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韜武略漢武帝,晚年頒布 「輪臺罪己詔」,究竟有什麼歷史意義

2020-12-05 新疆人文風物

「輪臺罪己詔」,其實原為《輪臺詔》,又稱「輪臺詔令」,是漢武帝劉徹在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所下的詔書。漢武帝在其中否決了桑弘羊等大臣在西域輪臺(今新疆輪臺縣一帶)地區屯田的提案,並對派大將李廣利出兵匈奴戰敗投降的事情表示悔恨等。

不管史學界怎麼評價《輪臺詔》,但歷史已經過去兩千一百零九年了,我認為在中國歷史上,作為最著名的皇帝之一的漢武帝,東徵西討,南滅諸夷,將漢朝的疆域擴大了近一倍,不僅讓華夏民族的威名從此遠揚,更讓漢朝達到了空前盛世。

今天,我們且不說歷代學者對他的爭議,單從漢武帝晚年頒布的《輪臺詔》中分析,他所表達的悔恨之意,我們後世應如何對待所犯的錯誤,並從中吸取了哪些教訓和啟示?最終又怎樣面對未來和希望?我想這應該是重中之重的問題。

01「罪己詔」的起源,漢武帝的功與過

古代的「真龍天子」往往是一言九鼎,說一不二,並且「皇帝是神聖的,不可能會犯錯誤,更不可能會有罪」。然而,在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體制裡,就有一些皇帝主動承認自己有錯,甚至坦白自己有罪。

在古代的典籍裡,能夠找到的「罪己詔」模本,是《尚書》中的《湯誥》和《秦誓》。文字比較詳細並且能夠作為模本的,是《呂氏春秋》裡出現的這句後代「罪己詔」常用的格式語言:「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講的是商湯罪己的故事。所以,「罪己詔」的起源,古人認為是從「禹、湯罪己」開始的。

如今,我們評價一位歷史人物,必須要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要一分為二地進行評價。漢武帝在位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及軍事等方面實現了大一統,將西漢王朝推到了最為鼎盛時期,縱觀歷史,也沒哪幾個朝代的皇帝能與漢武帝媲美。

在政治上,漢武帝為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推行「推恩令」;經濟上,他統一貨幣權和鹽鐵經營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思想文化上,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將儒家學說確立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軍事上,他派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同時開發南疆,開拓疆土。這一系列的措施都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這位能幹的皇帝都是有勇有謀、出類拔萃。現在回頭看看秦漢史,如果沒有這麼一位漢武帝,恐怕好多歷史事件就要重新改寫。

在對外方面,漢武帝的得意之作,就是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西域各民族和中原漢族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也促使了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推動了中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真正為中國大統一奠定了基礎。

但在漢武帝統治的後期,連年徵戰,使得國庫空虛,經濟衰退,不得民心;到了晚年,為追求長生不老,信奉「讖緯」之學,迷信方士之言;聽信讒言。雖在統治後期犯了一些過錯,但不可否認的是,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總體而言是功大於過。由於其皇帝的身份,只要其有所涉及,都會產生比普通人大得多的功過影響。

02、頒發「罪己詔」,漢武帝深刻反省和承認錯誤

面對自己造成的危局,晚年的漢武帝內心深刻反省,於是頒發《輪臺詔》,以檢討承認自己的過失,並且停止徵伐,實行休養生息的寬民政策。看在礙於情面的份上,如果讓一般的人承認錯誤,那就是非常困難的事,何況人家是皇帝呢。

漢武帝在那道著名的《輪臺詔》裡說:「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臺。輪臺西於車師千餘裡,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畜食迎漢軍,又自發兵,凡數萬人,王各自將,共圍車師,降其王。諸國兵便罷,力不能復至道上食漢軍。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者盡食畜產,羸者道死數千人。朕發酒泉驢、橐駝負食,出玉門迎軍。吏卒起張掖,不甚遠,然尚廝留其眾。曩者,朕之不明,以軍候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匄若馬。』又漢使者久留不還,故興遣貳師將軍,欲以為使者威重也。」

從漢武帝的話裡,他承認國難起於兵事,國亡在於好戰。同時也總結了戰爭帶給軍民的災難,西徵匈奴的七萬漢軍幾乎傷亡殆盡,這讓他心痛不已,深刻反省了「朕之不明」的錯誤。作為一代帝王,能說出如此的懺悔之意,可謂的確不易,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因此,人不怕犯錯,就怕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反而一錯再錯,不知悔改。

漢武帝又說:「古者卿大夫與謀,參以蓍龜,不吉不行。乃者以縛馬書遍視丞相、御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為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皆以『虜自縛其馬,不祥甚哉』,或以為『欲以見強,夫不足者視人有餘』。《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公軍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龜蓍,皆以為吉,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故朕親發貳師下鬴山,詔之必毋深入……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晚年時期,漢武帝更是好大喜功,連年徵戰,耗得國庫空虛,信神仙方術屢屢受騙,封禪求仙揮霍無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專制,也不利於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外儒內法,權力欲望極強,迷信自我意志,聽信讒言、妄用奸佞,使可憐的衛皇后和皇太子死在奸臣小人之手,成為千古冤案。

不斷開疆拓土,徵伐匈奴致使稅賦徭役繁重,導致農民大量破產流亡。這些恐怕都是他的過失,在《罪己詔》裡有些語言躲閃,也是無奈之舉。畢竟人家是九五至尊的皇帝,有這麼一個誠懇的態度就相當不錯了。儘管他很後悔,但也只能用一張《輪臺詔》來表達自己的過錯,希望後人能引以為戒,千萬別重蹈覆轍。

03、只有敢於正視錯誤,才能振興民族和國家

通過漢武帝的《輪臺詔》,我們可以結合自己和當今社會,對照和反省自己所走過的路,究竟犯了哪些錯誤,導致我們做事做人很失敗或者一事無成?如果一個人或一個國家,不能像漢武帝一樣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那麼就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更會讓自己的國家遭受世界的譴責和唾罵。

1970年12月7日,原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向在二戰中因德國的侵略失去生命的人懺悔,這個舉動曾震驚了世界。德國在二戰中的所作所為,戰敗後能正視自己的巨大錯誤,坦然地向受害國承認錯誤並給予賠償,直到現在都在彌補自己所犯下的戰爭罪行。

從勃蘭特下跪的那一瞬間,很多人都明白了德國為什麼能重新崛起,並贏得了全世界的原諒和認可。因為德國人不迴避歷史,坦然面對失敗,敢於承認自己所犯的不可饒恕的罪行,這種精神,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都能做到的。

說起德國,自然就想起了日本。同樣是戰敗國,日本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還百般抵賴及推脫罪行,不去賠償受害國的損失罷了,反而還不斷地竊取受害國的利益和領土,實在是不知廉恥的「賴瓜子」。與德國相比,日本的行徑所為,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就是不要臉皮的無賴之徒。

日本雖在戰後也實現了快速崛起,但在國際社會上很難獲得向德國那樣的大國地位,更不能獲得世界各國的認可和原諒。而在受害國的眼裡,日本就像一隻「癩皮狗」,在世界的舞臺上扮演著「小丑」的角色,令人恥笑與嘔吐,這就是日本可恥可悲的形象。

因此,我們要深刻地體會「知錯就改」和「知恥後勇」的含義,儘管這八個字看似簡單,但卻蘊含著最深的道理及寓意,這不僅適用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更適用於我們每一個的人生。所以,漢武帝的《輪臺詔》,他告誡是不僅僅是西漢和子孫,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並一直延續到萬世永存。

相關焦點

  • 賣官鬻爵、迷信巫蠱、逼子殺妻—漢武帝開疆拓土背後的「黑歷史」
    說出來都沒人相信:被著名歷史學家班固誇讚「有三代之風」的漢武帝,竟然要賣官鬻爵了。(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看下面,史記,原文加注釋,還有插圖,零基礎也能無障礙閱讀)既然無外戚勢力輔助,武帝只好給幼子劉弗陵找了幾個輔政大臣,其中有一個是冠軍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他獨掌大權後又把劉據流落民間的孫子推上帝位,是為漢宣帝,這個傳奇故事,咱們下一篇再說。
  • 衛青一生戰功赫赫,深受漢武帝信任,為什麼衛家卻被滿門誅滅?
    有開國武將「兵聖」韓信,勇冠三軍的冠軍侯霍去病,還有赫赫有名的「飛將軍」李廣,但是其中,最為人稱道最為傳奇的應該是大將軍衛青了。因而,衛青死後,漢武帝劉徹悲痛至極,甚至親自給衛青挑選墓地,這份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可是,衛青的下場也是悲慘的,一轉眼,衛家被滿門誅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什麼會向功臣之後下手? 衛青的母親是衛媼,衛青是衛媼與縣吏鄭季的私生子。因此,衛青從小就被別人看不起,當做奴隸呼來喝去。後來,衛青當了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的奴騎。
  • 解密千古一帝漢武帝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
    現在一些影視作品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才智卓越,功業蓋世的漢武帝形象,以致於在普通人眼中,漢武帝成為了古代帝王中的最高典範。然而,回溯歷史上對漢武帝的評價,則不免與今人存在較大差異。對外,漢武帝自元光二年(公元前 133 年)開始對匈奴作戰,經過三次大戰,匈奴遭受重創,分裂為五部,已非漢朝敵手。開拓西域、徵服朝鮮、勘定閩越、平服西南,都是漢武帝的功勞。從價值層面上說,完全可以稱他為「雄主」但另一方面,他又是殘暴的,漢武帝不僅在個人生活上驕奢淫縱,而且窮兵黷武,屢興大戰,特別是與匈奴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苦難。
  • 漢武帝晚年為什麼要殺鉤弋夫人?歷史真相很殘酷
    鉤弋婕妤從幸甘泉,有過見譴,以憂死,因葬雲陽。後上疾病,乃立鉤弋子為皇太子。相傳漢武帝晚年,想立鉤弋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弗陵為太子,但是擔心「太子年幼,母后亂國」,因此先殺了鉤弋夫人,然後才立劉弗陵為太子。
  • 漢武帝晚年後悔太子劉據之死,但為何沒有厚待太子的後人?
    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漢武帝雄才大略,一生在對匈奴政策上變被動防禦為主動出擊、逐匈奴於漠北,打通西域之路,由此有著名的絲綢之路。令人遺憾的是,漢武帝晚年喪子,成為漢武朝一大敗筆。
  • 劉弗陵可能並非漢武帝所生,多疑的漢武帝為何還非要立他為太子?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不少人都將他與秦始皇的攻擊相提並論。漢武帝的主要功績在於統一了中國文化,也就是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的這一做法直接影響了後世的歷史長河,一直到現在,我們都在接受孔子思想的洗禮。
  • 漢武帝和司馬遷的微妙關係,司馬遷對漢武帝的隱晦評價
    書寫歷史的重要性不只是在於記錄,還需要將歷史進行一番解讀和評斷,這樣才能被稱之為一家之言。面對不同的歷史人物時,評價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褒有貶也有容易和困難的。但是最為困難的並不是評論過去,而是討論當下。司馬遷本身所處的時代就是西漢,而記錄歷史的意義也討論過,是為了來探討現在。
  • 漢武帝晚年後悔太子之死,仍沒有善待太子後人,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但有趣的是,晚年時期的漢武帝已經意識到了當年太子所犯之事確有冤情,即使他後悔太子的死亡,卻也沒有選擇厚待太子的後人。實際上,雖然晚年時期的漢武帝表現出了對於太子劉據的愧疚,但是這並不表明,漢武帝就認為巫蠱之禍與太子無關。
  • 漢武帝年老多病疑被扎小人,江充借勢誣陷太子,長安城血流成河
    漢武帝的豐功偉績當然不僅僅就這麼幾件,他還是第一個用「罪己詔」(即《輪臺詔》)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為什麼要做自我批評呢,就是因為他在晚年,懷疑自己被扎小人了,大肆殺戮,讓長安城血流成河。漢武帝之所以對巫蠱疑心重重,那是有原因的。志怪小說《漢武故事》中有這麼一個典故。漢武帝的姑媽帶著她的女兒陳阿嬌來皇宮省親,劉徹正好在旁邊玩,這位姑媽開玩笑地問:「我把阿嬌姐姐嫁給你做妻子好嗎?」阿嬌表姐年齡雖然比劉徹大,但長得甜美嫵媚又楚楚動人。
  • 高考真題解析,皮幣究竟是什麼?原來漢武帝的皮幣政策大有作用!
    在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歷史部分中,第二個選擇題是這樣命題的。漢武帝時,朝廷製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萬錢一張。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我們先來分析本題的題幹,本題主要描述了漢武帝時皮幣的作用。本題要注意這幾個關鍵詞:漢武帝、必須、「40萬錢……20萬錢」。根據所學,只要一提到漢武帝,考生應該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恩令」、再來分析題幹中關於「皮幣」的知識。什麼是皮幣呢?
  • 漢朝第一大冤案「巫蠱之禍」,漢武帝為之憤,衛太子劉據為之殤
    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巫蠱之禍造成的影響可謂是空前絕後的,西漢極盛時期經歷過巫蠱之禍後,後續便進入了另一個歷史階段。由此,才能夠解釋漢武帝劉徹對於衛太子劉據一直以來展現出的複雜情感。將視角轉換到衛太子劉據身上,這層關係便更加難以維繫了。因為漢武帝劉徹始終處於主導地位,什麼時候談君臣、什麼時候談父子,完全是由他一個人說了算。對於劉據而言,這個皇儲太子之位是如坐針氈,畢竟他的父親的漢武帝劉徹,不僅是一位強勢的君王,也是一位強勢的父親。
  • 鑄造不得人心的白金三品,究竟有什麼意義?
    大夢想,為了籌集戰爭資金,漢武帝除了強行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外,還創新的發展出了「白鹿皮幣」和「白金三品」兩種斂財手段,那麼問題來了:這樣失敗的貨幣,究竟有什麼意義呢?文瀚樂拍為你細緻解讀。元狩四年,這一年衛青北擊匈奴,大勝而歸,全天下都為之歡呼雀躍,也正是在這一年,漢武帝以以「復禮」為名,發行白鹿皮幣,意思是郡王諸侯進貢時,要進獻玉璧,而且玉璧一定要放在白色鹿皮的上面,而白色鹿皮只有朝廷能提供,一張皮40萬錢。緊隨其後就發行了大面值的白金三品,可惜這種全新的貨幣發行不到五年,就不得不廢止了,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失敗的貨幣。
  • 秦始皇評價越來越高,那麼漢武帝呢?後世總結數個無與倫比
    撰文|趙立波 題記:漢武帝劉徹是我國古代一位非常傑出的重要歷史人物,在位長達五十四年,佔西漢統治時間的四分之一。「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成為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
  • 千古一帝的他晚年為何越來越迷信,帶領西漢走上了一條旁門左道
    這對於西漢社會,有一個基礎的影響。而且提出「獨尊儒術」的董仲舒,他對陰陽家的學說也有所吸納。比如,他本人的「天人感應」思想,本身就具有神學化,儒學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向神神叨叨變化。 另外十分重要的一點是,統治階級欲望的極大膨脹。這和漢武帝的性格特點有很大關係,也就是說某種意義上,是漢武帝帶領西漢在神神叨叨的旁門左道上越走越遠。
  • 如何客觀評價和看待漢武帝劉徹?
    評價一個歷史事件容易,評價一個簡單的歷史人物容易,評價一個複雜的歷史人物,十分困難。對於漢武帝劉徹(以下簡稱劉徹先生)就是如此,蓋他在歷史舞臺上演出的時間太久,扮演的角色太多,而所做決定的後果,又影響太大。其中至少有兩項,直到2000年後的今天,仍跟每一個中國人骨肉相連。
  • 漢武帝苦戰44年,與匈奴未分勝負;漢宣帝為何一戰就把匈奴打垮?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如果沒有漢宣帝,或許史書上的漢武帝,就不是雄才大略而是一代暴君了。 公元72年,漢本始二年,西域大國烏孫受到匈奴的攻擊,向漢廷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