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趙括的紙上談兵,廉頗就一定能夠擊退秦國的傾國之兵嗎

2020-11-25 騰訊網

首先紙上談兵不是趙括想出的,而是後人牽強附會總結而出的一個成語。不管怎樣,廉頗都不能擊潰秦國軍隊。在當時除了趙國以外,山東六國沒有一個是秦國的對手,而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也將會左右歷史的走向。

紙上談兵的由來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括,趙括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自幼熟讀兵書,與其父趙奢談論行兵作戰之事,趙奢也說不過他。但是趙括缺少戰場經驗,臨敵應變之道有所欠缺。

但是紙上談兵卻是後世加給趙括的,畢竟東漢時期才發明造紙術,與趙括的年代相差甚遠,無論如何也不會在紙上談論兵事。

趙括真的無能嗎?

史書記載,秦軍久攻長平不克,便使用離間計。秦國使者在趙國都城大肆散布言論,說廉頗降秦之心久矣,因此只守不攻;希望趙國千萬不要派趙括為將,此人太厲害秦軍上下都怕他。

很明顯的離間之計,奈何趙國君臣沒有看透。真要害怕一個將軍人家會明明白白的跟你說嗎?藏著掖著讓你不知道不是更好?

或許趙王是真的害怕廉頗投降,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而趙括是新銳將領,新人新氣象;年輕人有衝勁,符合趙王想要儘快結束戰事的想法,趙國國力已經支撐不了多久了。

趙括不愧是好學生,儘管推倒了廉頗的部署,但一切都有模有樣,無論是駐營還是布陣,都是學霸的級別。

即便是趙括陷入重圍中,因糧道被斷而被迫突圍。但是在突圍時仍舊有四十萬主力尚存,這很可以了。並且趙括還予以秦軍重大殺傷,秦軍傷亡過半,因此趙括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無能。

不換將趙國一樣會敗

假設趙國沒有中計,依然是廉頗為主將,結果會改寫嗎?當然不會,即便廉頗依然為主將,趙國依然會敗,只不過結局會稍好點,趙國或許會保存下主力,不會被武安君白起活埋。

長平之戰前期與廉頗對戰的是秦國王齕,王齕已經將廉頗打的閉門不出,雙方對峙了三年有餘。此時的秦趙兩國基本上都是在勉力支撐,而換上武安君白起之後,就一定要分出勝負了。

秦趙兩國相比起來,在戰爭潛力上,無疑是秦國更勝一籌,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實力,秦國都妥妥的壓過趙國。

在軍事上,武安君白起明顯比王齕更勝一籌,有他領銜秦軍,趙國絕無取勝之道。更何況秦王率領大部援軍已經在趕來的路上,而趙王卻是舉棋不定,因此趙國必敗,廉頗為打不退秦軍。

最好的結果就是秦軍攻下長平,而廉頗帶領趙軍主力撤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看看秦國將士的死傷,這才是他的實力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說的是那些只會照搬書本知識卻無法解決現實中遇到問題的人,這個故事的原型來自趙括。有很多人認為,趙國的滅亡全是因為趙括的指揮不當,但也有人認為,那個時候雙方實力太過懸殊,就算讓廉頗這種久經沙場的老將率兵估計也是這樣的結局。那麼,趙括的實力究竟如何?紙上談兵這四個字究竟是寫實還是甩鍋給他?
  • 【歷史筆記】春秋筆法還趙括和馬謖紙上談兵真相
    戰國時期,能夠稱得上軍事家必須要有足夠的勝率,趙奢此人實戰經驗豐富,擅長打仗,令秦國虎狼之師吃盡了苦頭。趙括作為趙奢之子,想必也是不俗之輩吧。但是事實上,趙括並不像其父一樣靠譜。趙括從小就聰明,讀書如喝水,兵書能下飯。辯論這種事,趙括從來沒有輸過,連其父趙奢也不是其對手。因此,趙括的名氣在趙國也是響噹噹,雖如此,趙奢並不是很認同趙括,總覺得趙括空談而不務實際。
  • 長平之戰的趙括果真是紙上談兵?
    近幾年,筆者發現了很多為趙括翻案的文章。諸如趙括乃文武全才,統帥弱旅依然能與強秦大軍決一高下,雖全軍覆滅,卻也把秦軍消滅十之七八。很長一段時間,筆者也開始疑惑,難道這個「紙上談兵」的趙括是個背鍋俠?於是筆者翻閱史料,發現趙括的敗北是早已註定的。且看筆者摘《史記—廉頗藺相如傳》的章節,分析一下趙括。
  • 「紙上談兵」的趙括,為何有機會和戰神白起單挑?答:因為3個人
    大多數的人,可能對於春秋戰國的歷史不甚了解,但是大家對於「紙上談兵」的趙括,估計又都有所耳聞。現在我們也經常會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嘴炮天下無敵,行動綿軟無力」之人,但是大家考慮過一個問題嗎?趙括如果真的只是「紙上談兵」,那麼趙國的君主為何會讓他和戰神白起去單挑呢?而且當時的「長平之戰」還關乎著國運。
  •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其實他只不過是趙國失敗的一塊遮羞布而已
    從小聰明好學的趙括趙括的父親是戰國名將趙奢,也是因為出身兵家的緣故,趙括從小就喜歡研讀兵書,沒事喜歡用一些道具排兵布陣,可以說是一位好學之人。而趙括從小熟讀兵法,每當與周圍的人談論兵法的時候,總是說的頭頭是道,漸漸地,名氣也傳開了。也因此,在長平之戰準備換掉廉頗的時候,很多大臣都極力推薦趙括,就連廉頗自己也說他不如趙括。
  • 趙括的悲劇:就國力而言,長平之戰,趙國即便不換老將廉頗,失敗也是...
    (趙括) 因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精銳被秦國名將白起坑殺,使得趙軍統帥趙括落得個"紙上談兵"的臭名。 趙括果真如此真有那麼不堪嗎?其實不盡然,這不過是史家的誇張手法,腹黑罷了。真實的趙括並非不可用之才,只是實戰經驗欠缺,在沙場老將面前,顯得稚嫩罷了。 一、趙括其人 據史載,趙括,乃贏姓,出生不詳,卒於公元前260年。他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有獨到見解。
  • 趙括為何會敗給戰神白起?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因為另外4個字
    但是平原君並非一般人,他得知了趙奢的「無禮」舉動之後,沒有給趙奢穿小鞋,反而把他推薦給了趙王,就從這點來看,他能被稱作「戰國四公子」,也確實是實至名歸。趙奢雖然是憑藉「剛正」起家,但真讓他成名的,卻是他的軍事能力。當年「閼與之戰」之前,趙王先問廉頗等老將,是否能去救援,廉頗等人表示,飯還可以吃的動,但去那打仗絕對不行。
  • 長平之戰:廉頗對王齕,趙括對白起,趙國是如何葬送40萬大軍的?
    前期趙軍廉頗堅守三年,雖連連敗退,但至少抗下了秦國的虎狼之師,那麼事態是如何一落千丈,使得趙國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這裡邊有必要講一下時代背景:公元前270年,也就是大戰八年前,秦軍翻山越嶺穿過了韓國進攻趙國,不料卻在閼於之戰大敗於趙軍趙奢(趙括的父親)。這一時期,戰國紛爭不斷都想著一統諸國,縱橫家的「遠交近攻」、「合縱連橫」便流行一時。
  • 長平之戰後,趙國40萬將士被白起坑殺,到底該不該怪趙括紙上談兵?
    在春秋戰國,乃至戰國歷史上,影響最大,最為深遠的戰役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這場戰役給當時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也是軍事史上重大的戰役。長平之戰後,在六國之中,竟然沒有與秦國相匹敵的一個國家。 這場戰役的將領就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白起,對戰趙國的廉頗、趙括。
  • 白起真的懼怕廉頗?為何等到趙括換下了廉頗,白起才參加長平之戰
    在白起擊敗趙括圍住邯鄲以後,我們會發現,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聯合楚國、魏國的兵馬擊退了秦軍。如果他再準備充分一點,或許就能聯絡上六國大軍,到時候秦國可是要吃不了兜著走的。01不到關鍵時刻,白起是不能露面的。
  • 《孫子兵法》中不起眼卻最重要的一句話,趙括沒看懂,成千古笑談
    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不顧藺相如的勸阻,將原本的趙軍統帥廉頗撤職,讓原本從未領過兵的趙括去當統帥,給他大量的金銀賞賜,讓他去前線長平統領40萬趙國健兒與秦軍對峙。趙括得到趙王的任命與賞賜以後,先是將賞賜的金帛帶回家收藏,又派出大量人馬走訪全國,看哪裡有便宜的良田美宅就買下來。
  • 被視為「長平之戰」失敗的主因,趙括承受了千年的罵名!
    「紙上談兵」我們大家都很熟悉,是用於諷刺那些空有理論而缺乏實踐的人。這個成語的來源便是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的主將趙括,我們熟知趙括並非是因其戰功卓越,而是認為趙括的冒進導致了四十餘萬趙軍死亡。但長平之戰的失敗卻不全在於趙括,趙括只是一個背鍋俠。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依託丹水以東的山嶺,以及長平、泫氏、米山三個戰略據點,趙軍依靠小,大東倉河谷,丹水的地理優勢進行防守,長平之戰的決戰馬上就要拉開了紙上談兵的趙括,外號人屠的白起終於粉墨登場了。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戰國時期殺人最多的軍事將領,因為每戰必勝,每勝必屠,外號人屠!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以天下無人能敵。
  • 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不懂兵法?那為何白起與之較量還損失巨大?
    幾乎所有的《成語詞典》裡面,在解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時候,都會說這是形容戰國時代趙括的詞語。並且很多書還會說,這個成語的出處也是在戰國時代。不過,這可是一個謬誤,其實,人們對於趙括和「紙上談兵」這個成語,都存在著巨大的誤解,那麼,趙括和紙上談兵的真相是什麼?先別急,待大慧給諸位一一解答。
  • 長平之戰,趙括之母曾阻止悲劇發生,趙王不聽,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秦、趙兩國合計出動85萬兵力,在長平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場戰爭歷時兩年多。趙王臨陣換將,以趙括代替廉頗,導致戰爭失利。最終,趙國慘敗,45萬將士被坑殺。從此,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為秦國一掃六合奠定了基礎。
  • 「紙上談兵」是出自趙括的典故?笑話,他那時候紙都未發明出來
    幾乎所有的《成語詞典》裡面,在解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時候,都會說這是形容戰國時代趙括的詞語。並且很多書還會說,這個成語的出處也是在戰國時代。 不過,這可是一個謬誤,其實,人們對於趙括和「紙上談兵」這個成語,都存在著巨大的誤解,那麼,趙括和紙上談兵的真相是什麼?
  • 戰國時期沒有紙,為什麼會有「紙上談兵」這個典故?真相在這!
    「紙上談兵」這個典故想必大家都知道,很多人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空談理論,沒有什麼實踐經驗的情況,但是這個典故是戰國時期的典故,很多細心的人們就發現「紙」這個東西是東漢才有的,而戰國在東漢之前,怎麼會在戰國時期出現「紙上談兵」這件事情了,那麼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這件事難道是假的嗎?且聽本文分解!
  • 白起一生屠敵超百萬,為何最出名的卻是趙括?看看白起怎麼說的
    之後爆發了「鄢郢之戰」,白起攻破楚國都城郢、別都鄢,焚毀楚國的宗廟和夷陵,重創楚軍,淹殺楚國鄢城百姓數十萬。公元前273年,白起、魏冉率秦軍在韓國華陽一帶同魏國、趙國的軍隊發生戰爭。魏趙兩國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魏國大片城池,此戰共斬首魏趙聯軍15萬,史稱「華陽之戰」。公元前264年,白起率秦軍攻佔韓國陘城等9座城邑,此戰斬首韓軍5萬人,史稱「陘城之戰」。
  • 邯鄲市曙光第二小學跟著成語遊邯鄲之八——紙上談兵
    成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中華文字之瑰寶,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教授學生學習成語是非常必要的。本周讓我們來一起學習和分享第八個成語—紙上談兵成語典故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功,被封為馬服君。
  •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01《千字文》中的戰國四大名將,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處於戰國晚期,是秦國與關東六國雙方戰爭中湧現出的名將。簡而言之,我們可以將《千字文》評選標準總結為:一是戰國晚期,二是與秦或與關東六國徵戰的常勝名將,所以沒有與秦國交戰的樂毅等,以及戰國中前期的吳起、孫臏、田忌等,才沒能入榜戰國四大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