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雲融媒大連線】指尖展技藝 巧手助脫貧 致敬這些傳統「守...

2020-12-22 天山網

  主持人: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夏青

  鑄刀、造紙、刺繡、制琴……這些傳統手工藝在我區各地熠熠生輝。我區各級政府多方發力,讓傳統製造不斷延續發展,保持生機和活力。讓我們連線各地,一探傳統手工藝如何歷久彌新、大放異彩。

  小刀工藝升級換代

  連線人:英吉沙縣融媒體中心 餘飛

  英吉沙縣芒辛鎮喀拉巴什蘭幹村是遠近聞名的「小刀村」。12月15日,在小刀村老師傅手工藝品製作農民專業合作社內,老手藝人、合作社負責人艾合買提·買買提正精心打造刀柄上的花紋,在他身旁,一位20多歲的小夥在認真觀摩。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英吉沙小刀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的艾合買提,家裡祖祖輩輩都以小刀製作為生。艾合買提從10歲起便跟隨父親學習小刀製作,從少年到中年,從學徒到帶徒弟,小刀製作的手藝在傳承,也在進步。

  「以前就是家庭式的小作坊,那會的工具是木質的砂輪、大榔頭,費一天勁,也製作不了幾把小刀。」摸著手邊早已成為「古董」的製作工具,艾合買提回憶道。而在不遠處,合作社的手藝人正用砂輪機、電動大鐵錘等製作小刀,效率大大提升。

  近年來,英吉沙縣支持和幫助手藝人走出去開闊眼界、創新工藝。2019年,當地扶持艾合買提等手工藝人成立手工藝品製作農民專業合作社,讓小刀製作走出小作坊,成就大市場。

  「有政府的支持,我們發展很快,也就兩年間,小刀從開始的三四個種類到現在200多個種類,從小作坊發展到合作社。」艾合買提感慨道。

  雖是寒冬,銀裝素裹的「小刀村」依然有不少遊客,他們只為買一把英吉沙小刀,刻上自己的名字,為一段旅程留下美好的回憶。

  英吉沙縣創新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讓英吉沙小刀、土陶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放光芒,吸引了各地遊客來觀光遊覽,當地手藝人成為受益者。

  「來旅遊的人多了,知道我們小刀的人也越來越多,有很多內地朋友打電話過來想要買,我太開心了。」艾合買提說。

  今年7月,艾合買提在政府的引導下開起了網店,帶動周邊手藝人共同受益。目前,「小刀村」已成立手工藝品製作農民專業合作社8家,帶動手藝人150餘人。

  桑皮紙技藝重放光彩  

  連線人:墨玉縣融媒體中心 劉紹斌

  12月14日,走進墨玉縣普恰克其鎮桑皮紙製作一條街上的桑皮紙傳承中心,只見布再乃普·斯瑪依正在石桌上用力捶搗剛剛煮出來的桑樹皮,木槌在她手裡顯得穩健有力。布再乃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桑皮紙製作技藝的第11代傳承人。「桑皮紙顏色和質感完全取決於去皮的乾淨程度和對每個環節控制的精細程度。」布再乃普深有感觸地說。

  產自墨玉縣的桑皮紙,古時被稱為「漢皮紙」,在紙上書寫、印花、作畫可保存上千年。傳統桑皮紙的製作過程包括剝桑樹皮、浸泡、鍋煮、捶搗、發酵、過濾、入模、晾曬、粗磨等9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

  「製作桑皮紙要選用一到兩年的嫩桑枝條,和田和吐魯番的白桑最好。」布再乃普邊用力捶搗邊從桑皮紙的原料開始介紹,「用桑樹嫩皮做出來的桑皮紙,韌性好、拉力強、質地軟、吸水性強,歷經千年而不褪色。」

  布再乃普說:「我們家祖輩都製作桑皮紙,但以前靠這個吃不飽飯。如今,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僅製作桑皮紙,每年就有2萬多元的收入,還有不少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這項製作技藝還去韓國參加過展會,接了不少訂單。」  如今,在桑皮紙製作一條街,布再乃普家的桑皮紙作坊升級為桑皮紙傳承中心,成為傳承技藝的集散地。

  「喜歡製作桑皮紙,買桑皮紙用於書法、繪畫的人都可以來我這裡體驗學習,我會繼續將最原汁原味的桑皮紙製作技藝傳承下去。」布再乃普說。

  哈密刺繡煥發新生

  連線人:哈密日報融媒體中心 馬志娟

  12月15日,位於哈密市伊州區陶家宮鎮卡爾蘇村的「伊州之花」刺繡廠生產熱度不減,這個廠在南北疆有10多個代銷點,承接來自疆內外的訂單,不少產品還走出了國門。

  在哈密市精心打造和大力支持下,刺繡不斷得到延續發展,煥發生機和活力。「伊州之花」刺繡廠就是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創辦的,其核心技術來自當地一個刺繡家族,其創辦人艾尼帕依·尕力是這個刺繡家族的第六代傳承人。

  當天,艾尼帕依坐在繡架前,與幾名繡娘一起趕製訂單。小小的繡花針和細細的絲線到了她的手裡,靈動地上下穿梭,繡出的一顆石榴令人望之生津。

  艾尼帕依9歲起就跟著奶奶和母親學習刺繡,她從一花一葉繡起,慢慢學會繡飛禽走獸、山川河流。以前艾尼帕依以為刺繡登不了大雅之堂,繡品多是自家用或送人,自從得到當地政府重視和支持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2008年6月,哈密刺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3月,文化部在哈密設立全國首個傳統工藝工作站,還請來業內專家和知名企業代表,制定發展方向,洽談合作方案。哈密刺繡從此成為一個品牌,走出哈密。

  「政府把一批批繡娘先後送到上海、杭州、蘇州等地學習,回來後就在各鄉鎮文化站和刺繡工作室傳授技藝,培養更多的專業繡娘。這幾年哈密刺繡的舞臺越來越大,繡娘也越來越多了。」艾尼帕依說。如今,哈密刺繡融合了蘇繡、湘繡等多種技法,圖樣更加生動細膩,配色更加協調雅致,展示的載體也越來越多樣。

  為了大力推廣哈密刺繡,讓其品牌效益產生經濟價值,帶動更多少數民族婦女就業,2018年12月,哈密市與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並邀請全國多家媒體,採用「直播+電商」的形式,推廣哈密刺繡,搭建刺繡營銷平臺。

  目前,哈密市有刺繡企業10餘家、刺繡合作社200餘家、專業繡娘5000多名,大批繡娘搭上了「網際網路+」快車,繡品遠銷全國各地。

  民族樂器奏響致富曲

  連線人:阿克蘇地區融媒體中心 龔喜傑

  「今天我們終於把今年最後一個訂單完成了,今年收入100多萬元,我們要好好地慶祝一下。」12月15日晚,新和縣玉奇喀特鄉阿孜那巴扎村演奏者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阿布來提·尼亞孜說。

  2016年9月,阿布來提創辦了演奏者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門製作獨它爾、彈撥爾等民族樂器,社員是村裡的10多名村民。

  「我給合作社起這個名字不為別的,一是我們本身就是愛好音樂的演奏者,另外要為家鄉父老演奏一曲致富曲。」阿布來提說。

  作為樂器世家的傳人,阿布來提從祖父和父親那裡學到了民族樂器的製作技術,曾做過8年樂器。「2010年前後,我一年要做近300件樂器,可銷售情況並不好。」阿布來提說。

  傷心之餘,阿布來提到城裡打工,憑著吃苦耐勞過上了安穩日子。「我經常彈奏彈撥爾,可心裡總是空落落地。」阿布來提說。這時候村幹部找到他,讓他把祖傳的手藝拾起來,帶著村民創業致富。

  村幹部的話說到了阿布來提的心坎上。他回到村裡,組織了5名懂木工的村民,嘗試著做起彈撥爾。

  村黨支部書記熱合曼·塔依把自家和嶽父家臉盆粗的白桑樹都砍了,給他做木料,還四處打聽銷路,籤回了120把的訂單。

  阿布來提感動了,到烏魯木齊、喀什等地考察後,把獨它爾、彈撥爾等樂器定為主打產品。如今,社員每月多的能掙到8000多元,少的也有2000多元。

  負責上漆的熱汗古麗·艾則孜每月在合作社可以掙3000元工資,她非常滿意:「家裡地少,我以前是貧困戶,自從到合作社打工,生活就好起來了。」

  現在,合作社每月能做300多把樂器。新和縣教科局駐該村「訪惠聚」工作隊幫助合作社宣傳推廣,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售賣,贏得了大批訂單。

  「我準備再研製二胡、揚琴等新的樂器,開發適合演奏和擺放的產品,明年通過網絡把業務做到全國各地。」阿布來提信心滿懷地說。

相關焦點

  • 【最美家庭】任新芳家庭:夫妻同心 傳承技藝助脫貧
    【最美家庭】任新芳家庭:夫妻同心 傳承技藝助脫貧 2020-05-01 0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感黨恩,巧手繪製美好新生活!~黔西南州手工藝品設計製作大賽奪人眼球
    10月10日,由州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州委宣傳部主辦,州總工會承辦的2020年「感黨恩·巧手繪製美好新生活」職工群眾手工藝品設計製作大賽在興義市桔山廣場舉行。 「這個剪紙太漂亮了,很好的把傳統技藝與現代風格融合,我等到比賽結束後,買回家當裝飾。」市民王女士邊拍照邊說。 手工工藝製作在民族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黔西南州以精湛的技藝、豐富的門類凝聚了千百年來工匠大師們勤勞和智慧,深受各族群眾喜愛,深深吸引了海內外到金州的遊客。
  • 社會實踐|民間傳統技藝助力脫貧攻堅——讓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立足傳統、重拾傳統,讓民間傳統技藝在作為文化載體的同時,創造經濟收益,對助力貧困戶脫貧,阻止已脫貧農民返貧具有重要意義。2018年9月26日,黨中央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振興傳統工藝的號召。為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勇擔時代賦予當代青年的責任。
  • 強技藝 建車間!貴州"錦繡計劃"助力脫貧攻堅
    為搭建更好的創業就業平臺,實現「真扶貧、扶真貧」,貞豐縣婦聯積極爭取東西部扶貧協作繡娘培訓項目,牽頭開展「繡娘計劃」培訓,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大對從業婦女的技能提升,努力開拓繡品市場,提高婦女脫貧實效,讓「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 華州竹編: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
    正在編制竹製品的,是70歲的省級非遺項目華州竹編技藝傳承人邢都看。歲月在指尖流轉,一件件竹製品無聲地「訴說」著這裡的人們與竹子的故事。「我從14歲開始,就跟著家裡的長輩學竹編,已經做了50多年了。」邢都看告訴記者,村裡老一輩人都會做竹編,竹製品也深受當地群眾喜愛。以竹為伴,華州兒女堅守並傳承著久遠的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 滄州市群眾藝術館活動預告|6月13日「致敬英雄」朗誦、演唱會線上...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河北省「非遺+扶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和《滄州市關於深入開展精神扶貧文化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充分發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助力脫貧和推動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 飛針走線,聽她們指尖上的脫貧故事
    用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展現出文化傳承的魅力  也在栩栩如生的作品裡  織就出脫貧奔小康的幸福故事  ↓↓↓↓↓↓↓    從事織布、染布、藍靛種植等產業  在傳承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同時  幫助村民脫貧增收  ********************************  *******
  • 「巧手映小康——第五屆全國兒童剪紙作品展」在北京開幕
    「巧手映小康——第五屆全國兒童剪紙作品展」18日在北京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開幕。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 餘湛奕)「巧手映小康——第五屆全國兒童剪紙作品展」18日在北京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開幕。
  • ...巧手繡出「脫貧路」,「徐州農婦」成聯合國「民間工藝美術家」
    江蘇邳州戴圩街道高渡口村農家婦女張桂英,因有一雙巧手而遠近聞名。
  • 【石榴雲融媒大連線】點讚!「草根」宣講接地氣
    生動活潑   連線人   巴音郭楞日報融媒體中心 薛雲少   12月3日,和靜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裡樂曲聲悠揚,十餘名東歸烏蘭牧騎隊演員隨著旋律翩翩起舞。   巴都瑪拉介紹,東歸烏蘭牧騎隊今年還創作了「脫貧攻堅」系列劇,由《嚮往》《牧民歌唱共產黨》《脫貧宣言》等8個節目組成,全部取材於和靜縣脫貧攻堅實踐。其中《牧民歌唱共產黨》取材於該縣克爾古提鄉克爾古提村一個真實故事。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幫助下,搬進了安居房。搬家那天,村民巴生大爺坐在家門口的石頭上,情不自禁地彈起了託布秀爾,歌唱黨的好政策。
  • 【融媒走村看脫貧】風車小鎮的春天來了
    【融媒走村看脫貧】風車小鎮的春天來了 2020-12-22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市婦聯「巾幗好品·融媒助力」助農惠企公益活動
    為進一步夯實扶貧產業的發展,穩定貧困婦女脫貧增收渠道,助力女性企業、婦字號基地、合作社等農產品的銷售問題,銅陵市婦聯聯合市廣播電視臺、各縣區婦聯、女企業家協會開展「巾幗好品·融媒助力」助農惠企公益活動。
  • 融媒助力 黔貨出山
    藏身於大山深處的納雍赤松茸、來自開陽的生態富硒雞蛋、產自黔北正安的野生木瓜……打開「助農團團」貴陽融媒扶貧展示平臺,貴州各地的原生態綠色農產品映入眼帘。這些農產品通過一條條短視頻走進消費者的視野,並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 臨江市:傳統村落「火絨溝」巧手編出「富裕路」
    用藤條、柳條編出來的菜籃、提籃、花籃惟妙惟肖,用玉米葉編出來的座墊、牆壁掛飾、手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這些都是臨江市六道溝鎮火絨溝村草編示範基地裡村民們編制的作品。火絨溝村村民依託資源優勢,不斷開拓創新,靠一雙巧手編出了脫貧富裕路。
  • 「指尖博物館MuseuM」啟動儀式暨《珍稀+珍惜》特展
    同時,科學家們也將在「指尖博物館」採用豐富的視頻、圖文、音頻、線下特展等方式,以科學家講述生動有趣專業的自然史,進行5G時代科普新探索。一起探索生命的奧秘。開幕式上,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首先介紹了「指尖博物館」的總體情況,他表示上海自然博物館自成立以來,一直在探索如何使用更新穎的方式將更深入的科學內容和更豐富的參觀體驗帶給公眾。
  • 【三·八特輯】漳縣鹽畫巧手汪航作品展
    【三·八特輯】漳縣鹽畫巧手汪航作品展 2020-03-10 0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義工匠:傳統建築技藝見真章
    2020-12-01 10:22 |浙報融媒共享聯盟武義站 記者 張麗紅
  • 攜手奔小康 脫貧攻堅時|靜海融媒記者蹲點日記:就業落地 脫貧有了...
    作為助力脫貧的產業項目,深呼吸口罩廠不忘帶貧責任,除了特殊管理崗位外,優先錄用建檔立卡人員成為企業員工。「這個工廠特別正規,每天上班8小時,光實習期就能拿到3000多塊錢,還有加班費,真是沒想到能找到這麼好的工作!」在鎮原深呼吸口罩廠「扶貧車間」工作的李星滿心歡喜。實習期的工資,與過去她和丈夫兩人月收入總和不相上下。
  • 2020 大連非遺的鮮活印跡_第A10版:文化卡片_2020年12月18日_大連...
    在端午節邀請虎頭鞋帽傳統手工技藝、韓氏傳統手工布藝技藝、民間傳統麵塑技藝、遼南劉氏麵塑、中山區民間剪紙藝術等非遺項目傳承人進行技藝展示,讓廣大市民學習、體驗手作香囊、面人、剪紙等端午傳統習俗;在中秋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展銷活動中,展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豐碩成果,助推我市的夜間經濟發展;在重陽節,組織復州東北大鼓、馬橋子太平鼓舞、大連木偶戲等非遺項目走進我市多家養老機構
  • 地方媒體融合:廣電VS報社哪家的老大 當上了融媒集團的「一哥」?
    4、副省級市融媒集團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2018年8月31日,「大連新聞傳媒集團」正式揭牌,這是全國副省級城市中,首次各種媒體單位進行整合的案例。大連新聞傳媒集團是由大連報業集團、大連廣播電視臺、大連京劇院、大連舞美設計中心、團市委宣傳教育中心等11家單位整合而成;為市委直屬事業單位,負責大連全市新聞事業和傳媒產業發展。