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紙上談兵不是趙括想出的,而是後人牽強附會總結而出的一個成語。不管怎樣,廉頗都不能擊潰秦國軍隊。在當時除了趙國以外,山東六國沒有一個是秦國的對手,而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也將會左右歷史的走向。
紙上談兵的由來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括,趙括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自幼熟讀兵書,與其父趙奢談論行兵作戰之事,趙奢也說不過他。但是趙括缺少戰場經驗,臨敵應變之道有所欠缺。
但是紙上談兵卻是後世加給趙括的,畢竟東漢時期才發明造紙術,與趙括的年代相差甚遠,無論如何也不會在紙上談論兵事。
趙括真的無能嗎?
史書記載,秦軍久攻長平不克,便使用離間計。秦國使者在趙國都城大肆散布言論,說廉頗降秦之心久矣,因此只守不攻;希望趙國千萬不要派趙括為將,此人太厲害秦軍上下都怕他。
很明顯的離間之計,奈何趙國君臣沒有看透。真要害怕一個將軍人家會明明白白的跟你說嗎?藏著掖著讓你不知道不是更好?
或許趙王是真的害怕廉頗投降,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而趙括是新銳將領,新人新氣象;年輕人有衝勁,符合趙王想要儘快結束戰事的想法,趙國國力已經支撐不了多久了。
趙括不愧是好學生,儘管推倒了廉頗的部署,但一切都有模有樣,無論是駐營還是布陣,都是學霸的級別。
即便是趙括陷入重圍中,因糧道被斷而被迫突圍。但是在突圍時仍舊有四十萬主力尚存,這很可以了。並且趙括還予以秦軍重大殺傷,秦軍傷亡過半,因此趙括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無能。
不換將趙國一樣會敗
假設趙國沒有中計,依然是廉頗為主將,結果會改寫嗎?當然不會,即便廉頗依然為主將,趙國依然會敗,只不過結局會稍好點,趙國或許會保存下主力,不會被武安君白起活埋。
長平之戰前期與廉頗對戰的是秦國王齕,王齕已經將廉頗打的閉門不出,雙方對峙了三年有餘。此時的秦趙兩國基本上都是在勉力支撐,而換上武安君白起之後,就一定要分出勝負了。
秦趙兩國相比起來,在戰爭潛力上,無疑是秦國更勝一籌,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實力,秦國都妥妥的壓過趙國。
在軍事上,武安君白起明顯比王齕更勝一籌,有他領銜秦軍,趙國絕無取勝之道。更何況秦王率領大部援軍已經在趕來的路上,而趙王卻是舉棋不定,因此趙國必敗,廉頗為打不退秦軍。
最好的結果就是秦軍攻下長平,而廉頗帶領趙軍主力撤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