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夏青
鑄刀、造紙、刺繡、制琴……這些傳統手工藝在我區各地熠熠生輝。我區各級政府多方發力,讓傳統製造不斷延續發展,保持生機和活力。讓我們連線各地,一探傳統手工藝如何歷久彌新、大放異彩。
小刀工藝升級換代
連線人:英吉沙縣融媒體中心 餘飛
英吉沙縣芒辛鎮喀拉巴什蘭幹村是遠近聞名的「小刀村」。12月15日,在小刀村老師傅手工藝品製作農民專業合作社內,老手藝人、合作社負責人艾合買提·買買提正精心打造刀柄上的花紋,在他身旁,一位20多歲的小夥在認真觀摩。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英吉沙小刀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的艾合買提,家裡祖祖輩輩都以小刀製作為生。艾合買提從10歲起便跟隨父親學習小刀製作,從少年到中年,從學徒到帶徒弟,小刀製作的手藝在傳承,也在進步。
「以前就是家庭式的小作坊,那會的工具是木質的砂輪、大榔頭,費一天勁,也製作不了幾把小刀。」摸著手邊早已成為「古董」的製作工具,艾合買提回憶道。而在不遠處,合作社的手藝人正用砂輪機、電動大鐵錘等製作小刀,效率大大提升。
近年來,英吉沙縣支持和幫助手藝人走出去開闊眼界、創新工藝。2019年,當地扶持艾合買提等手工藝人成立手工藝品製作農民專業合作社,讓小刀製作走出小作坊,成就大市場。
「有政府的支持,我們發展很快,也就兩年間,小刀從開始的三四個種類到現在200多個種類,從小作坊發展到合作社。」艾合買提感慨道。
雖是寒冬,銀裝素裹的「小刀村」依然有不少遊客,他們只為買一把英吉沙小刀,刻上自己的名字,為一段旅程留下美好的回憶。
英吉沙縣創新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讓英吉沙小刀、土陶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放光芒,吸引了各地遊客來觀光遊覽,當地手藝人成為受益者。
「來旅遊的人多了,知道我們小刀的人也越來越多,有很多內地朋友打電話過來想要買,我太開心了。」艾合買提說。
今年7月,艾合買提在政府的引導下開起了網店,帶動周邊手藝人共同受益。目前,「小刀村」已成立手工藝品製作農民專業合作社8家,帶動手藝人150餘人。
桑皮紙技藝重放光彩
連線人:墨玉縣融媒體中心 劉紹斌
12月14日,走進墨玉縣普恰克其鎮桑皮紙製作一條街上的桑皮紙傳承中心,只見布再乃普·斯瑪依正在石桌上用力捶搗剛剛煮出來的桑樹皮,木槌在她手裡顯得穩健有力。布再乃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桑皮紙製作技藝的第11代傳承人。「桑皮紙顏色和質感完全取決於去皮的乾淨程度和對每個環節控制的精細程度。」布再乃普深有感觸地說。
產自墨玉縣的桑皮紙,古時被稱為「漢皮紙」,在紙上書寫、印花、作畫可保存上千年。傳統桑皮紙的製作過程包括剝桑樹皮、浸泡、鍋煮、捶搗、發酵、過濾、入模、晾曬、粗磨等9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
「製作桑皮紙要選用一到兩年的嫩桑枝條,和田和吐魯番的白桑最好。」布再乃普邊用力捶搗邊從桑皮紙的原料開始介紹,「用桑樹嫩皮做出來的桑皮紙,韌性好、拉力強、質地軟、吸水性強,歷經千年而不褪色。」
布再乃普說:「我們家祖輩都製作桑皮紙,但以前靠這個吃不飽飯。如今,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僅製作桑皮紙,每年就有2萬多元的收入,還有不少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這項製作技藝還去韓國參加過展會,接了不少訂單。」 如今,在桑皮紙製作一條街,布再乃普家的桑皮紙作坊升級為桑皮紙傳承中心,成為傳承技藝的集散地。
「喜歡製作桑皮紙,買桑皮紙用於書法、繪畫的人都可以來我這裡體驗學習,我會繼續將最原汁原味的桑皮紙製作技藝傳承下去。」布再乃普說。
哈密刺繡煥發新生
連線人:哈密日報融媒體中心 馬志娟
12月15日,位於哈密市伊州區陶家宮鎮卡爾蘇村的「伊州之花」刺繡廠生產熱度不減,這個廠在南北疆有10多個代銷點,承接來自疆內外的訂單,不少產品還走出了國門。
在哈密市精心打造和大力支持下,刺繡不斷得到延續發展,煥發生機和活力。「伊州之花」刺繡廠就是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創辦的,其核心技術來自當地一個刺繡家族,其創辦人艾尼帕依·尕力是這個刺繡家族的第六代傳承人。
當天,艾尼帕依坐在繡架前,與幾名繡娘一起趕製訂單。小小的繡花針和細細的絲線到了她的手裡,靈動地上下穿梭,繡出的一顆石榴令人望之生津。
艾尼帕依9歲起就跟著奶奶和母親學習刺繡,她從一花一葉繡起,慢慢學會繡飛禽走獸、山川河流。以前艾尼帕依以為刺繡登不了大雅之堂,繡品多是自家用或送人,自從得到當地政府重視和支持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2008年6月,哈密刺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3月,文化部在哈密設立全國首個傳統工藝工作站,還請來業內專家和知名企業代表,制定發展方向,洽談合作方案。哈密刺繡從此成為一個品牌,走出哈密。
「政府把一批批繡娘先後送到上海、杭州、蘇州等地學習,回來後就在各鄉鎮文化站和刺繡工作室傳授技藝,培養更多的專業繡娘。這幾年哈密刺繡的舞臺越來越大,繡娘也越來越多了。」艾尼帕依說。如今,哈密刺繡融合了蘇繡、湘繡等多種技法,圖樣更加生動細膩,配色更加協調雅致,展示的載體也越來越多樣。
為了大力推廣哈密刺繡,讓其品牌效益產生經濟價值,帶動更多少數民族婦女就業,2018年12月,哈密市與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並邀請全國多家媒體,採用「直播+電商」的形式,推廣哈密刺繡,搭建刺繡營銷平臺。
目前,哈密市有刺繡企業10餘家、刺繡合作社200餘家、專業繡娘5000多名,大批繡娘搭上了「網際網路+」快車,繡品遠銷全國各地。
民族樂器奏響致富曲
連線人:阿克蘇地區融媒體中心 龔喜傑
「今天我們終於把今年最後一個訂單完成了,今年收入100多萬元,我們要好好地慶祝一下。」12月15日晚,新和縣玉奇喀特鄉阿孜那巴扎村演奏者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阿布來提·尼亞孜說。
2016年9月,阿布來提創辦了演奏者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門製作獨它爾、彈撥爾等民族樂器,社員是村裡的10多名村民。
「我給合作社起這個名字不為別的,一是我們本身就是愛好音樂的演奏者,另外要為家鄉父老演奏一曲致富曲。」阿布來提說。
作為樂器世家的傳人,阿布來提從祖父和父親那裡學到了民族樂器的製作技術,曾做過8年樂器。「2010年前後,我一年要做近300件樂器,可銷售情況並不好。」阿布來提說。
傷心之餘,阿布來提到城裡打工,憑著吃苦耐勞過上了安穩日子。「我經常彈奏彈撥爾,可心裡總是空落落地。」阿布來提說。這時候村幹部找到他,讓他把祖傳的手藝拾起來,帶著村民創業致富。
村幹部的話說到了阿布來提的心坎上。他回到村裡,組織了5名懂木工的村民,嘗試著做起彈撥爾。
村黨支部書記熱合曼·塔依把自家和嶽父家臉盆粗的白桑樹都砍了,給他做木料,還四處打聽銷路,籤回了120把的訂單。
阿布來提感動了,到烏魯木齊、喀什等地考察後,把獨它爾、彈撥爾等樂器定為主打產品。如今,社員每月多的能掙到8000多元,少的也有2000多元。
負責上漆的熱汗古麗·艾則孜每月在合作社可以掙3000元工資,她非常滿意:「家裡地少,我以前是貧困戶,自從到合作社打工,生活就好起來了。」
現在,合作社每月能做300多把樂器。新和縣教科局駐該村「訪惠聚」工作隊幫助合作社宣傳推廣,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售賣,贏得了大批訂單。
「我準備再研製二胡、揚琴等新的樂器,開發適合演奏和擺放的產品,明年通過網絡把業務做到全國各地。」阿布來提信心滿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