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史記》有這樣一段記載,一次漢武帝不戴帽子坐在武帳中處理公務,恰好遇到汲黯匯報工作,武帝暗想沒有戴帽子又要被汲黯批鬥,他嚇得連忙躲了起來,然後告訴自己的侍從,不管汲黯奏報何事,一律批准,辦完事後,趕緊讓他走。
從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漢武帝有多畏懼汲黯,要知道漢武帝曾經在茅廁召見衛青,他召見公孫弘時,可以不用戴帽子,但是漢武帝從來不敢不佩戴帽子見汲黯,那麼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不怕權臣不怕匈奴,為何唯獨懼怕汲黯?
汲黯是何許人也
汲黯今河南濮陽人,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先祖世世代代在朝中任任卿、大夫等職務,汲黯因為父親的緣故,在景帝朝做了太子的洗馬官,因為人剛正不阿,人人見了他都害怕,武帝即位以後任命他為謁者,也就是皇帝身邊的侍從官。
漢武帝即位後第三年,南方東越的閩越人和甌越人相互打了起來,漢武帝派汲黯去視察,汲黯來到吳縣(今蘇州)後停住了腳步,他沒有繼續南下,而是折返而歸。
回到京城以後,汲黯向漢武帝匯報工作說:東越人就是喜歡打仗,這檔子事不值得勞煩我們去過問。這次汲黯膽子可真大,竟然抗旨不遵,在當時是死罪。
緊接著不久,河內郡(今河南武陟)發生火災,火勢兇猛,一千多戶人家遭殃,漢武帝又派汲黯去查看情況,結果汲黯又沒有到河內郡,而是到了河南郡(今河南洛陽),汲黯回來跟漢武帝匯報說:我到了河南郡發現當地發生了水旱災害,災民泛濫,出現父子相食的慘狀,我擅自傳你的旨意把河南郡的糧倉打開賑濟當地災民,我現在回來向你請罪。
汲黯這個人在武帝朝非常特殊,他可以抗旨不準,也可以假傳聖旨,這兩條都是死罪,但是漢武帝並沒有治他的罪,反而提拔他做了縣令。汲黯覺得當縣令很恥辱,便辭官還鄉,漢武帝聞訊以後,把汲黯召回任太中大夫。
汲黯除了多次違背皇帝的意願以外,他還批鬥漢武帝,說他內心貪慾表面上卻裝出一副仁義的樣子,這種形象去效仿古代的賢君太滑稽了,這次汲黯把漢武帝氣得罷朝,朝中大臣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認為汲黯這次捅到馬蜂窩了。
退朝以後漢武帝並沒有處罰汲黯,只是說他太愚直。
漢武帝為什麼懼怕汲黯?
漢武帝在位期間多次派兵攻打匈奴,解決了漢朝初年漢朝對匈奴弱勢的局面,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又怎麼可能真正懼怕汲黯,漢武帝其實把汲黯當成了自己身邊的魏徵,才會對汲黯事事寬容,汲黯身上有三大特徵受到漢武帝的賞識。
1、為人嚴肅正直
汲黯在景帝朝就做官了,由於他為人嚴正到了令人畏懼的地步,連漢景帝都怕他,武帝即位以後也非常畏懼汲黯。
漢武帝手下有一位非常寵信的大臣叫公孫弘,這人是個偽君子,他常常跟別的大臣一起商量公務,意見達成一致後去見漢武帝,見到皇帝以後,公孫弘每次都不先發表意見,讓同僚先說,自己卻站在一旁默默觀察領導的臉色行事,發現武帝不滿意,他立即倒戈逢迎皇帝,反駁大臣的提議。
為此大臣們每次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因為漢武帝非常信任公孫弘的緣故,大家是敢怒不敢言,汲黯卻是個例外,他為人耿直對公孫弘見風使舵,逢迎皇帝的行為非常不滿。
一次朝會時,汲黯當著所有大臣的面揭露公孫弘的狡詐行為,他說齊國人向來詐而無實情,公孫弘最初與我們商量好的事情,見到皇帝以後卻臨時變卦,這是為臣者的不忠。
還有一次汲黯又一次當著大臣的面說公孫弘拿著高工資,卻蓋布被子,他這是為盜取清廉名聲而欺騙世人。
公孫弘是表面和善,內心陰險之人,面對汲黯幾次發難,他都替自己圓了過去,汲黯不僅彈劾重臣公孫弘,還曾經大罵權臣張湯斷子絕孫。因為張湯擔任司法長官以後要修改漢代的律法,汲黯呵斥張湯不弘揚先帝的功業,不遏止百姓的邪念,又不能讓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可以說一事無成,反而整天在這裡以破壞律令來為自己創造業績,這樣做只會讓你們張家斷了香火。
可見汲黯為人正直一點也不畏懼權貴,尤其是像公孫弘這種妒賢嫉能的偽君子,大臣們都敬而遠之,只有汲黯敢於直言相諫,為大義捐軀。
2、汲黯能力突出
汲黯經常在皇帝面前直言諫諍,整天嘮嘮叨叨沒完沒了,就差將唾沫吐到皇帝的臉上了,於是乎漢武帝非常厭煩他,就把他從今天的西漢外放到山東郯縣(古東海郡)做太守,官品沒有什麼變化。汲黯來到山東以後,可能水土不服,整天臥病在床,長期不出門。汲黯為自己挑選了一些得力的助手,把一些瑣碎的小事交給他們辦理,自己負責掌管一些大事。
汲黯尊奉道學,他治理東海郡時,採用的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即不要打擾老百姓,清淨事少。一年以後東海郡大治,這下汲黯出名了,他躺在床上,在短短一年時間之內就能把東海郡治理好,無人不贊。
漢武帝得知以後,立即把汲黯召回,並提拔他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汲黯向來與公孫弘不合,公孫弘為了打擊汲黯,向武帝請求派汲黯任右內史(主管京城的官員),右內史這個官可不好做,住在京城的皇親國戚居多,他們都有強硬的後臺,管理好了得罪權貴,管理不好是失職,結果汲黯在短短幾年時間內,京城大治,也沒有得罪達官貴人,反而權貴都怕他。
不僅如此連諸侯王都怕他,淮南王劉安謀反時說,擺平丞相公孫弘就像搖落秋天的樹葉一樣容易,而汲黯是軟硬不吃,很難對付。
可見汲黯不愧為西漢第一直臣,南宋詩人劉克莊稱包拯就是宋代版的汲黯。
3、汲黯是社稷之臣
汲黯抗旨也好,假傳聖旨、彈劾權臣也罷,他的出發點很單純,都是從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漢武帝從中也看到汲黯的忠誠和耿直。
汲黯體弱多病,一次他一病就是三個月,按照漢代律法只有三個月病假,超過就要革職,但是漢武帝卻給汲黯開了後門,多批了他幾個月的病假。
後來汲黯身患重病,他讓同鄉莊助替他請病假,漢武帝問莊助:汲黯是個什麼樣的人?
莊助:汲黯在朝做官,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是要是皇帝仙逝,他可以忠心輔佐少主,誰也改變不了他的忠心。
漢武帝聽後點點頭說,古代向來就有安邦定國的忠臣,汲黯就是類似於他們這種社稷之臣。
漢武帝雖然對汲黯寬容,也非常欣賞他的能力和忠心,但是漢武帝並沒有重用他,他重用的是公孫弘、張湯這類善於逢迎的大臣。但是武帝朝的官不好做,很多不得善終,汲黯雖然數次頂撞漢武帝,他卻有個不錯的結局,病死在淮陽太守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