續和親。

主和派和主戰派的第一次交鋒最終以主和派的勝利告終,但主戰派卻如革命的種子,雖然還是「星星之火」,但成「燎原之勢」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隱忍與負重是一把雙刃劍,當忍無可忍,無法承重之時,也就是物極必反之時。果不其然,漢武帝和匈奴的和親只走過了短短三年的「蜜月期」,便進入了「更年期」。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第二次召開朝會,商議匈奴問題。

這次漢武帝一改往昔先聽大臣發言,再做決定的傳統做法,會議一開始,他就主動提出自己的主張:「朕飾子女以配單于,金幣文繡賂之甚厚,單于待命慢,侵盜亡已。邊境被害,朕甚憫之。今欲舉兵攻之,何如?」

漢武帝的話裡表達了三層意思:我對待匈奴,又是嫁送公主又是贈送禮物,可謂仁至義盡,而匈奴呢?他們又是侵我土地,又是擄我臣民,可謂無禮至極、傲慢至極、可惡至極。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啊,所以我決定對匈奴用兵。

這一次漢武帝改變思路,創新思維,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地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有了漢武帝的金玉良言,主戰派代表人物王恢勇氣大漲、信心大增,又是第一個站出來舉雙手加雙腳表示強烈支持。但是,主和派的韓安國也不甘落後,同樣站出來舉雙手加雙腳表示強烈反對。這一次主戰派王恢和主和派韓安國又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口水戰,這一次兩人通過講故事,以事喻人;講實際,以理服人;講策略,以誘伏人。

王恢充分發揮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闡述了自己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歸納起來就是十六個字:以飽待飢,以利誘之,以逸待勞,以伏擊之。

這就是歷史上的馬邑之謀。

王恢的話有理有序有節,有因有果有方案,漢武帝聽了大為高興。他沒有讓辯論再繼續下去,而是以「裁判長」的身份宣布同意王恢的意見,同意對匈奴開戰。

就這樣,馬上演了聞名天下的「馬邑之謀」。

就這樣,漢朝和匈奴之間靠和親政策維持了多年的「偽親密關係」徹底破裂,表面的和平被撕碎,一場長達四十四年之久的攻防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相關焦點

  • 漢武帝針首次針對匈奴的大手筆—「馬邑之謀」,30萬人圍了個寂寞
    引言公元前133年,登基為帝已有7年之久的漢武帝經過充分準備,決定發動步兵、騎兵、弓箭手和戰車共三十餘萬漢軍,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以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以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以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以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前往馬邑伏擊匈奴。
  • 王恢作為「馬邑之圍」的將領,為什麼漢武帝非把他殺了不可呢?
    「馬邑之圍」是漢武帝對匈奴實施戰略反擊的第一戰,至關重要,而王恢作為計謀的提議者積極力支持者,卻在臨陣時怯戰脫逃,不得不說對漢武帝是個極大的諷刺,因此漢武帝殺王恢於公於私都是十分必要的。公元前200元,漢高祖劉邦率軍討伐韓王信叛亂,結果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七天七夜,最後在陳平的計謀下,向匈奴送予美女財寶才得脫困,這就是有名的「白登之圍」。過後劉邦認識到漢朝一時不敵匈奴,便採用了「和親」政策,暫緩與匈奴的關係,這一政策一直延續了七十餘年,直到漢武帝開始反擊匈奴為止。
  • 劉邦為什麼打不過匈奴?漢武帝又是因何才能打敗匈奴的呢?
    因為穎川在洛陽附近,讓劉邦睡不踏實,而晉陽正好是阻擋匈奴的屏障。晉陽與匈奴邊境尚有距離,韓王信覺得自己的才能施展不開,於是奏請劉邦將都城遷往馬邑。沒想到,韓王信到達馬邑不久,匈奴冒頓單于便率軍來攻。如此一來,便決定了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不可能是「淺嘗輒止」,而是以奔流入海之勢將對方降服,否則漢朝還會遭受更大的報復性侵擾。
  • 大漢帝國完勝匈奴第一人!
    馬邑之謀失敗後,漢武帝劉徹換丞相、扶植中朝官、打擊劉嫖陳阿嬌勢力,充分加強了中央集權,漢帝國從此對匈戰略徹底轉向。公元前129年,馬邑之謀四年後,匈奴入侵上谷郡。漢武帝準備再試一次,試一試解放思想之後的漢軍究竟能不能打過匈奴。能不能打得過且不說,未來十餘年將讓匈奴無比頭疼的漢大將軍衛青,這一次正式登場了。
  • 《軍事課千問》什麼是「求之於勢」「擇人任勢」的中心思維原則?
    漢朝初期,經濟凋敝,當時北方強大的匈奴時常侵犯漢朝邊郡,漢朝無力平定匈奴,於是採取了和親政策。經過漢文帝和漢景帝60年的經營,史稱「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期,出現了「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的繁榮局面。於是漢武帝變以往對匈奴被動防禦的策略為積極反擊的策略。
  •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宣稱「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將匈奴定為漢朝的「九世之讎」,堅決北伐匈奴,這一年的馬邑之圍掀開了漢武帝對匈戰爭序幕。
  • 漢武帝苦戰44年,與匈奴未分勝負;漢宣帝為何一戰就把匈奴打垮?
    匈奴究竟有多少人,有多少軍隊,匈奴軍隊作戰方式如何,匈奴地理如何,統統這些,在漢武帝的資料庫裡幾乎查不到。 到了漢武帝晚年,人民生活困苦,國家財政崩潰。政府必須依靠鹽鐵專營的利潤、強制向大商人徵發過量的稅賦,來勉強度日。 漢武帝生命的最後20年裡,匈奴仍然不斷的騷擾挑戰漢帝國的邊境郡縣,而派出去反擊的漢軍卻一次次遭受全軍覆沒的打擊,漢匈雙方不停的派遣使者,卻又一次次扣押或殺死對方派來的使者。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匈奴劫掠後的邊塞到了文景時期,行黃老之政「無為而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國力逐漸充實,對匈奴雖仍然繼續和 親,但也積極防守,並準備反擊。公元前177年5月,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為寇,「捕殺 吏卒,驅侵上郡」 。文帝就向匈奴提出抗議,並派丞相灌嬰率車騎八萬,把右賢王驅逐出塞外。
  • 李廣難封侯,究竟是自身原因還是衛青的排擠和漢武帝刻意刁難
    李廣在生平最後一戰徵伐匈奴時,不滿大將軍衛青臨戰換將,最後因領兵迷路不甘受辱而自刎而亡,這為他多舛的人生更添悲壯。李廣一生70餘戰,被譽為飛將軍,為何在對擁有軍功不吝賞賜的漢武帝時期始終難得一侯,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李廣到底有多勇?稱其為漢朝第一勇將也不為過李廣是秦時名將李信的後代,真正的將門世家。自幼便習得一身好武藝,特別是祖傳箭術無人能比。
  • 漢武帝為何窮兵黷武,試圖剿滅匈奴?其中原因,也是無可奈何
    漢武帝是歷史上一位非常出名的皇帝,雖然我們無法將歷代皇帝進行排名,但是漢武帝的位置在人們心中都是很高的。在他的治理下,漢朝呈現出的盛世之景是有目共睹的。那段歷史之下,漢朝在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到達了巔峰,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軍事,都可以稱得上是空前絕後。
  • 雄韜武略漢武帝,晚年頒布 「輪臺罪己詔」,究竟有什麼歷史意義
    在政治上,漢武帝為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推行「推恩令」;經濟上,他統一貨幣權和鹽鐵經營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思想文化上,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將儒家學說確立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軍事上,他派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同時開發南疆,開拓疆土。這一系列的措施都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 西漢名將衛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能夠得到漢武帝重用?
    大長公主執囚青,欲殺之。其友騎郎公孫敖與壯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漢武帝知道了以後,並沒有追究陳皇后的責任,陳皇后有一個龐大的後臺,武帝只能通過升任衛青為建章宮監(負責管理建章宮)來警告陳皇后,衛青是他的人不能動。
  • 漢宣帝為何能徹底打敗匈奴?誰的功勞不容忽視
    這一戰堪稱經典,有許多的必然因素,這裡不作分析,但匈奴元氣大傷是不爭的事實,致使其養精蓄銳十餘年才緩過勁來。就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匈奴也沒有閒著,他們在一位叫作「頭曼」攣鞮氏的帶領下建立起了第一個奴隸政權,並且趁秦國無瑕北顧之際侵入河套平原一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便開始積蓄力量,並於前215年正式反擊匈奴。
  • 漢代「封狼居胥」戰爭徹底消滅了匈奴的有生力量
    「是時漢初定中國,徙韓王信於代,都馬邑。匈奴大攻圍馬邑,韓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此後發生了平城之圍,漢高祖受困平城白登山。
  • 東浚稽山下,李陵五千步卒橫挑數萬胡騎,匈奴被迫賭上尊嚴與國運
    自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戰起,漢帝國對匈奴的反擊戰已經進行了整整三十四年。這期間,漢帝國軍隊對匈奴人已經發動過無數次各種各樣的攻擊作戰。但像這樣只派出五千步兵深入草原卻是第一次。本來,李陵一開始的作戰任務是為貳師將軍李廣利的三萬騎兵提供後勤輜重保障。但這位年輕的指揮官卻決心不依託騎兵,以漢家兒男的傳統作戰方式來挑戰匈奴帝國。
  • 最後的漢匈之戰,漢武帝失敗了,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呢?
    大漢經過漢景兩帝的忍辱負重和苦心經營後終於有了和匈奴正面一戰的實力,於是漢武帝決定將身邊這個隨時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清除掉。不可置否,在漢武帝一生對匈奴的作戰是輸多贏少的,就算是這樣也把匈奴打得活不下去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漢武帝主動發動了戰爭,把戰火燒到了匈奴境內。
  • 漢武帝時期,匈奴女子為何在春天總要大量流產?實情讓人毛骨悚然
    漢朝在歷史上不容小覷,他甚至比大唐和大宋時期都要強大,不過,如此強大的漢朝,在建立之初也常有匈奴冒犯,直到漢武帝時期,匈奴才被擊潰,在這個時期,匈奴內部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不管是匈奴女子
  • 漢武帝的殘酷一面:對匈奴狠對子民也狠,一項酷制唐太宗也不敢學
    這句話說出來時,漢武帝已經死了四十年左右。實際是漢元帝時的大將陳湯所說。陳湯在擊退北部匈奴郅支單于後,上書給漢元帝,原話為:「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意思是將敵人的頭顱掛在蠻夷之地,讓匈奴人感到恐懼。
  • 匈奴王子金日磾,被俘後淪為養馬人,怎樣成為漢武帝的託孤大臣?
    從戰國時代到秦、漢、三國時代,匈奴都是我國北方的巨大威脅,提起匈奴我們會想起李牧大破匈奴,蒙恬北定陰山,劉邦白登之圍,衛青千裡奔襲,霍去病封狼居胥,以及昭君出塞這些流傳千古的歷史事件,但漢武帝時代,有一位匈奴王子,被俘虜後淪為養馬的奴隸,後來卻受漢武帝賞識成為重臣,臨死前還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他,死後更是陪葬在漢武帝的茂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